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共1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2088823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共1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共1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赵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课程前言各位,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一个题目是“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首先要说明一下这个题目一共有两讲,还有一个题目是“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在我看来这两个题目有着深刻的关系,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一而二,二而一,相辅相成的一个关系。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他对于中国文化,对传统文化没有文化认同,那他就不会由衷地内在地产生相应的文化自信。同样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也必然会带来他对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所以这两个题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在讲解这两个题目时候的内容也会相互涉及,所以这里提前跟大家交待一下。一、

2、文化认同的力量首先,什么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什么?不知道有没有去过北大,我们经常开一个玩笑,说北大的保安都是十分有哲学素养的。你进北大,他问你:“你从哪儿来?你是谁?你干吗?”这三个问题在哲学当中是很基本又很深刻的问题,北大保安都能掌握这三个问题。那文化认同是这三个问题当中的哪一个问题?是“你是谁”或转换一下主体,那就是“我们是谁”的问题,尤其是我们面对他者,面对别人,如何来确定自我身份的一个问题。而有一个著名的学者是亨廷顿,他写过一本书,这本书在当时是相当出名的,叫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曾经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什么是文化认同?它是指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回答我们是谁。比如祖

3、先是谁?我们的宗教如何?我们说着什么样的话?历史怎么样?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我们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如基督教民族往往以十字架来作为自己的文化认同,而伊斯兰教文明则以星月作为自己文化认同的标志。一个民族的人们最经常以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标示着只有的身份。而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常常以什么来进行自己的文化认同?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等,我们也常会用这些东西来象征着我们的身份。尤其是大家可以看到,当我们面对中国人的时候,我们如何介绍我们自己。文化认同在这里有一个深刻的关系就在于,只有承认他是中国人,他才会用相关的文化符号、文化意义的东西去标示自

4、己的身份。在文化上有一个词叫做“黄香蕉”(Yellow banana),这种词特指在海外居住的一些华侨,这些华侨长得跟中国人没有任何的区别,但他在身份上并不认同他自己是中国人,因为他在文化上他认同的是外来文化和海外文化,其实文化认同就标志着我们如何是一个中国人,我们如何能够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它底层的文化的力量,因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都不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那我们很难去说他对这个国家有着一定的情感和认同,他会为了这个国家的利益去服务。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一下文化认同给我们带来的相关的力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近代以来,中国的近代史是

5、一部面对外来侵略和抵抗外来侵略的一个历史。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面对着民族危亡,而在这时候文化认同就发挥着相当大的力量。抗日战争的时候,抗日战争,中华民族面对着日寇的侵略,而这只有所有的有识之士都以炎黄子孙、中华民族这样的概念唤起大家的抵抗意识,其中一个细节很值得大家注意,全面抗战刚刚爆发不久,国共两党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黄帝是我们的始祖,其实他标示着文化上的一个渊源,共同祭祀皇帝,其实是唤醒整个民族对身份的认同。抗战这个事例发生得比较远,我们可以再举一个相对来说近一点的例子来看一下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力量,2008年奥运会,奥运会之前有火炬传递这一个环节,相信知道那段故事的人都知道火炬

6、传递是多么地不易,但在整个传递过程当中,海外华人华侨伴随着火炬的传递,维护着火炬,维护着我国的利益和形象,可以看到,认同中国文化,他才会做这么一个举动,他才会有由衷的民族自豪和民族认同,这是文化认同所带来的力量。党中央、政府很早就重视到文化认同相关的力量,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相关文化认同的内容。习近平同志就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一个问题在我们当下是十分关键的,我们祖国目前所面临的文化认同的方面涉及到

7、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港澳台问题,香港同胞怎么样去认同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比如台湾的统一问题,我们怎么样跟台湾同胞建立血脉的联系,这个都跟文化认同有关。又比如说少数民族问题、新疆同胞、藏族同胞,如何能够在家达到家庭中实现自己身份的确定,这些都是关系到祖国稳定的一些问题。二、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去看,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可以做这么一个评价,习近平总书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是“五四”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当中最高的。为什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这么一个评价?我们可以去反思一下整个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命运,这

