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与南斯拉夫民族危机.docx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2682536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认同与南斯拉夫民族危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族认同与南斯拉夫民族危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认同与南斯拉夫民族危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认同与南斯拉夫民族危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族认同与南斯拉夫民族危机余建华内容提要 地处文明结合部的南斯拉夫自古以来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民族文化同中有异,民族宗教的隔阂与冲突由来已久;在东西方列强争霸角逐的背景下,南斯拉夫各民族长期处于外部帝国异族统治和分裂割据状态之下,其成员的族类民族主义根深蒂固,明显强于对统一多民族社会共同体的认同。因此,民族主义成为阻碍与破坏南斯拉夫多民族统一顽症。南斯拉夫王国大塞尔维亚主义致使民族危机成为南斯拉夫社会的痼疾,而南斯拉夫联邦体制变革不当和相关政策失误使民族危机重新激化。关键词 南斯拉夫 民族危机 民族认同 民族主义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斯拉夫各民族历史悠久,但南各族统一的民族国家共同体却出现甚晚,存在也

2、不到70年,即1918-1941年的南斯拉夫王国和1945-1991年的南斯拉夫联邦。无论是自古以来南斯拉夫地区的历史演进,还是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南斯拉夫,无不饱经民族危机的频仍磨难。南斯拉夫民族问题作为巴尔干问题症结因素,在巴尔干研究中受到重视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美国教授伊沃巴纳克的专著南斯拉夫民族问题:起源、历史、政治(Ivo Banac,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Yugoslavia: Origins, History, Politics),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国内则有王攸琪、阮西湖编译的南斯拉夫民族问题资料,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90年代后

3、随着南斯拉夫联邦在民族危机中的解体,以及随后从波黑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研究形成热潮,各种著述相继涌现。 国外既有把南斯拉夫民族危机与南历史发展及联邦解体联系考察,如约翰兰普的成为历史的南斯拉夫:这里两度是一个国家(John R. Lampe, Yugoslavia as History: Twice there was a country),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又有对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整体性研究,如查尔斯杰拉维奇: 南斯拉夫民族主义(Charles Jelavich, South Slav Nationalism),俄亥俄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还有对南

4、斯拉夫民族问题某个专题的研究,如安特库瓦洛的克罗地亚民族运动(Ante Cuvalo, The Croatian National Movement 1966-1972,)博尔德1990年版和莎布琳娜拉梅特的南斯拉夫的民族主义和联邦制(1962-1991)(Nationalism and Federalism in Yugoslavia, 1962-1991)布卢明顿1992年版等。国内则推出相当一部分著作和论文,其中质量较佳的有马细谱的巴尔干纷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郝时远的帝国霸权与巴尔干“火药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以及赵乃斌、汪丽敏主编的南斯拉夫的变迁(广东人民

5、出版社2002年版)。其中不少研究视角独特,分析富有启迪。如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南斯拉夫问题资深专家、美国华盛顿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教授莎布琳娜拉梅特(又名为佩德罗拉梅特)在其代表作南斯拉夫的民族主义和联邦制(1962-1991)一书中,借用国际关系中的科学行为主义流派代表人物莫顿卡普兰和黛娜津妮斯的权力均势体系理论,考察南斯拉夫联邦制与南斯拉夫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民族认同的视角,结合文明结合部的地缘特征和南斯拉夫民族主义形态的发展演变,探讨南斯拉夫民族危机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各种相关因素。一南斯拉夫民族危机由来已久,这首先与南斯拉夫地处巴尔干文明结合部关联密切。南斯拉夫是一个拥有古老民族的年轻

6、国家。尽管作为南斯拉夫各族统一的国家共同体南斯拉夫只有不到70年的历史,然而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却具有各自源远流长的悠久文明。虽然南斯拉夫人形成于巴尔干半岛,但他们并非当地的最早土著。在他们之前,希腊和罗马文化已给巴尔干半岛打上难以磨灭的文明烙印。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分别以罗马、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随之基督教东派(后发展为东正教,主要在希腊语地区传播)和基督教西派(即后来的天主教,主要在拉丁语地区传播)之间的矛盾分化加剧。值得指出,东、西罗马帝国分界线正好穿过巴尔干半岛,即从南斯拉夫西南端的斯库台里湖往北到贝尔格莱德,直至萨瓦河,以萨格勒布为界。“这条

