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基于产能、结构和消费模式的视角-岳立.pdf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29799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基于产能、结构和消费模式的视角-岳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基于产能、结构和消费模式的视角-岳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基于产能、结构和消费模式的视角-岳立.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街涛向趣2016年第10-,期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基于产能、结构和消费模式的视角岳 立8r,杨 帆b(兰州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b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认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主题。新常态下能源行业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如何变革,也就是如何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以解决能源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角度,介绍了供给侧改革的深刻内涵,从产能过剩的现状、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和高能耗的能源消费模式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突破口,最后从培育新兴需求、建设能源互联网、创新能

2、源体制机制、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创新能源科技和完善能源行业法律法规五个方面对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的改革路径提出政策建议。关键词:新常态;能源革命;供给侧改革;能源供给侧改革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16)10000106一、引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顺应和引领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伟大创举,是全面改革中的“精准改革”。2016年3月2日至16日的两会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仁不让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其中能源体系供给侧成为两会期间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从2015年11月习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到两会期间能源供给侧改革成为频繁提出的热门词汇,种种迹象

3、表明,能源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在中国处于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常态时期,针对能源供给侧的各种弊端,提出具体的改革路径,对“十三五”期间完成“精准改革”,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故本文以新常态为视角,以供给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中国在“十三五”期间能源供给侧的改革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二、能源供给侧改革的深刻内涵_直以来,出口、投资、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而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需求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传统上,经济增长下行被中国经济学界认为是

4、总需求不足的结果,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都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理念,从需求侧方面进行管理,即采取一系列政策刺激消费、出口和投资,扩大总需求,包括2008年中国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后出台的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但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关系出现调整,世界经济复苏曲折、缓慢、复杂,人口、资源等红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效果正逐渐消退,依赖传统红利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很大,经济发展步人“新常态”。为了积极应对国内外需求持续疲软的状况,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需求刺激方案,但收获甚微。典型的凯恩斯主义需求侧管理虽能刺激总需求,但无助于结构转型与

5、结构优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反而提高了需求刺激方案的潜在风险,当前“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无以为继。目前,“供需错位”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收稿日期:20160630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5LZUJBWZX013;14LZUJBWZB001)作者简介:岳立(1969一),女,新疆哈密人,博士,兰州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中心、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循环经济。 1万方数据岳立,杨帆: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的最大障碍,主要体现在住房、医疗、教育、能源方面的有效需求不足旧J。从能

6、源领域来说,一方面,传统能源如煤炭、炼油、火电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占比不合理,利用率比较低。体现在供给体系上,就是生产要素低效率、低质量的“错配”【3j。因此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面临的不仅有短期的周期性压力,还有长期的结构性压力,此时,要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仅靠需求侧管理来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来提高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在供给侧发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能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其要素能源不仅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生活要素,也是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中间要素。不论作为居民消费生活要素还是作为行业发展

7、生产要素都是供给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源供给侧结构不合理导致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需要破解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常规能源产能严重过剩、不可持续的能源结构瓶颈制约、能源系统整体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因此,创新能源体制机制,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三、从能源角度探讨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能源供给侧改革不仅包括对能源体系自身供给结构的改革,也包括对整个国民经济能源结构、能源消费模式的改革。中国能源研究会发布的中国能源展望2030)认为,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及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提高,这三种力量影响决定了中国能源需求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由此可见,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故本文

8、从能源体系、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模式三个方面对能源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深度分析。(一)能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由于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水泥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的速度明显高于需求扩张的速度”。根据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企业整体利润下滑主要是由于钢铁、煤炭、油气等上游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所引起,2015年,矿产行业产业利润就同比下降565左右。细分到能源行业来说,煤炭、炼油等行业同样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截至2015年底,中国煤炭行业的产能已经接近50亿吨年,批准在建的项目规模也逼近10亿屯年,而行业2年产量仅维持在37亿吨左

9、右,亏损面已经达到80以上。而火电行业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14亿千瓦,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由2014年的4706小时降至2015年的4200小时左右,创1978年以来的新低。从炼油行业来说,以行业合理开工率为基准,目前全国炼油行业仍然面临产能过剩1亿吨年的窘境。2015年原油一次加工量超过7亿吨,全国炼油厂平均开工率仅为754,虽然较2014年稍有反弹,但仍然低于全球84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受需求和调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一直存在,2015年全年弃光、弃风率分别为10和15左右,严重制约了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大规模闲置的生产力造成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了