8、个会在文化自信当中去讲这个问题。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从文化认同这一个角度来看,对我们当代有着切实的意义。我们今天就主要从传统文化这个角度去切入和讲解相关文化认同的东西。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要询问一个问题,“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有什么关系,传统文化与个人有什么关系,在一个如此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弘扬传统文化,而时代越现代,传统就离我们越远,那样我们重视传统文化到底是因为什么?”在这儿首先要讲一对概念,这对概念是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我们今天往往用传统文化指称我们几千年以来形成的这一文化体系,但用“传统文化”这个词会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它是传统的文化,它是古代的文化,

9、好像这个文化跟近代、现代保持着距离,跟我们的关系很疏远,但是其实我们会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它并不离我们很远,相反它构成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尤其我们讲,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历史也是割断不了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从历史中来,我们每个人,我们每个个体都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家族、民族、地域都有其相应的历史内容在。我们思考中华民族的今天与未来也必须要面对我们的传统,可以说传统时时刻刻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且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影响。如果我们这种东西叫做“传统文化”,仿佛它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换一个词,叫做“文化传统”,何为“文化

10、传统”?是我们今天每个人身上具有的传统特色的那一面,活在每一个人精神和心灵当中的那种文化基因,用它去指称,那这种文化传统更意味着这套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我们今天所讲解的这侧重于传统文化跟我们今天每个人个人的关系,其当代生命力来讲的。三、中华民族重点在文化上的关联涉及到文化认同,涉及到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不要讲一个概念,什么是民族?因为我们讲文化认同往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一个国族的文化认同。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民族是什么?它指,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里提到了几点,首先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

11、经济生活,尤其重要的是共同的心理素质,而这一些都是在历史当中形成的。我们可以看美利坚民族,美国是以美利坚民族来标示着自己的民族认同,这一民族其实并不是有着一个长久历史的民族,它仅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它靠什么样的要素来构成其认同?我们可以去思考很多东西,比如我们今天会常常提到的“美国梦”,或他们经常所讲的共同的价值信念、共同的生活,尤其是共同的经济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消失的民族,我们可以举一些消失的民族作为一个例子,如希腊,我们往往称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但如果大家进一步地去了解希腊会发现今天的希腊民族,他今天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民族跟古希腊人基本不是一个民族,首先它从语言上就已经不

12、一样了,而且从他的素养和心理素质来讲,今天的希腊人跟古代的希腊人有着很大的差异,虽然他都在希腊这片土地上,但我们不能说他们是一个民族,所以今天的希腊人对古希腊人在民族认同上的认同度有多大,我们是值得怀疑的。如果我们今天去希腊就会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古希腊文化对于今天的希腊人来讲仅仅是历史上的文化,在这个土地上发生过的一个文化。但这些对中华民族来讲很不一样,比如今天中国人说的语言,汉语,跟古代的汉语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从文字上来讲是一脉相承的。又如这块地域,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生活的核心区域的变化是不大的,核心区域始终是相对稳定的。经济生活方面,如今天中国构成的一个统一的经济生活圈,也是相

13、对稳定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我们可以说为什么今天的中华民族跟古代的中华民族是同一个民族,我们的渊源是那么地明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我们的心理素质的核心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与身份认同。而这些很多要素,一般人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但他却不自知,往往对这些东西没有自觉,今天我们就要将这些东西不断地唤醒起来,唤醒大家身上对传统文化这样一些东西的自觉。中华民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共同的民族,重点就在于文化上的关联,中华民族更强调一种文化群,而不是血缘上的种族,这是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作为区分来说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我们今天讲到民族这个概念

14、,它很强的是一个西方的概念,古代中国人其实并没有多强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尤其是我们可以去看一点,今天中华民族如果从血缘上去区分,尤其是从历史上的血缘上去区分,其复杂性要比很多民族更大,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很难说我们的血缘是单一的,我国身上融入了很多周边民族的血缘,我们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但我们还可以说我们是中华民族,为什么?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我们这样的一个族群始终坚持着文化上的要素,我们不以血缘作为排他性认同的关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特色。李泽厚先生曾经指出,随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

