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常青.pdf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29771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常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常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常青.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常青】ChangQing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收稿日期201608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31 2)Structure and Prospective of Chinese VernacularArchitectural PedigreesAn Objective Based on a Systematic Study ofSample Preservation andHolistic Regeneration摘要面临众多风土建筑生存危机和去留抉择的现状,笔者认为直面挑战的第一步

2、,是找到风土建筑认知和分类的有效途径。因而提出了以民族、民系的语族一语支(方言)为背景的风土建筑谱系划分方法,并尝试从“聚落形态”“宅院类型”“构架特征”“装饰技艺”和“营造禁忌”等5个方面,探究各谱系分类的基质特征和分布规律等。文中对江南建筑的赣、徽、吴等3个谱系作了基质对比,追溯了“样式雷”家族的赣系匠作渊源。并在结语部分讨论了风土建筑谱系在传承中的标本保存和整体再生原则和策略问题。关键词风土建筑;谱系;基质;标本;传承;保存;再生1概况11缘起我国传统建筑从大的属性上可分为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由民匠所建造的“风土建筑”,和遵从法式等级、规格,由役匠所营造的“官式建筑”两大类,前者是后者的

3、源泉和基础,多还“活”在今日的风土生活形态中,后者则是前者程式化的高级形式,多已是博物馆标本式的“死遗产”。总体看,代表着国家、民族历史身份的官式建筑或近于官式的地方建筑大都已有法律保护身份,但量大面广的风土建筑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摧枯拉朽下。正以极快的速度改换原貌或趋于消失。虽然历史上留存下来的自然村镇数以百万计,其中作为遗产标本保存的风土聚落及建筑目前列入保护清单的仅是极小的部分。据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颁布的保护名录迄今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被认定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有129座,“历史文化名镇”252个,“历史文化名村”276个,级别略低的“传统村落”2555个,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随着

4、ABSTRACTThis paper advocates for a general survey and an effective categorization ofvernaculararchitectureinthefaceofthethreatof rapid social andeconomicdevelopmentIt proposes to establish a novel and comprehensive analytic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existing vernacula r architecture in China,based o

5、n the pedigrees of ethnicities and dialects in different areas,andinvestigates the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rules of thepedigrees in five aspects:settlement pattern,courtyard typ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rnamental techniques,and construction taboos in buildingprogressIt compares

6、 three architectural pedigrees in the lower Yangtzeregion,charting out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i family in JiangxiProvinceIt concludes with remarks on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sample preservation and holistic regeneration in inheriting the pedigree ofvernacular architectureKEY WO

7、RDSvernacular architectu re;pedig ree;characteristics:sample;inheritance;preservation;regeneration城乡改造进程的加快,这些名录在文化遗产的抢救中还会扩大。然而,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守护好这些“乡愁”载体,没有像物种的谱系分类那样对其做整体的谱系梳理和分类研究,是无法实现保护与再生的传承目标的。地域风土建筑精华的传承一般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从历史身份和文化遗产保存看。为了延续风土建筑中蕴含着的传统文化基因。需要为承载着“乡愁”的民间建筑体系留下尽可能多样的聚落和建筑类型标本;另一方面。从城乡演进

8、和未来生活需求看,大量性风土建筑作为传统的人居环境也需要适应性进化。这意味着传承本身就是两方面的矛盾体。目下的严峻问题是,许多地方在城镇化和旧区改造进程中,风土建筑精华并未真正保住。改造却又进退失据,结果使地貌和聚落均被搞得面目全非。载体没了,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根本症结就在于对传承的对象和方式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在理论上有前瞻性,在实践中又切实可行的研究和应用途径。本文认为,探寻风土建筑谱系的分类方法。乃是抢救性研究的第一要季l万方数据甘肃藏族帐理于阗维吾尔族阿以旺式民居蒙古包式丰房内蔓 巩县辛崖窑洞蒙古包猡 孰萧龌j 7厂一一瓢主括号以外文字为原图所标注。中国等降水量线

9、与地域风土建筑关系j彰务,即发掘和提取各地域中具可识别性的谱系类型及分布规律。12思路从宏观上看,官式建筑体系之首的皇家建筑虽唐宋至明清一脉相承,但由于国家管控的营造制度变迁及役匠来源改变等因素,会产生时代差异,因而会呈现出易于辨识的历时性。相对而言。各地域的民间风土建筑问存在很大差异,虽有民族间和民系问的交互影响,但同一地域的演变幅度却要小得多,因而呈现出较强的共时性。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建筑史界对乡土民居的研究成就斐然。形成了传统建筑研究的分支领域。但这些研究多以行政区划,或以某个地区某一民族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分类学上的局限。跨世纪以来。学界对传统民居的人文地理背景和建筑形态分布区

