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辽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孔繁涛.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24232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辽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孔繁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辽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孔繁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辽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孔繁涛.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OI: 10.13872/j.1000-0275.2016.0025孔繁涛 , 陈萍 , 王平 , 刘涵 , 李辉尚 , 张建华 .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辽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6, 37(3): 416-422.Kong F T, Chen P, Wang P, Liu H, Li H S, Zhang J H. Practices and reection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Liaoning Model”J

2、.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3): 416-422.第37卷第3期2016 年 5 月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Vol. 37 No. 3May, 2016基金项目: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增量项目(2015ZL018)。作者简介: 孔繁涛( 1968-),男,山东滕州人,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农业部蔬菜市场监测预警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农业信息分析、农产品监测预警研究, E-mail: ;通讯作者:陈萍( 1962-),女,辽宁人,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

3、息司副司长,主要从事农业信息化、市场化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15-11-17, 接受日期: 2016-01-31Foundation item: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Budget Increment Project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ZL018).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Ping, E-mail: .Received 17 November, 2015; Accepted 31 January, 2016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4、基于“辽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孔繁涛1,陈萍2*,王平2,刘涵2,李辉尚1,张建华1(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 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2.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北京 100026)摘 要: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实地考察,以信息进村入户为突破口,探讨新常态下农业信息化发展之路。结果表明,辽宁省始终坚持以12316为主线、以整合资源为动力、主导创新发展机制、强调数据积累与挖掘、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5个始终坚持”,总结出以“平台综合统一、体系纵向贯通、运营市场外包、数据深入挖掘”为主要特征的“辽宁模式”。新常态下“辽宁模式”向“一体化、多维度、

5、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探索,阐述了不断强化信息平台的市场服务功能、农民权益保护功能、社会化服务功能、便民服务功能、电子商务功能等适应农业农村经济新常态新需要的“5个强化功能”实践,剖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农业部门角色定位、公益服务边界确定、运用机制模式、平台建设等关键问题,提出了通过探索信息服务机制模式、加大信息服务投入力度、凝聚信息服务社会资源、整合信息服务数据资源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进村入户;12316热线;信息平台;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16)03-0416-07Practices and ref

6、lection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Liaoning Model”KONG Fan-tao1, CHEN Ping2, WANG Ping2, LIU Han2, LI Hui-shang1, ZHANG Jian-hua1( 1.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Key Laboratory of Agri-information

7、 Service Technolog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81, China; 2. Department of Market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26, ChinaAbstract:Taking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extensive field interviews and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de

8、a of taking “Information Entering Households” as a breakthrough and the path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under the “New Nor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aoing Model”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he “5 persist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taking 12316 hotline as the main leading force, using resource in

9、tegr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supporting by mechanism innovation, emphasizing the data accumulation and mining, and encour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Liaoning Model” can also be summarized as a “comprehensive and unified platform, and longitudinal linkage system with market opera

10、tion outsourcing and in-depth data mining”. This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the “Liaoning Model” was an “integrated, multi-dimensional, and sustainable” system under the “New Norm”. The “5 intensive functions” to adapt the rural economy under the “New Norm” were illustrated with the market service of

11、information platform, the protection of farmers rights, the social services, the convenience services, and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The main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re the positioning of agricultural department, how to define the boundary of the public services, th

12、e applic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ectors. Suggestions to accelerate China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clude exploring information service mechanism, increasing information service input, aggregating social resources for information service, an

13、d integrating data resources for information service.Key words: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formation entering households; 12316 hotline; information platform; policy recommendation孔繁涛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辽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第3期 417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动引擎、是城镇化的标志和象征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中的应用和实践,即产生了农业信息化1。目前,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与