15、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昧、崇拜等以儒学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先生用心理结构去分析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影响,而他指出了很多方面,如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国人当然有着很强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这么多年的发展当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服从理性的态度,中国人整体上来说还是相当重视理性分析的,我们不太信任一种迷信的东西,我们能够用理性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是我们民族一个特色。而李泽厚先生还指出了其他的方方面面的一些东西,尤其强调心理结构。四、传

16、统文化对中国人文化认同的影响那么我们的心理结构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下面我们就逐一地去说。56个民族,我们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就在于我们有着很多共同文化上的要素。当时民族划分的时候引进了很多西方的东西,那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把中国自己的东西进行一个梳理,我们刚才已经讲了中华民族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我们不是一个固定血缘上的传统。这儿举一个例子,中国文化当中有一个概念是“夷夏之辨”,夷是指外来周边的民族,夏是指中原民族,但“夷夏之辨”的夷并不是固定的,夏也并不是固定的,生活在中原区域的这些人如果不认同中原文化,不认同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之,那你就是夷敌而不是夏,相反,外来的民族,外来的人,不管

17、他来自天涯海角,来自何方,他只要认同了文化当中一些共同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夏,他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而不是一个排他的民族,这一点我们始终要强调,我们始终要把这一点提点出来。(一)共同的世界观首先,因为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上有着共同的世界观。中国人特别在世界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我们把自然和社会看成是截然对立的两个世界,我们认为我们跟大自然是一体的,我们跟天地是一致的,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人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跟这个世界没有一个截然对立的鸿沟,跨不过去。相反,我们跟这个世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联系。以“天人合一”这样一个观念为基础,中国人更发展出万物一

18、体的观念。人和世界上所有的存在物都是有机的统一体,就仿佛我们是共同的身体的一部分,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万物一体”都强调和谐地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我们与周围世界的万世万物的关系。举一个例子,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做张载,他有一篇文章叫做西铭,推荐给大家去读,它开头就讲“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什么是我们的父母?天地就是我们的父母,人是天地当中的一部分,而民是什么?我们周边跟我们一样的这些人,“民,吾同胞”,老百姓、人民就是我的同胞,而“物,吾与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可见中国人有着对万世万物,对天地万物这样一种普遍联系的不分的“天人合一”的情感,因为中国

19、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有着共同的世界观。(二)共同的精神追求其次,因为传统文化,中国人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有相同的世界观,而又有共同的精神世界。儒、释、道三种文化,儒家、佛家、道家一种文化形态是精神追求的核心。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如儒家讲的仁爱,仁者爱人,我们要有一种博爱的精神,佛教讲的平等,我们要平等地面对万世万物,道家讲的自然,这些观念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会常常地提到,而且今天社会也都是普遍接受的一些价值观念,这些都是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我们追求一种有差等而又能够推及到他人的仁爱,我们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我们追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再如,中国古代有五经,五经当中有一部叫做周易,周易有一句

20、话特别地著名叫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中华民族一直讲求奋发向上,不断地激励自己,不断地向前,不断地与时偕行,不断地朝向未来一个更好的生活,这都与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清华大学还依旧以周易当中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其校训。这个是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影响的一个印记,这些思想层面上的东西依然被中国人所保存,并未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彻底消失。很多中国人,中国人是一个没有明确宗教信仰的国家,我们跟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当年西方第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很差异,这个民族竟然没有着像西方一样的宗教信仰,但是中国人虽然没有

21、宗教信仰,我们潜意识层面上却保留着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一种超越宗教的精神追求,这就是以一种儒释道三家为代表的精神象征和精神追求,我们有着共同的世界观,我们讲“天人合一”,我们不需要树立一个彼岸的目标,不需要树立一个绝对超越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完成我们信念上的追求、价值上的树立。而且同样的,在这种世界观、精神追求的引领之下,中华民族面对外来宗教、面对以前的异文化又是同样使我们有一种和谐的态度。从历史上来看,历史上很多外来宗教都曾经来华,尤其是唐代的历史,唐代很多外来宗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而这些很多的外来宗教并没有跟本土的无论产生冲突,并没有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产生那