10、整个能源行业运行效率,提高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二)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中国能源供给侧主要依赖化石能源,时至今日,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曾经支撑中国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能源体系,已然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和环境污染的始作俑者。到2016年初,中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达644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仅占到1 12,碳排放总量超过欧美之和,成为碳排放总量全球第一的国家。能源结构不合理,地区性产能过剩i是导致目前经济转型困难力不从心的主要原因。而根据2014年BP能源统计年鉴资料显示,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只占到一

11、次能源消费比例的112,低于世界137的平均水平,将近是法国的15和加拿大的13。其中,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为19,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比绝大多数高能耗国家都要低,只相当于德国的15。而同时期美国的煤炭消耗量、天然气消耗量和非化石能源消耗量分别占到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197、302和137,法国和加拿大的非化石能源消耗量更是占到一次能源消耗量的502和344(见表1)。与此同时,过度依赖黑色能源体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El益突出。二氧化碳的超额排放导致以PM25为主要污染物的雾霾席卷我国的大部分区域,不仅危害居民身体健康,也阻碍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从2000年到2014年

12、,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呈现递增的态势,并且维持在很高的水平,而主要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总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万方数据铅埽向艇2016年第,o期的幅度,甚至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见图1)。因此,为了推动经济转型、改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高能耗高污染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建立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体系。表l 2014年全球高能耗国家l组织)一次能源消耗结构煤炭 石油天然气3嚣核能 水电猎美国 197 364 302 137 83 26 28中国 66 171 57 112 1 83 19印度 565 283 71 81 12 46 22日本 277 4

13、32 222 69 0 43 26德国 249 359 205 187 71 15 102法国 38 434 136 502 415 6 27英国 157 369 319 155 77 O7 7俄罗斯 125 217 54 llI 8 6 58 O加拿大 64 31 282 344 72 258 15意大利 9 38 343 187 0 87 10西班牙 9 447 178 285 97 67 121韩国 3l 395 157 138 13 03 04南非 7056 2296 294 354 284 02 05伊朗05 37 608 17 04 14 0沙特0 593 加7 0 0 0 0印尼

14、 348 423 198 31 0 19 13澳大利亚3563 37 2139 598 0 268 33墨西哥 752 445l 4033 764 45 12 194巴西 52 482 121 345 12 281 52土耳其2865 2697 3487 951 0 726 225欧盟 167 368 216 249 123 52 74 OECD国家191 37 261 178 82 57 39非OECD国家381 293 22 106 17 76 14世界 30 326 237 137 44 68 2512r-一誊:。i 一。f自睦圭耋旦釜奎蛰旦璃爷爷p爷审守蒂擎妒妒爷爷爷图1 中国与典型发

15、达国家碳排放量趋势(三)高能耗的能源消费模式使能源效率低下随着中国经济近几十年的高速腾飞,重工业和化工工业飞速发展,在创造中国奇迹的同时也伴随着越来越难以为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根据国家能源局和BP能源统计年鉴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3亿吨标准煤,相较于2012年增长了69,年均增幅为23,能源消耗总量相当于2000年的3倍。而美国,1965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是我国的98倍(1838亿吨标准煤),1979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是我国的46倍(2684亿吨标准煤),200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是中国的23l倍(3305亿吨标准煤),2008年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平(3314亿

16、吨标准煤),2009年中国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3303亿吨标准煤),2014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245亿吨标准煤。目前,在世界上的主要能源消耗国中,中国的能源消耗量是同为人口大国印度的466倍,邻国日本的652倍,传统强国俄罗斯的436倍,并且超出曾经的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近962亿吨标准煤当量的能源消耗量(见图2)。在能源消耗量疯狂增长的背后,不仅仅有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高能耗的能源消费模式和能源产业体系制约着中国的经济增长。、P蕞厂_-一一一_:伞醇二k一 一生妻妻:! _-b:套鼍葶葶葶p守荸爷爷擎荸事审p图2 中国与典型发达国家能源消耗趋势高能耗能源消

17、费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就是能源效率低下。能源消费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表示生产一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说明国家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对能源资源的利用程度,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M J。从能耗强度看,中国每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费强度为41吨标准煤,虽然比印度、俄罗斯、南非、沙特等国家能源利用状况要好,但是比主要高能耗国家普遍要高出2倍以上,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7倍(见图3)。高能耗、低效率的能源消费模式在能源安全形势严峻的国情下,严重削弱了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束缚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满足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要求。4;姓il i

