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再见杨德昌观后感精选.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2524976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年再见杨德昌观后感精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十年再见杨德昌观后感精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年再见杨德昌观后感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年再见杨德昌观后感精选.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年,再见杨德昌观后感精选十年,再见杨德昌是一部由吴乙峰导演,杜笃之、余为彦和陈博文等主演的纪录片,该片首播于2017年的5月份,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来看看吧!01十年再见,杨德昌:为什么他没有变?十年再见,杨德昌摄制于去年杨德昌逝世十周年之际,采访了与杨德昌有过深度合作的十五名电影人,横跨老中青三个代际,通过他们的记忆,让我们得以了解杨德昌这位电影大师的创作之路。在我二十多年的观影生涯中,看杨德昌的电影算是比较晚近的事情,直至大学毕业前夕才看了一一,当时就觉得这是华语电影罕有的佳作,便记住了杨德昌的名字。后来不久,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终于碟片化,第一时间就看了这部传说中

2、的神作,果然名不虚传,让我激动不已,如此制作精良、结构严谨、气势宏大的史诗级巨作,别说在华语电影,就是在世界影坛也凤毛麟角。又过了不久,便传来杨德昌导演辞世的噩耗,听到消息时感到很惋惜,后面陆陆续续收齐他的其他作品,便舍不得再看,当作绝世 陈酿 ,隔几年开一 瓶 ,十一年来,只看了指望(光阴的故事中的一段)恐怖分子和青梅竹马。虽然海滩的一天独立时代和麻将还未看,但从各种文献、访谈中也已大致了解这三部影片的内容和风格,绝没有 滑铁卢 式的作品。前一阵,杨德昌遗作追风片段流出,哪怕是萌感十足的动画,依旧能够看出不同一般的大师气象。与直至离世仍一以贯之地保持着高水准创作的杨德昌相反,越来越多的华语影

3、坛电影人,尤其是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导演们,却在本应创作力最为旺盛的壮年一个又一个走向 殊途同归 的下坡路,一次又一次击穿社会期望的底线,拿出让人愈发失望的作品,眼看着他们身上曾经的灵气、才气、豪气、英气消失殆尽。为什么杨德昌没有走下坡路?十年再见,杨德昌终于回答了这个萦绕在我心头多年的问题。第一个关键词,敏锐。这个特质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前提,对世界(包含自身)不敏锐,就不会被刺激,于是很难产生有价值的看法,更不会有通过创作实现表达的冲动。所以,什么时候丧失敏锐,什么时候丧失创作力。多位受访电影人提到,杨德昌不断提醒他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保持对世界的敏锐度。杨德昌口中的观察,不仅仅是对生活小细节

4、的明察,更是对时代大变化的洞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社会正值经济腾飞和快速现代化,作为一名海归,杨德昌对新旧时代的更替与巨变要比一直身处台湾的当地人敏感得多,他通过台湾社会这个切面,感受到了人被时代裹挟这一宿命的无奈与荒诞,透过讲述一个个台湾故事,在反映人类有限的历史经验无法解决层出不穷的新生问题这个永恒困局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人与时代、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使自己的电影作品一直保持着主题的深刻与意义的深邃。第二个关键词,扎实。想法再好,没有扎实的创作功力也是白搭。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对创作者艺术底蕴要求很高,仅仅将视野聚焦在电影本身,不可能拍出大开大合气象万千的一流电影。单看牯岭街少年杀人

5、事件就能发现杨德昌在文学、音乐、建筑、美术等领域拥有极深的艺术造诣,受访者们也从多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可以想见杨德昌在夯实自己艺术底蕴方面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在剧本阶段,杨德昌一步一个脚印,不偷懒,不走所谓捷径,从建构人物关系、撰写人物详志等入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案头工作,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地建造自己的电影世界,直至它具有真实世界一般的质感,不仅人物个个都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剧作结构也如真实时空般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电影拍摄时,杨德昌更是化身片场暴君,为求得想要的效果,不惜得罪任何人,绝不妥协,确保自己的电影对得住自己的署名。第三个关键词,纯粹。这是最不易被常人理解,也是最不易做到的一点。曾经

