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2835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Q/GDW 国家 电网公司企 :业 物 Q/GDW 1842 2012 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 for condition monitoring system of smart substation 2014-05-01 发布 2014-05-01 实施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发 布 Q/GDW 1842 2012 目 次 - . BUS . II I 細 .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雌 X . 1 4 細 . 2 5 监测棚 . 2 6 系 统 结 构 . 3 7 系 统 功 能 . 4 8 技 术 魏 . 5 9系统的安全要求

2、 . 6 10雜集成魏 . 6 II 系统的试验、调试和验收 . 7 . 9 Q/GDW 1842 2012 刖 本标准依据关于下达 2012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 2012 66号)文件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 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强、耿宝宏、陈志蓉、 _春雨、王峰、张军阳、赵东旭、赵庆杞、王文杰、 张晓辉、钟丹田、周志强、李艳丹、崔文军、原峰、林传伟; 本标准首次发布。 n Q/GD

3、W 1842 2012 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站内一次设备状态监测系统的系统结构、系统的功能、装置的技术要求、 系统的集成与试验等相关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 110 (66)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 适用于本标准。 DL/T 86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Q/GDW 383 2009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Q/GDW 534 2010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Q/GDW 561 201

4、0 Q/GDW 679 2011 Q/GDW 740 2012 Q/GDWXXX XX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 12接口网络通信规范 X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站内接口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状态监测系统 condition monitoring system 状态监测系统负责变电站一次设备状态监测信息测量、标准化建模、状态分析和诊断,并由标准化 接口为其它系统提供各类能够反映一次设备状态的信息。 3. 2 传感器 sensor 传感器一般直接安装于一次设备本体,作用是将各种能够反映设备状态的信号

5、转换为可用于监测装 置进行测量处理的信号。 3. 3 监测装置 monitoring device 通常安装在被监测设备上或附近,用以自动采集、处理和发送被监测设备状态信息的装置(含传 感器)。监测装置能通过现场总线、以太网、无线等通信方式与综合监测单元或直接与站控层设备通 信。 3. 4 综合监测单元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unit 综合监测单元也称状态监测主 IED,是一种通信网关装置,通常安装于现场的控制柜内。其作用是 通过 10接口接入各种不支持 DL/T 860的监测装置,并经过模型转换,通过基于 DL/T 860的 II接口与 站控层设备进行通信。 1

6、Q/GDW 1842 2012 3. 5 站端监测单元 substation side monitoring unit 站端监测单元是一种站控层设备。用于接入全站的状态监测信息,对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分 析、诊断,并通过标准化接口将各类状态监测信息进行转发,实现对全站状态监测系统的管理,并 具有分析和诊断功能。 3. 6 10 接口 interface 10 10接口是指状态监测系统中监测装置与综合监测单元之间的数据接口。 3. 7 II 接口 interface II II接口是综合监测单元或符合 DL/T 860通讯规约的监测装置和站端监测单元之间的接口,应满足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 II接口

7、网络通信规范的要求。 3. 8 12 接口 interface 12 12接口是状态监测系统与 PMS监测主站的变电状态接入网关机 ( CAG)之间的接口,应满足变 电设备在线监测 12接口网络通信规范的要求。 3. 9 13 接口 interface 13 状态监测系统与监控系统的接口,用于将状态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报警信息等传输给 监控系统进行存储和展示,并从监控系统获取相关运行信息用于设备状态的综合分析。 4总则 智能变电站的状态监测系统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 监测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充分考虑一次设备重要性、故障损失率, 监测技术的成熟度、投资等因素,

8、基于合理的经济技术分析来完成; b) 监测技术的应用应不影响一次设备的安全运行,内置式传感器应与一次设备本体进行整体设 计; c) 现场安装的监测装置(传感器)及综合监测单元的电磁兼容水平应能够满足 DI/T 860标准第 三部分的相关要求; d) 状态监测系统应符合智能化相关的系统规范、通信规范和数据模型规范; e) 系统结构应简洁,配置层次不宜超过三层; f) 监测装置应充分考虑其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等因素来进行合理选择。 5监测项目 本部分给出实际应用中较为成熟的监测项目的推荐列表,供实际工程选用。 5. 1变压器及电抗器 表 5. 1变压器及电抗器监测项目列表 监测

