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封建糟粕.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955593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封建糟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封建糟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封建糟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封建糟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封建糟粕篇一: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辨析 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从远古到清晚期以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它所依赖的经济和政治土壤。 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古代史中,中国社会主要的生产、交换方式始终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经济。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发达的海洋民族都有明显区别。这期间,宗法制在中国长盛不衰,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封建专制制度则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与这种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价值观的作用,强烈地左右着古代中国人的行

2、为取向,而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它至今仍然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中国人。 在个人和集体之间,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重视群体,轻视个人。家族是通过血缘关系组成的群体,古代中国人一直以家族为本位,耕读传家、尊老尚古、追求稳定是他们的治家之道。“国”是“家族”的延伸,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家,所以个人对国家也负有重要责任。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轻器,重人伦轻自然。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但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甚至不把自然当作人的认识客体,而是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通过体验自然的情感实现“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造就了古代中国人勤劳、勇敢、节俭、朴实、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但是,也使他们养成散漫、迟缓、乐土重

3、迁、轻视智力、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重古薄今、竞争意识薄弱、家族观念浓厚等习惯。在古代社会里,这样的文化一方面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世界观,另一方面也符合统治者反对革命、抵制改革、强化统治、要求人民当顺民的愿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所有的资料都表明,中国人一直都在建造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文明体系和建筑体系。从史前一直到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之前,从北国到南疆,从西域到东方,都流传着同样的一种文化体系和建筑体系。建筑本身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的发展也充实着建筑的设计理念,使它变得精致而具体。可以这样讲,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而且这种建筑必然会体

4、现文化的某种精髓部分,体现文化所有者的追求和气质。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中国建筑除了本身的精致性,还极注重建筑物的调配和组合。这一点从故宫到苏州园林都看得清清楚楚。中国建筑的美, 也通过美的个体和美的整体表现出来。成为世界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和发展了中国的建筑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建筑文化注就了金碧辉煌的中国建筑。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什么?

5、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

6、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

7、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

8、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 据不胜枚举。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敬老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劝孝格言,2000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启蒙教育的必读名句。当前,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更是大力倡导尊老敬贤的社会公德。中国不但要和平崛起,更要礼仪崛起、公德崛起。敬老文化的弘扬,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更为浓厚的文明风气,促进更多的家庭文明立家、以德治家。“长者宜少让,幼者宜自抑。”长幼相亲,则家庭和睦。而美好、温馨的家园,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打造的社会基石。 “和为贵,谐为宝。”

9、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谐社会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愿传统文化随二月春风吹遍大地,使孝顺父母的美德发扬光大。倘如此,则社会和谐,家庭幸福。 切莫将糟粕当作精华! 现今,到有些教师在宣传教育中,大讲儒家礼教思想,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等级观念和宗法观念和“愚忠愚孝”等封建糟粕当作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精华来传授,并看不惯青年人的某些“自由自主”行为,大声哀叹“世风日下”。 礼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统治中,起着规范和支配人们的选择和行为,同时也成为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重重阻力。鲁迅称之为“吃人的礼教”。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家、春、秋对此都有深刻的揭露。中国的“五四”运动更是对封建文化的

10、反叛。 对家人应该“孝顺慈爱,尊老爱幼”;对友人应该“忠诚守信,真心实意”;对社会应该“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对国家应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更要追求的是“平等、民主、自由、法治”。试想一下,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如果还是穿着“长袍马褂”,还是灌输“愚忠愚孝”思想,大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礼仪,中国还有希望吗? 中华文明的精华一定要继承,但是我们必须要有分辨精华和糟粕的能力,许多因循守旧、与新时代要求不符的东西必须摈弃。同时,我们必须下苦功夫去努力学习西方文明中的优秀成分,要有卧薪尝胆的发奋精神,要有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我们不可能照抄

11、西方的经验,但是只有积极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各种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成果,才能使中国全面地焕发出创新的活力,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篇二: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元点。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多样,本文从现代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寻出其精华与糟粕。对于传统文化的出路提出:要继承精华,同时也要创造新文化,让其成为祖国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观念 精华与糟粕 出路 血缘,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个民族拥有了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无数不同的民族融会在一起,相

12、互渗透着、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和谐相处无论是伏羲的东夷部族,还是神农的南蛮部族,或者是黄帝的西戎部族,这就是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汉字是人类的历史上最古老最神奇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第五大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古

13、代文学经典名篇。山海经里的奇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回荡千载、扬名海内外的唐诗、 宋词、元曲;在这支滚滚东去的中国文学浪涛之中,沉淀出了无数篇美妙醉人的诗词文赋;遗落出了一篇篇沁人心脾的哲理铭文、寓言典故? 中国文史典籍。 古人云:春读诸集;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经。经,万学之源,铸成华夏文明基本肌骨,博大精深;史,钩沉上下三千年文明线索,一以贯之;子,海纳百川,融哲人智慧,百家争鸣;集,汇聚宇宙灵秀,孕育蓬勃昂扬生机,汪洋恣肆。 中国宗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林林总总,构成了中国多姿多彩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

14、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之一。 国国学思想。浩大中华,圣贤血脉,所思所历,化为国学。国学,乃一国的学术;国学思想,则是国学之灵魂! 中国传统道德。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而古往今来所有中国思想家“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求善。“彰善痒恶”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使命。 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存在, 因此在谈传统文化时就应该从时间的维度去探究。首先, 传统文化是文化的过去式, 即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文化; 其次, 是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 即指从过去一直绵延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其三是文化的将来式, 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 它们会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对现代人而言,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产 生于过去并已沉积的历史文化,而是一种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之流。 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 需要全民族的一种广泛而持久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主要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