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工程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2979545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中供热工程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集中供热工程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集中供热工程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中供热工程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6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集中供热工程改造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1.1 项目背景11.2. 编制依据11.3. 项目概况2第二章 建设区概况及存在的问题32.1项目建设区概况32.2. 供热及供热设施现状42.3. 总体及供热专项规划简介52.5.存在的问题52.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2.7项目建设的目的5第三章 热源建设规模及方案63.1. 现状及近、远期规划供热面积调查、统计63.2. 热负荷及热负荷需求计算63.3.热源建设方案确定63.4. 热源厂址选择73.5. 推荐厂址现状83.6. 推荐厂址建设条件9第四章 初步设计总说明94.1.供热介质及供热形式94.2. 设计执行的规程规范及设计基础资料94.

2、3设计概述114.4总体布置及竖向布置11第五章 供热站工艺、设备设计说明125.1.热力系统125.2. 设计范围125.3. 锅炉、工艺设备选型125.4. 燃料供应155.5. 除灰、渣系统165.6. 烟囱175.7. 热计量装置175.8. 供、排水工程设计说明17第六章 供热站(锅炉房)建筑工程设计说明186.1.总体布局186.2. 主体建筑平面布局186.3. 单体立面效果处理186.4. 装饰、装修186.5. 道路、绿化、围墙、煤渣场186.6.建筑项目主要特征18第七章 供热站(锅炉房)结构工程设计说明197.1. 设计遵循的现行主要标准规范:197.2. 工程概况:19

3、7.3. 设计依据:207.4. 建筑分类等级:207.5. 主要荷载取值:207.6. 上部及地下室设计:207.7. 地基基础设计:207.8. 结构分析:207.9. 主要结构材料:217.10. 主锅炉间屋盖217.11. 烟道及烟囱21第八章 电气、控制工程设计说明228.1.设计说明书228.2. 主要电气设备表24第九章 锅炉微机控制系统设计说明259.1概述259.2系统结构259.3系统原理259.4.系统设计26第十章 供热管网工程设计说明3110.1供热管网的型式3110.2.供热参数的确定3110.3热力网走向3110.4.热力网型式及敷设方式3210.5.补偿方式32

4、10.6.热力网连接及保温结构3210.7.管材、附件、防腐及保温3210.8. 管网安全性分析3610.9. 管道试压、冲洗及质量验收标准3610.10.水力计算:3710.11.水压图3810.12穿越公路及河流、干渠和其他障碍物的措施3910.13重要节点的保护3910.13. 管网土建工程39第十一章 换热站4111.1方案原则4111.2换热站原则系统4111.3换热站的设置4111.4换热站设备选型41第十二章 主要工程设备、材料汇总4212.1.热源部分主要设备、材料表4212.2.室外供热管网主要设备、材料:4212.3换热站设备选型42第十三章 供热设施节能专篇4313.1.

5、用能标准和设计规范4313.2.供热能耗现状4313.3. 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和能耗指标分析4313.4. 供热设备节能技术应用内容4313.5 节能技术应用44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4714.1.环境现状4714.2.环境污染治理措施4714.3. 本项目主要污染设备治理工艺4714.4.本项目主要污染治理措施及效果4714.5用水量及污水排放状况4814.6.噪声污染治理4914.7.绿化4914.8.项目施工期间环境保护措施49第十五章 消防、安全及工业卫生5015.1概述5015.2防火防爆5015.3 防电伤、防机械伤害及其他伤害5015.4防寒防冻及通风5015.5消防50第十六章 供

6、热安全保障及应急预案5116.1供热安全保障5116.2应急预案52第十七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5217.1项目管理机构5217.2工程建设管理5217.3工程使用管理53第十八章 工程投资概算及招投标5418.1工程概况:5418.2编制依据:5418.3 费用及费率5418.4 工程投资计算5518.5 工程招标55第十九章 项目效益分析评价5719.1财务效益分析评价57第二十章 项目实施计划和结论6020.1项目实施计划6020.2建设进度安排6020.3结论6020.4 建议60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XXXXXX集中供热工程改造项目初步设计(代可行性研究报告)1

