如东县循环经济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12982746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2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东县循环经济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如东县循环经济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东县循环经济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东县循环经济建设规划.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东县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前 言循环经济是一种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中,资源、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起,共同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它要求在保持经济发展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改造并完善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尽最大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手段,大力提倡物质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资源化”,形成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系统,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部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大力促进和推动循环

2、经济发展,使得国家的经济结构、生产发展与生活消费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效益。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历史时期。为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县经济社会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资源和环境效率,全面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特制订本规划。第一章 循环经济建设的 基础条件分析(一)自然条件如东县地处东经1204212122,北纬32123236,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南部与通州市为邻。县境陆地西起河口镇曹家庄村西端,东止如东盐场东堤,长达68公里;南起掘港镇

3、朱家园村南河界,北止拼茶新垦区,宽达46公里。全县面积(不包括海域)1872平方公里,人口110.11万(2002年末)。从空中俯瞰如东县,宛如一只“巨掌”,遏住了黄海巨涛,横按在辽阔的江海平原之上。而由岸滩处向大海伸展的一条条辐射沙脊,则是“巨掌”的“手指”。沙脊间的深槽可通海船,其最深处位于西太阳沙外侧烂沙洋,水深16-25米,为优良深水港资源,可建15-20万吨级深水码头。如东县有着优良的自然环境。陆地是典型的滨海平原,地势基本平坦,略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高程一般在海拔3.54.5米之间。气候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海洋的调节和季风环流影响,一年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4、,年平均气温15,是最宜于人类生活和作物生长的地区。县境内土地肥沃,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田园葱茏,盛产棉粮果蔬。如东曾三度突破皮棉总产百万担大关,在全省独领风骚,享誉全国,受到国务院表彰。如东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先进县,全国山羊板皮出口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如东海岸绵长,滩涂宽阔,兼具渔盐之利.除粮、棉、油、茧、猪等农副产品资源外,广阔的海域和滩涂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全县海岸线长达92.42公里,滩涂面积104万亩。1951年后,经过全县人民12次围海造田,已匡围滩涂36.1万亩,被人们誉为“第二如东”。近海资源十分丰富,

5、有各种浅水贝类50余种,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年出口60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此外还有“西施舌”、竹蛏、泥螺、蚶子、蛤蜊、相思螺、角螺等。常见鱼类则有百种以上,而以黄鱼、鲳鱼、马鲛鱼、鳓鱼、鲻鱼、鮸鱼、刀鱼、板鱼、箭头、河豚等最为知名。虾蟹类出名的则有红虾、白虾、对虾、金钩虾以及梭子蟹、大青蟹、关公蟹等。被誉为“软黄金”的鳗鱼苗以及以海产为原料深加工的紫菜、烤鳗、虾米、文蛤干(粉)、“醉八鲜”等则更是风靡海内外。在如东绵长的海岸线上,大汛海潮直抵岸脚,海水水质在2.7-3.8波美度之间,一立方米海水可产盐27.5公斤。全县1.6万亩盐田,年产高品质原盐3万吨。“如东人

6、烟之初,即为渔盐之始”,如东因海而生,傍海而立,当地人也因海而得福。自古以来,如东就流传两句民谣:“黄海滩上处处宝,金牛天天出一条”。一代名相文天祥曾在这里写下“风起千湾浪,潮生万顷沙。春红堆蟹籽,晚白结盐花”的诗句,清人佘仪曾亦有诗云:“海气江声入望偏,平沙浅渚杂人烟,东风早晚桃花汛,鲑菜如泥贾客船”,如东海产的诱人魅力于此可见一斑。如东广阔的滩涂还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烟波浩淼的南黄海,一望无际的沙滩,迷人的海滨风光,古朴的渔村风情,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而正在开发之中的东方大港-洋口港,将结束南通“有海无港”的历史,实现南通从江河时代到江海时代的历史跨越。(二)如东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7、第一、国民经济强劲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为24.1:41.9:34,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7亿元,增长20%;完成原口径财政总收入10.15亿元,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任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28亿元,同比增长44.08%。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继续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9.64亿元,同比增长4.4%。项目农业建设进程加快。全县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16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90个,

