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说_的主客体关系论_高燕.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2661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情说_的主客体关系论_高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移情说_的主客体关系论_高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移情说_的主客体关系论_高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情说_的主客体关系论_高燕.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思想战线 SiXiANG THINKING 2003年第 2 期第 29卷施 2 , 2003 29 “ 移情说 ” 的主客体关系论 高 燕 , 苏 玉 君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要: 移情说的核心 、 同时也构成其突出贡献的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审美过程中主客体 之间的关系 。 移情说理论深化了把审美作为人的!种存在方式的认识 , 注意到 “ 同情 中深层的 心理活动 , 避免了把审美移情看成单纯的表层直觉活动而流于肤浅 , 推进了心理学美学的纵深发 展 , 探索并强调了人在审美移情中所获得的彻底解脱和完全自由 。 虽然存在不足之处 , 但移情说 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审

2、美经验及其中的主客体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主观主义与客观主 义 、 表现论和形式论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限 , 把美学研究向着精确化 、 科学化方向推进了 j步 。 关键词: 移情说 ; 主客体关系 ; 同情 ; 物我融合 ; 自由 中图分类号: B83- 0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1- 778X( 2003) 02- 0098- 04 * The Subjectivity-Objectivity Relations of Empathetics GAO Yan, SU Yu-jun (Chinese Department, Fudan U niversity, Shangha

3、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of empathetics and hence its prominent contribution is to show the subjectiv- ty-objectivity relations in aesthetical experience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theory of empathetics deepens the knowledge about aesthetics as a mode of human existence,

4、notices the deep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in “ sympathy, ” avoids the shallow consideration of aesthetic empathy as simple superficial intuition, promotes the width and depth of psychological aesthetics, and emphasizes the complete liberation and freedom gained by human being in the aesthetical empa

5、thetic experiences. Despite its limitations, the theory of empathetics, trying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al experiences the subjectivity-objectivity relations during this course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has, to a certain de- gree, transcended the limit of the dual confrontation between subj

6、ectivity- objectivity doctrine and ex- pressioi-form orientation, hence making aesthetic study more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Key words: empathetics; the subjectivity-objectivity relations; sympathy; matter integrated in human aesthetic experiences; freedom “ 移情 作为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曾引 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明确地提出 “ 移情

7、的概念, 专门对移情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并将 “ 移情 ” 上升到审美本质的地位的,是以 R菲舍尔、立普 斯、谷鲁斯、浮龙 李和巴希为代表而提出的“ 移情 说 。移情说成为了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流 派,其关于审美中主客体关系的论述相当丰富深刻, 从主体对客体的审美鉴赏的心理活动层面推进了美 学与人的关系,有助于美学摆脱哲学的桎梏而确立 以关注人的存在为核心的独立品格,也为美学摆脱 认识论的框架而转入对存在的关注作出了有益的尝 试。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审视移情说理论的内涵, *收稿日期: 2002- 11- 30 作者简介:高燕 ( 1975 ), 女,安徽定远人,复旦大学 中文系博士研究

8、生,主要从事西方美学研究;苏玉君 ( 1971 ), 女,山西应 县人,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美学研究。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98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更能揭示出其思想深度和历史贡献,但学术界对此 似乎重视不够,故本文拟从主客体关系这一角度重 新审视移情说,作出综合简要的述评,以便更清楚 地把握其思想内涵和理论建构。 移情作用主要是指 “ 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 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 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

9、意志 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 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 1 (P584) 实际上,移情说的核心、同时也构成其突出贡献的 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审美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把握移情说中主客体的审美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把握审美过程。 移情的特点:直觉与形象的直接结合 在审美过程中,首先要求主体排除一切功利目 的对客体进行凝神观照,借用文心雕龙 神思篇 论构思的说法,即是要“ 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 雪精神只有从实用的自我中超脱出来成为观赏的 自我,主体才有可能以澄明的心境对客体进行审美 观照。从心理学上讲, “ 审美或非审美注意,都是指 人的大脑皮质形成了优势兴

10、奋中心,使自己的意识 集中于一定的客体或客体的特定方面,并排除其他 无关的刺激客体,表现出人对一定客体或客体的特 定方面的指向性和选择性,从而提高人的活动的质 量和效果。 ” 2 (P151)这时,审美客体被切断与 周围事物的联系,作为 “ 前景 凸现出来。 同时,从审美客体看,并不是任何客体都能够 成为审美对象,琐屑的、偶然的事物不可能进入审 美领域。客体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其各个 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必须符合 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而且,客体通过其形式表现 出来的意藴具有激发主体审美情感的可能性,钟嵘 诗品序所谓“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 情,形诸舞咏 ” ,就是