10、系已有一些学术探讨1-3,并有过以传统建筑结构类型为主线的地域区划专题研究降“。近年来。笔者提出了以方言和语族一语支为参照,对各地风土建筑做出以“语缘”为纽带的谱系研究构想,即对其相对独特的地域匠作特征、体系及其传承关系进行分类和分布的梳理和归类巾1。这样的研究思路对于把握地域建筑的环境因应特征有着分类学002 l建筑学报20,6lo l:!:曼菩,。;。,。;。缀 黪; 一 -1S一一叁交哆一j上的意义。亦属于建筑本土化基础研究范畴。后续研究将以谱系分类为基础,案例研究为抓手,在两个目标指向上推进研究:其一。特定传承对象一风土建筑标本的选择,认定和保存方法;其二,大量性风土建筑基质的传承方式

11、。其关键点是筛选和提炼传统风土技艺优良基因,激活和复兴建造及使用习俗中适宜于文化传承的精华要素等。13文化地理与风土建筑在风土建筑谱系初步研究中,笔者参考中国古代的史地认知视角,将我国境内风土建筑所在区域划分为“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两大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半干旱、半湿润的交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昆仑山脉南北侧、青藏高原和蒙古草原上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各语族所在地区,其风土建筑可分为4大类:1)藏语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的帐幕、毡房和蒙古包;2)塔里木盆地周缘突厥语族一东伊朗语族的阿以旺木构平顶建筑为主的聚落;3)青藏高原上以石砌厚墙做围护体,内以木构平顶密肋飞椽形

12、成构架。并以“阿尕土”敷地墁顶的藏式碉房及其变体;4)甘青地区各族建筑元素相混合的“庄窠”(“庄廓”)式缓坡顶两合院与三合院民居,以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羌式碉房及合院等。后者地理背景比较复杂,可分为两大气候带。第一个气候带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南和由秦岭一淮河划定的800mm等降水量线(南北气候分界线)以北之间其风土建筑主要可分为两大类:1)豫、晋、陕、甘靠崖窑、地坑院和锢窑构成的窑洞诸类型,木构坡顶及包砖土坯(胡墼)墙房屋锢窑组成的晋系狭长四合院;2)京、冀、鲁、豫木构坡顶、平顶囤顶等房屋构成的开阔四合院等。第二个气候带在800mm等降水量线的秦岭一淮河以南和16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其

13、风土建筑主要可分为6大类:1)川,黔。桂、滇等大西南地区,以穿斗体系、基部干栏一吊脚楼为显著特征的合院建筑。各族的石基土墙、平顶及屋顶场院沿坡地层层跌落的“土掌房”,“一颗印”(“害子屋”)、“三坊一照壁”的三合院建筑。以及山地楼居建筑;2)湘、赣、闽北地区“四水归堂”的天井建筑亦称“土库”建筑;3)徽州地区以堂楼为中心,高耸的马头墙、墙厦、精工木雕、楼面地砖为特色的天井建筑;4)江浙地区以穿斗一抬梁混合式的多进厅堂和宅园为代表的合院建筑;5)闽南粤东地区的“古厝”(一个“厝”字,隐含了闽南民系带着中原营造风习。南迁建屋聚居的历史事实)。以及夯土围墙和木屋架的客家“围龙屋”(堡寨、土楼等);6

14、)岭南广府地区以天井冷巷、重瓦散热屋顶为特色的多进民居合院建筑等。这些异彩纷呈的地域风土建筑形式,基本都是适应当地环境气候条件和民族、民系不同居俗的结果(图1)。但是各地风土建筑究竟有多少个谱系、分布规律如何、如何进行分类、各谱系之间是何关系等问题都亟待尝试回答。万方数据2“语缘”谱系基质21风土区系作为历史上维系民族和民系的纽带,“语缘”的作用一般而言仅次于血缘,是地缘文化认同的重要根基。若以“语缘”为背景,似有可能在总体上厘清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风土建筑谱系的分类和分布规律,从本质上把握建筑本土化的风土源泉。根据语言学家的分类方法。汉藏语系的汉语族可分为东北、华北、西北,江淮和西南等5大官话