7、.1.2. 项目建设单位 XXXXXX1.1.3. 项目建设单位简介XXXXXX供热公司于2002年由政府出资正式成立,是XX部唯一一家有供热资质的企业。主要负责XX部集中供热工程。公司现有集中供热站1座,占地面积21亩,内设锅炉房3个。现状总供热面积为:59.8万其中包括:(一)1号锅炉房为2003年建设,安装2台10t(7MW)低温热水锅炉,供热方式为75-50低温水直供,现状供热面积为13.5万。(二)2号锅炉房为2011年建设,安装2台10t(7MW)低温热水锅炉。供热方式为75-50低温水直供,现状供热面积为13.8万。(三)3号锅炉房为2013年建设2台20t锅炉房一座,安装2台2

8、0t(14MW)高温热水锅炉,建设换热站6座,热方式为130-80高温水间接供热,现状供热面积32.5万。1.1.4.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由于近几年XX部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和工业园区的大力开发建设,区域内供暖面积急剧增加,据统计现状总供热面积为59.8万,2014年底已建成的保证性住房小区有三个:阳光小区、江南小区、学府小区,总面积约为30万,其中18.2万由于热源已满负荷还未供暖。 2014年正在建设中,2015年建成供暖的XX小区面积约为20万,因此到2015年底整个区域的采暖面积将达到98万根据XXXXXXXX部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某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预测,XX

9、部近期规划人口2.2万人,近期(至2020年)供热面积约为120万平方米,远期(至2030年)规划人口为3.0万人,供热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XX场原有供热设施已无法满足近期供热需求,为改善区域目前的供热现状,满足居民供热需求,应XX相关部门邀请,我院于2014年10月中旬派出项目组对现场进行了踏勘,收集基础资料,对XXXX区域供热现状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并于2015年2月中旬完成了XXXXXX集中供热工程改造项目初步设计(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XXXX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1.2. 编制依据1、XXXXXXXX部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某城乡规

10、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2. XXXXXX供热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5.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 6.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 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8.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 9.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 10.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11. 其它相关的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法规 12.集中供热设计手册 13.城市供热手册 14.供暖通风设计手册15. 编制中执行的规范、规程:1)

11、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 2)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 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12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0 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7)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2012年版)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2371-201410)工业锅炉水质标准GB(T)1576-200811)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0)(2008年版)12) 锅炉水处理监督

12、管理规则(TSG G50012008)13)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1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8)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2)19)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2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21)其它相关的规程、规范 1.3. 项目概况1.3.1. 项目建设地点1.3.2. 项目建设年限: 2015年-2016年1.3.3.项目建设

13、内容和目的新建229MW热源、新建一次水管网1683米(单程)、新建4个供暖面积为10万的换热站。其目的是完善XXXXXX开发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供热质量,保证近期供热需求。1.3.4.项目可研编制原则1)在XXXXXXXX部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结合供热现状及近期发展规划,从实际需求出发,统筹、合理安排,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以近为主、全面规划、分期实施。2)选择最优方案、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力求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尽量兼容原有供热设施的技术参数,并力求使供热管网走向合理,减少投资和运行费用。4)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

14、可靠。1.3.5 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1. 项目投资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2981.7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建筑工程费用1423.91万元,设备购置费1071.86万元,安装工程费128.9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40.83万元,预备费用142.92万元。2. 资金筹措:本项目所需资金全额自筹。第二章 建设区概况及项目建设必要性2.1项目建设区概况2.地理位置XXXXXX位于某自治州某县境内的312国道与某河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803145-803315,北纬440713-440747。该XX北部以312国道为界,清水河经济开发区15km,距某市77km,312国道、某公路横贯东西南北,形成了本X