22、么强的宗教战争,甚至以战争形态爆发的一种冲突。这是中国民族一个特色。我这儿举一个例子,如今天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回族同胞,他们的主体信仰是伊斯兰教,但伊斯兰教来华之后没有出现跟西方基督教产生的那么强烈的一种对立形态,相反,在伊斯兰教文化当中出现了一个很独特的现象是“回儒”,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学者能够认同儒家文化,并把自己称作“回儒”,中国文化本身以这样一种精神追求、这样一种形态所带来的包容性和一种统一性,这在历史上是十分独特的。我们做可以看明代以后我们经常有一个概念“三教合一”,即儒释道三教的一种融合,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三教合一的带动之下,它所带来的是多民族的互动。我们更可以去看儒释道三教当中有一

23、个是佛教,佛教诞生于印度,本来是外来文化,可是今天佛教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我们认同当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要素,尤其是佛教在中国的土壤之下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宗派,禅宗,更是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和方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明代以来产生的文学作品,我们今天都很熟悉的文学作品,如西游记、封神榜,这些都体现了三教合一,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当中的开放、包容和互动,这些是我们中国人精神追求方面的一个很大的特色。(三)共同的伦理原则1、孝文化第三,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中国人有着共同的伦理原则,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我们对孝文化的强调之上。如果共同的世界观与精神追求还不是被一般人那么容易察

24、觉,但孝作为中国人共同的伦理原则,在今天依旧有着很强的体现。举一个例子,很多传统节日在之前是不放假,但后来很多传统节日被列为了公共假期,如清明节,清明节在被列为传统假期之后出现了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在清明这一天大家都会去扫墓,而且扫墓现象已经成了今天大家社会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举北京为例,每年到了清明假期前后,交警同志都很辛苦,因为要在各大墓园、墓区等扫墓的附近引导群众去扫墓,交通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使它成为问题的恰恰就在于清明扫墓这样一种传统的背后的孝文化意识。中华民族讲慎终追远,讲究对祖先和亲人的怀念,而清明扫墓是这一点的寄托。这个习俗依旧被我们所延续着,人们都要向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

25、此外,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往往用孝这样一个伦理原则作为生活当中的判断,比如我们判断一个人好与坏,判断一个人怎么样,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孝顺不孝顺。我们在跟别人去介绍一个全新的人物的时候,这点比如说在相亲的时候,常常会说这是孝顺的孩子,孝顺会作为一个重要的标签来标示一个人的品德。在中国人看来,百善孝为先的观念依旧影响着我们今天,依旧在今天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人看来,我们的身体直接来源于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生命不仅仅个人,而属于亲人,尤其是我们的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而从父母这一点出发,从孝一点出发,我们就不需要超越上帝而就可以建构日常生活当中大多数的伦理规范。孝文化有几项很

26、基本的内涵,如自己做了不道德的事,有损于父母的声誉,这就属于不孝的行为。那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名誉,我们要有着很充分的道德行为,我们要努力地去做一些有道德的事,这样不仅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着父母。孝文化当中还有一点是家庭贫困,而自己不努力工作颐养父母,这是不孝的行为。所以通过孝文化可以激励人去努力地工作,去奋发工作,这样才能够努力地实现孝。如孝不仅仅有保障父母温饱的一面,更要照顾父母的心理需求,如果仅仅是能够养父母,而不能够照顾父母心理上的一些需求,你同样是不孝的,你当然要常回家看看,父母不仅仅需要你给一些钱,更需要你能够常常在身边,出现在你们的左右,这对于老人来说特别地重要。当然,在今天的法律上