7、分界线大致相当于拉丁语世界和希腊语世界的语言分界线,并与后来巴尔干半岛的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的分界线大致吻合。”斯蒂芬克利索德主编:南斯拉夫简史:从早期到1966年(Stephen Clissold ed., A Short History of Yugoslavia: from early times to 1966),剑桥大学出版社1966年,第10页。.以后在南斯拉夫地区,东正教拜占廷文明与天主教拉丁文明的分野与碰撞即以此分界线为基础。对以后的南斯拉夫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进程来说,上述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影响肯定是不可或缺的。但严格意义的南斯拉夫历史开端,还以公元6世纪开始的斯拉夫人迁入为起点

8、,这也是南斯拉夫民族危机的渊源始端。6世纪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浪潮促使一部分斯拉夫人由东欧迁入巴尔干半岛。这些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南部斯拉夫各部落在征服同化当地居民过程中,与当地居民融合混居,演化成南斯拉夫人的几个分支,也即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及保加利亚人等民族。他们各自曾建立起若干中世纪的公国、王国和帝国,其中14世纪前叶塞尔维亚王国崛起为强大帝国,疆域几占巴尔干半岛的大部 查尔斯杰拉维奇:南斯拉夫民族主义,第3页。. , 推进了拜占廷文化和东正教在巴尔干半岛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南斯拉夫各族共同体的地域分野和社会经济发展又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首先,错综复杂的地理面

9、貌、蜿蜒起伏的地表,把不同地域的居民分隔开来,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人文传统,造就根深蒂固的地方主义和政治上的支离破碎,极其顽强地阻碍了整个南斯拉夫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和维护。其次,南斯拉夫东部的宽阔河谷成为联结中欧和西亚的便捷通道,为外来列强称霸、争夺这一战略要地提供有利条件。再次,南斯拉夫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一,对南斯拉夫不同地区的民族特性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整个南斯拉夫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由北向南逐次递减的状况,也与各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应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关联密切。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也造就了经济互补的需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着南斯拉夫

10、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交往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也是南斯拉夫人建立多民族统一社会共同体的经济动因。总之8-14世纪,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人由民族形成向建立国家的进程逐渐过渡。这期间,他们在与东、西斯拉夫人疏离、隔绝的情况下,经历了不同种族、民族的融会交合,逐步分化为不同的南斯拉夫人各民族共同体。虽然他们在语言谱系上均属于南斯拉夫人,在民族形成渊源、历史发展道路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然而几乎从民族形成伊始,他们就相对聚居一方,建立各自早期国家组织,受到东方拜占廷文化和西方拉丁文化的交互影响,分别皈依了东正教和天主教,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域分野。而南斯拉夫地区纷繁复杂的地貌和地理条件,又阻碍着南斯

11、拉夫各族间的沟通与融合,生成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由此,南斯拉夫各族在塑造他们各具特色的民族性同时,也造就其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差异,导致南斯拉夫共同体民族认同根基的先天薄弱。二14世纪中叶起的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不仅中断南斯拉夫各族正常的历史发展进程,引起南斯拉夫地区空前的民族迁徙浪潮,推进不同民族的交错杂居,而且触发和挑唆当地各族之间的冲突纷争,造就南斯拉夫民族危机的开始凸显。1371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进军塞尔维亚。1389年科索沃战役后土耳其人相继侵占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黑山沿海地区。当时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也为土耳其人所统治。在苏丹政府偏袒穆斯林的政策下,许多皈依