6、给杨德昌做过外联工作的鸿鸿讲到杨德昌与张曼玉的一件事。当时杨德昌邀请张曼玉来台湾商谈合作暗杀事宜,张曼玉方面提出可否在抵台第二天上午出席成龙举办的一场公益活动,这触怒了杨德昌,在他看来,既然是我掏机票钱和住宿钱让你来,你就应该老老实实跟我工作,不应该心有旁骛,于是直接决定取消见面,不与张曼玉合作。鸿鸿觉得杨德昌在这件事上简直不可理喻不近情理,类似这样的事情妨碍了杨德昌去拍更大的制作。是的,表面看来杨德昌确实没有做到外圆内方,不懂变通,是个死脑筋。但,我们认为的 外圆内方 、 变通 就真的是待人接物做事的真理吗?多少人拿捏不住外内的界限、圆方的平衡和变通的底线,从小事开始,不加条件地用老祖宗的各

7、种 道理 自我催眠,最终滑向 外圆内圆 全变皆通 的深渊,成了缺少风骨气节油腻感十足的凡夫俗子。杨德昌深谙以不变应万变之道,不顾一切地确保自身原则和周遭环境的绝对纯粹,根本不给自己得过且过的机会,也就不必在琐事上费精力思忖与拿捏,得以专心于创作,在艺术上勇猛精进。万法归宗,触类旁通。十年再见,杨德昌不仅仅对杨德昌的拥趸或影迷深具启发,对所有人的工作与生活都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起码能够提醒你,永远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并为这个答案奋斗终身。谢谢你,杨德昌!02再过一个月出头,就是杨德昌十周年祭了。昨天早晨,桃园电影节终于放出了 十年,再见杨德昌 系列访谈的最后一集,魏德圣导演谈杨导。可能很

8、多人还不知道,魏德圣是麻将的副导,而且是杨德昌本人把他从司机调到导演组。关于这套访谈,贴一段官网的介绍: 吳乙峰導演專訪了柯一正、小野、余為彥、杜篤之、虞戡平、張震、陳湘琪、魏德聖、唐從聖、陳希聖、鴻鴻、姜秀瓊、王維明、陳駿霖等人,請他們談及和楊德昌當年的互動細節。以此紀念離開我們十年的楊德昌導演。 这是为今年桃园电影节 十年再见杨德昌 单元制作的。身在北京虽无缘影片展映,但通过他们的讲述,常常仿佛能置身在那个杨导还在的时空,也是很满足了。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这套访谈都会让人想起王昀燕几年前做的再见杨德昌,那本书我很喜欢,记得当时看完后还觉得这么多访谈达成的立体感,简直可以和公民凯恩相媲美。两

9、者的不同在于,那本书在我印象中,很深入地关照了杨导和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关系,所谈很多是关于那个 时代 的记忆,关于中影的改革,关于那时的台湾电影环境;而这套访谈更多地关照杨德昌这个人。每个访谈都是从他和杨导第一次见面的印象开始,然后谈到和杨导在一起的时光,常常会谈到某场具体的戏的拍摄过程,进而谈到杨导对他们的影响,最后总是会收在和杨导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可能也是由于这种关注 时代 与关注 其人 的不同,这次访谈采访了很多可以算是杨导学生的人。印象中的杨导是个 独行侠 ,因此我们常常会忽视杨导作为一代宗师的贡献,因为不在体制内工作,杨导实际上独立地建立了自己的团队,杨导拍片,技术组除外,很多工作人

10、员都是第一次拍电影的人,也有很多人是在杨导的影响下走上了电影的道路。每段访谈之前会有一张受访者的简介,看得多了会发现,杨导真的为台湾电影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陈博文谈到,拍完麻将之后,杨导自己掏腰包花了一百多万台币拉了十几个工作人员去参加柏林影展,他们很多都是第一次拍电影的人,陈博文不解,杨导就说,这是为了让他们看到电影人在国外是受到尊崇的,让他们看到电影是值得做的。陈博文因此很敬佩杨导。陈希圣,姜秀瓊,唐从圣,很熟悉杨德昌电影的人怕是也不知道这几个名字是谁。当时放出这几集的时候,我就老大不情愿,心想又是拉来了哪个边缘小弟,能有什么内容。没想到,这几集是最惊喜的。像小野、余为彦他们,能说的段子翻来