15、方言区。以及南方的徽、吴、湘、赣、客家,闽,粤等7大非官话方言区。以此为参照,分别可做出相应的北方和南方汉族风土区系划分:北方的东北、冀胶、京畿、中原,晋、河西等6大区系;跨越南北的江淮和西南等两大区系;南方的徽、吴、湘赣,闽粤等4大区系(图2)。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地理分布复杂,但主要可分为大西南地区汉藏语系由17个民族构成的藏缅语族、9个民族构成的壮侗语族和3个民族构成的苗瑶语族,西北和东北阿尔泰语系由7个民族构成的突厥语族、6个民族构成的蒙古语族和5个民族构成的通古斯语族等。参照这些语族划分,也可尝试分出相应的藏缅,;ItIB、苗瑶、蒙古、突厥、通古斯等6大语族风土区系(图3)。以“

16、语缘”的风土区系为背景,目前我们正在对北方中原和西南的官话区、晋语方言区,江南的赣语、徽语和吴语方言区,华南的闽语、粤语和客家语方言区,以及少数民族的藏缅语族区、突厥语族区、苗瑶语族区和壮侗语族区,进行风土建筑地域谱系的考察与研究“1。22谱系与基质实际上。风土建筑各谱系所影响的区域边界模糊而交错,甚至通过水系等迁徙路线,会有远距跳跃的传播现象。因而找到匠作发达的谱系中心至关重要。认定的主要依据即具普适性和可识别性的谱系基质。这里所谓的“基质”,即构成某一风土建筑谱系的基本特质,可分为5个方面:1)“聚落形态”。即聚落嵌入环境地貌的构成方式,反映着自然条件和文化风习的双重作用,其各种层级和类型

17、在不同地理、地貌中因循了各自的相似构成规则。就像语言结构一样风土聚落的构成“句法语境”相通。但“方言”“发音”各异,既有类似性的形态趋同,更有变异性的“拓扑”变换。2)“宅院形制”。源于宗法关系的汉族宅院和受其影响的其他民族宅院,有着与地理气候条件和人伦秩序相关联的多种合院构2中国汉语旅方言风土区系划分示意成规则及样态。宅院以房屋或墙体围合,以各向起屋的多少,可有从一合到四合的差别,而以三合和四合的宅院居多。宅院所围主要有“四水归堂”为典型的“天井”。墙、屋所围的“边井”和堂屋(厅堂)封闭或开敞的庭院等。3)“结构类型”。在“抬梁”“穿斗井干”“平顶密肋”,及其多种多样的混合体中,可以辨识出各

18、地匠系对木结构的不同构架搭接传统。除了北方官话区内与官式抬梁式构架体系相关的类型之外,在800mm等降水量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多是以穿斗式构架为主,尤以西南地区川、黔、滇和华中地区湘、鄂、赣等地的风土建筑比较典型。4)“装饰技艺”。这种小木装修范畴的工巧意匠,可以反映风土建筑谱系的工艺传承和交互影响。以雕饰为例,明清时期,随着晋、徽浙、粤四大商帮的鼎盛更加促进了木砖、石3种材料的建筑、家具和摆设的雕饰技艺发展,以北方的晋雕,江南的浙雕(如东阳白木雕乐清黄杨雕)和徽雕,华南潮州的金漆木雕、闽南的龙眼木雕、海南的黄花梨木雕以及青田的石雕等最具地域谱系的代表性。5)“营造禁忌”。这是从选址、建造,到建

19、成使用过程中一系列具文化象征和心理3中国少数民族语系一语族风土区系划分示意003万方数据4江南风土区系及匠作谱系分布简图5赣系风土建筑谱系的4种木构架比较学“自我暗示”作用的习俗讲究(如风水术,鲁班尺,营造仪式等)。比如“过白”,不仅可使前屋正脊天际轮廓清晰呈现,而且利于后屋纳入直射光,附会“聚气”“望气”的风水讲究,故“过白”在当地工匠的口风中被直称为”风水”。从发端于唐末江西杨筠松的风水形法宗可以推断,“过白”后来在京畿和华南的闽粤等地流行主要就是来自赣语方言区的影响。3谱系的关联域:以江南风土建筑为例31赣、吴微谱系中心在江南的风土区系中,赣与吴的风土建筑渊源深厚,明中叶后,徽帮渐兴起且