8、农业企业327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居全市首位。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县拥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53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5个。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0多个,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3.5万人,50多种农产品进入“长三角”大中城市农贸市场和超市,全年出口农产品6000多万美元。工业经济高位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3.28亿元,同比增长25.4%,为9年来增速之最。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8.6%、55%,全县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3.5%,经济运行指标保持良好衔接。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新进展。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8

9、家,比上年增加10家。建筑业预计实现增加值8.35亿元,同比增长16.7%,重点建筑企业的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均取得新的突破。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96亿元,同比增长13.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亿元,同比增长16.3%。城镇商业、餐饮、休闲业趋于兴旺,档次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开发取得新进展,沿海旅游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刘埠海鲜餐饮一条街建设正式启动,首届海鲜烹饪大赛成功举办,如东特色海鲜餐饮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全县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全年出让经营性土地79万平方米,实现成交价4.3亿元,完成商品房开发总量17.9万平方米,吸引社会投资1.8亿元。金融、保险、邮电、通

10、信、物流、中介等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第二、港口开发迎难而进,基础工作频获突破备受全县关注的洋口港开发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南通港洋口港区总体规划通过交通部专家评审,获得县政府批准;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制的洋口港功能定位及临港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基本完成;在北京和南京成功举办洋口港开发汇报会,为洋口港开发进入国家和省“十一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模式,与香港保华德祥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合作,组建成立江苏洋通开发投资公司,落实了洋口港开发的投资主体。成功领取30平方公里围涂工程海域使用权和1平方公里人工岛海域使用权证书。扎实推进基础工程建设,首期10平方公里临港工业区围

11、堤工程顺利完工,岛陆通道和人工岛建设的开工准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洋口外闸二期围堤工程有望春节前合龙。临港产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LNG项目被正式列为国家“西气东输”配套工程,240万千瓦燃气电厂项目进入国家发改委审核程序。绿色能源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期1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二期15万千瓦风电项目已落实投资业主,三期6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正在抓紧申报;一期2.4万千瓦秸秆发电示范项目顺利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第三、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和谐局面不断巩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960元,同比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4297元,同比增长11.9%;年末居民储

12、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百亿,提前三年实现政府五年目标;恩格尔系数为40.8%,达到小康指标要求。居民中高档消费迅速增长,个人当年购买小汽车、摩托车分别达到1500辆和2.9万辆,全县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达到5000辆。实事工程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资金全部发放到位;农村改水步伐加快,自来水普及率由上年的32%提高到71%,新增受益人口45万人;农村草危房改造提前完成目标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建立,全县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48%;农村公路建设开工400公里,当年全部完工,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平稳运行。企业职工社会养老、失业、医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农村

13、社会养老等各项保险平稳运行,社会化发放成果得到巩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群体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县镇两级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在刚性支出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平衡的目标。全县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平安如东”创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切实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和大调解工作,各类矛盾和纠纷得到及时疏导和化解。高度重视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保证了失地农民和拆迁户的切身利益。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第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进步再上台阶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

14、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年获得立项的国家、省、市科技进步计划项目69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1个,全县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38.4%和59.3%。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如东“高考现象”受到省内外广泛关注;县城学校布局调整顺利实施,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事人才工作得到加强,全年为各类企业引进紧缺人才405名。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女子重剑如东队挑战国家队比赛。广播电视事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率先在苏中、苏北地区建成省有线电视先进县。卫

15、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环境立县”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环境监管、环保执法和污染整治力度加大,生态产业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计生奖励扶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人民武装、人防、外事、药监、科协、档案、史志、气象、防震减灾等事业取得新的成绩。老干部、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继续加强。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得到落实。文明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和环境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扎实开展,市民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环境意识明显增强

16、,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管理水平继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功。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虚心听取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意见,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批评、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480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8%以上。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扎实开展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及许可事项清理工作,继续巩固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切实规范行政行为,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清理和农资、食品、药品等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加大审计、统计、物价监督力度,切实规范涉企、涉农收费行为,全县经济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1