14、巨大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但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2。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四化同步”, 2014 年农业部在 10 省市 22 县(市、区)启动了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各级各地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了以“信息进村入户”为重点的农村信息服务探索,产生了许多典型经验、机制模式。“遂昌模式”是浙江省遂昌县通过不断摸索而形成的,依托村级益农信息社,提供网上供销社、网上公益服务社、网上政务服务社三大基本功能,通过信息入户“政企社共建”,初步建设了“政府 + 运营商 + 服务商”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3。“ 世纪之村”是福建省南安市兰田村创办的农业

15、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设置便民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农务四大职能,推行办事公开信息化,并通过“网络 + 实体超市 + 信息点”的农村商贸模式,开创强农富民新路子,平台已在福建、湖北、四川等省市进行推广4。“白河模式”是指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以县、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站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为载体,以“农业 110 服务”为标志,以“农业信息综合应用”为目标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5。多年来,辽宁省以信息进村入户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宁模式”。 2015 年 3 月,结合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开展了对辽宁省以“信息进村入户”为重点的农业信息化专题调

16、研。调研过程中,与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农民群众和有关企业进行了广泛交流,对辽宁信息进村入户机制模式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利益主体、边界确定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1 信息服务“辽宁模式”的形成及特点辽宁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早,电话服务起步于1993 年,网络服务起步于 2002 年,信息化统一平台建设起步于 2005 年。经过 20 多年的积累发展,特别是近 10 年的创新实践,逐步形成了信息进村入户的“辽宁模式”。其内涵是指平台综合统一、体系纵向贯通、运营市场外包、数据深入挖掘,并以农民体验为导向,以农民满意为风向标,对全国其他

17、地区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1.1 始终坚持以 12316 为主线,建立统一的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立足于普及的电话网络、便利的服务资源层级整合、统一的服务标准、升级改造的服务平台和节约的资金投入。辽宁以 12316 为主线,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上下贯通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具体配置包括:在省农委信息中心设立话务坐席 40 个,在有条件的市县乡村和合作社共设立话务坐席 50 个,农民的热线电话实现了就近分级接听 ;面向省内农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技术部门,选聘专家学者 200 多名,形成支撑 12316 热线的专家团队,随时连线解答农民的技术咨询 ;开设 12316 农产品供需

18、频道,建立产需信息库,实现产需智能匹配。到目前,累计接听农民电话咨询 450 万例,累积专家咨询案例 5.9 万个,登记产需信息 1 万余条,促成交易 7 000 多笔,实现交易额 3 000 多万元。1.2 始终坚持以整合资源为动力,建设纵向到底的信息服务体系针对当前农民技术服务需求的新变化,辽宁充分利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老框架,在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加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标牌,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信息服务功能,转变农技推广服务的方式方法,形成农业信息服务资源与农技推广服务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由省到乡延伸,并依托农民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建设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

19、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由乡到村的贯通。到目前,共在 5 个县的农技推广中心、 69 个乡镇的农技推广站加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标牌,建设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站1 800 余个。其中,调查组所到的阜蒙县也是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延伸的试点县,全县 36 个乡镇农机农科站加挂了新标牌。1.3 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机制,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过程中,辽宁注重通过机制创新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市场化运作。政府负责总体设计规划、平台运营监管和服务质量测评,既可以解决体制内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加强对发展方向的把控。2009 年辽宁省农委信息中心改革原有业务运营模式,将辽宁金农

20、网运行维护、 12316 话务运营、价格信息采集、信息产品编发等业务外包给沈阳金腾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统分结合、优势互补”的格局。在推进“益农信息站”建设过程中,通过竞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 37 卷418争性招标的方式,委托辽宁益华助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具体负责业务组织与管理,农业部门负责服务平台维护、信息站点布局、农民组织培训、全程运营监控。1.4 始终坚持数据积累与挖掘,提供系列化、工具化的农业智能服务依托 12316 热线,辽宁构建了持续积累更新的数据采集平台,在接听农民咨询电话的同时,对农民的生产数据、咨询案例进行累积记录和动态更新;建立了固定联络户队伍,定期采集农产品市场行情数据,构建

