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原理艺术学原理概述版课件.pptx

上传人:醉**** 文档编号:12325078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PPTX 页数:82 大小:83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学原理艺术学原理概述版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艺术学原理艺术学原理概述版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学原理艺术学原理概述版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学原理艺术学原理概述版课件.pptx(8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要点要点一、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四、艺术学及其历史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六、当前艺术新趋势七、当前艺术学理论的任务一、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一、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是艺术理论课,而非艺术创作课或艺术实践课艺术原理课的特点:第一,介绍中外艺术与艺术史知识第二,对艺术现象进行抽象思考第三,运用特定的艺术理论模型和方法去分析艺术现象二、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二、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艺术学原理课的要求第一,结合课程阅读指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第二,注意阅读中外艺术理论经典著作,以及学术期刊文艺研究、文艺争鸣第三,学习运用特定的艺术理论模

2、型和方法去分析艺术现象第四,有问题及时提问和讨论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1.指定教材艺术学原理(王一川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2.参考教材艺术学概论(彭吉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3.经典阅读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滕固:滕固艺术文集 李泽厚:美的历程4.学术杂志文艺争鸣文艺研究艺术评论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人生需要艺术及艺术学1.蒋彝的“中国之眼”旅英中国画家蒋彝(Chiang Yee,19031977)20世纪

3、30年代伦敦“中国之眼”(Chinese Eyes)旋风。 蒋彝的蒋彝的“中国之眼中国之眼”蒋彝游历了属于英国人“心灵故乡”的湖畔地区,以“中国之眼”和中国诗书画合一技法,创作系列诗文画合集哑行者湖区画记(1937),形成中国艺术与英国艺术的创作与研究结合的比较。 蒋彝的蒋彝的“中国之眼中国之眼” 蒋彝蒋彝德温特湖畔之牛德温特湖畔之牛(19361936) 蒋彝的蒋彝的“中国之眼中国之眼”蒋彝游历英国人心灵圣地湖区后,发现竟能同华兹华斯等英国艺术家展开艺术心灵的对话和沟通:“我无法随意在大自然中找到惊喜,不论在中国或英伦,山壑、坚石、林木、溪流,即便是表面形貌或有不同,却都留给我类似的印象。在湖

4、区的许多时刻,我以为自己回到了故乡。” 蒋彝的蒋彝的“中国之眼中国之眼”原因:“艺术家永远不能期望画出大自然的真貌,只能描绘个人眼中领悟到的某一面。中国艺术家尽力挥洒胸中山水,而非自然中的山水,因之不以肖似为目的。然而,因为他们的作品是源于对大自然最纯粹的印象,本质上仍是种摹拟。” (蒋彝:湖区画记,朱凤莲 译,14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蒋彝的蒋彝的“中国之眼中国之眼”问题:同一视角中的湖区风景何以能让人产生不同的艺术体验及艺术创作,且又能产生不同而又同样愉悦的艺术鉴赏?怎样解释这种特定的艺术现象?光有艺术品鉴赏而缺乏必要的深入而又缜密的艺术学思考,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艺术感动

5、,却无法深入分析乃至圆满回答这类问题。需要从艺术体验和艺术创作上升到艺术学思考 蒋彝的蒋彝的“中国之眼中国之眼”英国艺术理论家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哑行者湖区画记序:“英国人对风景很敏锐,我们有自己伟大的风景画传统,更有传世的山水诗”,但“蒋先生这位诗人兼画家,却大胆无畏地踏入我国的圣殿,以他自己的方式致敬。他手持毛笔画具,创作一本书,画下一系列的山水画,挑战我们的自满。” 蒋彝的蒋彝的“中国之眼中国之眼”蒋彝的贡献堪比华兹华斯:“蒋先生和渥尔渥斯皆清楚表明,所有真实的感受与思维都是相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两种永恒的关系,天地恒在人恒在。会变的是人类表述与感知这