17、.水环境状况(1)废水排放情况根据2004年环境统计,如东县工业废水总量2549.6万吨。2004年工业废水中有机类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悬浮物、石油类、挥发酚和氨氮的年排放量分别为2519.58、1526.77、3.44、0.18和267.92吨;无机类污染物六价铬、铅的年排放量分别为0.25和0.08吨。整个“十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量比“九五”期间有较大增加。2004年,如东的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1063万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废水的排放总量不断增加。(2)饮用水源水质2004年,如东县掘港镇饮用水源为长江水,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为类水质标准。预计到“十五”期末

18、,饮用水源水质保持在类水质标准。(3)主要内河水质2004年,主要内河水(如泰运河、九圩港、栟茶运河)如东段总体水质为类,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标准。如泰运河、九圩港、栟茶运河总体水质分别为劣类、类和类。按综合污染指数由大到小排列,三条河流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如泰运河九圩港河栟茶运河。(4)地下水水质2004年,如东第三承压层总体水质仅符合地下水为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中氨氮、总大肠菌群超标,表明如东县第三承压层水质已受到一定的污染。(5)入海河口水质2004年,如东入海河口东凌、掘苴、掘坎、小洋口水质为劣类,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

19、水质标准。(6)近岸海域水质2004年,据南通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结果,小洋口近岸海域水质符合海水二类水质标准。2大气环境质量状况(1)废气排放情况根据2004年环境统计,如东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441270万标立方米。其中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2262.08吨、1409.12吨、3304.15吨。(2)环境空气质量2004年如东县城掘港镇范围内好于II级标准天数为291天,占全年天数的百分比为79.9%;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指标的年日均值分别为0.018mg/m3、0.017mg/m3、0.094mg/m3,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0、二级标准;自然降尘年月均值为9.31吨/平方公里月,超过国家建议标准,全镇月平均值超标率为11.1%。如东县城掘港镇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空气污染类型为烟煤型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可吸入颗粒和自然降尘。(3)酸雨状况2004年,如东县年均降水PH值为4.77,酸雨发生频率为27.9%,全年共检测到22次酸雨,预计“十五”期末酸雨频率将有所增加。3声环境质量状况(1)区域环境噪声2004年,掘港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1.6分贝,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规定的标准。从声源结构看:社会生活声源影响面积最大,占测区面积的71.8%,其次为交通声源,占测区面积的25.2

21、%,表明,掘港镇的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主要是社会生活声源和交通声源。与2003年相比,等效声级值下降了3.3个分贝,生活噪声源比2003年上升了23.1%。(2)功能区噪声2004年,各功能区环境噪声中,除4类区的夜间等效声级值超过相应功能区标准的2.7分贝,其余1、2、3类区昼间、夜间等效声级值均符合相应功能区标准。(3)交通噪声2004年,掘港镇15条全长19.84公里的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监测结果表明:等效声级的加权平均值为67.8分贝,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4类区昼间标准;镇区交通干线平均流量为1319辆/时,超标路长6.78公里,占总路长的34.2%。与2003年相比,如东平均等效声级下降

22、了1.7分贝,超标路长比上升了1.6个百分比。4固体废弃物污染状况2004年,如东县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2.09万吨,其中危险废弃物产生量为6859.77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为11.41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0.69万吨,固体废物排放量为0。城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为120吨,粪便综合利用率为100%。5生态建设和保护现状(1)生态示范区2003年如东县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考核验收。(2)生态示范镇村至2004年,如东全县共建成4个市级环境优美小城镇、1个省级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6个省市级生态村。第二章 循环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指标体系(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

23、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之中,推动全县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支持生态县建设。(二)基本原则1,“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回用和再生利用,提高

24、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2,整体推动原则循环经济建设要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之中。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融为一体,提高经济运行和社会建设的生态化质态,促进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相容。3,科技先导原则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先导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省战略的紧密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紧密结合。(三)循环经济建设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

25、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省循环经济建设的示范区。建立起循环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逐步降低农业系统有害投入品的投入强度,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物质循环再利用率、农产品安全性和农村整体经济效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形成10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安全、名牌农产品。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增强,企业清洁生产持续实施,生态工业园区有效运行。明显提高工业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深化生态工业体系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降低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档次,培育1-2家规模服务业企业。全面实施清