21、农产品价格监测体系。通过对积累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前瞻性分析,形成了系列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了短彩信、语音信箱、网络 APP 等服务工具,并通过辽宁卫视辽宁新闻、乡村服务社等节目发布公益性服务信息。到目前,共累积相关数据 30 TB,编发农村经济运行分析150 期、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 204 期,发送短彩信 233 万条,提供语音信箱服务 785 万次,推送网络信息 20 GB,播出相关电视节目 7 000 期,微会议 3 次。1.5 始终坚持以信息技术为引领,创新信息进村入户服务手段辽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服务紧跟信息技术动态,以坚持主动创新、注重农民体验为原则,推动信息服务手段从有线电话、电视广播

22、、短彩信、专题网站向移动手机终端、无线网络视频、虚拟社区交流等最新应用成果发展,确保信息服务效果不断提升。尤其是适应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日益发展普及的新形势,借鉴社交软件即时互动、扁平交流的设计思路,针对农民面向大市场发展种养业的信息需求,开发出“致富通” APP 和“阿文有话说”视频短片等农民喜闻乐见的信息服务手段,受到农民普遍欢迎。“致富通”以 12316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集成专家咨询、产需对接、致富案例、农家书屋、同行互动和热线拔打功能,为农民提供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一站式”便捷服务,试运行 3 个月下载超过 5 000 次,目前已与移动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作为手机预装软件合作

23、推广。“阿文有话说”以 12316 经典案例和热点问题为素材,以卡通人物形象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制作成为农民答疑解惑的视频短片,目前通过 12316 微信公众账号已发布 32 期,吸引 5 000 多关注、转发次数超过200 万 。2 “辽宁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适应新常态,农业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农业发展呈现出大量运用新型信息化技术的一系列新变化、新趋势6。“辽宁模式”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向“一体化、多维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

24、,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2.1 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新需要,强化信息平台的市场服务功能辽宁农业发展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支撑,陆路海运条件便利,市场化起步早、发展快、程度高。主要农产品商品化率已经达到 80%,农民生产安排受市场影响较大,农业管理面临市场化挑战较多。应对市场需要,辽宁省着力强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省农委信息中心以 12316 动态价格数据为基础,参照股票大盘的模式,开发出基于网络、移动手机终端的“农产品数据价格大盘”,实时发布农产品产地、批发和零售价格及走势,帮助农民防范市场风险 ;针对农民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依托远程视频会议系统,选择有代表性的市场主

25、体通过 QQ 视频终端连线,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与农民、农业企业“面对面”共同商讨解决问题。之后辽宁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市场监测预警与全产业链会商平台,更好地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新需要。2.2 适应农业政策落实的新需要,强化信息平台的农民权益保护功能随着惠农政策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民对自身权益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社会各届对政策的精准落实十分关注。辽宁省农委信息中心与委内农产品质量监管、政策法规、科教等处室合作,依托 12316 平台协助推进农业市场投诉、政策宣传解读、农民科技培训等工作,帮助农民维护合法权益。12316 作为粮食直补咨询与投诉热线,共受理粮食直补咨询 5

26、 444 例,受理粮食直补投诉 279 例;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相结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手段,开发建设了“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平台”,把 12316 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资打假投诉热线7,共受理农产品及农资产品质量问题咨询906 例,受理农资打假投诉举报共计 47 例。辽宁将充分发挥 12316 平台广泛联系农民群众的优势,逐步植入更多的政策落实功能,为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发挥更大的作用。孔繁涛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辽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第3期 4192.3 适应农业规模经营的新需要,强化信息平台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截至 2014 年底