6、层关系本质的能力。”里德从中英比较中看到不同民族心灵间的共通性。“我的艺术观,我的技法,简而言之,即我的艺术,并不受理地空间所束缚。那是全人类共通的,可表现中国山水,也可诠释你们英国的景致。”( 英里德序,见蒋彝湖区画记,朱凤莲 译,21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蒋彝的蒋彝的“中国之眼中国之眼”与里德的艺术学眼光看到中英两国艺术家在心灵上相通而又在创作能力上相异不同,多年后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sir E.H.Gombrich,19092001)由此看到文化传统与艺术传统所制约的艺术差异。 蒋彝的蒋彝的“中国之眼中国之眼”艺术与错觉(1960)引用蒋彝水墨画德温特湖畔之牛,把它

7、同浪漫主义绘画德温特湖:面朝博罗德尔的景色比较。贡布里希把上述中英绘画差异的根源,解释为中国人独一无二的“中国之眼”的作用,及其背后的“中国传统”、“中国图式”等属于中国艺术与美学传统的元素的支撑。 蒋彝的蒋彝的“中国之眼中国之眼”他认为,“中国之眼”并非说中英两国人的眼睛在生理上有不同,而只是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着由文化传统及艺术传统长期涵养或熏染出来的差异。中国固有的文化与艺术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中国之眼”。“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固定的中国传统语汇是怎样像筛子一样只允许已有图式的那些特征进入画面。艺术家会被可以用它的惯用手法去描绘的那些母题所吸引。他审视风景时,那些能够成功地跟他业已掌握的

8、图式相匹配的景象就会跃然而出,成为注意的中心。” 蒋彝的蒋彝的“中国之眼中国之眼”与“中国之眼”相匹配的是中国人独特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使得艺术家在四周的景色中寻找一些他能够描绘的方面。”借助对这个有趣实例的分析,贡布里希提出了一个影响甚广的独家见解:“绘画是一种独特的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 译,101页,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蒋彝的蒋彝的“中国之眼中国之眼”启示:透过蒋彝、里德、贡布里希等围绕同一艺术创作及艺术品而产生的不同分析和观点可知,人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解,不仅依赖于艺术品鉴

9、赏本身,而且终究依赖于深入的艺术学思考。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2.丰子恺:美术营养精神兼及实用。“我们用嘴巴吃食物,可以营养肉体;我们用眼睛看美景,可以营养精神。营养这一点是相同的。譬如看见一片美丽的风景,心里觉得愉快;看见一张美丽的图画,心里觉得欢喜。这都是营养精神的。”(静观人生之五)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人因为有这样的一双眼睛,所以人的一切生活,实用之外又必讲求趣味。一切东西,好用之外又求其好看。故美术是为了眼睛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故人生的衣食住行,从表面看来好像和眼睛都没有关系,其实件件都同眼睛有关。越是文明进步的人

10、,眼睛的要求越是大。人人都说面包问题是人生的大事。其实人生不单要吃,又要看;不单为嘴巴,又为眼睛;不单靠面包,又靠美术。面包是肉体的食粮,美术是精神的食粮。没有了面包,人的肉体要死。没有了美术,人的精神也要死人就同禽兽一样。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总而言之,人为了有眼睛,故必须有美术。现在我要继续告诉你们:一切美术,以图画为本位,所以人人应该学习图画。”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3.李泽厚: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艺术对人生的作用:1.五官感觉的拓展2.精神世界的陶冶3.实际人生的美化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

11、学探索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者互通的古代典范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文艺全才型人物。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主张神似。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苏轼为官成绩斐然。21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

12、,途中病死在常州。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苏轼为官、从艺和艺术学思考都成绩斐然。林语堂苏东坡传谈苏东坡受人喜爱的理由:一是人品,他具有耶稣所说的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憨厚,这是历史上其它文人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二是苏东坡具有一种易于感觉而难以言表的魔力,而这种魔力只有熠煜闪烁的天才所具有。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李泽厚:苏东坡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原、陶潜、李白、杜甫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字不如诗文,诗文不