18、Ij i珏ij毋蕊毋毋毋毋掌蓼移薅蛰荸毋梦气参穸四、我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由分析中可以看出,针对目前在能源领域愈演愈烈的结构性失衡现象,调整能源供给规划,实现能惦拈:。坫;o簟拦雎f畦。捌v攀暮麓麓万方数据岳立,杨帆: 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源互补和能源系统健康发展,都需要运用前瞻性视角和系统性思维来研究能源行业存在的供需失衡问题,明确供给侧结构性能源改革的着力方向。因此,本文以产能过剩、能源结构、能源消费模式三个角度作为着力点,探索能源供给侧的改革路径。(一)构建适应新常态的能源投资体系,化解产能危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在煤炭行业和火电行业重点淘汰年产量不足9万吨的小

19、煤矿,以及年发电量不足1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争取在三到五年时间内,化解煤炭行业产能五亿吨,同时重组产能五亿吨;对煤炭领域新增产能进行严格限制,在未来三年暂停审批新增煤矿,控制煤矿数量;JJu快淘汰落后产能,力争在2016年淘汰落后煤矿1000处左右,合计淘汰产能接近6000万吨。基于现实情况,将进一步压缩煤电领域新建项目规模,针对存在电力过剩的区域,严格审批新上线的电力项目,暂缓一部分已核准项目的施工建设。利用市场倒逼机制,着力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并且加快解决目前中国电力行业弃光、弃风、弃水的电力“三弃”痼疾。然而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我们不应该仅仅着眼于政府制定的硬性指标,同时得看清现状:即

20、中国的能源体系供给侧改革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这其中既有能源体系在转型期间保证供能稳定的技术性问题,也有产能淘汰后职工如何安置的社会性问题。为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当务之急,是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建立和完善能源行业产能过剩退出通道,包括国家财政划拨专项资金,妥善解决符合相关政策的产能过剩企业退出后的人员安置问题,以及地方化解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奖补问题,竭力帮助企业分担退出后引起的人员安置补偿负担。在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市场化退出的过程中,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实现产能转型升级,鼓励金融系统为退出企业做好处置抵债资产和核销呆账的工作,同时推动不良资产批量转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

21、。(二)构建环境友好、安全高效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能源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就是推动能源领域的产业结构由“黑色体系”向“清洁体系”转型,引导我国能源发展的主体由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进行转变。从我国能源结构的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化石能源产业供给侧出现明显的收缩信号时,才能保证从化石能源行业分离出充分的资源流向新能源行业,同时4也因为供给端收缩从而使化石能源行业的供需结构趋向合理。从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方面来看。2000年到2013年,石油和生物能在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所占比重逐年递减,石油产品、煤炭、地热能和热能在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所占比重基本恒定,而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和电力在终端能源消

22、费总量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见表2)。虽然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不足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1,但是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能源消费结构在不断改善,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有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大国。表2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年份石油耍普煤炭弩訾冀齑男影电能热能 : : !堂垦堂2000 024 2230 3685 158 2448 024 012 1115 3032001 O24 2237 3600 179 2404 024 012 1196 3232002 O23 2332 3457 186 2332 023 012 1288 3482003 O32 2321

23、 3565 200 2120 O21 021 1371 3482004 O37 2379 3727 223 1859 019 019 1403 3352005 O34 2308 3795 239 1718 017 026 1496 3682006 O32 2318 3709 280 1607 024 024 1623 3842007 030 2341 3608 315 1508 0 23 030 1755 3902008 036 2304 3605 356 1453 022 036 1802 3852009 028 2303 3587 356 1410 021 049 1863 3842010

24、 020 2490 3377 378 1304 026 052 1956 3982011 011 2236 3937 409 1104 022 061 1855 3642012 005 2290 3780 452 1065 022 070 1930 387垫!j Q:!竺丝:塑ii:墅兰:堑!Q:塑Q:!Q!:!:Q:Q!i:堕然而在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能源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同时也要突出能源发展过程中绿色低碳的重要性,在能源消费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末端工程治理、源头预防、提高能源产业链效率和加强监管等措施,控制“三废”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能源开发利用对生

25、态环境的破坏。在较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碳减排压力下,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力争2030年煤炭消费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2020年、2030年煤炭占比分别为60、49,清洁能源快速发展,非化石能源2020年、2030年的占比将达到15、22o。终端能源消费量是指从终端用能设备入口得到的能源量,是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在扣除了加工转换二次能源的损失量和储运环节能源的损失量的能源消费量。在中国能源平衡表统计中,按等价值计算的终端能源消费中只扣除选煤、炼焦、油田、炼油、输配电损失。未扣除发电损失和能源工业所用能源。因此,计算得出的终端能源消费量远高于按照国际通行准则计算得出的数量。故在本文中,中国终端能源消费总