20、后来居上。清时在民间建筑中影响尤大。从历史背景看,赣语区和吴语区虽经古代历次北方南迁民系的冲击,但仍顽强保有江南文化特有的气质和底蕴,与借道赣、吴迁徙到华南的闽、粤、客家等中原移民文化泾渭分明。依托长江和太湖、鄱阳湖、千岛湖,徽饶水oD4 I建筑学报2016lO I:!蠹曼若,。;。扛梁(复粱斜粱骑童(瓜柱檩条*自口mE 扁 馆 麇 抬 媛 轩 正 舢 式L二。f I蚌m讯6吴系。香山帮”扁头作抬头轩正帖式苏式厅堂结构剖面图道(祁门一浮梁的阊江,婺源一乐平的乐安河),徽杭水道(分为新安江一富春江一桐江一钱塘江四段,支流通东阳),杭甬运河(当代改造前的几段)等形成漕运系统,基本可把江南赣、吴、徽

21、3个方言区的匠作谱系中心连接起来(图4)。以著名匠作谱系所在地为中心,风土建筑谱系的影响力向周围发散,以江南地区匠作谱系为例,所属风土区系包括:1)江右赣语方言区以鄱阳湖周边及赣江之畔的临川I、建昌(今属抚州。江右古代文化中心)、进贤、乐平、永修(原亦名建昌,样式雷祖居地)、丰城(雷礼故乡),吉安(古庐陵)、邵武(闽北赣语区)等为匠作谱系中心。影响及于湘语方言区的岳阳以东地区。这里的营造谱系自古源远流长,匠作发达,基质独特,保留了不少的风土古风。如宅院空间类型以敞式厅堂一天井的一进或两进合院为主,赣中吉安(庐陵)地区并常见经偏外门、窄塾院入正院的耕读文化空间;建筑随多进院落的依次升高,敞开的堂

22、屋与门房厢房一高三低围成天井的“四水归堂”;从后金柱向天井望去,堂屋檐口不遮门房正脊并保有一线天的“过白”;宅院多见穿斗式结构(柱承檩一素穿枋或正面饰板)和抬梁一穿斗混合式的木构架;祠堂、书院、庙宇主体多见插接(梁头插在两柱柱身内)抬梁式结构和减柱扛梁(复梁)做法,偶见担接(梁头担在柱头卯13内或大斗上)抬梁式结构;变化多端的木雕梁枋,木柱、骑在穿枋上柱脚为莲花(或讹角斗)的童柱,花格门窗,大门门槛前的木踏步等;以及石基秆世=皆川息之宅)瓦摊井冷天,木檩脊脊扶粱梁条板栋瓦椽望粱粱架架三五额梁梁檐担担粱枋粱粱驼穿插插万方数据青砖清水墙,空斗内填粘土,砌法有“一眠一斗”和“两眠一斗”,等谱系的鲜明

23、基质特征,并偶见油灰地仗的官式做法。这些特征与吴系“香山帮”和徽系的“徽帮”谱系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图5)。2)江左吴语方言区以苏州(江左古代文化中心)、余杭(杭嘉平原古代文化中心)金华(明清建筑之乡一东阳所在地区)、宁波(明清商帮中心)、台州(保留宋元官式木构做法的特殊地区)、永嘉(保留中古风土气息的浙南要地)等为匠作谱系中心,建筑以穿斗一抬梁一插梁混合的厅堂一阔院为主,主厅堂一般均用抬梁式。进深柱距大大超过赣系厅堂,虽庭院亦阔,但“过白”现象并不普遍。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苏州吴县“香蹶N瞬=秒 渊潢山帮”一1,其源流从明初延至清末民初,营造的基质特征包括宽敞的横向庭院和厅堂,东路的花

24、厅和花园,主体厅堂明间以抬梁式为主,附属建筑亦用穿斗式,斗棋以枫拱和凤头昂为突出特征。上层宅邸富于官式意味。喜用做工考究的砖木双面雕,以及包括落地罩、飞罩、挂落等内敛、精致的室内木装修。香山帮影响贯穿明清两代,出过主持明代南京和北京故宫营造工程、官至工部侍郎的一代名匠蒯祥(13981481),和姚承祖(1866-1938)收笔于清末民初的“香山帮”重要典籍(营造法原(图6)。3)徽语方言区介于赣语和吴语方言区之间,以歙县(徽州古代文化中心)、休宁(徽杭水道开端)、黟县婺源、建德等为匠作篓囊三委。圣蕊蓼谱系中心,体现山地楼居特点以穿斗一插梁的天井楼院建筑为主,明代兴起随堂楼而起的高耸马头墙,早期