9、项目 监测参量 备注 油中溶解气体 氢气、甲烷、乙烷、乙烯、乙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总烃、水分 铁心接地电流 全电流 夹件接地电流 全电流 2 Q/GDW 1842 2012 5.2断路器 /GIS 表 5. 2断路器 /GIS监测项目列表 监测项目 监测参量 备注 局部放电 放电量、放电位置、脉冲个数、放电波形 SF6气体监测 密度 5. 3避雷器 表 5. 3避雷器监测项目列表 监测项目 监测参量 备注 绝缘监测 全电流、阻性电流、动作次数、最后一次放电时间 5. 4开关柜 表 5. 4开关柜监测项目列表 监测项目 监测参量 备注 触头测温 触头温度 6系统结构 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的

10、结构如图 6.1所示。状态监测系统主要由站控层设备、综合监测单元、 监测装置、传感器以及通信设备如交换机、通信转换装置等组成。 /上线监测装罟 在线监测装 图 6.1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结构图 6. 1系统分层 状态监测系统按照装置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站控层设备、综合监测单元和监测装置。 3 Q/GDW 1842 2012 6. 1. 1站控层设备 站控层设备可以是站端监测单元或综合应用服务器。站端监测单元为过渡阶段的配置,如果有成熟 的综合应用服务器,能够承担所有的功能,则不需再配置站端监测单元。站控层设备负责站内所有状态 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以及转发,并具有对数据的分析诊断功能

11、、监测预警功能及各类信息的综合展示 功能,还应实现对整个状态监测系统的监控管理功能。 6. 1. 2综合监测单元 综合监测单元负责通过规范化的 10接口获取监测装置的监测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建模,通过基于 DL/T 860规范的 II接口向站控层设备传送标准化数据,并转发站控层设备下发的对监测装置的配置及 控制命令;综合监测单元完全是为协调 10接口和 II接口而设置的,如果监测装置能够满足 II接口的要 求,则不应设置相应的综合监测单元。 6. 1. 3监测装置 监测装置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相应测量信号并进行计算后得到状态参量数据,通过 10接口向综合 监测单元或直接通过 II接口向站控层传送数据

12、及获取配置和控制信息。 6. 2系统接口 按照状态监测系统的结构以及与其它系统的交互需求,系统的接口如图 6.2所示: 图 6. 2状态监测系统接口示意图 状态监测系统的接口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系统内部的接口,二是与外部系统的接口。其中 10、 II是 系统内部接口, 12、 13是与外部系统的接口。 10接口是监测装置与综合监测单元之间的接口,如不配置综合监测单元则可以不设置此接口; II接口是综合监测单元或支持 DL/T 860的监测装置与站控层设备之间的接口; 12接口是站内状态监测系统与远方 PMS主站系统 ( CAG)之间的接口,该接口应支持标准的基于 WebService 的 12

13、接口 规范; 13接口是状态监测系统与站内监控系统的接口。 7系统功能 7. 1总体要求 状态监测系统应能够实现对主要一次设备状态参量的测量、处理、存储、展示、分析和转发。能够 为站内其它系统和远方主站系统提供标准的基础数据、告警、分析诊断结果以及状态监测系统运行工况 等信息。 4 Q/GDW 1842 2012 7. 2站控层设备 站控层设备的主要功能是采用标准化的接口获取全站的状态监测数据,采用标准化的信息模型对各 类信息进行存储和转发,并实现故障诊断、状态分析、监测预警等高级应用。具体功能如下: a) 能够通过标准的 II接口与现场的综合监测单元或监测装置进行通信; b) 对获得的各类信

14、息进行规范化建模; c) 能够对状态监测信息进行存储; d) 实现故障诊断、状态分析、监测预警等高级应用功能; e) 能够通过标准化的 12或 13接口为其它系统提供状态监测的各类信息; f) 具有基于 web的用户界面,实现各类信息的展示、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g) 提供远程配置和更新的功能; h) 具有故障自恢复和上电自启动功能; 0能够提供对站内状态监测系统的运行监视和管理功能; j)能够对综合监测单元或监测装置进行对时。 7. 3综合监测单元 综合监测单元主要用于将测点较多、布置较分散且不宜采用 DL/T 860规范的监测装置进行局部的 集中管理及通信规范化,实现现场级的数据获取、标

15、准化以及监测装置的运行管理等功能。 a) 能够通过标准的 10接口与监测装置进行通信; b) 能够通过标准的 II接口与站控层设备进行通信; c) 具有自诊断及自恢复功能; d) 支持多种监测装置的接入,能够灵活接入新的监测装置; e) 具有数据存储功能; f) 能够接受站控层设备的对时并具有本地守时功能; g) 具有远程配置和维护功能。 7.4监测装置 监测装置是实现对各类一次设备的状态参量进行测量的装置,监测装置应具有的普遍功能如下: a) 能够独立、自动、连续地对某种或几种状态参量进行测量; b) 数据的测量及通信参数可配置; c) 能够通过标准的 10接口或 II接口与综合监测单元或直