12、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不断迁入定居,与当地东正教徒的塞尔维亚人发生利益冲突,不少阿尔巴尼亚人还占据了流亡外迁的塞尔维亚宅地家园。由此,作为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塞尔维亚人与阿尔巴尼亚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开始萌生。15世纪土耳其人征服波斯尼亚过程中,因先前罗马教会和东正教会对当地鲍古米尔教徒的迫害以及当地贵族间的对立,当地不少居民欢迎土耳其军队的到来,以致奥斯曼帝国的征伐相对容易。这是波斯尼亚民族、宗教矛盾的早期反映。为抵御土耳其人北伐,哈布斯堡王朝从1578年起建立了边境军事特区边屯区“克拉伊纳”,其位于克罗地亚境内的斯拉沃尼亚和波斯尼亚北部地区,后来又向西、向东扩展。塞尔维亚族移民后成

13、为边屯民的主要成分。他们按照优惠条件租种土地,作为承担戍边义务的报酬。这些边屯民后来还争得自治权,建立东正教堂和东正教大主教辖区。 约翰兰佩:历史上的南斯拉夫:这里两度出现一个国家,第.29页。逐渐地边屯区“克拉伊纳”成为塞族聚居区,直到1881年边屯区被撤消,这一地区才重归克罗地亚管辖。然而当地塞尔维亚族居民争取和捍卫自治权利的民族运动依然持续不断,由此,发源于奥斯曼帝国入侵时期的边屯区问题构成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一部分,成为近现代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之间民族关系中的一大症结。这样从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叶,奥斯曼土耳其人涌入巴尔干半岛,相继征服了南斯拉夫人诸国家,在塞尔维亚、马其顿、波斯

14、尼亚-黑塞哥维那及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黑山部分地区建立军事封建统治。同时另有部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亚德里亚海沿岸分别为奥地利和威尼斯占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横贯巴尔干半岛中部、将南部斯拉夫人分成两部分的东西方文化区域分界线,又增添新的形式和内容,南斯拉夫东部和西部以及南各族在文化发展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南斯拉夫民族危机开始出现,前述科索沃地区塞尔维亚人与阿尔巴尼亚人的民族矛盾,以及克罗地亚“边屯区”问题所蕴涵的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的民族矛盾,即是具体表现。14世纪中叶以来,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半岛五百多年的征服和占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一,奥斯曼帝国势如破竹的征服,在刀光剑影中一举消灭了

15、南斯拉夫各族的中世纪国家,彻底改变其正常发展进程。13、14世纪,南斯拉夫地区政治发展已导致一些政治大区域的形成,而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交往也带来该地区经济的兴旺,为形成一个稳定的、联合的社会政治共同体创造了初步条件。但在奥斯曼帝国入侵后,土耳其人“在巴尔干继续保持中世纪的状况,使历史的车轮倒退了几个世纪”。 兰科佩特科维奇:巴尔干既非“火药桶”又非和平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页。南斯拉夫各族的统一国家直到一战后方才出现,以及南斯拉夫人多民族统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脆弱,很大程度上与此相关。其二,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引起空前的民族大迁徙,造成不同民族的杂居和民族分界线的犬牙交错。许多塞尔维亚

16、人因不愿接受土耳其人的压迫而移居波斯尼亚、达尔马提亚和黑山,另一些人则迁至斯拉沃尼亚一带,同时大量皈依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迁移到他们告别的家园。克罗地亚人在奥斯曼军队征服浪潮下,被迫撤向西部和北部。而当奥地利等基督教国家军队赢得军事胜利后,又有相当一部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返回曾经为苏丹所控制的地区。再三,在土耳其人对巴尔干地区的征服过程中,奥斯曼帝国充分利用巴尔干各族之间的隔阂矛盾,对被征服居民进行分化,裹挟着许多被征服民族加速其征服进程。在这过程中,“占领与不可避免的合作和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苏丹的进贡者,既拿出钱财又提供兵员,对土耳其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伊万博日奇等:南斯拉夫史,上

