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共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2080217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共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共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专心-专注-专业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一、填空、选择、判断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4、朱光潜著作的有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5、.体验的核心是情感。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第四个层次。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

2、“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阿德勒。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积极意义。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归依体验。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荣格。13、癫狂状态往往是无意识创造的突发。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的无意识有关。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19、实验派心理学代表人物: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和基泽。费希纳被人尊为实验艺术心理

3、学的鼻祖,著有美学导论;吉布森力图研究有关人知觉世界;贝里尼提出“唤醒理论”,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基泽内在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20、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精神文艺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的主要理论观念有潜意识、泛性论、本能说、人格结构和论梦。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包括集体无意识的描述、原型说与心理类型等方面的研究。另外还有阿德勒和拉康,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论”。21、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考夫卡和阿恩海姆。主要观点有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这是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最基本的

4、观点)、表现性、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视觉艺术中的运动和视觉艺术中的平衡。22、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主要论述有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高峰体验理论和存在性世界的描述。2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维戈茨基(主要著作高级心理机能发展、思维和语言、艺术心理学)、列昂节夫(主要著作心理发展的问题、活动意识个性和鲁利亚(主要著作人的脑和心理过程、神经心理学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有决定论的原则、意识和活动统一的而原则和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24、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费希纳。25、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审美体验。26、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应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7、

5、弗洛伊德认为一切艺术家无不是白日梦型的幻想者,这种认识是揭示了艺术家创作动力的来源。28、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和“追求优越”动机的文艺心理家是阿德勒。29、“格式塔”的意思是指“完形”。30、马斯洛认为与高峰理论相对的理论是高原体验。31、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人生如朝露”来感叹人生短暂,这种语言表述被称之为比喻。32、文学语言的本色化是指与人的本来面目相符。33、著名画家莫奈的名画日出说明艺术家需要知觉敏锐。34、提出“认知失调”这一理论的是费斯汀格。35、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和宗教体验是完全相同的。()36、艺术接受总是有心理图式的存在()37、“愤怒出诗人”是正确的说法。

6、()38、弗洛依德的文艺心理学观点积极因素和消极影响并存。()39、愧疚体验与艺术家的道德水准有密切关系,还与之有关的心理特征是情感。40、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的强度以及对其人生的影响与他们所遭遇的实际缺失不成正比。()二、名词解释1、审美意象: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以及其他审美活动中主体脑海里活跃着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形象。2、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

7、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3、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4、艺术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而艺术体验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5、体验生成:指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它多是处于两种联系中,一是与艺术家在特定时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一是与艺术家个人经历中早期经验以及由教育和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反应图式的联系。6、童年经验:指“童年体验”。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

8、象、记忆、情感、知识、童志等。7、崇高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8、归依体验: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境界,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9、潜动机: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主要特点有二:驱动性、潜动性。10、癫狂状态:指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时,出现的一种奇异的创作现象癫狂。创作主体似乎进入了一种非自觉创作的精神状态,而癫狂的奇异性主要就表现在这如痴如狂、物我不分、意不由已、情不自禁的非自觉精神状态上面。11、艺术深思:艺术深思是创

9、作冲动的思绪主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在深思之中涌上心头的纷纭思绪,物象被反复回味体验,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美意象。在沉思中,以往的情感积累获得审美升华。它是艺术创作心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12、内觉体验:深层心理内容在创作主体的有意调动和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会以不同方式显现为意识水平的心理活动。对于这种心理活动,称之为内觉体验。13、形象范式:它是具有表象的抽象性、情感性、充盈性和个异性的范式形态。一般说来,它主要与人的无意识作用相关,通过无意识体验的创造性活动来实现,但又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14、本色化语言: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如身份、性格或面貌)相符的特

10、性,能直接表现人的本来面目的语言即是本色化语言。本色化语言通常可以有两种类型:一是本色化描述语,二是本色化对话。15、文学语言法则: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意义系统(包括心理蕴含)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规律。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指性、音乐隆、陌生化和本色化。16、母题: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关键是,“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这也是它与主题的基本区别。17、批评意识:批评意识是批评家持特定态度实现其还原欲望的心理现象。四、简答、论述题1、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有哪些?答:体验在文学活动中有以下