16、接与站控层设备通信; d) 具有自诊断和自恢复功能; e) 能够接受上层装置的对时并具有本地守时功能; f) 具有非易失的数据存储功能; g) 具有基本的报警分析功能; h) 具有运行指示功能; 0局部放电监测装置、油中溶解气体监测装置应支持 DL/T 860,具有能够直接接入站控层网络的 接口。 8技术要求 8.1传感器技术要求 a) 对于预埋在设备内部的传感器,其设计寿命应不少于被监测设备的使用寿命; b) 传感器一般按照设备参量对象进行配置。 SF6气体密度宜以气室为单位进行配置; GIS/HGIS局部放电宜以断路器气室为单位进行配置,在保证传感器监测灵敏度与覆盖面前提下, 应减少传感器

17、配置数量; c) 局部放电传感器宜采用内置方式安装,其余参量传感器宜采用外置方式安装。油中溶解气体 5 Q/GDW 1842 2012 导油管宜利用主变原有放油口进行安装,宜采用油泵强制循环,保证油样无死区; SF6气体密 度传感器宜利用高压组合电器 ( GIS/HGIS)或高压断路器原有自封阀进行安装; d) 内置传感器采用无源型或仅内置无源部分,内置传感器与外部的联络通道(接口 ) 应符合高压 设备的密封要求,内置传感器在设备制造时应与设备本体采用一体化设计; e) 外置传感器宜安装于地电位处,若需安装于高压部分,其绝缘水平应符合或高于高压设备的相 应要求。与高压设备内部气体、液体绝缘介质

18、相通的外部传感器,其密封性能、机械杂质含量 等应符合或高于高压设备的相应要求。 8. 2监测装置技术要求 a) 电磁兼容水平应达到 DL/T 860第三部分对 IED电磁兼容水平的要求; b) 监测装置的安装形式和外观应与一次设备本体相协调; c) 应尽量缩短与一次设备本体连接的信号引线、气路或油路的长度; d) 监测装置的测量周期应可调; e) 监测装置应具有保护措施,自身的故障不应影响其它系统或设备的运行; f) 监测装置的时钟精度不大于 1分钟; g) 应具有就地存储介质,能够在最小采样周期下存储至少 30天的数据。 8. 3综合监测单元技术要求 a) 电磁兼容水平应满足 DL/T 86

19、0第三部分对 IED电磁兼容水平的要求; b) 应具有对时功能和守时功能,可以支持 SNTP或 B码等对时方式,对时精度不大于 1分钟; c) 宜安装于现场的智能控制柜内,不需单独配置屏柜; d) 综合监测单元的配置应根据接入的监测装置数量、位置分布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选择数量和位 置; e) 综合监测单元应多间隔多种类监测共用,在通信距离和物理连接点数量可接受的情况下最大限 度地利用综合监测单元的接入能力; f) 新监测项目的接入应该可以通过配置实现,不修改装置软件; g) 应配置非易失存储设备,用于历史数据存储。 8.4数据模型 8. 4. 1基于 DL/T 860的数据模型 II及 13接

20、口所传输的数据应支持 DL/T 860规范的数据模型,具体请参见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 统站内接口规范。 8. 4.2基于 PMS的数据模型 基于 PMS的数据模型主要针对 12接口中所传输的数据模型,具体请参见变电设备在线监测 12接 口网络通信规范 8. 4. 3 10接口数据模型 10接口数据模型指通过 10接口传输的数据应遵循的模型,具体请参见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 站内接口规范的 10接口规定。 9系统的安全要求 状态监测系统的访问应设置用户权限,系统应遵循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要求,安全 n区与 I区的通信 应通过防火墙进行防护;安全 n区与 m/iv区的通信应加装正反向物理隔离装置进行防

21、护。 10系统的集成要求 6 为提高建设效率、节约成本、降低现场实施复杂度,应对状态监测系统进行集成及测试。 状态监测系统的集成和测试应在供货之后、现场安装开始之前在厂家进行。集成工作由站控层设备 Q/GDW 1842 2012 提供商组织完成,由系统各相关装置厂商配合完成。 10. 1集成内容 a) 完成系统的所有配置工作,包括软件、接口、通信等各类参数和定值的设置; b) 完成对系统整体功能和性能的测试; c) 提供必要的模拟源,对系统进行连续的通电考核或模拟运行。 10. 2集成步骤 10. 2. 1系统配置 系统配置包括对系统内各类装置的配置,可以分为通信参数配置、运行参数配置以及测点