17、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2页。奥斯曼帝国利用、挑唆巴尔干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争斗达到自己目标的策略,为后来交相染指巴尔干的各种帝国势力所仿效。由此在巴尔干特别是南斯拉夫地区遗留下极为复杂的民族和宗教关系,为日后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埋下祸根。 最后,土耳其人在征服和统治过程中,将伊斯兰教移植到巴尔干社会,致使南斯拉夫各族之间形成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鼎立的局面。包括阿尔巴尼亚人在内的许多民族因不堪忍受沉重贡赋而成为穆斯林。而波斯尼亚成为斯拉夫人皈依伊斯兰教最普遍的地区。同时巴尔干半岛上大多数人口仍然保持其东正教或天主教信仰。于是南斯拉夫地区进一步成为多种文明的结合部。不仅有西部

18、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的西方天主教文明和东部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和黑山人的拜占廷东正教文明之别,还有波黑地区以及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接受土耳其伊斯兰文明的影响。因此造成南斯拉夫各民族在民族特性、文化、习俗等方面明显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自11世纪中叶基督教东西方教会分裂,到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欧洲征服浪潮终被哈布斯堡王朝遏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条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地中海的纵贯欧洲大陆的文明断层带。这条欧洲文明断层带的北段起于芬兰和俄罗斯的边界线,左边一侧依次为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乌克兰西部、匈牙利以及更往西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右边一侧顺次为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大

19、部分、罗马尼亚以及更东面的摩尔多瓦。简言之,断层西边的国家居民大都信仰罗马天主教(以及后又分化出的基督教新教),东边的国家居民绝大多数信奉东正教,也就是,东西两边分属于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圈,此外斯拉夫、日耳曼、拉丁三大民族文化也在断层东西两侧交融、碰撞。然而本文更要强调的,是这条欧洲文明断层带的南段,即巴尔干文化断层带。它在前南斯拉夫地区沿着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的边界逶迤向前,把信奉天主教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留在一侧,笃信东正教的塞尔维亚留在另一侧;接着向南深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这里这条文明断层带的分界变得不太明确,呈现犬牙交错状,因为这里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以及

20、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混居杂处。在这之后,这条欧洲文明断层带再经黑山、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等巴尔干国家直抵地中海。可见,南斯拉夫地区正处于这条欧洲文明断层带的南段。它在南斯拉夫各民族同中有异的基础上,把整个南斯拉夫分裂为西欧天主教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和土耳其伊斯兰文明三大板块。一方面民族文化各呈异彩的这三大块相互碰撞,产生连绵不断的各种冲突;另一方面这三大块民族文化之间又存在相互的交汇融合,形成一种分野与交融同时并存、交错重叠的状态,这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表现得最为典型。这种民族文化错综复杂的状态,造就南斯拉夫几百年来根深蒂固、波澜时起的民族危机的历史根源。三由于特定的历史环

21、境和条件,南斯拉夫人的民族主义无论其形成过程还是其思潮内涵,较之欧洲其他民族尤为错综复杂;作为南斯拉夫各族的自属一体的民族认同与作为他们之间统一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南斯拉夫主义”先后产生,这两种在内涵与外延上既联系又区别的民族主义在近现代南斯拉夫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相互交织,既融合又碰撞,造成南斯拉夫人各自族类民族认同与相互间共同民族意识同时并存又相互冲突的二元悖论结构。(一)近代南斯拉夫民族主义运动正是发生在东西方列强角逐巴尔干这一宏观历史大背景之下,其发展受到东西方列强各怀图谋插手、干预的影响。16-18世纪,南斯拉夫各族大多处于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盈缩相间的巴尔干拉锯战之中。连年的战

22、乱使前南斯拉夫地区大都出现民族混居状况。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均采取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策略。苏丹政府拉拢波斯尼亚皈依伊斯兰教的斯拉夫人,他们成为帝国军队的一部分;斯洛文尼亚人受到较哈布斯堡王朝境内其他斯拉夫人优越的待遇,有些为边屯区的军官,哈布斯堡王朝对待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也明显有别。南斯拉夫各民族正是在这种“帝国势力拉锯般的争斗中随着战争的需要被利用,随着帝国势力范围的盈缩被分割”。郝时远:帝国霸权与巴尔干“火药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南斯拉夫的不少民族矛盾和冲突渊源于此。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日趋衰落,欧洲列强对巴尔干的争夺成为东方问题的核心