15、X于相邻各XX与国道相衔接的交通运输网络,交通便利,四通八达。3.水文 根据XXXXXXXX部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某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XXXX境内有大小河流15条,对XXXX直接补给的河流有霍尔果斯河、二道河、三道河、雅尔苏河4条河流,是农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其中,对可克达拉镇直接补给的河流是三道河子水系,发源于北部科古琴山,平均流量1.2m3/s,枯水期最小流量0.3m3/s。年径流量超过3800万m3。XX场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含水层为富水性中等含水层,属第四系孔隙潜水至微承压水区及承压自流区。含水层以砂砾石,粗、中细砂为主。地下水水位3.14-5.00m。全

16、区可划分为4个含水组:第含水组,为潜水含水组,地下水水位2-5m,水质较差。第、和含水组,为微承压至承压含水组,水头3.41-4.3m,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矿化度小于0.5g/L,总硬度为14.69-17.10德国度。现有三口生活饮用井井深70-80m,单井出水量为70-120m3/h,有两眼井水水质较好,一眼井水水质未达到饮用水标准。 4.气象条件 XXXX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具有光照丰富、冬夏冷热悬殊、春温不稳、秋温下降快、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等特征。年平均气温8.9,10积温3100-3500,平均降水量150-390mm之间,年

17、均蒸发量1900mm,年均日照时数2950h,最大积雪深度0.87m,最大冻土深度0.99m,全年无霜期160-170d左右,常年主风向为东北风。基本气候资 料如下:年平均日照时数:2700-2750小时日平均日时数:7.51小时全年闰均气数:8.9,最热月(7月):23.4最低月(1月):100年最高气温极值:39.5年最低气温极值:-35.2冬委采暖计算温度:16.9冬季采暖期:165天(参考某市)年最大年降水量:均降雨量196mm后蒸 发量平均:1589.2 mm历年平均无霜期166天相对湿度年均:59.4%夏季最大,风速:1.8m/s冬季最大风速:2.6 m/s 平均风速为3.0 m/

18、s,最大风速25 m/s平均冻土厚度:800-1000mm。海拔高度: 650 m平均积雪厚度:20-30厘米,最厚可达70cm.风向:风向以东北风为主,6至8级大风年达4至10次,主要是偏西风,时间多在311月。5. 工程地质依据XXXX已有的地质勘察报告,拟建建筑物场地地层属第四纪冲-洪积层(Q4al+pl),地层自上而下分为杂填土、粉土二层,其特性分述如下:层:杂填土(Q4ml),杂色;稍密;稍湿;包含建筑垃圾;层厚约0.51.5m;场地内均有分布。层:粉土(Q4al+pl),浅黄;稍密;稍湿;不均;无湿陷;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稍具垂直节理,无湿陷性;厚度大于15

19、.0m。据调查地下水埋深在1.52.5m之间,属潜水类型,无腐蚀性。场地环境类型为类,根据当地经验: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三组,等效剪切波速在180235m/s之间,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场地类别为类,属于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2.2. 供热及供热设施现状2.2.1.现有供热设施简介1. 集中供热供热现状(一)1号锅炉房为2003年建设,安装2台10t(7MW)低温热水锅炉,供热方式为95-70低温水直供,现状供热面积为12.19万。

20、目前供热范围主要为:景程路以东,学府路以西,沿可克达拉街南北两侧,包括XXXX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商业等重要公共设施建筑(详见一号锅炉房现状供热面积表)。(二)2号锅炉房为2011年建设,安装2台10t(7MW)低温热水锅炉。供热方式为95-70低温水直供,现状供热面积为13.80万。目前供热范围主要为:南环路以北,可克达拉街以南,景程路以西,包括西环路以东的镇江小区和西环路以西的工业园区部分工业厂房(详见二号锅炉房现状供热面积表)。(三)3号锅炉房为2013年建设2台20t锅炉房一座,安装2台20t(14MW)高温热水锅炉,热方式为130-80高温水间接供热,目前锅炉房带供6座换热站,现状