11、覆去就那么些,都很熟悉了。但这几个人,说的全是新鲜事,而且他们是杨导很身边的人。是谁呢?他们是阿弟(一一)、二姐(牯岭街)、红鱼(麻将)。他们也都是杨导的学生,几乎都是从牯岭街的时候第一次见到杨导。后来,陈希圣是一一的副导,姜秀瓊是麻将的助导,一一的表演指导。很有趣的是,你看他们的访谈,会觉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说话就跟他们那几个角色一样的。陈希圣就是阿弟那个样,特别油滑(人很热诚,就是比较能侃),看他讲自己怎么搞定杨导的坏脾气,都能笑出声来。这组访谈,最搞笑的就是陈希圣和张震的两集。张震不知道咋回事,这次接受采访就很自在的状态,很活跃,就很不 小四 ,然后他这次谈杨导的角度和其他人都不太一样的。

12、 杨导就很帅啊。 杨导就是一个很有种的人啊。 我就是很崇拜杨导啊。 老一辈的访谈中,我最喜欢的是杜笃之的访谈,印象中看他出来说话很少的。看他访谈才觉得他真人的感觉和照片不太一样,照片就有点阴郁严肃,实际上他声音特别明亮,常常会发出浑厚的笑声,虽然年龄很大了,但是给人很年轻的感觉。他和魏德圣的两集是时间最长的,他讲了很多干货,包括和杨导试验更真实的后期配音,和侯导拍悲情城市同期录音的困难,还有从老塔那学了一招声音技巧用在牯岭街里等等。我说三次泪目,就有一次是杜笃之最后讲到,杨导最后一次给他打电话,说自己在上海,说 杜杜来看我啊 ,杜笃之听到杨导声音就很开心,就说好啊好啊。可是后来因为忙别的事就没

13、去。杨导过世之后,杜笃之听余为彦说,那次是杨导最后一次离开美国。杜笃之就用台语讲 我如果知道我一定去的 ,然后哈哈笑了两声。好几个人在谈到最后的时候都哽咽了,最让我感动的却是杜笃之的笑声。杜笃之是很少的从头到尾都和杨导一起的人,他说他和杨导就是 很合 ,而其他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原因在中途离开了,部分是为了开创自己的事业,像陈湘琪、魏德圣,更多地可能是因为和杨导不和。这也是这套访谈一个很突出的主题,关于杨导的为人。听多个人讲了之后,慢慢对这个事儿有了较全面的看法,杨导脾气大,不讲人情,有时甚至是无理取闹。有时候是他追求太急,太敏感,有时候是因为他真的小孩子气,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像魏德圣在麻将片场

14、被骂得像狗一样 ,但是听他自己讲述会莫名觉得杨导真的是在故意训练他诶。不管怎么说,多年以后,回想起杨导,会发现杨导给他们的影响都是正面的,有些当年他们觉得不合理的东西,他们慢慢理解了杨导,有些杨导确实做得不对的,好像也变成了一些 又痛又好笑 的故事,说到底,杨导毕竟没有任何阴损的地方,他都是以直待人。所以到最后,回想起杨导,最初和最后的印象都是那个笑眯眯地拍着他们肩膀的样子。传到b站的访谈我没有按照原本的分集排序,基本是按我心中值得看的程度排序的,并把三位杨导一直的伙伴杜笃之、余为彦和陈博文放在最前面。呼应一下题目,另外两位把我看哭的是陈湘琪和魏德圣。魏德圣放在最后。 小魏在跟我合作过的工作人

15、员里面,不是最出色的一个,但是,他说要做到的东西都有做到。希望你们,也可以一样,把该做的事情做到。 032007年,杨德昌导演去世十周年,导演吴乙峰拍了一部纪录片,名为十年,再见杨德昌,我于2008年3月,一年之后才看到,不能不说后知后觉。也不完全是后知后觉,在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已经领略过杨德昌的作品风格。可惜,在看过冗长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之后,我没有爱上他的作品,前者看得我云里雾里,靠影评才搞明白故事背景,后者看过有一种幻灭之感,好似一生都已过去,面对眼下的生活,突然失去了勃勃兴致。此外,坊间还有一位杨德昌受害者以及一段有苦难言的十年无性婚姻,零零总总的琐碎积累下来,对这个人,迟迟提