23、,当地的南斯拉夫各弱小民族则是列强勾心斗角、讨价还价的牺牲品。1878年柏林条约不仅没有解决巴尔干民族问题,反而为该地区新的领土争端和民族冲突埋下了祸根。马细谱:巴尔干纷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后来的波黑问题、科索沃问题、马其顿问题,均与列强们的越俎代庖不无关联。从这个意义上,巴尔干民族问题,当然其中主要是南斯拉夫民族问题,正是从那时起开始逐渐尖锐化的进程,巴尔干也从开始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统一王国出现前)南斯拉夫历史有两个重要主题: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宗教冲突和为摆脱外国统治所进行的斗争。这两条历史线索是缠结在一起的。长时期的外国统治造成普遍的经济

24、与社会落后状况,并显示出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民族的宗教的冲突使反抗外国压迫的斗争更加困难。这两种因素在一起就促成产生一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乔治霍夫曼和弗雷德尼尔:南斯拉夫和新共产主义,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5页。南斯拉夫民族主义运动正是在上述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起步、形成的,19世纪南斯拉夫各族体的民族主义和他们共奉的“南斯拉夫主义”并驾齐驱自然与此密切相关。(二)19世纪南斯拉夫各民族以文化复兴为先导、追求民族自治和独立、争取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蓬勃兴起。一是民族复兴运动。南斯拉夫民族主义肇始于文化领域,以文化民族主义为形式。在欧洲浪漫主义潮流冲击下,19世纪南斯拉

25、夫各族民族复兴者纷纷研究各自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方言俚语,从中整理民族文化,挖掘民族特性,弘扬民族精神。突出的是,统一民族语言、激发民族意识成为其民族复兴的基础。二是争取自治和独立的民族运动。南斯拉夫各民族利用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扫荡,也蓬勃掀起争取民族自治、解放和独立的政治斗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深深动摇欧洲大陆王朝统治,统治南斯拉夫地区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所受的重创也使南斯拉夫人民燃起民族解放的希望之火。”查尔斯杰拉维奇: 南斯拉夫民族主义,第6页。在哈布斯堡王朝控制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人主要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争取民族权利的运动。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巴尔

26、干地区,塞尔维亚、黑山、波黑、马其顿等地人民则开展了武装反抗土耳其人民族压迫的政治斗争。一些南斯拉夫民族主义者力图利用列强宰割奥斯曼帝国实现南部斯拉夫人的民族统一。但南部斯拉夫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又为列强们瓜分巴尔干的图谋所利用。1804-1813年和1815-1817年的塞尔维亚起义将反对封建专制与民族压迫相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起义显示出的南斯拉夫民族运动与外部列强干预的复杂互动关系,在1875-1878年波黑反土大起义中进一步凸现。虽然1878年波黑起义被土耳其和奥地利势力联合绞杀,但这场起义还是极大推进了南斯拉夫人民族解放事业,1878年柏林条约让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获得国际

27、承认。同时阿尔巴尼亚人的民族主义力量也在起义中迅速发展,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与阿尔巴尼亚人首次发生大规模民族冲突,塞族认为科索沃是自己的民族发祥地,阿族则要在科索沃实现自治,两族民族主义运动在科索沃问题上发生严重冲突。1878年巴尔干半岛的阿尔巴尼亚人成立民族主义组织“普里兹伦同盟”,并提出建立“大阿尔巴尼亚”计划。此后,塞阿两族之间的民族关系每况愈下。(三)建立南斯拉夫多民族统一共同体的“南斯拉夫主义”产生。虽然列强们采取了分化瓦解、分而治之的种种手段,但这还是无法磨灭南斯拉夫人共同的民族意识,也无法扼杀南斯拉夫人日积月累建立民族共同体的统一愿望。19世纪南斯拉夫人提出联合统一的各种方案。18