26、洁生产和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污染物排放。建立健全环境服务体系,推动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建成社会生活与消费领域的绿色供应系统与保障体系、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网络以及废旧物资回收与再生利用网络系统、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处理系统、节水节能的社会系统,完善循环型社会的管理体系,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社会体系。(四)循环经济建设的层次在建设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体现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要求,实行渐进式的循环经济推进战略。微观层次。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

27、努力构建全新的循环经济微观建设体系。中观层次。以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宏观层次。以社区、城镇为重点,以绿色消费为最高目标,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建立起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主要标志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五)循环经济建设的阶段推动促进阶段。主要是以宣传、培训、试点、示范及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为主,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政策,逐步完善相关的法规,建立循环经济建设的初步框架体系。推广发展阶段。主要是以生态

28、设计原理规划城市建设、以绿色产品生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清洁生产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节水技术,开展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大力实施各类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全面发展阶段。循环经济建设经过启动、发展,循环经济意识得到全面提高,在政府、社会、公众中形成一种共识和时尚。循环经济建设重点项目得到实施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经济发展模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各种循环链有机组合并初步形成规模,资源使用效益极大提高。(六)循环经济建设指标体系序号指 标基 数规划指标值2010年2020年1年人均GDP(元/人)1425718000260002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

29、配收入(元/人)83641200015000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人)4945750090004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740.980.685单位工业产值水耗(立方米/万元)1501301206三废综合利用值(万元)12450010007单位GDP的COD排放强度(千克/万元)1331301208单位GDP的SO2排放强度(千克/万元)5.51.221.10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43395991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43708011可降解农膜比重(%)50709012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10010010013秸秆综合利用率(%)7090100第三章 循环经济建设

30、的 经济背景分析(一)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如东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属农业大县,农业经济包括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如东县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全县人民生活水平举足轻重,建设循环型农业是如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走之路。如东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农业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东县农业、环保部门在农业生态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生态区的建设、无公害食品的开发、项目农业的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所有这些为如东循环型农业建设奠定了基础。1、农业经济与资源基本状况(1)如东农业近年来呈稳中渐升趋势。2001年如东县农业总产值近50亿元,2002年农业总产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4.9%。(2)农民收入

31、和消费支出逐步提高。根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 2002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05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26元。从农民人均收入的结构来看,经营性收入比重较大,并且逐年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不高。发展工业经济,农业劳动力人口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3)土地及海洋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根据2003年底的统计,土壤环境质量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4.5克/千克,PH值在7-8之间。沿海乡镇具有一定的土地后备资源,主要是新生滩涂。海洋资源是如东的又一宝贵财富,全县海岸线长106公里,拥有69.33万公顷连陆滩涂及67万公顷辐射沙洲,占南通市三分之二、江苏省九分之一,素有“第二如东”之称,且滩

32、面以年平均20-30米的速度向外淤长。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种类达1093种,全县有标高负2米以上潮间带75万亩,宜养贝类的滩涂面积达60多万亩,宜养紫菜、对虾的滩涂面积达10多万亩。2、农业结构及产业化状况(1)农业产业结构状况传统农业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近年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除渔业外,基本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稻米、高品质棉、出口蔬菜、经济林果、三元生猪、草三黄鸡和优质桑茧八大主导产业。部分产业产量状况:粮食产量逐渐减少,棉花油料产量也有所下降,果品和家禽饲养量2003年有所增长,水产品近三年产量几乎不变。如东山羊

33、、生猪近年存栏数逐渐增加,但增幅不明显。 农林牧渔产值比重状况:自2000年起农林牧渔四大部分变化不大,并且种植业比重最大,其次是渔业,如东有较长的海岸线以及海洋资源,渔业应有所发展。畜牧业近几年维持在20%左右,所占比重不高。从全球来看,有资料表明:现代农业发达国家主导产业是畜牧业,占总产值60%80%。如东种植业发达,有较多的滩涂,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畜牧业还有发展潜力。(2)农副产品加工业情况如东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水产品加工业占较大比重,水产品加工模式以初级加工为主,精加工和深加工的精度和深度不够,粗放加工比较多,卖原料水产品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导致渔业总体经济效益较低,资源没