27、,全省耕地流转面积已达 86.6万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 25.6%;农民合作社 3.6万个,家庭农场 3 620 个。辽宁充分发挥 12316 服务平台的信息集聚功能,整合省内农资销售网点,建立“金农农资信息联盟”,实行农资集中采购、集中销售,确保农资质量有保障、农民采购价格有优惠,同时开展相关的耕种收技术服务 ;将 12316 坐席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延伸,在丹东市“圣野浆果合作社”开展试点,根据合作社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为社员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市场行情咨询、产品销售对接等社会化服务,到目前共受理社员咨询电话5 000 多个,发送技术指导和预警防灾短信 1 500 余条,解决生产经营问题

28、 500 多个,帮助社员增收1 000 多万元。辽宁在信息进村入户中,充分考虑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将逐步扩大12316 坐席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服务试点。2.4 适应劳动力老龄化条件下农业发展的新需要,强化信息平台的便民服务功能目前,辽宁省务农农民平均年龄 49.5 岁,妇女和老人超过 70%,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趋势明显,农村信息服务亟需向对接现代社会的便民化拓展。按照农业部 “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的部署,省农委信息中心在全省 5 个县、27 个村建设 27 个益农信息社,与农行、电信、邮政、供销社等部门合作,把“一站式”便民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一是在益农信息站装备相关

29、终端设备,帮助农民足不出村解决日常缴费、在线转账、小额存取等金融服务 ;二是在益农信息站装备 12316 电话和 WiFi,为农民提供免费金农热线和无线上网服务;三是依托益农信息站开展物流业务,解决“网购商品到不了户”、“特色农产品出不了村”、“农资零散需求打不了包”等问题8。2.5 适应农业营销现代化的新需要,强化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功能电商新业态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营销的重要方式。辽宁以金农网为龙头、市县网络为骨干、乡村信息服务站为基础,整合农林牧渔等 24 个部门、 14 个市、 68 个县的农业信息网络,连接省内 27 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3 561 个农产品龙头企业

30、、 4 100 个中介组织、 12 万余个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初步构建起农业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体系。“农村大集网”、“凌源花卉网”、“笨之道”和“菜易家”等农产品电商平台相继崛起,形成了“合作社(农资店、种粮大户) + 网上商城”、“信息站 + 网上商城”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模式,盘锦水稻、新民西瓜、铁岭榛子、大连海参、丹东板栗、本溪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行销海内外。据初步估算, 2014 年全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近 20 亿元。“笨之道”电子交易总额近 500 万元,“菜易家”电商平台实现销售收入 1 200 万元。辽宁将以信息进村入户为契机,在现有基础上打造汇聚全省农产品信息的综合

31、性电商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3 基于“辽宁模式”的我国农业信息化问题思考“辽宁模式”努力把信息进村入户打造成“互联网 +”行动计划在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改进之处。从战略的高度和主体、服务、技术三个维度,思考信息进村入户中农业部门角色定位、公益服务边界确定、可持续运营机制构建、兼容性服务平台建设,对于探索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3.1 亟需进一步明确农业部门的角色定位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连接城乡、工农互助,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村和农民,农业部门应该掌握主导权。根据辽宁的实践经验和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农业部门既不能大包大揽、搞“拉郎配”,也不能

32、任人摆布、做“小媳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角色定位。一是主导顶层设计。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大局,立足农民实际需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从总体目标、发展路径、建设内容、运行机制、技术体系、推进步骤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确保信息进村入户健康发展9。二是主导机制创新。要着眼于激发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寻找共同的利益交集,大胆创新、大胆实践,探索一批有效模式,形成一主多元、活力迸发的运行机制。三是主导数据资源。要着眼于大数据时代占有信息资源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信息进村入户收集数据、积累数据、共享数据的功能,把控数据的占有使用权、维护开发权和安全可控性,抢占“数据农业”至高点1

33、0。四是主导运行监管。要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农村和谐稳定、党和政府权威、财政投入效益,研究制定监管制度和配套监管措施,变大包大揽为动态监管,变事后追责为过程控制。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 37 卷4203.2 亟需进一步明晰公益服务的边界设定农业部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弯道超车”。根据辽宁的实践经验和公共产品理论,公益服务的边界需要科学界定,范围过大就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范围过小农民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基于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农情,信息进村入户中公益服务的边界应框定在以下几个范围 :一是农业政策宣传。这类服务是动员和发动农民群众按照党的路线、方