25、楼厅有类官式的彻上露明厅堂,明末清初以来多用插接抬梁式和轩顶,并发展出了风土楼居中特有的一种楼面地砖。徽州楼居虽占地狭小,只得竖向扩展空间,但把营造工料耗费的很大份额,用在了建筑构件的雕饰上,雕工招式和精美程度与徽杭水道下游吴语方言区东阳的木雕水平难分伯仲,二者问历史上其实有着密切的交互影响。由于楼院空间的局限。“过白”的风水讲究在徽语方言区就比较少见了(图7)。通过对谱系构成基质的深度研究,可以期望在大量实存案例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I *m晋语方言区中部锢窑合院(窄院型)o礤渺7 |一400ml降水量 、7藏缅语族彝语支楼居(蘑菇房) 苗瑶语族苗语支西部楼居 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楼居8中国北

26、部(虚线)、西部(点线),西南部(双实线)风土建筑谱系分类及分布(部分)。、制。木地丘石住础垫石夯楼忱苗瑶语族苗语支东部楼居躐J。黪、1 005譬一万方数据各地域风土建筑的谱系所属及类型特征有更清晰的认知和把握。目前,我们已绘出了部分具代表性的风土建筑谱系基质分析图(图8、9)。32雷氏祖居与江右匠作谱系江右匠系以豫章地区的建昌(永修)匠户雷氏为杰出代表,清初也出过工部营造所长班雷发达(16191693)以下七代宫廷建筑世家“样式雷”p。在同样来自鄱阳湖流域雷姓的同族中,明中叶的丰城还出过下厅 天井 中厅 天窗上厅边房赣语区居祀型民居前房 前厅 厢廊参亭享堂删房天井赣语区”拜亭”宗祠客家土楼民

27、居9中国东南部风土建筑谱系分类及分布简图(部分咖;蚴荆|2016 i然禁。一位以儒进身,却在建筑营造史上影响深远的哲匠官至工部尚书的雷礼(15051581)。有清一代的官式建筑史,与“样式雷”家族密不可分,他们以接近现代工程图绘制和模型制作的方法,大幅提升了宫殿、苑囿、陵寝等官式建筑的程式化设计水平。鉴于“薪火相传”是古代营造传承的主要方式,似有必要回溯“样式雷”的江右匠作源头。为此,笔者曾连续三载率队考察了江右鄱阳湖流域的风土聚落,特别对江西永修县头门厅 天井下厅房 天井上厅吸壁天井赣语区4土库民居(原建昌县)梅塘镇东北的样式雷祖居地“新庄雷家畲族自然村”。畲族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是苗族的近

28、亲。样式雷祖先从族源上是否属畲族已不可考,据雷氏族谱记载,其直系祖先中,至迟在元代已出过名儒,即雷发达十三世祖雷起龙,曾被赐进士出身。因此雷家即使曾是畲族。也早已融入汉文化的宗法系统了。尽管如此,新庄村雷氏家族两座祖屋的朝向依然沿用了苗瑶语族民居坐西朝东,宅院大门设在东面中轴线上的传统定万方数据匾额(图1 O)。“冯翊世第”即京官邸宅的意思,而事实上,样式雷食禄七品始于康熙二十五年前后(1686年)雷金玉参与修建畅春园内殿宇故事,至此雷氏方有了“京官”的名分,故这座祖屋的初建可能不会晚于康熙中后期。从这座雷氏祖屋大门距东侧道路尚有一段距离判断,现存部分仅为后一进院落。其西侧道路西南为两进的第二

29、座祖屋,在东面入口南侧以青砖砌筑的院墙上。有一块刻有“皇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岁菊月主人雷雨亭记”字样其后还刻有“雷又文”等匠师名。两座祖屋虽有一进和两进的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匠作基质:敞开式的堂屋与天井融为一体;三间九架穿斗式结构,柱子全落地或一柱一骑,穿枋上的垂莲骑童柱,梁枋有木雕线条、图案,穿枋表面镶四边倒角或月梁状的装饰板,木模柱础,以及石基清水砖墙和简朴的屏墙;南北两厢房,堂屋(上厅,两进院则为后堂屋)、门屋或前堂屋(下厅)。以低矮的转盘楼连通;檐口一高(堂屋)三低(两厢、门屋)或四檐等高的“四水归堂”。天井井IZI宽度仅23m,上厅屋檐坡度(45分水一“四五举”)略小于下厅屋檐坡度(5分