22、的映射。 a) 通信参数配置 包括串行通信、 DL/T860通信及模型、 WebService通信参数的配置。所有通信参数应按照现场的实 际参数进行配置。 b) 运行参数配置 运行参数指系统中必须的运行信息 , 包括采样周期、装置描述、一次设备信息、预警阈值等参数。 为了测试方便,一些影响测试周期的参数可以采用临时值以提高测试效率。 c) 测点的映射 测点的映射是指测量装置和参量与一次设备测点信息的对应关系的确定,应形成测点映射表并在相 应装置中进行设置。 10. 2. 2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在系统配置以及系统连接完成后进行,主要对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性能进行检查和测试。 系统测试必须在单体测试完成

23、后进行,单体测试不属于集成测试的内容。 系统测试的内容如下 : a) 系统通电,确认所有装置状态正常; b) 通信检查,确认各部分通信均正常; c) 按照系统测试方案由站控层设备开始对 II接口和 10接口功能进行逐一测试,各种功能应能正 确执行; d) 按照系统的性能要求,通过模拟信号源施加模拟信号并进行测量,确保测量的准确度; e) 通过主站系统模拟平台对 12接口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 f) 通过监控系统模拟客户端对 13接口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 g) 核对测点映射的正确性,逐通道逐级确认映射关系。 10. 2. 3连续通电考核 为了考核系统连续运行的稳定性,应对系统进行连续通电考核,

24、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系统进行 模拟运行考核。 连续通电考核的时间应该不少于 72小时,在考核期间不能对系统做任何改动和处理。在连续通电 考核过程中,系统应能够按照配置的功能正常运行,不应出现任何错误和故障。 11系统的试验、调试和验收 11. 1试验 11. 1. 1型式试验 监测装置、综合监测单元及站控层设备在设计完成后,为了验证产品能否满足技术规范的全部要求 , 对试制出来的新产品进行的定型试验。只有通过型式试验 , 该产品才能正式投入生产。 11. 1. 2 出厂试验 监测装置、综合监测单元及站控层设备出厂前在正常试验条件下逐个按规定进行例行检验,检验合 格后,附有合格证,方可允许出厂

25、。 7 Q/GDW 1842 2012 11. 1. 3入网检测试验 入网检测是对即将挂网运行的监测装置、综合监测单元及站控层设备进行的检测,试验合格后,方 可正式投运。 11. 1. 4现场试验 现场试验是现场运行单位或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现场待测装置性能进行测试。现场试验一般分三 种情况: a) 正式投运前; b) 对装置进行的例行校验; c) 怀疑装置有故障时。 11. 1. 5特殊试验 根据应用需求,需要增补的试验项目。 11. 2调试 状态监测系统的调试指系统在现场安装全部结束后对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检查和试验。 调试包括单体调试和系统调试两部分工作。其中单体调试主要对每个装置进行检查和

26、试验,确保装 置的运转和通信功能正常;系统调试则是对整个系统的通信情况和整体功能的实现进行检查和试验。如 果系统在集成测试阶段已经完成了整系统的测试,可以简化现场调试的步骤。 11. 3验收 在系统调试完成后,即可对系统进行验收,验收时应提供完备的产品说明书、型式试验报告、出厂 试验报告、特殊试验报告、集成测试报告、现场调试报告和验收报告以及系统配置文件、测点映射表、 设计图纸等资料。 8 Q/GDW 1842 2012 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编制说明 9 Q/GDW 1842 2012 目 次 i编制背景 . 11 2编制的主要原则 . 11 3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 . 11 4主

27、要工作过程 . 11 5 标准结构和内容 . 12 6 条文翻 . 12 10 Q/GDW 1842 2012 1编制背景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开始第一批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建设。围绕在智能化的需求下,如何配置和 建设智能变电站中的状态监测系统,使其具有规范化和易扩展的特点,为一次设备 “ 状态可视化 ” 和状 态检修提供基础支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国网基建部依托某 500kV智能变电站 试点工程的 “500 kV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综合状态监测系统研究 ” 项目,对智能变电站中状态监测系统 的配置、应用、实施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并总结了规范性成果。这些成果经国家

28、电网公司 专家评审后认为可以申报为国家电网的企业标准,从而使项目总结的经验经过提升后可以为国家电网公 司的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工作提 供指导和建设依据。 2012年初,国家电网公司下发了关于下达 2012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国家电网科 2012 66号)文件,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被列入 2012年国家电网企业 标准编制计划,由辽宁省电力公司承担编制工作,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和福建省电力设 计院参与起草。 本标准依据的要求编写。 2编制的主要原则 本规范的原则和思路如下: 1) 能够体现当前的状态监测系统应用水平,从实际应用出发。使各项