21、供热面积33.44万。供热范围主要为:1.西外环以东,可克达拉街以北,沿景程路东西俩侧的万顺小区和XX机关大楼等。2.景程路以东,南外环以北,包括祥云小区、瑞祥小区、菜市场等。3.南外环以南的江南小区和阳光小区。4.可克达拉街以北,学府路以东的学府小区(详见三号锅炉房现状供热面积表)。1号锅炉房现状供热面积表序号单位名称现状供热面积()采暖方式备注1XXXX小学18000散热器采暖2XXXX中学36500散热器采暖3XXXX幼儿园4250散热器采暖4XXXX派出所2000散热器采暖5农业银行2000散热器采暖6信用社1000散热器采暖7XXXX医院16500散热器采暖8蓝雨商行1000散热器采

22、暖9翠竹楼2910散热器采暖10老年公寓6000散热器采暖11老2号楼3220散热器采暖12文化宫1750散热器采暖13畜牧公司1860散热器采暖14社区办公楼1200散热器采暖15瑞祥小区1-10号楼23740散热器采暖合计1219302号锅炉房现状供热面积表序号单位名称现状供热面积()采暖方式备注1镇江小区1-39号楼135000散热器采暖2扎花厂1200散热器采暖3金波材料厂1800散热器采暖合计1380003号锅炉房现状供热面积表换热站序号单位名称现状供热面积()采暖方式备注永顺小区1-21号楼68000散热器采暖民兵楼3120散热器采暖自来水厂1860散热器采暖供销公司3000散热器

23、采暖XX机关大楼5000散热器采暖小计809800未投入使用小计0瑞祥小区11-18号楼13560散热器采暖瑞祥小区19-26号楼24000散热器采暖菜市场12000散热器采暖祥云小区1-26号楼85600散热器采暖小计135160阳光小区44250散热器采暖小计44250江南小区42050散热器采暖小计42050学府小区32000散热器采暖小计32000合计3344402. 分散式小锅炉供热现状城区内除已建成的1座集中供热站外,还有部分居民自建、自管的小锅炉、小茶炉和居民自采暖的小火炉,据调查、统计采暖面积2万。目前集中供热普及率为:96%。随着近期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的大力开发建设,城区建设

24、用地的日益紧张,根据规划将来居民自建房将逐渐被分期拆除,根据预测近期及远期集中供热普及率将达到98%以上。2.3. 总体及供热专项规划简介2.3.1.总体和供热专项规划XXXXXX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编制完成。供热专项规划还未编制。本项目参考规划中人口及用地预测部分。根据XXXXXX总体规划 (2012-2030)和XXXXXXXX部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某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结合城镇实际情况,XX部近期建筑面积约120万。根据总体规划提供的资料预测,远期建筑面积将到达150万左右。见下表近期供热面积计划表换热站序号换热站名称拟带供面积()现状供暖面积()备注永顺小区

25、换热站10000080980换热站已建镇江小区换热站200000138000换热站已建(将原2号锅炉房带供面积切换至换热站)祥云小区换热站150000135160换热站已建阳光小区10000044250换热站已建江南小区10000042050换热站已建学府小区10000032000换热站已建7号换热站100000近期新建医院换热站150000121930近期新建(将原1号锅炉房带供面积切换至换热站)XX小区换热站200000近期新建合计1200000远期供热面积计划表换热站序号换热站名称拟带供面积()现状供暖面积()备注永顺小区换热站10000080980换热站已建镇江小区换热站2000001

26、38000换热站已建(将原2号锅炉房带供面积切换至换热站)祥云小区换热站150000135160换热站已建阳光小区10000044250换热站已建江南小区10000042050换热站已建学府小区10000032000换热站已建规划7号换热站100000近期新建医院换热站150000121930近期新建(将原1号锅炉房带供面积切换至换热站)XX小区换热站200000近期新建(小区2015年年底交工)规划10号换热站100000远期建设规划11号换热站100000远期建设规划12号换热站100000远期建设合计15000002.5.存在的问题 1.由于近期城镇建设规模发展较快,2014年底供热面积