11、美学功能: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当作家的体验进入“移情”境界的时候,主体与客体完全合一,自己分享着对象的生命,对象也分享着自己的生命,外在陌生之物就变为内在亲近温暖之物。(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超越有两层意思:对对象本身的超越,对传统和成见的超越。对对象的超越就是作家的描写不受对象本身形体、姿态和颜色等物理性的束缚,而能见出事物的物理性以外的审美价值来;对传统和成见的超越,就是作家、艺术家一方面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能够把生活的底蕴揭示出来,可另一方面又以儿童般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充分把生活的诗性光辉放射出来,这种精神超越一切

12、既成的偏见和成见,从而见出普通世界的令人惊奇的一面。2、崇高体验的表现方式和接受特征。答:(1)崇高体验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夺口而出,势不能遏,二是通过某一意味深长的叙述,将一意味深长的叙述,将崇高体验隐藏在背后。(2)崇高体验的接受特征是:第一,崇高体验的感知有个过程,对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崇高体验的作品,感知有不同要求。第二,感知崇高体验有赖于接受者自己的高尚心灵。第三,鉴于崇高多借悲剧或某种直抒胸意的作品表现,接受者通常总是以恐惧与怜悯的态度接受,从恐惧、怜悯,再到向崇高警戒的飞升,以至狂喜,就接受者的心理变化来说,是一个从受挫折到解放的过程。3、童年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什么重要作用?答

13、:(1)艺术家的体验生成总是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童年经验有艺术家的个性铸造上有重要意义。(3)痛苦的童年经验常常能使艺术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4)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艺术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析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5)童年经验包蕴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可以说它本身经常就是一种审美体验。(6)童年经验之可贵在于它是审美的非功利的,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体验。因而,童年经验作为建构艺术家体验生成的重要因素,比其他体验占有更重要的地

14、位。4、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的?答: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乃是艺术沉思的基本内涵,平静的心情作为艺术沉思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审美心境,而审美心境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一定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使人获得审美心境为艺术沉思提供了条件。其次,在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术沉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也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自然情感被当做艺术沉思的对象时,会产生新的特性,也就是审美特征,它产生于人心理之中,是在观照之中产生的,艺术沉思通过上述二个步骤,逐渐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5、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自我体

15、验与角色意识的矛盾冲突?答:人既是一个个性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一分子这个事实,导致了艺术作品既包含着个体价值,又包含着社会价值的复杂性,从创作过程来看,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之间的矛盾统一恰恰是艺术作品价值二重性特征的主观心理基础。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反复体验、观照着自己的生存境遇与情绪积累,寻求独特的感受方式与表达方式,一方面又扮演着某种社会集团的代表者,努力成为某种“集体之体”的思想情感的代言人。这样一来,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便构成了推动他进行艺术创作的两种既相互排斥又彼此渗透的内驱力。6、如何理解形象范式是“形象的抽象框架”的说法?答:根据各种对原型的即形象范式的解释,可

16、以发生任何一个呈现于作品中的原型,实际上都会存在着三个不同层面上可供解释的原型侧面,最具体(第一层)的是原型像,其中包含了第一、二层面说明的东西;其次是原型式,它是在一定程度上剥落了原型像的具体性后留下形象的抽象框架,再就是剥落了一切具体性后余下的绝对抽象的原型义。原型像是一种已分予成的实体,本身不再具有分予的能力。原型义因其绝对的抽象性,只能是包含在原型式中的意义内涵,它也无法直接分予出艺术化的具象。因此,具有分予能力的便是处于具象与抽象间作为中介者的原型式,就集体表象而言,只有原型式才是最准确意义上的形象范式。同时,它也量作为心理形式而非外在形式而存在的,即只有作为主体的构成才有可能以主动