26、量及其历年消费结构的数据来源于国际能源机构(IEA)数据库。万方数据锯涛向趣2016#-第lo期同时要逐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削减到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优化二氧化碳排放路径,力争20162030年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54,将中国碳排放峰值提前至2025年,因能源使用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控制到欧洲水平。(三)构建资源节约型能源消费模式,提高能源系统运行效率针对中国目前高能耗、低效率的能源消费模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和能源技术革命、构建能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实施能源总量控制、提高能源效率是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应该加速推进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加快建设节能减排降耗工程,重

27、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供给面和需求面,改变之前无约束的能源供应思路,通过控制能源总消费量,逐渐形成资源节约型的能源生产方式和经济协调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模式。力争到2016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超过47和8左右,节能环保行业总产值超过45万亿元。争取到2020年将煤炭消费总量和石油消费总量分别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和55亿吨标准煤左右。同时设定节能约束性指标,力争在2020年将单位GDP能耗同比2010年下降35左右,2030年同比2020年再下降30I S。五、能源供给侧改革的实现路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现阶段中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

28、重要主题。对于能源行业而言,要用创新性思维重新审视中国将要面对的能源发展路线,做出前瞻性安排。基于前文的基础,为破解新常态下中国面临的能源行业产能过剩、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高能耗的能源消费模式等突出问题,我们从能源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出发,为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提出路径参考。(一)培育发展能源新兴需求,引领能源产业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能源改革,不仅需要聚焦于能源供给问题,也需要从需求侧方面下手,以能源需求为导向形成有效供给,促进能源行业生产、消费的全方位平衡,消除能源“供需错配”的现象。从需求层面来看,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就是变革供应管理,也就是培育和引导相关产业的新兴需求和升级需求。落实到能源行业

29、,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培育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消费,提升服务品质,引导能源行业逐渐生成绿色、节能方面的新兴需求。从绿色用能方面来说,应该划分绿色用能等级,针对不同用能群体进行电源接驳;从节能方面来说,应该收集分析不同用能群体的相关能源使用数据,从而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又科学合理的能源管理方案。通过引导用能群体生成类似的新兴能源需求,以能源需求革命为导火索,盘活整个能源产业革命,以能源科技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转型替代,调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同时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站在能源供给侧的角度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消费模式的革新。(二)加大能源

30、互联网建设力度,深入推进能源革命能源互联网是推进中国能源革命的重大战略支撑,是关于能源供给侧的一个创新概念,也是横向调整多能互补和纵向协调优化电源、电网、负荷以及储能等环节的重大举措,它克服了清洁能源在消纳问题上的缺陷,使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应用成为现实一J。因此,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应该加强具备能源互联网创新概念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能源供需智能化匹配系统、多能协同的综合能源体系、同步于能源系统的通信网络工程等;打造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体系和新型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创新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分布式能源、新能源载人工具、智慧用能服务平台、清洁能源快捷交

31、易平台、能源大数据信息综合服务等新模式的发展和应用;扶持能源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促进能源互联网核心技术攻关、高端设备研发和标准体系构建,推动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模式和国际社会接轨,在融入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同时保证本国能源输送的安全与畅通。(三)加快创新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能源市场建设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是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能源绿色转型从根本上依赖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交易机制的创新,没有合理的体制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创新,没有形成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就难以实现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战略目标。只有创新能源市场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定价机制,使其充分发挥效能,才能凭借能源绿

32、色转型实现推动能源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另外,要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遵循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优S万方数据岳立,杨帆: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化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统一开放的能源市场体系。具体到实现方式上,就是通过完善能源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最大程度的减少人为干预,把能源行业提质增效的目的落实到实处。首先,应该实现政企分开,剥离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能,使企业轻装上阵,专注于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其次,根据能源行业不同市场类型的企业实施网运分离,对于电网、油气等网络型自然垄断企业,可以让其继续保持国有资本控股经营;对于具有竞争属性的生产、销售环节

33、应该放开准人条件,打破行业分割和行政垄断,引入多元竞争主体。(四)加强政府对能源行业的规划引导,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任何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把握的作用。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加强对能源行业的规划引导更是政府当仁不让的职责。面对目前愈演愈烈的弃风限电现象,亟需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把“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相结合,摒弃“扩张保供”的电力规划模式,加强政府对能源行业的整体规划和引导,对现有的电力规划和能源管理体制进行革命性的调整和创新,以能源体制创新推动能源技术与发展模式的创新,为能源行业不断提供持久动力。而科技创新对于推动能源供给侧改革的巨大作