13、如词。然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巨大影响。其典型意义在于,把魏晋唐以来士大夫“出世”与“入世”、“退隐”与“进取”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质变点。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从更大的范围看,苏轼一生在“新政”及“党争”中遭遇的坎坷际遇,集中暴露了中国古代士人或文人在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经历的内心矛盾,几乎耗尽了这个群体无保留地向上进取的浩然之气的能量,此

14、后,中国士人或文人集团中就大大缺少苏轼这样的豪迈之士了。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从中国古代士人或文人的精神演变看,北宋苏轼在其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中遭遇的种种矛盾和苦难,集聚了中国古代士人或文人的群体精神困境,预示了此后中国古代士人或文人群体精神状态的衰落。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苏轼提出了一系列闪光的艺术学思想诗文应“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凫绎先生文集序);艺术创新的秘诀在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王维吴道子画);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

15、艺术及艺术学探索创作的理想境界: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书)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艺术品风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他强调艺术素养对人的风范的重要功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胸中拥有丰厚的艺

16、术(“诗书”)涵养,自然就气度不凡。追问这一问题及其根源,实际上就是进而思考艺术对人生有何意义及作用,这也就等于进入艺术学反思范畴。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东坡传世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人们每见妙不可言的自然美景,也会禁不住感叹“江山如画”或“风景如画”。这正代表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艺术之眼”去观照现实、从而美化人生的生活体验习惯。“如画”体验的产生,正源于人心并不一定自觉但却实实在在的对艺术和人生关系的艺术学反思。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古希腊人:“艺术长存,人生短促!”艺术的永恒性与人生的短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包

17、含着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艺术学思考。艺术学并不神秘,而是产生于人们在艺术创作或鉴赏过程中生起的好奇心。艺术学正是要进一步反思艺术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德国美学家席勒:“严肃啊,人生!明朗啊,艺术!”(华伦斯坦)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补充:“幸福啊,思维!”(美的相位及艺术)理由:理由:“为了能够沐浴于光芒之中,艺术为了能够沐浴于光芒之中,艺术必须通过思维的解释,由思维带到光芒之必须通过思维的解释,由思维带到光芒之中去中去。”(今道友信:(今道友信:现代美学课题现代美学课题,美学译文美学译文第一期,

18、中国社科出版社第一期,中国社科出版社19801980年版,第年版,第298298页)页) 人生需要艺术思维:人生需要艺术思维:“严肃啊!人生。明严肃啊!人生。明朗啊!艺术。幸福啊!思维。朗啊!艺术。幸福啊!思维。”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可把两人表述联系起来理解:1)人生是严肃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等都需认真严肃地去适应、行动、去改变;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海德格尔:此在即烦中国传统:忧患意识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2)艺术是明朗的,如一束光芒把人生旅途照亮,温暖我们的可能一度寒冷的内心,指引我们朝向光明的目标;海德格尔:艺术是真理

19、的自行发生;澄明叶朗先生:艺术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3)艺术学是幸福的,引领我们在对人生与艺术的体验中反思人生与艺术的相互依存关系,让我们把自己从艺术创作或鉴赏中获得的东西进一步回注入我们的艺术与生活中,以便我们有更加充实而又幸福的人生。艺术学是快乐的!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1.艺术学历史艺术学,最初来自德文Kunstwissenschaft,在英文中只能大致对应艺术理论(art theory)德国19世纪美术史家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率先区分艺术与美、艺术的学问与美的学问,被视为“艺

20、术学之祖”认为美与快感有关,艺术是对真理的感性认识,遵循普遍法则。艺术的本质不在美而在形象构成。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由此,艺术与美不同,关于艺术的学问也应与美学区别开来,所以应当创立一门关于艺术的独立学科。可以说,正是费德勒明确了艺术学的特殊的对象领域,产生了艺术学科的自觉意识。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来自德国的两位学者的工作,标志着艺术学学科获得真正的诞生。一位是玛克斯德索(Max Dessoir,18671947),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另一位是爱弥尔乌提兹(Emil Utitz,18831956),德国美学家。他们对一般艺术学的探索及倡导,使一般艺术学的思想得到普