28、09年在拿破仑战争推进下,卡尔尼奥拉、卡林西亚西部、格尔茨、伊斯的利亚、克罗地亚一部分、达尔马提亚和杜布罗夫尼克合并为法兰西帝国的伊利里亚行省。虽然该行省只是昙花一现,但“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一旦属于同一政治单位,那种南部斯拉夫人的共同的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斯蒂芬克利索德主编:南斯拉夫简史:从早期到1966年,第.33页。拿破仑组建伊利里亚行省的短暂尝试,无疑对19世纪“南斯拉夫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鼓舞作用。19世纪前叶克罗地亚等地掀起伊利里亚运动。该运动提出南部斯拉夫人各族属于同一共同体,来源于相同的种族,语言文化接近,又面临实现民族独立的共同使命。克罗地亚文学家

29、德拉什科维奇(1770-1856年)勾勒了伊利里亚运动的三阶段:第一阶段,统一亚得里亚海和德里纳河之间的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和达尔马提亚、里耶卡;第二阶段,扩大到斯洛文尼亚各省;第三阶段,扩大到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部分阿尔巴尼亚。伊利里亚运动不仅在克罗地亚形成“伊利里亚联盟”等政治团体,还在斯洛文尼亚、达尔马提亚和波斯尼亚广为传播。在波斯尼亚,伊利里亚主义者伊万尤基奇提出建立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国家。但在这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中,波斯尼亚是作为一个自主的单位加入,因为波斯尼亚人是有别于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另一个独立民族。这时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力量已有相当发展,他们有自己的联合南部斯拉夫

30、同胞的统一方案。1844年塞尔维亚内政大臣伊里亚加拉沙宁(1812-1874年)在略图中提出,以塞尔维亚为中心,建立一个包括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以及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庞大国家。 伊沃巴纳克:南斯拉夫民族问题:起源、历史和政治,第83-84页。.加拉沙宁认为,塞尔维亚历史上曾是巴尔干大国,可成为一个强盛的南部斯拉夫统一国家的核心。虽然他认为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属于同一民族,应在统一的民族基础上建立联邦国家。但他所要建立的是一个以塞尔维亚霸权为特征的巴尔干联邦。这种大塞尔维亚主义的建立南斯拉夫统一国家的方案与强调克罗地亚人主导作用的伊利里亚运动明显冲突,无疑又使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之间不和的民族关系

31、增添新的矛盾。显然,在追求建立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南斯拉夫主义”运动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南斯拉夫各族体的各自民族认同和大民族主义的顽强存在。南斯拉夫人这一民族认同的重要特征在南斯拉夫统一国家出现后表现得更加鲜明。四虽然一战后南斯拉夫多民族统一的独立国家梦幻成真,但王国政权奉行大塞尔维亚主义,致使整个王国时期民族危机。法西斯占领期间南斯拉夫又出现民族相互残杀的悲剧,民族问题成为南斯拉夫社会难以治愈的痼疾。即使二战后南共以联邦制重建南斯拉夫多民族统一国家,一度缓和了民族矛盾,但在探索自治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其还是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以及民族政策上走向歧途,未能成功推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各民族对统一的

32、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意识淡薄,削弱了对统一的联邦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在冷战后的外力冲击下,与政治、经济危机相随的民族危机终于导致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解体。摧毁奥斯曼和奥匈帝国的一次大战成了南斯拉夫人统一国家诞生催化剂。1918年12月“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宣布成立,一千多年来南斯拉夫各民族首次有了统一的独立国家,却没有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多民族共同体。无论从地区构成、民族成分还是人文历史背景、语言和宗教结构意义上来说,王国全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潜在冲突的社会共同体,民族危机是这个国家与生俱来的症结。23年短暂的王国时期,除科索沃的塞阿两族关系进一步恶化外,塞克两族矛盾成为主要