17、的方式,自生自发地去分予摹本,由此而可将原型首先作为一种心理事实来看待。 7、试结合实例论述文学语言法则和心理蕴含的关系。答:文学语言法则有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和本色化四个方面。下面谈谈内指性和心理蕴含的关系:例如有人问你:“黄河水从哪里来?”这边小孩子也会回答:“黄河水从山上来”,或“黄河水从青藏高原来”,更具体而准确地可说是“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但是,诗人却可以不顾这一“地理学事实”而说成:“黄河之水天上来”。看起来,李白的这一诗意语言是“失真”的,因为它竟违背了一般地理常识;但是,这一有意“失真”的描述却一句千钧地突现出黄河的巨大气势和宏伟气象,并使这一描述本身成为有关黄

18、河描述的千古绝响。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正是这句不顾“地理学事实”的极尽夸张和虚构能事的描述,才尽情地展现出黄河在诗人和其他世人心中留下的真实的震撼性体验。同理,说“白发三千丈”也不符合生活事实,但这样的语言却更能传达诗人内心的极度愁闷。这表明,文学语言总是返身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的,是内在的自足的。换言之,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文学语言的美正源于此。这正表明,文学语言的内指性有助于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性。8、艺术形式是如何征服题材的?答:艺术形式征服题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题材情感作为一种刺激,引发人们情感的兴奋。(2 )形式在题材的要求下出现

19、,形式情感和题材情感发生“对抗”,冲突,最终形式情感征服了题材情感。(3 )形式情感改造征服题材情感的最终心理反应,是情感的舒泄与升华。9、艺术沉思的心理功能有哪些?答:(1)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这句话基本上涉及了艺术沉思的整个心理过程; (2)“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揭示了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人处在强烈的自然情感的状态时,艺术沉思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平静的心情是艺术沉思的首要条件,艺术沉思是意识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反向把握,是主体将自己内心世界作为客体来观照。 (3)在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

20、术沉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也就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10、怎样认识惯例经验与艺术发展的辩证关系?答:几乎在每一种艺术接受活动中我们都可以追踪到接受主体对于特定样式的艺术对象的经验反应痕迹。同样,各种艺术也不可能没有自身特殊的惯例形式,两者是互相呼应的。惯例经验在接受活动中并非偶然性的心理现象,主体对艺术惯例的了解程度和破译水平构成了接受的一种心理基础。在艺术接受中主体的惯例经验固然有无可否认的意义,然而在其背后也可能潜伏着导向非“具体化”或非审美化的因素。特定的艺术惯例总是引发、塑造着接受主体的情感体验,以至于使继起体验常常成为一种心心相印式的痴述和沉醉,而这样的峰巅体验对于没有相应惯例经验的所

21、谓“零度接受者”来说,几乎就是不可奢望的审美享受。惯例经验进化有渐变特性,事实上,艺术寻求对自身惯例的某种充实与超越几乎是从未停息过。惯例与审美的丰富多样倾向是不矛盾的,艺术接受优越于人对一般对象的经验把握恰恰就在于它促使人能动去获取新鲜的感受。11、艺术接受中的异态的重要表现有哪些?答:艺术接受中的异态表现主要有两种情况:(1 )是由情感引发的幻觉效果。任何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创造着各色各样的幻觉效果,一个正常的接受者能够在意识到这类幻觉的同时实现对这类幻觉的参照再认和情感体验。然而,在特殊的触因作用下,幻觉和现实的界限的合一却是屡见不鲜的。通常,接受主体的认识结构越是不完善,其过分趋向偏离于现实参照的幻想反应就愈可能产生。(2 )明显的认知失调。明显的突发的认知失调与情绪反应的关联,也是接受艺术中的异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出现“认知失调”后,主体会因而产生不适、不悦、紧张、焦虑和忧郁等情绪反应,有的可能由此产生一种“保护自我”的文饰倾向,而文饰作为一种心理的防御机制,本身是诱发变态心理的一种可能性。12、娱乐的深刻意义有哪些?答:艺术娱乐的深刻意义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 )对个体而言,文艺能够移化心灵。举例分析艺术如何改变,陶冶,升华人的情感,心灵。(2 )从宏观讲,文艺唤起的积极情感能够对抗异化,使人性得以重建。举例分析娱乐如何促进人的解放,消除焦虑,人格分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