21、及。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德索最早提出“一般艺术学”概念,于1906年出版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中译本为美学与艺术理论)。一般艺术学的“责任是在一切方面为伟大的艺术活动作出公允的评判。美学,倘若其内容确定而独成一家,倘若其疆界分明的话,便不能去越俎代庖。我们再也不应该不诚实地去掩饰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差别了。”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美学在范围上超越于艺术”,但“美学并没有包罗一切我们总称为艺术的那些人类创造活动的内容与目标”。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地创造美和满足审美愉悦,而是具有更广泛、丰富的社会功能。而相对于个别艺术的理论,如诗学、音乐学、美术学等“对每一种艺术的形式和

22、规律作纯粹的理论性探讨”而言,“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考察这些学科的设想、方法和目标,研究艺术的性质与价值,以及作品的客观性”,正是一般艺术学的任务。(德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 译,2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乌提兹一般艺术学基础论,主张用更为统一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考察艺术问题,特别是用某种核心元素统串一般艺术学的学科体系,这核心元素便是艺术的本质。首先须回答“艺术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其他问题的探讨需以此为前提。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在中国,现代意义艺术概念的使用和艺术学理论探究的开展,是20世纪初即清末以来才有的。王国维较早使

23、用艺术或美术概念。滕固1923年指出:“艺术学(Kunstwissenschaft)已经独立成一种科学了。艺术学并不是美学。”(滕固:艺术学上所见的文化之起源,沈宁编滕固艺术文集,243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宗白华写于1926至1928年的艺术学讲稿:“艺术学本为美学之一。不过,其方法和内容,美学有时不能代表之,故近年乃有艺术学独立之运动”。(宗白华:艺术学,据宗白华全集,第1卷,496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参见李心峰主编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1213页,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但艺术学在中

24、国获得真正的生机,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及国民艺术生活的迅速发展,艺术学终于逐渐地从美学和文艺学的从属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艺术学独立进程1983年、1990年高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学科目录中, “艺术学”成为文学门类中与“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平行的一级学科。1997年,文学门类中除增设“新闻传播学”为一级学科外,一级学科艺术学所属二级学科调整为八个,即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和舞蹈学。2011年,艺术学从一级学科

25、升格为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补充说明,国家1998年颁布的本专科学科专业目录对艺术类做了调整,细化为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绘画、雕塑、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舞蹈学、舞蹈编导、戏剧学、表演、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录音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20个本科专业。同时又允许一些培养单位在此目录之外自主增设本科专业。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2.艺术学的含义在独立学科门类的意义上,艺术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艺术学是指一种与哲学、

26、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并立的学科门类,它包含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2.艺术学的含义狭义艺术学是指广义艺术学即艺术学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是同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并立的艺术学理论,包含若干二级学科,如艺术学基本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教育、跨媒介艺术学等。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本书的艺术学概念,是在艺术学升格为独立学科门类的意义上使用的,便于现行人才培养体制的实施,主要是指狭义艺术学,即是艺术学理论的简称,是指对各种具体

27、艺术活动及艺术学理论本身的反思方式,也就是对诉诸五官感觉的包含想象、情感及思想的媒介与符号形式的反思方式,以及对艺术学理论自身的反思方式。四、艺术学及其历史四、艺术学及其历史但与此同时,这种狭义艺术学又必须以广义艺术学的学科内容为对象加以研究,也就是要从音乐舞蹈学、戏剧电影电视学、视觉艺术学、艺术学理论自身等的现象实际中加以理论概括和分析。这就是说,这里的艺术学虽然主要是在狭义艺术学意义上使用,但同时却又必须面向广义艺术学对象,即音乐、美术、设计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和舞蹈等具体艺术门类现象。艺术学的中国特色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1.艺术学的对象这里