27、已达到59.8万,供热站内三座锅炉房均在满负荷运行(经现场实测原有6台锅炉实际供热效率只可达到锅炉额定功率的70%),2014年年底已建成的3个保证性住房小区:阳光小区、江南小区、学府小区,总建筑面积约为30万,只有11.8万采用了集中供热,另外18.2万供暖至今还无法解决。2.目前正在建设中的XX小区,2015年年底即将完工,总建筑面积为20万,现有热源已无法满足供热需求。3.现有3座锅炉房中,2003年建设的1号锅炉房2台10t锅炉由于当地水质偏硬,锅炉管路结垢严重,往年运行中多次出现锅炉爆管等事故,严重影响供热安全,且锅炉已经连续使用达12年,已接近使用年限(15年),如果将其拆除换成较

28、大吨位锅炉,由于空间受限又无法满足扩建需要。4.现有3座锅炉房中,2003年建设的1号锅炉房2台10t锅炉和2011年建设2号锅炉房2台10t锅炉均为75-50低温热水锅炉,无法与高温水锅炉关联工作。 3.现有热源厂内3座锅炉房供热型式不统一,1号锅炉房2台10t锅炉和2号锅炉房2台10t锅炉为95-70低温水直供,即锅炉循环水热用户,3号锅炉房2台20t锅炉为130-80高温热水间接供热,即锅炉循环水换热站-热用户,这种供热形式严重影响了锅炉效率、供热质量和供热安全,也给管理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4.根据近期规划XX部近期建筑面积约120万,现有热源场地,无法满足近期扩建要求,如需扩建则需拆

29、除原有热源厂内部分建筑,以满足场地要求。2.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在政策上加大了对本地区的支持力度,XXXXXX的经济水平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随着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建医院、学校、住宅小区等一批基础设施的相继建设,原有供热设施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矛盾日益显现。为促进XX场的开发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市政供热设施急需建设。 2.7项目建设的目的本项目的建设主要是为XXXXXX总体规划配套,其目的是完善城镇的开发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本项目在解决现状及近期规划建筑供热问题。第三章 热源建设规模及方案3.1. 现状及近、远期规划供热面积调查、统计3.1.1. 现状

30、供热面积调查、统计现状供热面积为59.43万平方米。3.1.2. 近、远期规划供热面积预测1. 近期规划供热面积预测根据XXXXXXXX部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某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近期规划人口2.5万人,近期供热面积合计约120万平方米。2. 远期规划供热面积预测根据XXXXXXXX部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某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远期(至2030年)规划人口为3.0万人,规划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3.2. 热负荷及热负荷需求计算3.2.1. 计算参数根据XXXXXXXX部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某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可知XXXXXX部

31、供热计算参数如下实际供暖采暖期: 10月20日4月5日当地供暖期采暖天数: 165天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为 -16.9采暖期平均室外温度为 -4.4采暖期室内平均温度为 18平均海拔 650m3.2.2. 热指标根据规划区的建设发展及国家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实施,按照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等规范要求,同时考虑到兵XXXXXXXX所在区域的气候环境特点及节能建筑的实施情况,本次规划建筑采暖热指标确定为:非节能建筑采暖热指标为q=70Wm2,节能建筑采暖热指标为综合采暖热指标:50W/m2。实际采暖小时数为16524

32、=3960小时,最高负荷年利用小时数为: 18 - (-4.4)-3960=254218 - (-16.9)3.2.3. 热负荷需求计算 1.现状及近期热负荷需求计算现状供热面积59.43万m2,其中不节能建筑为45万m2,节能建筑为14.43万m2,近期规划新增供热面积60.57万m2(节能建筑),近期总供热面积120万m2。其热负荷需求为:现状非节能建筑: Q非节能 = A(m2)q (W/m2)4510470=31.50MW 现状节能建筑: Q节能=A(m2)q (W/m2)14.4310450=7.22MW 近期新增节能建筑:Q节能 = A(m2)q (W/m2)60.5710450=