30、水一“五举”);上厅后金柱屏前视点与檐口连线的角度,大于该视点与下厅屋脊连线的角度,从而确保了“过白”的一线天效果(图1 1)。33赣系与官式的关联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和建筑实测,基本可以判定,以上这些江右匠作谱系的基质,普遍存在于鄱阳湖流域的赣中和赣北地区,一直到景德镇以远的徽语方言区。才可渐次看到徽州建筑谱系的基质特征。笔者推测,北京故宫在清代重建中可能留有赣系基质的某些痕迹。如太和殿天花以下的七架梁断面和在两端承托其的斗拱用材大幅缩小,增设了连系柱间参与承托天花的随梁枋,与上额枋齐平,相当于穿斗式结构的柱问穿枋,弥补了抬梁式殿堂铺作层在横向刚度上的不足。各檩下皆增设通长的檩垫板和随檩枋,取

31、代了捌 kJL_:J。一 一立面0鄱阳湖西岸的永修梅棠镇新庄村样式雷家族康熙年I司祖屋“冯翊世第恒理剖面棠镇新庄村样式雷家族乾隆年间祖屋清初以前官式建筑檩下常用的襻间,与江右风土匠作中的瓦梁和栋梁(相当于脊檩和脊枋)关系相似,同样有强化构架纵向刚度的作用。这些变化似可看作官式建筑在结构整体性上向风土建筑的返璞归真(图12)。再如从太和殿皇帝宝座南望殿外,似亦有“过白”的考虑(图13)。以上迹象都暗示出。清代北京皇家建筑可能含有江右风土建筑的匠作基因,主要线索在于雷氏作为宫廷役匠可能带来的家乡风土匠艺,而关键的人物,即雷氏离赣后的一匿冒豳世祖雷发达本人的身份和经历。由雷氏族谱等文献可间接推定,雷

32、发达确有可能参与了北京故宫在明末毁弃后的重建工程。当然,这一点至今尚缺乏直接的证据1)10o4结语:风土建筑谱系的传承方式本文提出以“语缘”的地理分布为背景划分风土区系,再通过基质分析。试图找到地域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和中心所在,从而将共时性的谱系价值及关联域呈现出来,为地域风土建筑的体系化认知标本保存与整日一邑裂一万方数据太和殿(左)弱化唐宋明袱月粱和斗棋铺作层构造做法(中)在七架梁和挑尖粱下增设与额枋齐平的随粱枋相当于江右穿斗式结构的穿枋右)从而强化了构架的横向刚度,各檩下局部施力的襻间被整体合力的檩垫板和随檩枋所取代相当于江右穿斗式结构的瓦粱和栋梁(上下脊檩或脊檩与随檩枋的合力关系从而强化

33、了构架的纵向刚度,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均可看作是向结构整体性的返璞归真。震2官式殿堂演变与江南风土建筑的关联产一太和殿粱架结构示意二保和殿 中和殿3故宫太和殿至午门视域内的“过白”体再生实践,尝试做出一些基础性的研究。而研究的目标,需直面处于两种不同身份等级和生存状态的实践对象及其两种不同方式的传承挑战。一种是被定格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文化样态下的城乡风土聚落及建筑LP_,jzl:l平遥,丽江以及各地名镇、名村一类进入各种遗产名录受到严格保护的风土聚落遗产标本。值得注意的是。以“世遗”名录中日本岐阜县白川村的“合掌造”民居为代表,其严谨细腻的研究方法,使风土建筑标本保存和修复的投入,几乎等同于考古和文

34、物的标准。但是,这些标本式风土建筑遗产无论是作为博览对象还是观光产品,都与现代的日常生活恍若隔世,传承更多地限于保存文化记忆的原真物质载体。另一种是基本保持着原有生活形态的风土聚落(许多亦被归属于“历史风貌区”),但这些风土聚落及建筑大都没有法定的保护身份。面临着总体景象破败,原有建筑被大量低质翻“新”,民生窘迫苍凉的境况。因而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面而言,这第二种的保护与再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显然,对于这种大量性风土建筑对象。全然地保存和修复,在多数情形下并不现实。即使确有必要取得保护身份,也须通过实事求是的理性论证,而不是感性的拔高或贬抑。现实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动因作用(不仅仅是价ooB