34、针、政策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抓手,责任主体是各级党委政府,宣传范围需要广覆盖,服务本身难以量化和营利,市场主体没有积极性,属于公益服务范围。二是社情民意反馈。这类服务直接关系到党的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和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是改善社会治理和完善政策决策范畴,市场主体不可能做,属于公益服务范围。三是农业技术咨询。诸如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动物疫病防控等农业技术,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消费具有非排他性,推广应用难以实现商业化运营,需要纳入公益服务范畴。四是产需信息推介。在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背景下,农村有哪些农产品、市场有什么样的需求很难有效对接,农产品

35、交易成本较高,亟需统一的信息综合平台11。这类服务靠业务领域相对有限的市场主体很难完成,属于公益服务内容。3.3 亟需进一步探索构建可持续运营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信息进村入户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履行好公益服务职责,另一方面要在机制设计上为经营性服务留出接口,在“输血”推动的同时也具备“造血”功能12。根据辽宁的实践经验和系统功能理论,可从四个方面构建可持续运营机制。1)科学确定营利点。在保护农民利益基础上,系统梳理公益服务之外的农民需求,对接现有市场主体的营销卖点,形成信息进村入户的营利点清单。2)设计灵活的商

36、业模式。把农业特点、信息产业优点和现代商业亮点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信息双向流动、产品可进可出、营利适度合理、模块系统对接的信息进村入户商业模式。3)选择适当的运营主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选择业务布局涉及营利点清单、有前期运作经验、有一定资金实力、认可商业设计模式的电信运营商、电商平台和农产品、农资、农村金融服务等企业,与农业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根据当地的实际探索 “混合所有制”“有限责任股份制”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完善利益转换机制。4)把控运营方向。应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主导作用,确保运营主体能进能出、防止垄断,确保商业化运作合理可控、防止坑农害农,确保信息服务内容正面有效、防止传播歪理邪说13。3

37、.4 亟需进一步强化建设兼容性服务平台无论从硬件配备上还是软件设计上,平台建设都是信息进村入户的核心和关键。从辽宁的实践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理论来看,只有平台这个“库”强大有力,信息服务这个“源”才能丰富有效;只有平台统一、兼容、先进,信息进村入户才能不断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一是突出统一性。数据标准化采集、集中统一汇聚、云计算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指挥生产、调控市场的客观需要14。所以,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平台建设必须基于 12316 平台,统一于农业部门的一体化管理,形成统一的规划设计、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运行规则。二是突出兼容性。信息进村入户要想服务大数据时代农业发展和满足农民多元化服务需求

38、,必须为金融、物流、通讯、电商等社会主体的植入留出足够多的接口,必须为部门间、产业间、区域间、行政层级间数据共享留出足够多的接口,必须为实时数据与历史数据的接续整合留出足够多的接口15。三是突出先进性。按照摩尔定律,信息技术指数级更新趋势不可避免,信息产品跳跃式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数据爆发式的增长不可避免16。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平台的设计和建设,必须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技术体系上能及时更新换代,信息容纳上能支撑大数据。4 深入推进我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的对策建议4.1 以构建现代农业管理模式为导向,探索信息服务机制模式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主客观条件都发生了重

39、大变化,传统的农业工作方式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农业新常态,亟需构建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17。要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模式。根据辽宁的实践探索和长期的调查研究,信息进村入户可以成为新阶段以农业信息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孔繁涛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辽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第3期 421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农业部门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能够抓得着、用得上、见效快的重要着力点。从构建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的战略高度,各级农业部门应该把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地位不高、体系不全、