33、30.29MW 近期合计热负荷需求: Q = 31.50MW+7.22MW+30.29MW =69.01 MW最大热负荷(当室外气温为-16.9时): Qh=69.01MW平均热负荷(当室外气温为-4.4时):Qhav =44.28MW最小热负荷(当室外气温为+8时): Qmin=19.77MW(热负荷曲线详见附图)2.远期热负荷需求计算远期新增供暖面积约30万m2(节能建筑),远期总供热面积150万m2。其热负荷需求为:远期新增节能建筑:Q节能 = A(m2)q (W/m2) =3010450=15MW 远期合计热负荷需求: Q =69.01MW+15MW =84.01 MW3.3.热源建设

34、方案确定3.3.1. 近期热源建设规模及锅炉装机方案确定 1.由于现有3座锅炉房中,2003年建设的1号锅炉房2台10t锅炉由于当地水质偏硬,锅炉管路结垢严重,往年运行中多次出现锅炉爆管等事故,严重影响供热安全,且锅炉已经连续使用达12年,已接近使用年限(15年),如果仅将锅炉拆除换成较大吨位锅炉,由于空间受限又无法满足扩建需要,因此建议将其拆除,以保证本次改扩建项目建设场地要求。 2.由于现有热源厂内3座锅炉房供热型式不统一,1号锅炉房2台10t锅炉和2号锅炉房2台10t锅炉为75-50低温水直供,即锅炉循环水热用户锅炉,3号锅炉房2台20t锅炉为130-80高温热水间接供热,即锅炉循环水换

35、热站-热用户。这种供热形式严重影响了锅炉效率、供热质量和供热安全,也给管理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本次改扩建项目建议统一供热形式为高温水间接供热,将现有2号锅炉房2台10t锅炉房保留,保持原有系统不变,以便近期供热供热面积超出预计规模时或其他锅炉出现事故时作为调峰锅炉。3. 经现场实测原有热源厂内6台锅炉实际供热效率只可达到70%,经以上论证在拆除热源厂内1号锅炉房2台10t低温热水锅炉并将原有3号锅炉房两台低温热水锅炉改为调峰热锅炉后,热源的实际供热能力为:280.7=19.60MW(两台20t锅炉)因此要确定本次改扩建工程中热源建设的规模,满足现状及近期规划面积的冬季供暖需要,必须根据近

36、期最大热负荷和现状热源的实际供热能力来确定锅炉的装机容量。根据热负荷需求计算,本项目近期最大热负荷需求为69.01MW,现状热源的实际供热能力为19.60MW,则近期计算热负荷需求容量为:69.01MW-19.60MW=49.41MW。 Q装机 = Qjs /=49.41MW/0.92=53.70 MW其中:Q装机:装机容量, Qjs:计算热负荷需求容量平均热负荷时对应的装机容量为:Q装机 = Qjs /= 44.28 MW/0.92=48.13 MW最小热负荷时对应的装机容量为:Q装机 = Qjs /= 19.77 MW/0.92=21.48 MW目前集中供热设施较为普遍采用的,在技术和产品

37、上较为成熟的燃煤锅炉,按蒸发量分类有:7MW 、14MW和29MW几种。根据装机容量计算,冬季供暖初末寒期装机容量为21.48MW;供暖期平均热负荷时装机容量为48.13MW;最大热负荷时装机容量为69 MW。考虑到冬季经济运行情况,因初末寒期和平峰期装机容量分别为21.48MW和48.13MW。单台锅炉装机容量应在21.48MW至48.13MW之间选择。要满足以上运行条件,推荐新建集中供热热源锅炉可采用:新建2台29W锅炉,满足供热需求。3.3.2. 远期热源建设规模及锅炉装机方案确定远期最大热负荷需求为: Q =69.01MW+15MW =84.01 MWQ装机 = Qjs /=49.41

38、MW/0.92=53.70 MW近期基础上再新增1台14W高温热水锅炉。3.3.3 供热方式确定该本项目不考虑工业生产用蒸汽和生活热水,现状和规划建筑的采暖方式均为散热器采暖形式。供热方式:采用锅炉送出13080高温热水通过换热站热交换后由二次水管网送至热用户的间接供暖方式。热媒介质:13080。3.3.4 锅炉及辅机设备选型确定锅炉选型:锅炉型号:DZL29-1.6/130/80-AII 额定产热量:29MW 额定工作压力:1.6Mpa 供水温度:130 回水温度:80锅炉效率:82% 燃烧方式:链条炉排脱硫除尘器选型: (一)陶瓷多管除尘器,一炉一台配置。型号:XTD-40技术参数:1.处