16、不起兴趣。看完这部纪录片,脑子里的形象悄然发生了变化。纪录片对杨德昌生前十五位旧故,包括好友、学生、同事,一对一的访谈,谈论他生前生活上、片场里的重重趣事。每个人记忆里的杨德昌都不是一个人,但却有相似的特点。突然觉得,这位已经去世十一年的国际大导演,他不是一个符号性的断语,如 台湾社会的手术刀 之类,而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有可爱之处,也有令人头疼、遭人憎恨之处。他不高高在上,也不阳春白雪,而是一个活在众人记忆中的独特存在。访谈中,提到最多次的词语是 笑咪咪 和 暴君 。魏德圣说,生活中见到杨德昌,给他的印象就是笑眯眯的,个子高高的,很客气的一个人。没过多久,他见到片场里的杨德昌,和蔼的长辈变成了

17、难搞的暴君,折磨得他在某一个瞬间甚至想要和他拼命。不只一个人说他是暴君,做事认真,为人苛刻,生气时,三字经、五字经通通从嘴巴里冒出来,跟在他身边的人个个神经紧绷,一刻都不敢松懈。作为他的朋友,杜笃之像一个懂他的哥们儿,小野则做远观他的老友。小野与他共事过恐怖份子,一次便看明白,不肯与他继续做彼此的恐怖份子。小野说着,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笑不得,好像又回到他们的相处。小野说杨德昌是小飞侠并发症,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还写了一封批评他的长信,细数他的罪状。的确,杨德昌不是一个适合做朋友的人,身边人若不是珍惜他的才华,恐怕找不到其他理由为他坚持,替他争取。这一点,他的多年好友吴念真比谁都有发言权。他说,

18、做他的观众就好,不要做他的朋友。在另一个访谈中,吴念真谈到他儿子离开杨德昌的剧组,理由是,他好像很喜欢电影,但是不喜欢人。或许应该这样说,他太喜欢电影了,一切都以服务电影为主,又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理工科思维,难免得罪许多人。当然,我也怀疑,杨导演那么爱发火,动辄火冒三丈,是否他在控制情绪方面存在障碍。众多跟过他的后辈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身心受虐也是真的。最有喜感的一part访谈来自陈希圣。我已经不记得他在一一中的剧情了,他声情并茂回忆片场细节的神情也可以考虑放在喜剧片里了。 CNMLB,这是XX年最屌的一个镜头 ,他学着杨德昌的口气说出这句话,潜台词是,导演自己嗨了,其他人完全get不到他的

19、点。或许因为他走得太快,和同时代人共享一个物理时空,却无法共享心灵时空,对于陈希圣这样的身边人,唯有一句 体察上意 可以保命。不得不说,这位仁兄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和其他几位要么闷声受虐,要么抬腿走人的助导相比,他能反客为主已经不易。从这些旧故口中的碎片勾勒出杨德昌的全貌,简而言之,把他放在我身边,我会想着离他三丈远比较后,以策安全。杨德昌这样的为人处世,让我常常想到张爱玲。这两个人一样难搞,却风格不同,张爱玲彻底地凉薄,杨德昌则是无情地苛刻。张爱玲晚年时隐居在美国,通信通话常无回音,寻人更是不可能,幸好有夏志清等一般学者珍惜她的才华,如宠溺孩子一般关心她,对她的种种不通人情给予最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些愿意笑中带泪地回忆杨德昌的人,想来也有着这一番深情,珍惜他身上喷薄而出的才气,所以对他的愤怒、苛刻和不近人情都也给予包容。张震的采访中,最后,他说,他最佩服杨德昌的地方是,他是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也是一个很有种的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他想要什么呢,只看过他的两部作品的我没有发言权,我想要什么呢,本来想从关于杨德昌的纪录片中找找答案,结果疑惑更多了!上下求索,但愿多年后我不会如NJ那般说出: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怎么会开心呢! 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