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2128200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精简版)一、新课改的理论根底:局部理论简介 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开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开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拟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

2、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历;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展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历;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二、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构造,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开展的要求,表达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

3、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开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开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良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根底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三、新课程“新在哪里?一观念创新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

4、生观、质量观。 1、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 3、教师观:学生开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立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4、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5、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开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开展。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改革

5、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承受学习三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辩论、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3

6、、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开展,结果评价那么有比拟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4、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一)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方案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开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

7、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立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开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构造,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二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开

8、展的人开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开展潜能,身心开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效劳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构造。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

9、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XX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历课程。以学生的经历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效劳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新课程与评价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开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10、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2.开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开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良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开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开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开展性课堂评价模式;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开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根底,促进新课程实施开展;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开展,成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展个性化评价

11、,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认性评价。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立,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

12、学生的问题意识。2.灵活开放与生成开展的课堂: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历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时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4.创新型课堂教学:1营造人人参与的气氛,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开展。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1.现代学习

13、方式自主学习的根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开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鼓励,自我监控;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开展。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开展观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

14、倡导自主学习。2承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承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承受,无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1.校本教研: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气氛,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1转

15、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开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开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历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方案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八新课程本身1.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开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XX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结实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

16、习观;6树立评价促开展的开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根底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构造;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开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1.课程构造的科学性进步性。我国根底教育的课程构造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根底课程构造的综合性,

17、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构造,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构造;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构造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历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开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

18、为根底,开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开展,尊重每个学生开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历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教育或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阅读目标 教学目标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根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行为目标陈述的根本要素:行为

19、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构造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根底过程。5.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开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

20、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开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开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6.有效教学的策略: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确实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

21、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工程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

22、供良好的思路。8.理解“教育与生活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局部;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照顾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开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复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

23、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XX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构造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开展,有两个根本观点: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到达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

24、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开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历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开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当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

25、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定新的教学观。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B.教学方式效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D.鼓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E.及时反应,建构沟通的桥梁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气氛K.教师要勇于成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

26、同成长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正确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14.教师的关注: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15.开展性课程评价的根本理念: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开展;3评价应表达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开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16.开展性课程评价的根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开展评价体系。- word.z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