27、也有一点,把我们的孝文化写进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当中,对子女也有一些要求,这可以看到,孝作为一种伦理生活,它对当代的一种影响。孝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今天要讲孝的时候,要对孝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仅仅是认为小父母就是孝,我前边讲到的很多方面,如德行上的践行,工作上的努力,对父母心理上需求的满足,都属于孝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这一个孝就可以引申出很多的东西,而今天随着我们跟传统的一个相对的疏离,这些孝文化的内涵往往不被现代中国人所觉察到,尤其是一些学者能够注意到孝文化的全方位,以及对孝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他就对这样一种伦理生活和规范进行一种批评,而这种批评往往是片面的,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8、,实现我们的文化认同,我们的首先就要对这样的一个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而不是一个片面的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内容自觉地意识到并努力地实践,那就一定会有助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弘扬。这一点是我想要特别强调,希望大家能够充分了解传统的方方面面。2、忠恕之道除了孝文化之外,忠恕之道,孔子所讲的忠恕之道也是中国人伦理生活当中重要的原则。孔子说什么叫忠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那就首先不要这样对待他人,我们中国人多能替别人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够以他人为中心,想他人之所想,及他人之所及,对待他人就仿佛对待自己

29、一样,这是忠恕之道的一个体现,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品格。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父母对待子女上,同时也表现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上。中国人共同的这些伦理生活原则,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情,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我们伦理生活当中特别看重的,我们中国人希望过一种有温情的日常生活。当然,中国人伦理生活当中重要的这些原则,尤其是忠恕之道,不仅仅被自己重视,同样被世界重视,在世界伦理大会上,他们就提出面对当下世界各民族的各种文化、各种宗教的一种冲突,我们能否找寻到一种共同的原则去避免各民族的冲突?那就在世界伦理大会上,他们发现我们能够共同接受的是孔子所讲的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伦理大会上,

30、在世界的很多宗教领袖和伦理学家看来,如果我们各个民族之间能够按照这样一种原则去做事的话,那就会把今天世界上的民族冲突、宗教冲突降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利于我们整个世界和平。这个是忠恕之道所具有的一种世界意义,不仅仅在我们自己的伦理生活当中发挥作用,同样也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一种伦理贡献。(四)共同的历史意识 下面我们来看,因为传统文化,中国人认同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有着共同的历史意识,有着共同的历史信念,有着共同的历史观。章太炎先生早在19世纪初在东京演讲的时候就提出一点,他特别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对于这个民族的认同有着很强的作用,如果我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和历史记忆,那我们在身份标识上就会更加地

31、统一,我们更加地能够完成一种自我认同。而因为传统文化,因为几千年以来的共同历史,中国人有着共同的这样一种意识。我这儿还举一个例子,如果大家读过三国演义或对三国演义稍微有点熟悉的话就会知道一句话,叫做“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就必分”,这句话之前很多人是批判的,认为这句话是循环的历史观,但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这句话,这句话始终强调的是统一,它强调的是我们中国人始终追求着国家统一,我们追求着民族团结,我们追求着一个国家的完整、领土的完整、民族的完整,这其实是背后这句话的一个诉求。我们中国人在历史上始终有着一种“大一统”的历史意识,我们总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分为

32、战国七雄,但各国、各国人民,那时候天下有着一种统一的诉求,我们今天批评秦始皇,因为秦统一之后有一些暴政,但历史上我们去看一些材料会发现,当秦刚刚完成统一的时候,那这种时候天下人心所向,天下都是十分认同这种统一的,历史上凡是完成了这种统一的国家和时期都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被历史书写者和人民所认同的一面。我们始终是维护国家统一,而反对国家分裂,我们往往将那些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利益的人称为民族英雄,而那些造成分裂的人就被中华民族所唾弃。中国人重视统一还体现在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我们大家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这点自古就如此。我们认为我们是一个祖先后代,那我们就有责任在一起共同地