11、从客体对主体的感发角度来谈 的。正是从此意义上,布洛提出 “ 心理距离说 ” ,认 为 “ 是距离使得审美对象成为 自身目的是距离 把艺术提高到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而且 授予艺术 以。基准的性质。 ” 3 (P277)距离只 是使主体远离各种实用的、道德的、功利的目的去 关注客体本身,而从审美角度看,主客体则是再接 近不过的。 最后,只有当主体和客体具备了上述条件之后, 才有可能产生 “ 移情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 中具体分析了欣赏多利克石柱时的情形: “ 在我的眼 前,石柱仿佛自己在凝成整体和耸立上腾,就像我 自己在镇定自持,昂然挺立,或是抗拒自己身体重 量压力而继续维持这种挺立姿态时

12、所做的一样。 ” 1 (P594)石柱能抵住重压依然挺立,类似人不 屈服于外力的胁迫而始终如一地洁身 自持的品格。 于是人便将这种品格投射到石柱上,石柱成了人格 的化身,而人也在这种投射的诱导下,冲破自己的 生理躯壳,与石柱构成的 “ 空间意象 ” 融为一体, 从中充分地、纯净地体验客体化了的主体情感。在 此过程中,移情是在主体情感与客体形象融合的瞬 间完成的。从主体来看,他只以直觉对待外物;从 客体来看,它只以形象呈现出来。朱光潜对此作了 精辟的总结: “ 在美感经验中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 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 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 价值等等

13、意义。 ” 4 (P209) 于是,在审美移情中,主体和客体都被从世俗 世界里抽离出来加以净化。然后,当主体以直觉接 触客体时,客体的物质形式便与主体的情感结构同 构契合,由此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灌注到客体之中, 使之也具有了人的生命与情趣,从而达到表现主体 的情感意藴的目的。 直觉与形象的直接结合,揭示了审美移情的直 接性、形象性特点,突出了 “ 移情 作为一种审美 的心理活动不同于其他心理活动的独特之处。与对 美进行远离人本身的形而上的本质研宄相比较,移 情说确实把审美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的认识大大 深化了。 移情的心理机制:同情 主体的直觉和客体的形象是以何种方式结合? 或者说,使得审美移情

14、有效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洛 采、西伯克和施泰恩一派认为是观念的联想或回忆: 通过联想和回忆,知觉所直接提供的表象便与欣赏 者过去经验中积累的其他表象混合起来,一起表现 欣赏者因过去的表象激发出的感情。伏尔盖特、舍 累尔和立普斯等人则反对联想原则,认为移情源于 人类心灵天生的结构 同情,它是审美的核心。 休谟指出 “ 这种人心的特殊构造才使这些特殊形式 依这种方式起作用,造成心与它的对象之间的一种 同情或协调。 ” 5 (P108)巴希也认为 “ 审美的 感 情,主要存在于对事物的同情的行为中 ” , 6 (P50)因此,美感经验本质上是一种同情的象征主 义。立普斯的深刻之处,则在于他不仅看到了审

15、美 移情中感官与物象结合的直接性,而且还意识到其 中有深层的理性认识存在。他虽反对联想原则,但 又不得不承认 “ 我对这个道芮式石柱的这种镇定自 持或发挥一种内在生气的模样起同情,因为我在这 模样里再认识到自己的一种符合自然的使我愉快的 仪表。 ” 7 (P271 272) “ 再认识 当然不是一种 感性的直觉,而是理性的思维活动。 从主体看,任何心理活动都必然是在以往的心 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同情亦然。一方面,同情源 于人类的一种自觉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是一个独 特的个体,只能直接了解自己的生命;同时,人又 是生活在与他人和世界组成的关系中,他有必要去 了解自身以外的人、事、物。于是, “

16、由于人类心灵 的不确定性,每逢堕在无知的场合,人就把他自己 当作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 ” 8 (P82)以己度人、 以己度物成为了人类对待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另 一方面,主体要与对象产生同情,就必须以过去的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经验积淀为基础,过去的经验凝聚成无意识积淀在 心中,构成为人的丰富的心理内容。在任何时候, 人都会不自觉地用以往的经验作为衡量现实的参照。 只不过这种衡量不是通过一般地分析、推理、判断 来完成,而是始终不脱离具体的形象