40、人员不足、投入不够等问题,深入探索和构建用信息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平衡产销和政策决策数据化、政策落实精准化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形成指挥农业生产的作战地图和指挥平台。4.2 以优化农业财政投资结构为动力,加大信息服务投入力度经过新世纪以来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投入连续增长,为保持农业发展好势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必然影响农业投入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有限的资金往哪里投、如何才能发挥乘数效应,是当前农业投入结构调整的难点问题。要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根据“辽宁模式”与长期研

41、究在继续保持生产性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财政农业投入增量的重要方向,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通过“四两拔千斤”的方式、信息聚合提升生产要素的模式、信息化助推“弯道超车”的路径,应该成为新时期农业投入政策的重要内容18。4.3 以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为契机,凝聚信息服务社会资源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逐渐成为趋势,但也引发了各界对由此导致的土地“非粮化”、“非农化”的担忧。这一方面说明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确实需要深入研究、明确规范,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农业发展缺少合适的资本载体。要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农业的重要载体,形成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良性机制19。从辽宁

42、的实践和实地调研情况来看,信息进村入户不仅能够成为寻求投资农业的资本载体,而且具有吸引更多社会资源集聚发展潜力,是构建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良性机制的重要切入点。关键在于要深入挖掘信息进村入户的营利点和营利空间,将“信息进村入户”打造为一个品牌,使其成为农业部门和各地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的首要项目推介,成为各类社会资源在农业领域寻求资本增值的首选投入领域,实现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向农业农村汇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4.4 以建设国家农业大数据为目标,整合信息服务数据资源“谁拥有了数据,谁就拥有了未来”。未来农业的发展必然是“数据农业”,依靠数据获取来感知农业,依靠数据处理来分析农

43、业,依靠数据应用来管理农业。要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整合各类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平台,建设全国农业大数据中心。根据辽宁的实践经验和实地调研情况,可以认为信息进村入户是一个广覆盖、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业数据获取渠道,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几年以后,完全有可能积累成反映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全貌的农业大数据21。若以此为契机,提前规划和布局全国农业大数据中心,不仅能够避免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硬件重复建设、软件重复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而且以全国农业大数据中心为支撑的超级云平台,将真正为我国现代农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参考文献 :1陈晓华 . 着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J. 中国集体经济 , 2010(27): 1.

44、Chen X H. Making efforts to promot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refor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J.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2010(27): 1.2陈晓华 . 推进农业信息化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J. 农村工作通讯 , 2010(12): 10-13.Chen X H.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J. R

45、ural Work Communication, 2010(12): 10-13.3李小锋 . 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D. 武汉 : 华中农业大学 , 2014. Li X 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e-commerce mode selection analysis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4游晓东 , 魏勇生 . 福建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探析基于“世纪之村”平台的基础上 J. 台湾农业探索 , 2013(3): 60-63.You X D, Wei Y

46、 S. Analysis on r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Fujian Based on “ century village” platformJ.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3): 60-63.5 赵春明 . 探索信息综合应用的“白河模式” J. 基层农技推广 , 2013, 1(10): 35-36.Zhao C M. Exploring information applications of Baihe modelJ. Primar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47、 2013, 1(10): 35-36.6高万林 , 李桢 , 于丽娜 , 等 .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0, 31(3): 257-261.Gao W L, Li Z, Yu L N, et al. Speed up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improv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 31(3): 257-261.7邓玉

48、 , 李祥洲 .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预警机制构建研究 J.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14, 20(12): 5-9.Deng Y, Li X Z. Research 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warning system for agro-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J. 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 37 卷422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 2014, 20(12): 5-9.8王儒敬 .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与应对策略思考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 2013, 28(3): 337-34

49、3.Wang R J. Bottleneck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thinking of coping strategies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28(3): 337-343.9肖红波 , 王道龙 , 王济民 , 等 . 从世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探讨中国“三化同步”的标准及发展路径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3, 34(2): 133-138.Xiao H B, Wang D L, Wang J M, et al. A study on standards and dev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