33、生活。我们可以再接着去看,再接着举几个例子。有一个作品叫史记,这是我们今天阅读历史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经典,而史记当中有一个很强的观念是“天下一家”,史记当中有“天下一家”的观念,在追溯周边各民族来源时,司马迁总是考索至上古帝王,无论是什么民族,他都说我们根源上是一家人,如匈奴,按照司马迁的解释,匈奴也是炎黄子孙,只不过他迁到的周边。司马迁这一点的影响在历史著作当中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各朝各代在叙述周边民族的时候都能够找到各民族共同的祖先,这点我们不从知识上去考察,我们仅仅从共同历史意识上去分析就可以看到,我们有着很强的多民族一家、多民族一体,有着很强的多民族统一观念,这点在历史书写当中是十分强烈的

34、一点。我们还可以去看一个现象,是姓氏文化,不同的人姓什么,其实这个姓背后也有着一种很强的历史意识,遇到同姓的人,你姓什么,你姓赵,你姓张,你姓王,我们总会说500年前是一家,我们有山西洪洞老槐树这样的一个观念,我们有着一种共同的历史地域上的诉求,如果我们能够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我们又能够在不同人之间产生很多共同的话题,而现在民间就有一些家族的宗亲会,他们一起祭祀祖先,一起修家谱,这都体现了我们对共同记忆的重视,而这些姓氏背后的共同意识,它都潜藏着一种认同和共同的历史的诉求,共同的故事。如果能把这种故事深入地挖掘、深入地讲求,那肯定会使我们现在越来越疏离的人之间多几分温情和亲情感。梁启超先生一直认

35、为史学在世界各国当中唯中国最发达,正因为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着悠久的共同的历史记忆,我们才能彼此将对方视为一家人。“二十四史”等史书记述的是共同的故事,我们有共同的偶像,我们有着共同的历史上的那些英雄,那些故事至今被我们津津乐道,被我们讲求着,如今天还有很多历史故事、历史的著名事件被我们搬上银幕,如前一段热播的楚汉之争,讲项羽跟刘邦之间的故事,项羽跟刘邦的故事自古就被讲,讲到今天,大家还津津乐道。如赵氏孤儿这样一个故事,又重新被搬上大银屏,重新被演绎成电影,又有话剧等多种形式,这些都是相关的一些精神上的共同的表现形式,这些对于我们在文化认同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五)共同的思维特质下面再讲一点

36、是因为传统文化,我们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思维特质。这是各民族,我们可以去看各民族,如中国人跟外国人比,跟不同的民族比,往往有些思维模式是根深蒂固,这些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举一个例子,如写文章、写作文,中国人写文章就跟西方人写文章不太一样,中国人在学习英文文章写作的时候往往觉得有障碍,因为英国人在写文章的时候首先就习惯于开始就把很多清晰的观点、很确定的内容列出来,然后再慢慢地去写。英语老师跟我们讲授英语作文写作的时候,经常会说,不要按照你自己的写作思维去写,不要按照你自己的写作习惯去写,你要把自己想象成英国人和外国人,但这一点来说对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有着的这种思维习惯跟他们

37、是不太一样的,中国人往往喜欢一种排比式的,一种其他式的陈述,而这种散文式的或其他式的写作习惯,对我们有着很强的影响。还有,我们可以举其他的一些思维习惯,如阴阳观念,阴阳这一对范畴在中国人的思维当中有着很深的影响,如中国人去理解辩证法,我们往往会用阴阳观念做举例,我们认为阴阳代表着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念,阴阳还影响在文学作品当中。我今天会给大家举很多“四大名著”的例子,我开始在讲三教合一,讲共同精神追求的时候,我给大家讲了西游记,我举了封神榜的例子,在举共同历史意识的时候,我举了三国演义的例子,如果我们今天要去找我们的文化特质的某些方面,要把文化身上那些不自觉的东西重新去唤醒,阅读文学作品,尤其

38、是古典文学名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阴阳观念上要举另外一部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很多女性同志都很喜欢读红楼梦,很多青年朋友更喜欢读红楼梦,它有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但我们学习一些传统文化,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这样的爱情故事背后有着更多的文化基因,我们熟悉完传统文化,我们再去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我们会读出更多的东西。如我们看红楼梦,红楼梦第二回当中贾雨村解释贾宝玉的性格特征,贾宝玉为什么是一个混世魔王,这个混世魔王是如何形成的?贾雨村在解释当中,他就是用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的状态来解释贾宝玉的性格,他有怎么样的阳气和阴气,这两个阴阳二气对人的性格产生