35、 l建筑学报2016 1 10憎!:曼善,。;。,。;。值判定),保留派与拆建派的争论之声总是不绝于耳。虽然保护乃管控变化,而非阻止进化,但在改造更新、重建和开发等,成了各利益攸关方主导愿望的现实面前,更需要趋利避害,缜思后行。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建筑的物质第一性,社会各界更关注的是视觉形态上的传承,而这在建筑实践中见仁见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因此风土形态传承对于非保护对象的更新而言。是个趋向于选择性的概念。比如在建筑学的诸多传承方式中,仿古被认为缺乏创造力,难以获得专业圈内普遍的价值认同,不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如建筑师出身的英国建筑理论家阿兰柯尔孔(Alan Colquhoun)所言

36、,在传统作为知识和经验的体系,其艺术风格作为情感认同的对象均已生疏于世的今天只是再现已逝过去的形式,已难以唤起普遍的文化认同。因而只有通过不断的批判和转化,方能将传统具现代价值的部分内化于建筑的创意和审美的更新,而不是以历史形式的集仿或折衷,将已逝传统的内涵浅表化再造没有实质意义的昔日虚像(pastness)”“。尽管这样,仿古在当下的中国依然是受社会欢迎有效且讨巧的方式,而且仿得是否恰当,是否地道。明显有水准高下之分。再看西方,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有着深厚学术背景的旧区更新。一般多采用“类似性”(analogy)和“反午门差性”(contrast)的两种方式,前者以“类型学”理论的“原型”(

37、archetype)概念为基础”刈始终处于主流地位;后者实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2141同义,在历史环境的设计中属于另类。西班牙建筑理论家索拉一莫拉利斯卢比欧(Ignaside SolaMorales Rubio)就此指出,现代主义所推崇的新旧“反差”,应让位于“新”之于“IEl”的“类似性”,因为后者兼顾了差异与再现。对比邻的历史实存更具敬畏之心”。这让我们再次联想到中国传统中的“与古为新”境界。对于不需要整个原貌保护的风土聚落而言,也即保存少量有标本价值的原有建筑,延承营造谱系所曾依存的地貌特征、空间格局和尺度肌理,翻建出隐含基质原型适应

38、生活变迁的新风土建筑。不仅如此。建筑学上真正意义的文脉传承,应首先是指把建筑看作习俗的范畴,而传统习俗的精华,又能够被融入到现行习俗之中1 6-17。比如风土建筑中一些建造和使用的仪式能够流传下来,一些很生态的营造观念和匠意能够被今日的建造和使用所吸收,就可看作非常真切实在的传承了。这些讨论虽已超出了本文研究的范畴,但却是始终萦绕在心挥之不去的,因为其关乎研究的出发点动因和目标。笔者主持的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提出了风土聚落保持地脉、延续地志(topography)的关键性随退铺脯h广k蕊蠹蹲鬻万方数据理论特色 保护对象风土空间营造的匠作系统及延承方式近代城市风土建筑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生方法地

39、志迁延地脉构成i 风土谱系聚落结构建筑特征场景仪式营造风习匠作系统技艺工巧地方身份象征街区街廓空间近代建造工艺1 4风土建筑谱系研究与实践纲领示意技术路线历史空间认知及实录方法-田野调查口述史一测绘实录,J-JL-L_1|历史空间价值判断评估与保护方式选择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保护方式与相应策略传统匠作体系和营造工巧的保存适应性再生模式历史标本保存与博览模式历史地标与历史场景重现模式J、一,一一,|适应性再生理论应用 雾:鬓圭毳萋历史空间适应性再生设计方法建筑结构,环境控制整合的技术支撑体系历史场景活化和再现的适应性技术途径历史环境中的新建筑新风土探索和新旧聚落空间相“编织”的方法”驯;上

40、海金泽古镇保护规划设计,探讨了风土节场习俗延续的可能性”州;台州海门老街修复工程设计,尝试了不做观光打算的风土街区复兴方式瞄;宁波月湖西区修补工程实施方案设计和海1:3骑楼老街区保护与再生工程设计,分别探索了风土街区修复与再生的各种实施策略13,21。这些都是笔者感受颇深的案例研究及工程实践经历(图14)。近年来,西方建筑界对这一话语的讨论,正在超越“批判性地域主义”过于侧重建筑形态探索的局限。LL女II美国建筑师斯蒂文莫尔(Steven AMoore)提出了“再生性地域主义”(Regenerative Regionalism)的理论,并将其特征归结为8个要点:1)营造独特的地方社会场景;2)