33、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集权主义与联邦主义纷争上。尽管克罗地亚农民党等国内反对派极力反对中央集权体制而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坚持“克罗地亚人在南部斯拉夫人的民族大家庭中是单独的国家和民族的个体”。但1921年6月王国通过维多夫丹宪法,确定了国王大权独揽的中央集权体制,实施“一个国家、一个国王、一个民族”的治国原则,大塞尔维亚霸权主义成为基本国策。政治上,塞尔维亚人几乎垄断政府和军队的主要职位。1918-1929年25届政府中,塞尔维亚人担任首相的占97%,任国防部长的占100%,任内务部长的占92%,任外交部长的占83%,任司法部长的占87%。杜尚比兰吉奇: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史纲,天津人民

34、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军官也基本上由塞尔维亚人担任。经济政策上,当局也明显偏向塞尔维亚人,歧视和排挤实力较强的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各民族在宗教权利、文化教育、就业和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状况。这种以大塞尔维亚霸权为指针的民族歧视政策,把高度专制的集权体制强加给多民族的南斯拉夫政治共同体,成为王国社会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王国始终摆脱不了朝野冲突、政局不定的混乱局面,1918-41年先后更换了39届政府。以建立独立克罗地亚国为目标的极端民族主义团体“乌斯塔沙”深信“唯独暴力与恐怖才能推翻塞尔维亚的统治”艾伦帕尔默:夹缝中的六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0页。,制造

35、1934年10月刺杀亚历山大国王事件。1941年南斯拉夫王国被德、意法西斯肢解。德意法西斯统治和奴役南斯拉夫人民最毒辣的手法,就是利用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的历史宿怨,扶植傀儡政权,加剧民族对抗,怂恿民族残杀,以分而治之。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乌斯塔沙”分子便是德意法西斯这种政策得心应手的工具。法西斯侵略者一方面得意地利用“乌斯塔沙”屠杀塞尔维亚人,另一方面又狡猾地表示要协助塞尔维亚人抵抗“乌斯塔沙”,同时又煽动塞尔维亚人反对穆斯林。由此南斯拉夫出现法西斯占领和统治期间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穆斯林相互进行民族残杀和种族灭绝的悲剧。二战期间,南斯拉夫共死亡175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其中一半以

36、上是在法西斯唆使下民族间自相残杀的受难者。弗雷德辛格尔顿:二十世纪的南斯拉夫,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第31页。法西斯充分利用南斯拉夫内部民族、宗教和社会矛盾,蓄意把南斯拉夫人之间的民族冲突和相互残杀推向极致。面对国土沦丧、同胞残杀的民族悲剧,以铁托为首的南共以“兄弟团结与统一”的民族政策推动反法西斯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在1945年以联邦制再建南斯拉夫多民族统一国家。战后初期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得到缓解。然而在自治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从60年代中期开始,南斯拉夫民族危机再度激化,其根源还在于其体制变迁以及南共政府有关制度政策的严重失误。其一,联邦制的“邦联化”歧途。在南联邦对社

37、会主义自治制度的探索中,其联邦制也在实践中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扭曲。联邦制原是为了在国家的统一性与地方的多样性之间寻求一种恰当的平衡,分权只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手段,实行必要的中央集权,确保中央权威同样是联邦制有效运作的要求。但在60-70年代南斯拉夫联邦制的制度变迁却滑入了绝对分权的误区,导致联邦职权不断削弱、被剥夺,各共和国和自治省自治权力日益扩大、增强,形成“多中心国家主义”。其二,经济体制分权化改革失策。在60年代南斯拉夫自治经济体制改革中,联邦政府连续而无节制地放权,其下放的权力大都为共和国和自治省一级截留,形成整个联邦经济分权的“两头小、中间大”,既使联邦中央失去了必要的政府干预能力,又使