39、什么样的影响。而这样阴阳二气的组合对于圣贤,对于一般人又是是怎么样,贾雨村在这一回当中说得很详细,不知道大家自己读红楼梦的时候是否注意到这一点。比如史湘云在与其丫鬟翠缕在讨论世界上的现象时,在讨论世界上的万世万物时,她也认为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一切都是由阴阳构成的。这段话我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这段话用很多形象的比喻和举例说明了阴阳,如果大家再去看这段话,再去从阴阳观念反观这段话的时候会有着别人的感受。我们用阴阳这样的观念,中国人用阴阳的观念合理化地解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并对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导。比如中医理论,中国民族有着很重要的中医文化瑰宝,它在医学上对整个中国人的古代生活有着很

40、强的贡献,当然今天很多人对中医有一些怀疑,尤其是以西方科学的思维去审视中医。不管我们能否用西方科学的思维审视中医,我们首先要理解中医背后的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我们首先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思维观念有所了解,有着同情的理解,我们看待中医,我们首先要理解中医背后的阴阳五行观念,中医是怎么样合理化地解释这些现象,中医的整个理论基础跟中国人看待很多其他现象的东西一样,我们都有着自己的思维特质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提供。这个我希望大家特别地去关注一下,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之一,今天我相信它还是有着很强的价值的,而中医背后是阴阳这样的一些观念。而阴阳可以代表着中国人共同的思维方面的一些东西。(六)完整的习俗

41、、禁忌和礼仪第六点,因为传统文化,中国人在世俗生活层面有着完整的习俗、禁忌和礼仪。这儿举一个例子,如24节气,现在很多小孩都能够背诵24节气的顺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而24节气既是农业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24节气这些节气,每一个节气在古代社会对农业生产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每一个节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事活动,都是有一定的指导的。而同样,24节气也是传统社会的重要习俗,它不仅仅指导农业生产,不仅仅指导着播种和收割,同样每一个节气下都有一系列的习俗相伴而生,我们在这样的节气之下要有一整套的饮食习惯和其他的东西相伴随,它涉及历史、典故、道德、诗词、饮食、游戏、禁忌等诸多方面。我们今天

42、看24节气的时候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我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地去了解一下这些习俗背后的其他要素。我们今天在很多地区依旧按照传统节气来安排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与这些节气有关的活动。我举几个现在大家都能够常见到的一些东西,如中秋赏月、吃月饼,各地都都保留着。中秋观潮,钱塘江观潮是从汉代以来就已经存在的,而今天还在延续着的一种活动。而有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到今天还有一种习惯是,舞火龙。为什么要去舞火龙?为什么要在中秋去舞火龙?火龙背后象征着什么?节气背后的传统活动是看得见的传统活动,而我们要强调的是每一个节气背后都有其所代表的独特文化内涵。这是我们自古相传的文化习俗背后的真精神。中秋,

43、中秋吃的不是月饼,我们吃的是月饼背后的那种相思,相思的味道比月饼的味道更浓,如果我们仅仅把端午变成了一个吃粽子节,中秋变成了一个吃月饼节,中秋仅仅是买月饼的,而没有看到其背后文化的要素,那这些节日也就丧失了其内涵。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吃月饼、吃粽子,进一步地去追究吃月饼、吃粽子的来源,追究其背后的讲求,那我们就更深一步地去认识我们的传统和日常生活当中那些有趣的东西,这一点被逐渐认识到了。中央电视台在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在每个时段的间隙都有一个当月的重要节日,而这些传统节日也被列了进去,我希望大家在看到电视上的这些传统的背后也能够进一步地去追究一下这个节日背后有哪些好玩的东西、哪些故事、哪些诗词,我们可