28、的艺术学是指艺术学门类中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第一,艺术学的对象是有显著艺术特征的艺术。艺术现象姿态万千,当前艺术更复杂难辨,特别是与日常生活和媒体景观等相互缠绕,对艺术学的对象分辨构成挑战:艺术学的对象仅仅是那些具有显著的艺术特征的艺术,还是除此之外再加上那些具有隐蔽的艺术特征的艺术?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第二,艺术学的对象还应包括艺术学理论自身。艺术学不仅要研究具有显著艺术特征的艺术,而且还要研究艺术学理论(或艺术理论)自身,也就是要返身研究那以艺术为对象的艺术学理论本身并反思它们之所以如此的缘由。这就是说,艺术学要研究古今中外艺术学理论本身的发生、演

29、变状况。例如,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中国艺术史,西方古代艺术理论、西方现代艺术理论、西方艺术史等,都应当成为艺术学的对象。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这样,艺术学的对象是指1)具有显著艺术特征的艺术和2)艺术学理论自身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2.艺术学的属性从属性上讲,艺术学主要是一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以实验手段研究对象不同,也与社会科学以实证等手段研究对象不同,艺术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主要以体验、阐释、论证等手段去研究艺术现象及艺术学理论自身。艺术学是以体验、阐释、论证等手段去研究艺术活动和艺术学自身的人文学科。五、

30、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当然,艺术学也需借鉴社会科学如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的研究手段,形成艺术学研究的跨学科交响。艺术学的属性:第一,理论性。也可作抽象性或反思性。艺术学具有对艺术现象加以理解和论述从而形成关于艺术的系统知识的特性。“观念艺术”、“元艺术”等可能会以某种“抽象”手段去传达新的生活体验,体现出某种理论性或抽象性,使得艺术品与艺术学之间在“理论性”(或抽象性)上有时显得竟然相互无限接近。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不过,与艺术品的理论性主要在于,通过抽象概括而尝试获得一种能唤起新体验的符号表意系统不同,艺术学的理论性更多地

31、在于,从姿态万千的艺术形象世界中提取出可以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去表述的带有某种普遍性的东西,形成带有逻辑性或连贯性的知识系统。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第二,客观性。也可称学理性英国历史哲学家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客观性按照通常的信念,乃是在任何一种可以号称有科学资格的知识中所必定会有的特点之一。而在本文中把一组命题称之为“客观的”,我们的意思是指,它们会保证所有调查研究它们的人都能接受。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客观性:是指艺术学具有贴近对象的和符合理性

32、的特性。艺术学虽依赖于艺术学者的个人精神劳动,但这种个人精神劳动却讲究一定程度的贴近对象和理性化,也就是要求艺术学者克服一己利益、好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冷静地分析、解剖对象,达到一种客观性。普希金:“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用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艺术学需在一定的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做出尽可能客观的判断。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第三,评价性。艺术学具有依据价值尺度去评判对象的特性。由于艺术来自社会生活,并携带着艺术家的社会关怀和个性追求,因此,以

33、艺术现象为对象的艺术学也必然或明或暗地蕴含对社会生活现象的独特的价值评价。由于艺术学者之间的价值尺度不同,因而不同的艺术学者即使是在面对同一艺术对象时,也都可能得出彼此不同的评价。所谓“价值中立”在艺术学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艺术学者必然会在一定的客观性前提下对对象作出这样或那样的主体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艺术学的这种评价性与通常的道德立场、政治观点是不同的。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第四,个性。也就是艺术学的学术个性艺术学理论总是要体现艺术学者的独特的个体学术立场、观点和气质。艺术家总是“在一切中发见自我,在自我中发见一切;发见了自我,然后可创造我的个性”(滕固:体验

34、与艺术,据沈宁编滕固艺术文集,62页,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导致艺术世界风格、流派、思潮多种多样一种艺术学主张、一个艺术学者、一个艺术学派乃至一国艺术学传统,也都可以而且应该养成属于自身的与众不同的独特学术特征或气质。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与自然科学总是以新学说取代、刷新或推翻旧的学说不同,新的艺术学说常常不是简单地取代、刷新或推翻旧的艺术学说,而更可能地是在旧学说的旁边竖立起与之不同但又同样富于里程碑意义的新的学术标杆。艺术学说之间无论新旧,不存在简单的真假、对错之分,而更多地是从各自不同角度去丰富人们对艺术和艺术学的特定认知。五、艺术学的对