29、技术要求能够在实际的系统 建设时具有可操作性。 2) 考虑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趋势。新发布的一体化监控系统规范以及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思路都是 要进一步整合站内的各个子系统。目前状态监测系统更多的是为状态检修提供基础的数据支 撑。然而,随着一次设备智能化的深入,一次设备的 “ 状态可视化 ” 越来越成为日常运行的紧 迫需要。即设备的健康状态也将被纳入日常运行监视的指标范围。而实际上设备状态的综合分 析也需要结合设备的运行信息和在线监测信息来完成。因此,利用已有的标准化接口,完全可 以在站内融合各类信息实现自动分析设备当前状态的高级应用功能。即状态监测与监控系统的 融合是必然 的趋势。需要预先考虑这一

30、点,才能使技术原则具有生命力。 3) 系统要简洁、清晰、易扩展,避免复杂化。智能变电站首先是遵循统一的标准,目标是减少占 地、节省投资并保证可靠性。那么作为实时性要求并不高的状态监测系统,更应具有结构简洁、 层次清晰、易于扩展和维护的特点,而不应该为了遵循站内统一的标准而使系统复杂化,增加 投资。 4) 系统的实施应高效、便捷,并以实用性为基础。因此,导则中充分考系统数字化、网络化的特 点,引入试验室模拟测试和连续通电的方式,提高系统实施的效率。 3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与 Q/GDW 534以及 Q/GDW 561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款是一致的。主要增加了在智能变电站中 应用的一些新要求,

31、以及进一步考虑实际应用中发生的一些新的变化。 4主要工作过程 2012年 1月 16日,根据国家电网科 2012 66号关于下达 2012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制修 订计划的通知,成立了标准编写组。 2012年 2月 29日,根据基建设计 2012 67号关于做好 2012年公司基建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通 知,确定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编制时间安排。 2012年 3月 21日,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关于召开 2012年度 公司基建类技术标准编制启动会议的通知, 11 Q/GDW 1842 2012 按照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相关要求,对技术标准编写要求进行宣贯,对智能变电站状态监 测系

32、统技术导则大纲进行评审。 2012年 4月 19日,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关于召开技术标准工作会的通知,标准编写组汇报标准编制 的最新进展情况。 2012年 6月 11日,标准编制组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专家意见对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进行了修改,完成初稿。 2012年 7月 19日,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关于开展公司技术标准修订计划项目进展情况年中检查的通 知。对标准编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2012年 9月 5日,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关于召开 2012年度公司基建类技术标准编制第一次中间检查 协调会议的通知,专家组对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编制阶段性成果及进展情况进行中间 检查,对标准编制过程中存

33、在的问题进行协调,保证了标准编制质量和进度。 2012年 9月 19日,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基建技术 2012 254号关于印发公司 2012年度基建类技术 标准编制第一次中间检查协调会 议纪要的通知,对技术标准进行中间检查协调,对标准编制阶段性成果 进行评审。 2012年 10月 26日,标准编制组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专家意见对智能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进行了修改,完成送审稿。 5标准结构和内容 本导则的主要结构及内容如下: a) 目次; b) 前言; c) 规范正文共设 11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监测项目及配置原则、系 统结构、系统功能、技术要求、系统的安全要求、系统的

34、集成要求、系统的试验、调试和验收。 d) 编制说明 6 条文说明 a) 范围 明确了本导则所适用的范围。 b)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列出了与本导则相关的标准。引用的原则为:在导则中有引用的 GB、 DL标准均逐一列出。 c) 术语和定义 给出了导则中所应用的术语及其定义。 d) 总则 明确了本技术导则所遵循的总体技术原则。 e) 监测参量及配置原则 主要对当前应用较为成熟的监测项目进行列举,并给出了选型配置应该考虑的因素,方便在实际工 程中进行选择。 f) 系统结构 明确了状态监测系统的结构,并介绍了结构中各种装置、接口的大体配置要求。 g) 系统功能 规定了系统的总体功能以及系统内各层装置应具有的功能。 h) 技术要求 本部分内容主要规定状态监测系统中传感器、监测装置、综合监测单元、站控层设备等组成部分的 12 Q/GDW 1842 2012 技术要求以及系统的接口、数据、网络通信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0系统的安全要求 对于状态监测系统的纵向和横向信息传输的安全措施作了规范性要求。 j) 系统的集成要求 明确了系统集成测试等方面的要求,旨在提高系统实施的效率和流程规范化。 k) 系统的试验、调试和验收 为了确保状态监测系统的质量和投运后的可靠性,本部分规定了系统的试验、调试和验收。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