39、理烟气量:120000m3/h, 2.除尘效率:95%3.设备阻力900pa.4.林格曼黑度1级(二)脱硫除尘器型号:SJTL-40技术参数:1.处理烟气量:120000m3/h, 2.除尘效率:85%3.脱硫效率:92%4.设备阻力1000pa.3.4. 热源厂址选择3.4.1. 厂址选择原则由于供热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其热源选址首先要考虑供热半径,对选址技术要求较高。根据城区区规划情况、风向影响、热负荷分布、区域位置以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确定选址原则为: 1. 热源厂址根据建设区建设规划确定;同时还要征得电力、环保、水利、消防等有关部门的同意。2. 考虑交通运输和水、电通信等的配套条件,热

40、源厂址尽量选在已建成区附近并方便预留发展。3. 热源厂址尽可能靠近热负荷中心,以降低供热管网设施的投资。热源干管最远输送距离宜控制在5km之内。4. 考虑冬季供暖期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厂址选择尽量布置在建设区的东南部;5. 为了尽量减少热源厂对居民区环境及噪声等的影响,厂址选择尽量布置在居住办公区之外,但距离不宜过长。6. 厂址尽量选用荒地、次地;不占或少占建设用地。7. 厂址选择要考虑职工居住和上、下班等因素。8. 厂址选择时,还应具体考虑:1)为了保证燃料(主要为煤炭)供应,厂址宜紧邻现状或规划道路,以利用燃料运输。2)热源厂址附近要有配套供排水、电力设施,以方便接引。3)热源厂要有妥善解

41、决灰渣综合利用的方法。当灰渣综合利用无法落实时,应留临时储存场。4)热源厂要有一定的防护距离。冬季运行时,将排出飞灰、二氧化硫等有害物。为了减轻热源厂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厂址宜选在城市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处。厂址距人口稠密区的距离应符合环保部门的要求,通常在热源厂厂区附近留出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带。3.4.2. 厂址选择方案及比选结合以上选址原则,并会同建设、规划、土地、环保等相关部门通过多次比较论证和现场勘察。并充分考虑供热区内规划建筑的布局,已建成区的位置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初步选择可满足用地条件的厂址有两处,供综合比较后选定(见下)。方案一:热源站址选在可克达拉街以南,瑞祥路以东,原有锅炉房

42、院内。优点:地处热负荷中心,交通较便利且施工方便,原有管网可利用,管网投资最省,供热半径小,管网水力平衡较容易,供热质量有保证。缺点:距居住区和生活区较近,混合污染较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和周边环境。地处冬季风向中部,不利于烟尘向城区外扩散,。方案二:热源站址选在外环路以南,学府路以东,学府小区以北。优点:地处城区边角,烟尘扩散非常有利,对城区的混合污染较小。缺点:热源位于城区边角,需新建供热主干线与原有一次网连接,一次网建设费用较大。供热半径较大,不利用管网水力平衡,供热质量无保证。3.4.3. 厂址推荐经综合比较,考虑热源建设经济性和供热质量,确定选用第一方案。既:建设在原有锅炉房院内。3.5. 推荐厂址现状推荐厂址位于可克达拉街以南,瑞祥路以东,原有锅炉房院内(详见附图),该用地范围为规划建设发展用地,比邻规划道路,交通运输方便,规划水电均满足工艺需求,现状面积满足热源点建设用地,适合该项目用地需求。3.6. 推荐厂址建设条件3.6.1. 地形、地貌、地震情况位于规划区内。地形平整,无不良地质情况。抗震等级同城区。3.6.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同城区。3.6.3. 交通、运输条件 厂址毗邻已建成规划道路,交通运输方便。3.6.4. 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 配套的市政公用设施已基本建成,水、电设施完备。经于水、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设计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