17、,是一种形象 化的认识。其目的 “ 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 归类,而是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它们的情感表现 性的把握。 ” 9 (P59) 另外,客体要想进入主体的审美视野,就必须 为主体所深刻感受和确切认识。这样,主体对客体 的把握仅仅凭借直观的感觉是不够的,还必定要依 靠知觉。因为感觉是对 个别事物的知,它是由以时 空维度为存在方式的事物刺激感官所引起的印象, 这些印象是杂乱的、毫无联系的,还仅仅停留在事 物表象的基础上。而知觉则运用概念、范畴对纷乱 的感官印象进行整合,通过对事物诸种属性的综合 把握达到对其本质规律的认识。 所以,虽然审美移情的特点是直觉与形象的直 接结合,但情感的外射

18、作用是紧接着知觉而来的。 移情作用发生时,主体长期积累的情感经验被激活, 诸种心理功能都被调动起来,各种情感意绪、知觉 表象、想象功能纷纷进入意识层,形成巨大的心理 冲击能量,在对象形式中相适应的部分寻求认同和 对应,达到 “ 外部物理结构、生理感知结构、社会 情感结构三者之间的直接契合 9 (P57) 在此过程中,情感内容与对象形式之间的联系 是如此的直接、密切,以致各种心理功能都是在直 觉的遮蔽下以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的。 审美移情中的主客体关系:物我融合 维科说: “ 心的最崇高的工作是赋予感觉和情欲 于本无感觉的事物。 ” 8 (P98)正是基于人心这种 以己度物 的能力,我们才有可能将人

19、的情感投射 给外物,使无生命的世界成为有生命的世界,使无 情物成为有情物。但并非所有的情感外射都是移情, 其区别在于:一般的 情感外射是由我到物的单向运 动;移情则是主客体融合,是物我间的双向运动, 其感情的强度是一般的情感外射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在审美移情中,物我不再是对立的两元, 而是融铸了对方精神的统一体。就客体而言, “ 审美 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 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 感觉,而不是一种涉及对象的感觉。 ”7 (P273) 这样,客体己不是作为印象存在于主体中的纯粹的 客体,而是接纳了主体的生命与情感的客观化形式。 就主体而言,他不再是

20、把客体当作宾语的实用的自 我,而是只存在于对象中的自我。“ 在对美的对象进 行审美的观照之中,我感到精力旺盛,活泼,轻松 自由或自豪。但是我感到这些,并不是面对着对象 或和对象对立,而是自己就在对象里面。 ” 7 (P272 273)主体与客体在审美移情中互为存在的 条件,离开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两者间的 界限消失了,主体只是在强烈的情感的激荡中与对 象化为一体,体验着心灵得到超越后的大欢喜。 长期以来,美学研宄都存在着主观主义与客观 主义、表现论和形式论的对立。前者认为心灵之外 没有美,后者则坚持美不管是否被意识到,都作为 客体的物理属性存在。立普斯则提出:在审美过程 中,主体必须将主

21、观的情感赋予客体,使之客观化、 形式化;客体必须以充盈着主体情感的主观化了的 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审美观照时,只有对象的形 式凸现出来,它的意义和效用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暂时隐退到意识阈限之外,物我由两忘进而同一, 最后进入浑然一体的物我交感状态。 “ 对象就是我自 己,根据这一标志,我的这种自我就是对象;也就 是说, 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了,或者说,并不曾 存在。 ” 7 (P274)在审美鉴赏中,极度愉悦的审 美感受既不是产生于对象自身,也不是产生于自我 本身,而是存在于自我体验的对象形式中,即存在 于主体与客体、自我与形式的交互渗透、融合中。 于是,美学上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在移情说

22、 中被避免了。 审美移情的结果:人的完全自由 人在审美移情中获得彻底的解脱和完全的自由, 这是立普斯在全部美感经验中所探索的 “ 人本主义 价值 的核心所在。在审美移情中,主体必须彻底 抛弃实用的、道德的、功利的目的,从个人的私心 杂念 的牢狱中解脱出来,以指向自身的纯粹的审美 态度来观照对象,而不进行分析、比较。这时,各 种心理功能在审美情感的调动下,进行着自由协调 的运作,使人在精神和心理极度放松的状态下,获 得自我存在的自由。显然,带有功利等外在目的的 观照必然要涉及观照对象的存在,这样,主体的情 感活动就被限定在了对象的存在上。这种观照带有 外在的强制性,不能成为自由的审美观照。只有摆

23、 脱了一切外在的目的,主体的观照才能仅仅停留在 对象的形式上。这样,主体就既不受观照对象的存 在(内容 ) 的制约,又不受自身各种欲望的制约, 只沉浸在纯 粹的审美情感中。当移情作用发生时, 主体的感性、想象力、知性等诸种心理功能在审美 情感的引导下进行着自由的游戏,对对象进行直观 的观照,人与外物的界限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情感 融入到客体中成为客体的组成部分;自我在对主观 化了的客体进行观照的过程中,客体的形式与主体 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相契合,主体也获得了自身 的展现。 在主客体的渗透、融合中,观照者的心灵获得 了极大的自由,转而纯粹地展示存在及其本质,实 现了存在的敞亮,得到了极大的审美愉