35、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德国古典美学家如温克尔曼、莱辛、康德、席勒、黑格尔、谢林、费希特等之间,尽管各自可能存在片面性乃至偏颇,但并不存在简单的谁对谁错关系,而是各自从不同角度去丰富了那个特定时代人们对审美与艺术活动的认知,并凭借这种各自不同个性去共同代表那个特定时代美学与艺术学的丰富多样性,协力铸就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学术丰碑之林。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中国现代艺术学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滕固等也都从各自角度去探索艺术及艺术学,留下了一座座姿态各异但又同样耀眼的艺术学丰碑。艺术学理论和艺术学者都不是以其学术全面性或公允性,而是以独特

36、学术个性去实现自身价值认同。学术个性正是艺术学及艺术学者的精神生命之所在。艺术学还有其它多种属性:政治性、学科性或跨学科性、人文性等。它们相互交融而难以分离。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3.艺术学的方法艺术学的观察、分析艺术问题的方式与法则。艺术学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固定研究方法。围绕艺术中人生意义的体验、呈现与反思等问题,任何方法都可以为艺术学所采用。艺术学的总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艺术学应吸纳古今中外具有合理性的或有价值的研究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

37、性和方法在具体研究中,艺术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主要是视被研究对象的特点而论。艺术学的方法可以有如下种类:艺术美学、艺术语言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传播学、艺术教育学等。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作为上述方法的具体化,还可采取多种具体研究方法或手段: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手段,也就是理论思辨的研究与实证研究;具体艺术现象文本的阐释;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一方面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从数量上描述艺术现象的总体结构,建构艺术现象的定量模型,另一方面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如观察、访谈、专题讨论等资料收集及相关内容分析等。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4

38、.关系辨析:艺术学与美学两者有长期的渊源关系相互包含,各有侧重艺术学偏于研究艺术中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审美问题)美学偏于研究人类生活的审美问题(包括艺术审美问题)六、当前艺术新趋势六、当前艺术新趋势当前艺术新趋势1.在体制上,艺术兼具个人、社会和国家三重角色。艺术既是(1)个人纯审美或纯精神创造物,也是(2)社会文化产业的商业制作物,更是(3)国家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艺术的产业化,非个人化或个性化。艺术并非单纯个人喜好或单纯团体趣味之作,而要兼顾国家及社会需求,被要求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即“三性统一”。六、当前艺术新趋势六、当前艺术新趋势2.在本质或属性上,艺术与生活互渗。艺术并非

39、简单地“高于生活”的纯粹精神作品,而是同时兼有想象性作品及生活物品或日常文化商品等特点。六、当前艺术新趋势六、当前艺术新趋势3.在创作上,艺术创作兼有个人性和社会性(如商业性)。从创作动机看,艺术创作既可能出于个人或产业的精神动机、也可能出于个人或产业的盈利动机。还存在单纯的个人或产业精神动机吗?六、当前艺术新趋势六、当前艺术新趋势4.在作品上,艺术品概念范围已经大大延伸或拓展,成为1)艺术品与2)媒体报道和3)公众反馈等互动的艺术品集束?六、当前艺术新趋势六、当前艺术新趋势5.在作品内涵上,新兴媒介、媒介融合、数字化、娱乐化、浅表化、物化等成为艺术作品意义系统的新趋势。(另讲)六、当前艺术新趋势六、当前艺术新趋势6.在观众上,艺术观众同时也可成为创作者。在新媒体或微博时代,每一个网民或微博博主都可能既是艺术观众又是艺术家。七、当前艺术学理论的任务七、当前艺术学理论的任务第一,把握艺术活动新趋势第二,阐释艺术活动与生活和文化的关系第三,分析全球化语境中中国艺术的新特点、新问题第四,反思艺术学理论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