34、有充分利用。加工业产品多样性发展缓慢,主打产品主要是速冻品、风干品、鲜活品,营养保健品、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开发不够;科技开发能力不强,水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不够,高科技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附加值,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不多。种植业、畜牧业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多,县计经委统计在册的加工龙头企业只有7家不能解决本地农产品的加工需求。(3)农业项目、基地与农业园区建设全县建成农业示范园区93个,每公顷收益在3万元以上面积3.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35.1%,其中每公顷收益7.50万元以上面积1.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12.6%,促进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业园区建设中,

35、全县投资3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184个,投资额4.98亿元,其中民间资本3.40亿元,工商资本9420万元,外商资本到账778万美元,较好地利用了社会资源。全县共有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基地160多个,其中畜牧业基地30多个,种植业基地120多个,面积达100多万亩。在农业基地建设中,全县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政策扶持、组织协调和宣传推介力度,发挥其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指导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苏宝宝集团,在投入、科技、机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促使其积极做好上市准备;对辉禾、东海、兴盛等成长型出口企业,加大项目推介力度,搞好外资嫁接,促进上规模、上水平,尽快做大做强。全县各类农业企业215家,固

36、定资产总额8亿元,年实现销售额15亿元,带动农户20.60万户。(4)农业标准化与外向型农业建设近年来,如东县以外向型农业促进农产品提高质量,以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积极申报标准化园区、绿色食品等,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认证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被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44个,绿色产品2个。如东紧邻上海,上海已经将大量养殖业、种植业从上海县区企业迁出,但其消费需求并未减少,发展符合上海标准要求的农产品是促进如东农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对农业标准化实施,县政府十分重视,首先从组织上予以保证,健全各级推广标准化组织;其次对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化成果及实施进行政策性奖励。全县制

37、定并被技术监督部门审定颁布的农林牧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72个,其中,地方标准6个,企业标准66个。如东农产品极其加工产品出口创汇2003年1.4亿美元,占如东整体出口创汇的70%。如东是全省重点蔬菜出口基地种植面积达80万亩,占全省10%。3、农业生产资源投入与废弃物资源化状况(1)化肥施用强度有研究表明,在化肥的大量使用中,有70%进入农田生态系统,随着雨水的冲刷,造成了大量的氮、磷和钾流失,不仅降低了土壤肥力,还严重污染了水体。(2)农药施用量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害虫产生了抗药能力,并且农药在使用过程中,有90%进入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如东近年来对蔬菜等植物严禁使用高效农药,

38、积极宣传和推广防虫网、灯光诱蛾等技术,推广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减少了普通农药的使用。但对于棉花等作物,高毒农药使用比例仍较高。(3)农膜回收情况农膜的使用,在短期内,大大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有实验表明,普通的塑料膜在土壤中被降解需要200年,残留在土壤中的散落薄膜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污染。残留农膜碎片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农作物产量降低;残留农膜中的增塑剂邻苯甲酸二异丁酯对植物形成化学污染,特别对蔬菜有很大的毒性。因此对农膜的使用必须兼顾生态效益,要做到100%回收,不能散落在土壤中。(4)秸杆利用、还田情况如东县在秸杆处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是靠项目带动秸

39、杆还田和综合利用,如留高桩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盖草还田、氨化气化、打草绳等,在这方面工作做的较好的双甸镇,成立了水稻种植与加工协会,不仅销售稻米,还对稻草进行综合利用,通过打草绳销售,使每亩地增收60元;二是抓禁烧工作。2004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30%,还田50%,仍有20%被焚烧。(5)畜禽养殖业的粪便处理、利用情况如东县在畜禽粪便处理方面,要求大型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要予以发酵、微生物处理再利用,分散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要通过沼气池发酵再利用,但由于资本限制,投资畜禽粪便处理设施能力不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畜禽粪便仍有20%,造成了相当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二)工业基础条件1、如东县工业

40、发展概况如东县的工业经济,经过解放以来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全县各级各地进一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结构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加大技改投入,提升企业竞争力,使总量不断扩张,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工业经济的总体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东工业主要以食品、化工、纺织服装为传统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占到全县工业总量的50%以上。“十五”以来,全县工业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招商引资、全民创业为抓手,以做大做强为根本,无论是速度上,还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首先,工业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从2000年到2003年,全县第二产业增