24、悦和自由。 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彻底的自由正是人们在审美中 孜孜以求的终极境界。正如黑格尔所说: “ 在直接呈 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 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 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 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l100 事物中复现了。人这样做,目的在于要以自由人的 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 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 。 . 因而就在这种复现中,把存在于自己内心世界里的 东西,为自己也为旁

25、人,化成观照和认识的对象时, 他就满足了上述那种心灵自由的需要。 ” 10 (P38 40) 移情说的不足之处 任何一种理论的建构都不可能完美无缺,移情 说也不例外,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三: 首先,移情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美学上 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对峙的矛盾,但终宄没有把 主体和客体完满地统一起来。虽然立普斯把审美判 断的标准放在客体上,但他又反复申明这一客体必 须是己被主体情感化了的客体,即客体是主体的反 身代词,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实质上是观照性的自 我与客观形式化了的自我的融合,落脚点最终仍在 主体身上。从此意义上讲,移情说仍然属于主观主 义美学。 其次,移情说标举移情是审美经验的核心,

26、甚 至把移情作为审美的代名词,不免抹杀了审美经验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J伏尔凯特就正确地认识到, 移情作为审美观照中最重要的方面,并不能囊括审 美体验的全部内容。实际上,主体设身处在对象的 处境中体会它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同情和共鸣的迷狂 状态,当然可以是审美的一种;但主体不动情感, 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对客体进行冷静的观赏也可以 构成审美。借用尼采的说法,前者是酒神式的,后 者则是日神式的。移情说只强调前者,就必然不能 穷尽审美经验的全部,最终导致了偏狭。 最后,移情说把审美心理机制完全归结为情感 的同情是不全面的。在审美经验中,不仅仅是要对 客体进行直觉的形象化体验,更重要的是要对客体 的特征、

27、本质进行理性的分析、比较。虽然后者是 在直觉的遮蔽下迅速、直接地完成的,但它却是审 美有效的必要条件。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一书 中就针对移情说的偏狭明确地指出:审美中既要有 把主体的情感灌注于客体的形象化的一面,又必须 要有跳出客体的范 围对之进行抽象化的理解的一面。 这一认识无疑比移情说更具有辨证性。 近代美学的发展,由对 “ 美是什么 ” 的形而上 的本质追问越来越多地转向对 “ 审美经验中我们的 心理活动如何进行 的形而下的经验关怀。 “ 艺术是 心灵之事,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宄必然属 于心理学范畴。它也可能涉 及其他 领域, 但是 属于 心理学范畴则永远不会更改。 ”11 (P1)

28、通过以 上分析,可以看出,移情说的倡导者正是适应了美 学研宄的这一转向,在开掘人类审美心理、特别是 审美经验中主客体关系方面做出了深刻的贡献。虽 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必须强调的是,他们深化了 把审美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的认识,注意到同情 中深层的心理活动,避免了把审美移情看成单纯的 表层直觉活动而流于肤浅,推进了心理学美学向纵 深的发展,探索并强调了人在审美移情中所获得的 彻底解脱和完全自由。尤其重要的是,此前的美学 研宄都局限于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表现论和形式 论的对立,而执着于任何一端都会导致忽视另一端 的偏狭。移情说则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研宄审美经 验及其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

29、这种 二元对立的局限,把美学研宄向着精确化、科学化 方向推 进了一大步。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审视移情 说的优点和缺失,我们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其思想内 涵和理论建构,并正确地确立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丨 1丨 朱光潜 .西方 美学史 : 下 |M|.北京 : 人民 文学出版社 , 1979. 丨 2丨 黄药眠 , 童庆炳 .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 上 |M|.北京 : 人民文 学出版社 , 1991. |3|英布洛 .心理距离 |A|.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 .西方 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C|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80. |4|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M|.朱光潜全集 : 第

30、1集 |M|.合肥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1991. |5|英休谟 .论审美趣味的标准 |A|.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 研室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C|.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80. |6|英李斯托威尔 .近代美学史评述 |M|.上海 : 上海译文出 版社 , 1980. |7|德立普斯 .论移情作用 |A|.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 .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C|.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80. |8| 意 维科 .新科学 |M|.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6. |9|滕守尧 .审美心理描述 |M|.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5. |10|德 黑格尔 .美学 : 第 1集 |M|.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79. |11|英 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 |M|.杭州 : 浙江摄影出 版社 , 1987. (责任编辑洪颖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l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