44、以去进一步地注视。如北京的稻香村有24节气不同的糕点,我们在买这些糕点互相送朋友吃的时候,要不要追究一下那些糕点背后的民俗与故事?传统文化对我们而言,它并不是博物馆里的展览品,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很多东西,如我举的孝文化,我们还用孝不孝顺来判断,我举的这些传统的节日,清明、中秋、端午,它今天依旧在我们身上有着很深的体现,传统文化它以各种形态展示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有很多很熟悉的东西,我们没有认识到其传统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项考古的工作,它并不是去挖掘那些已经死去的东西,而是立足于我们现实的生活,更自觉地展示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用我们的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

45、、温情和味道,也使我们今天整体的中华民族的生活更有一种认同感。我刚才用了一个词是“博物馆里的展览品”,古埃及文化对于今天的埃及人是一种博物馆里的东西,古巴比伦文化对于今天生活在两河流域里的人来说是一种博物馆里的东西,但中国文化不是这样,中国文化对我们而言是活生生的,对每一个人来说有着具体的体现,只不过我们需要更加自觉地去体认这一点。五、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重在价值的当代践行最后,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有层次的,传统文化有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世界观、精神生活、习俗、思维特质。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平面的东西,它是有着复杂的组合体的,它有着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精神追求作为文化的价值内核,而这些价值内核有相

46、适应的行为习惯,如孝文化对应着要孝顺父母这样的一些文化习惯,同时这样一种文化习惯和文化行为背后又有一些文化载体,如孝要通过什么来承载?古代的时候有一个故事是“黄香温席”,黄香对待自己的父母,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睡比较凉的床铺,那他就去温席,而古人父母天气热的时候可以用扇扇子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孝顺之情,这是其外在内核。外在的一些行为东西是跟内在的价值相对应的。我们今天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我们更加重视一些价值性的东西,而对于一些外源性的东西我们是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去进行改变的,如我们今天践行孝文化,我们是否要机械地模仿黄香温席,要机械地给父母扇扇子?不一定,我们

47、可以通过现代的形式去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情感,我们可以把空调打开,我们看看暖气是否热没,我们可以用这些方式去具体地表达孝,来表达孝亲的行为。具体来讲,仁义礼智信等价值性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史子集等典籍性的东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服装等器物是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在古代先贤看来,价值性的内容比器物性的东西更为重要,如果器物性的东西脱离了其背后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你仅仅一个古代的服装,你仅仅用一个古人的方式,而你不认同古代这些服装和生活方式背后的价值,那我不能说你是承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不能说你在文化上有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同。比如一个美国人穿着唐装,他仅仅把唐装当做一种Fashio

48、n,当成一种时尚的东西,他不会作为一种文化认同。同样一个现代人如果不认同文化背后的价值,那这些服饰性的东西依旧是外在的,依旧构成不了其文化基因和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是弘扬几千年文明当中那些形成的优秀的价值,这些价值不仅仅对当代中国人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世界意义,如我刚才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被世界伦理大会当做金律,今天在社会上,面对传统文化,有些人更注重器物上的东西,认为穿上了汉服,弹起了古琴,就是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并不然。仅仅有这些东西而没有传统价值,只是有了传统的皮,而失去了传统的魂。对于我们当代中国人,我们服装上来说,我们可以

49、有一些西方的东西,我们并不一定完全地拒斥西方文化,西方所有带来的一些东西,比如衣服,我们可以穿衬衫,而不一定完全穿唐装。如小孩子可以喝着可乐,可以玩着西方的现代的玩具,不一定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小孩子的玩具全部换成传统的东西,才叫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有这些器物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祖国,我们能够遵理性、行忠恕、素其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这样一个人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他对中华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认同,他是一个真正的实践者,传统文化重要地体现在我们的当代实践当中,传统文化所构成的文化认同也体现在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的践行上。我们今天讲,我们从传统文化当中挖掘我们的文化认同,最为重要的是落实在行上、实践上,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够读一些传统的东西,能够通过传统的一些器物、文化载体更深一步地去学习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