41、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3.8%提高到37.7%。全部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95.63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50.9亿元,年平均递增16.4%,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53.5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75.26亿元。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2000年66.7%提高到2003年的75%。其次,从2004年全县工业的发展态势看,更是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其主要特点有四个:一是工业生产高位运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04年110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现价产值累计完成101.45亿元,同比增长56.2%,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4.5%;实现工业增加值25.99亿元,同比增长32.8%,完成全年

42、目标任务的103.96%。全县工业用电量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1%,上述三项指标的增幅在南通六县(市)排名中均为第一。从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分析,110月份全县定报企业累计产销率96.32%,同比提高2.46个百分点。全县321家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92.94亿元,同比增长60.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6.05%,实现利税总额5.92亿元,同比增长55.76%;其中利润总额3.62亿元,同比增长77.43%。二是有效投入保持强势,项目进展难中求进。110月份,全县共实施工业投入项目873个,累计完成工作量39.44亿元,占年度目标的98.6%,同比增长132.3%;全县共实施500万元以

43、上规模项目285个,累计完成投入26.49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的比重达67.16%,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1.9%,同比增长156.6%;其中实施千万元以上规模项目143个,同比项目数净增82个,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完成工作量18.85亿元,占工业投入总量47.8%,投入占比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22个,同比净增19个;110月份全县已竣工投入项目179个,竣工率62.8%,其中1000万元以上竣工项目61个,竣工率达42.66%。这批工业项目相继投产将为工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提供坚实的支撑。三是做大做强成效显著,骨干企业重显辉煌。今年新培植强生轻工集团、中

44、天光缆集团等两个集团。全县重点培植的70家重点骨干企业1-10月份实现产值71.85亿元,占全县定报企业产值总量的70.8%,比重较上半年提高6个百分点,产值同比增幅达到57.6%,比全县平均增幅快1.4个百分点;70家重点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6.25亿元,同比增长61.28%,其中,增幅超过80%以上的有:中天集团、辉煌彩钢公司、春华服饰、东恒手套、戴园建材等18家企业。四是工业经济主要指标有望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根据测算分析,今年我县全部工业总产值预计可达240亿元,同比增长59.3%,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66.2%;规模工业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53.8%;规

45、模工业销售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67.4%;利润预计可达4.3亿元,同比增长39.6%。全部工业投入全年预计41亿元,增长74.5%,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投入19亿元,同比增长73.1%;亿元企业可达31家,比上年净增13家,增长63.1%;定报企业可增加到460家左右,是上年末236家的两倍。(三)第三产业基础条件 “十五”以来,如东县第三产业总量不断增长,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显著提高。据统计,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5.5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4.7%。2004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96亿元,同比增长13.4%,占GDP的比重可达到35.5%。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

46、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从如东县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其三产增加值总量偏低,在南通六县(市)中居于末位,三产增长速度较慢,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流通部门增加值大于服务部门增加值,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在三产中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其中,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投资增长较快,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如东县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县、乡两级政府表现出强烈的生态意识。目前,已经启动了绿色基层创建活动,致力于建设一批环保型、绿色型、生态型的村落、学校、医院、街

47、道、社区、商场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如东特色的生态示范模式。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同步,如东县充分利用生态资源,进行循环型第三产业开发。如,以旅游和滨海休闲度假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南通国际港口城市为依托,综合开发如东特有的历史文明和自然生态资源,以生态旅游带动生态保护建设;依托海洋优势,配合生态旅游,推广绿色餐饮,以举办江苏如东中天杯海鲜烹饪比赛为载体,展示海鲜特色菜肴,弘扬如东的餐饮文化和海洋特色;不断宣传、推广生态住宅理念,使房地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如东县循环型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如东县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他们认识到环境就是竞争力、生产力,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循环经济理念得到了理解与落实;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于“绿色消费”、“环保标准”等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其次,如东县生态示范区的创建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如东县开展了诸如“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的建设活动,这与发展循环型第三产业的目标一致,成为发展循环型第三产业的良好开端。如东县循环型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相对于全省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而言,目前如东县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财务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