34、用,就体现在能够缓解目前中国存在的能源“供需错配”的问题和能源消耗过度导致的外部性问题。这就要求国家把科技创新,特别是新能源科技的创新研发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实施“追赶”与“跨越”并重的能源科技战略,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能源科技发展方向的能源技术发展蓝图,加大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能源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发扶持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新能源科技创新国家扶持基金”,支持新能源前沿性技术研发,汇聚全世界高端人才、技术和资本来支撑中国能源科技创新,把中国打造成为世界新能源技术的科研基地。(五)强化法律法规对能源行业的规范作用能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基础性产业,缺乏法律支

35、撑,仅仅依靠国家政策和红头文件并不能发挥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就得加强能源法制建设,加快核电管理条例能源法国家石油储备条例立法和电力法修订;研究推进石油天然气法能源监管条例海6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立法和煤炭法修订;完善对电力监管法规、标准的制定;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清洁电力法和产能去除管理条例,完善可再生能源法,用法律的形式把“绿证”制度问题、消纳调度问题、新能源补贴问题、碳排放配额问题、多元办电问题、社会资本参与问题、去产能以及产能淘汰后的职工安置等问题确定下来,同时用法律手段规范能源生产、能源供给和能源消费等行为习惯,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方面转型。(六)深化能源市场

36、监管和电力安全监管针对重点区域、典型问题,着力加强重点专项监管和问题监管,促进能源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加强市场秩序监管、电气网络成本监管和供电监管,着力规范电力市场准人标准、电力调度交易与市场秩序,促进信息公开和公平接人,推进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和能源监管信息化建设。同时,完善电力安全生产领域法律法规,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理念,落实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电力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源头监管和治理,完善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制度、电力安全事故警示通报制度和追责制度;构建安全生产不良记录和“黑名单”机制;完善电力应急管理制度,强化电力企业应急能力建设;做好国家重要活动和关键时期的保

37、电、储电工作。参考文献:1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3(10):9192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15193安宇宏供给侧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6(1):844贾康,等“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12215肖兴志,等能源供给侧改革实践反思、国际镜鉴与动力寻找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2):23-286王鹤,等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战略探讨基于两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的视角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26(2):68-737郝多能源展望:非化石能源将得到快速发展EBOL新华网,htt

38、p:newsxinhuanetcornenergy20160302c_1 1 18214917hun8李伟推动能源革命,有序构建安全、绿色、高效的能源系统EBOL20141127财经网,http:econo-mycaijingcorncn20141 1273760346shtml9曾鸣,等以能源互联网思维推动能源供给侧改革J电力建设,2016,37(4):1015(下转第97页)万方数据铅渚向趣 2016年第10期9BERNADETTE M R,KRIsHNAMuRTY M,ROBERT MB,et a1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

39、p be-tween change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perfonnance-a stakeholder theo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Business Ethics,2001,32(2):14315610BARNETr M L Stakeholder influence capacity and thevariability of financial retur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0、2007,32(3):7948161 1SEN S,BHAITAcHARYA c BDoes doing good alwayslead to doing better?Consumer reactio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1,38(2):22524312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8):323913MITCHELL R K,AGLE B R,BOOD D JToward a theoryof stakehold

41、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lle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1997,22(4):85388614GRAVES S B,WADDOCK S九Beyond built to last stake-holder relations in“builttolast”companiesJ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0,105(4):39341815郑若娟,陶野论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的分歧J厦门大学

42、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879316BRADLEY T IC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responsibilitydisclos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niesJAccountingOrganization and Society,1981,6(4):355362An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Influen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on Financial PerformanceJI Guopin91,-,KAN Yunyan2

43、,WU Wuhui3(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99,China;3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es and Law,Wuhan 430070,China)Abs

44、tract: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takeholder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Firstly,we discussed the existing views and put for-ward the viewlintsThenan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188 companies from 2009 to

45、2013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main board and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board was conducted by SPSS tool and regression analysisItshows enterprises do well or bad in CSR have a better FP than those in middle level,and the influence of CSR onFP can be describe as“U”shapedKey words:corporate;soci

46、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finance performance;influence(责任编辑:韩克勇)(上接第6页)Analysis of New Path of Energy Supply-side Reform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Chinese Economy:Based on the Pempeefive of Capacity,Structu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YUE Li4,YANG Fan6(乱Research Centre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

47、lt;bSchool of Economic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Abttract:Adapting to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growth is an important theme tha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ust faces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The biggest challenge that Energy Industry must faced under theNew Normal of Chinese Economy is how to reform,that is how to further promote the energy revolution in order tosolve the problem of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energy supply side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ofound conn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