41、吸收地方的匠作传统;3)介入文化和技术整合的过程;4)增加风土知识和生态条件的作用;5)倡导普适的日常生活技术;6)使批判性实践常态化的技术干预;7)培养价值共识以提升地方凝聚力;8)通过民主参与程度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地方在批判中的再生等22Jo这8点提出了地域传统保持与再生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完全超越了形式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涉及了文化生态的进化方式和新旧技术的整合方向,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传。 一历史地望与f文化产业建构模式承与转化,对我国当下风土聚落及建筑的演进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卿注释1)另据清代雷氏迁居金陵述雷氏重修大成宗谱总序世系图精选择善而从等族谱札记所载康熙元年(1662)

42、雷发达离赣赴宁谋生时为42岁应已是熟练工匠,中年学艺的可能很小后来自宁迁京应役。考虑到元时乡间秀才已免徭役,因此在雷氏家传中若其先祖确曾为儒亦不至应役而以商赚利充役的记载恰恰显示了雷氏可能的班匠身份。故雷发达故事虽无文字实录其家族在赣时应为匠籍或许是一个事实。由于元明以来匠户的地位低于军户更低于民户即便做到宫廷里的官匠“长班”其事不见于正史亦属正常雷氏后人为祖避讳似可理解。王璧文先生曾推断雷发迭可能参与了康熙八年故宫太和殿的大修工程可惜迄今未发现官方记载,“上有鲁般下有长班”也只是工匠口风。但这并不能排除“样式雷”的匠作源头应可追溯到其祖籍鄱阳湖地区风土匠系的历史真实性。2)”defamili

43、arization”源自俄语描述现代艺术追求的“生疏性”一“ostranenie”一词意即”unfamIIIar”参考文献王文卿,陈烨中国传统民居构筑形态的自然区划J建筑学报,1992(4):12162】王文卿陈烨中国传统民居的人文背景区划探讨【J】建筑学报,1 994(7):4247【3】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8224】朱光亚中国古代建筑区划与谱系研究初探【C】路元鼎,潘安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广卅I: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59【5】朱光亚中国古代木结构谱系再研究【c】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2007:38

44、5390【6常青从风土观看地方传统在城乡改造中的延承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一同济城乡建筑遗产学科领域研究与教育探索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1021107】常青探索我国风土建筑的地域谱系及保护与再生之路J】南方建筑2014(5):468】沈黎香山帮匠作系统研究【M常青主编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系列丛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9朱启钤样式雷考C1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4卷第1期)1933:8689【lO史箴何蓓洁雷发达新识J故宫博物院院TIJ201 1(4)8194161松本继太。宫泽智士日本合掌造民居复原研究案例白JIi村加须良地区19山本家住宅【J】胡佳林唐聪译建筑遗产

45、201 6(3):8297【1 2Alan Colquhoun Three Kinds of HistoricismfMlKate NesbittTheorizing A New Agendafor Architecture New Yo rkP rincetonArchitectural Press1996:203209,【13】常青思考与探索旧城改造中的历史空间存续方式J建筑师,201 4(4):27-35【14】(美)Alexander Tzonis and Liane LefaivreWhyCritical Regionalism Today?Kate NesbittTheorizin

46、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New Yo 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6:483【1 5】(西)Ignasi de SolaMorales RubioFromCont rast to AnalogyM1Kate Nesbitt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New York:P 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6:23023716波罗帕托给西现代建筑之后(三)【M】常青,译建筑师(第36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951 7】常

47、青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J】建筑师,2008:95101【18常青沈黎张鹏吕峰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J时代建筑,2006(2):10610919常青齐莹,朱宇晖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金泽实验J】城市规划学刊,2008(2)77:82【20】常青,王红军留住“小上海”的记忆台州椒江“北新椒街”的保护与利用【J】华中建筑,2001(6):6873【21】常青新119共生和而不同历史空间的存续与再生【J】世界遗产2015(11):10611122】Steven A MooreTechnologyPlaceandNonmodern Regionalismedited by Vincent BCanizar

48、o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CollectedWritings on Place。Identity,Modernity,andTradition 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Press 200744142图片来源图1:常青研究室据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一城市住宅、园林改绘图2、3:常青研究室据李荣等编中国语言地图集改绘图6:引自营造法原图7:张仲一等合著徽卅I明代住宅图12:常青研究室据刘叙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第五卷改绘图13:常青研究室据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改绘其余图片为常青研究室绘ARCHII EC+FURAI JOURNAl 009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