38、联邦统一市场分割为各个相互封闭的地方经济体系,造就了各共和国经济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运动的经济基础。其三,民族政策导向错误。南联邦在实践中追求各民族平等和差异的绝对化,从承认民族利益差异性扩展到强调各民族经济独立性,在领导机构和干部配置上推行“各民族绝对平等”的原则。南联邦在承认和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同时,对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发展国民文化的同质性不够重视。联邦尊重各民族语言,但没有鼓励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更没有认识到形成统一语言对消除民族隔阂的重要性。如科索沃阿族大学生因语言限制,无法在其他地区就业,成为80年代科索沃问题爆发的重要缘由。此外,铁托、卡德尔等领导人偏重对大民族主

39、义的遏制,而忽视对地方狭隘民族主义的打击。 在“弱塞则南强”他们认为,塞尔维亚民族是造成南斯拉夫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削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塞尔维亚民族,就能使其他民族的民族主义偃旗息鼓,才能保障南斯拉夫联邦在稳定中走向强盛。路线下,1966年南共联盟开展了钳制塞尔维亚的“清算兰科维奇集团”的政治运动,促使正在上升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一方面这一事件刺激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使塞克矛盾重新趋于激化。另一方面它对其他民族的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立运动客观上起到了鼓舞和激励作用。于是,1968年11月要求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阿族骚乱事件,1969年8月斯洛文尼亚向联邦政府发难的“公路事件”,以及更为

40、严重的1967-1971年“克罗地亚危机”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主义事件接踵而来。 参见余建华:民族主义、国家结构与国际化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119页。1969年“九大”开始,南共联盟发生“联邦化”的实质性演变。从南共联盟不再是以联盟中央为领导核心、自上而下实施领导的统一组织,而变成自下而上制定党的政策和决定中央领导机构的联邦党。这一转变极大地削弱了党的先进性、组织性和战斗力,成为民族主义势力利用、操纵的工具。在“克罗地亚危机”中,一面是执政党的软弱变节,一面是民族主义势力的有恃无恐。面对克罗地亚民族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克罗地亚共盟主要领导态度暖昧,甚至为克

41、罗地亚民族主义运动辩护。莎布琳娜拉梅特:南斯拉夫的民族主义和联邦制(1962-1991),第131页。作为联邦制执政党,南共联盟中央成为各共和国和自治省围绕各自地方、民族利益角逐和讨价还价的平台。1980年铁托逝世后,联邦一切领导机构均实行“集体工作、集体决定和集体负责”体制,各联邦主体在“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实际享有否决权。这表面上似乎有利于减少民族矛盾,防止中央集权主义和大民族主义,实际上却使联邦中央决策权失灵,联邦政府涣散软弱,而同时地方具有高度独立性,结果在80年代以来南斯拉夫日益恶化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中,各共和国、自治省的地方分离主义和民族主义势力不断上升,联邦赖以维系统一的中央权威日渐

42、衰微,联邦在日甚一日的“邦联化” 畸变中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解体。亨廷顿说过,“一个社会的成分越复杂,各种集团越是纵横交错,其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持就越依赖于政治体制的功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页。南斯拉夫联邦的分崩离析即是典型例证。显然在南斯拉夫的历史上,虽然出现了以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共同体为目标的“南斯拉夫主义”思潮与运动,并且一度建立了南斯拉夫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但在南斯拉夫各族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沙文主义力量和影响远远超过他们对这种“南斯拉夫主义”的认同和忠诚的情势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生存和维系无疑是釜底抽薪。本文作者余建华,上海

43、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秘书长。上海 200020 Nationality Identity and National Crises in YugoslaviaYu JianhuaYugoslavia was the convergent territory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amalgamation among the nations made the national culture more complex, inducing the national and religio

44、us conflicts which were of long history and hard to be resolved. With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powers in the Balkans, the modern nationalist movements of Yugoslavian developed gradually. But the Yugoslavian ethnocentric nationalism was stronger than the unified nationality identity. The great Serbian nationalist in the kingdom made the national crises in Yugoslavia more acute. On the way of the reform of Yugoslavia autonomic socialism, “confederalization” misplay of Federalism institutional leaded the national crises in Yugoslavia to coming out again.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