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特征分析.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825 上传时间:2017-10-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特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特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特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特征分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 8期 JoumalofChongqsigUniversit/of Science and Techno gY( S cal Sciences Ed iti n) N 8 2008 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特征分析 高学钦 摘要 : 从朱温篡唐到北宋建立的五十多年里,中原五朝更替南方十国交错并存。十国大多仍奉唐中央为正朔,但对后 梁等五个中原王朝的态度则多有变化。按照对中原王朝的态度的不同,将十国分为对立型、依附型和摇摆型三类,分 别阐述了各国建立及相关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关键词 : 五代十国 ; 地方割据政权 ; 中原王朝 ; 政治关系

2、 中图分类号: K243 文献标识码: 八 文章编号 : 1673 1999(2008)08 0093 03 作者简介 : 高学钦 ( 1971 )男 , 福建周宁人 ,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宁德 352100)法律系讲师 。 收稿日期 : 2007 12 30 唐朝末年 , 地方割据政权相继建立 。 从朱温篡唐到北宋 建立的 53年里,中原五朝更替,南方十国交错并存 十国虽 然大多仍奉唐中央为正朔,但由于自身经济、政治、军事状况 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差异 , 各国对后梁等五个中原王朝的态 度和政策也不尽相同 。 根据对中原王朝的政策差异 , 可将十 国分为三种类型:对立型、依附型、摇摆型

3、。 一 、 对立型 与中原王朝有世仇或与其对等的政权均属此类,如吴、南 唐和北汉及前后蜀 。 当时人就把他们视为同一类 。 后唐庄宗 尝问高季兴 : “ 吾己灭梁,欲征吴、蜀,何者为先? ” 高从诲也曾 对后晋使者陶榖说 : “ 吴、蜀不宾久矣,愿修武备,习水战,以 待师期 。 ” 且此五国皆称帝 吴与中原的对抗 , 由来己久 。 唐末 , 吴国创立者杨行密与 朱温曾一度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并且在其与孙儒争夺 淮南时, 与朱温结为同盟,互相声援。但是,当杨行密击灭孙儒后,他 们双方的矛盾日益加剧。朱温的属下,泗州刺史张谏举州降 于杨。朱温便将杨派在汴宋一带贸易的人员扣压,并没收茶 叶万余斤。从此

4、,朱杨交恶。唐昭宗为了摆脱朱温的挟制,竭 力拉拢杨,委任杨为江南诸道行营都统,讨武昌节度使杜洪。 朱温则应杜洪之请,派大兵进攻淮南。清口一战,朱温大败, 还者不满千人。从此,杨成为唐末主要割据者之一,朱温不能 与之争 , 南北形成割据对峙局面 。 唐昭宗又拜杨为东面行营 都统 、 中书令 ,进爵吴王 , 讨伐朱温 。 军事行动虽然并无结果 , 但 杨却从此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号,梁、吴矛盾更加表面化,江 淮与中原抗衡的局面亦由此正式确立 。 朱温篡唐建梁 , 吴仍 奉唐为正朔 , 用天祐年号 。 徐温执政期间 , 继续对后梁采取敌对政策 , 并与河东后唐 联盟对抗后梁 。 直至后唐灭了后梁 , 吴

5、才与中原有来往 , 双方 互派使臣 。 但吴不称藩臣 , 与后唐是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徐温去世,其养子徐知诰主政,并延续徐温的政策,与后 唐保持良好关系。但是,杨溥称帝后,后唐不与之交往,自是 遂与吴绝 。 后晋入主中原后 , 徐知诰采取敌对政策 。 徐知诰复名李昇篡吴 , 建立南唐 。 不久 , 南唐军为后晋所 败 ,李昇惋恨累日但双方一直未将冲突扩大 。 南唐建立后 , 中原是弱小的后晋 、 后汉 , 根本无力压住南唐 。 相反南唐是十 国当中势力最大的 , 凭借自己的强大 , 宣称自己是大唐的后 裔,是正统,一直以统一中国为己任。 李昇去世前,向李璟交待 “ 善交邻国,以保社稷 ”

6、 。偏偏 李璟不听遗命,出兵攻闽。虽灭了闽国,但国力大损。而此时 契丹灭了后晋北归,正值中原无主,李璟却无法入主中原。他 也很后悔,说:孤不能因其厄运,命将出师抗行中国,恢复高 祖、太宗之土宇,而乃劳师于海隅,孤实先代之罪人也 r后汉 便在此时入主中原。契丹入侵河北时,李璟以 为有机可乘,派 兵北上,却被后汉所败。 后周刚建立,李璟就想出师北伐。韩熙载劝阻说 : “ 北伐 吾本意也,但今己不可耳。郭氏奸雄,曹、马之流,虽有国曰 浅,守境己固。我兵妄动岂止无功耶? ” 遂罢。后周世宗南 征,南唐大败,降附于后周并割让江北地区去帝号改称国主, 使用后周年号,每年输供物数十万。至宋军攻破金陵城,后主

7、 李煜被俘,南唐灭亡。 十国中最早称帝的是前蜀的创建者王建。王建兼有两 川,封为蜀王,军锋益炽,是唐王朝的一支顶梁柱。大唐皇帝 为朱温所困时,曾求救于王建。 “ 上复遣间使以绢诏告急于 王建、杨行密、李克 用等,令纠帅藩镇以图匡复。 王建与朱温的关系原本不怎么好。王建曾是唐朝的将 领,而朱温曾是唐的叛贼与篡夺者,两人还曾对过阵。朱温将 谋强禅时,王建 “ 与诸藩同谋兴复,乃令其将康晏率兵三万会 于凤翔,数与汴将王重师战,不利而还 ” 。朱温篡唐称帝后, “ 遣使者谕建,建拒而不纳。建因驰檄四方,会兵讨梁 ” 。王 建想与淮南杨渥联合岐王李茂贞、晋王李克用,会兵讨伐后梁 以兴复唐朝,在得不到响应

8、的情况下,也即皇帝位,建立前蜀。 蜀国建立后,后梁极力改善与它的关系,朱温称王建为 兄。与其他国家相比,前蜀具有独特的地位,是与后梁 平起平 坐的政权。双方彼此承认即成政权的合法性,前蜀政权是为 中原政权所承认的唯一对等敌国。 后蜀建立者是孟知样。后唐庄宗刚灭前蜀即死于内乱, 明宗即位。孟知样有割据想法,多不听命于中央。东川董璋 起兵反唐,孟知样即与之联合抗唐,以保全割据政局。后唐派 石敬瑭、夏鲁奇为帅,率军平定。西川军将后唐主力击败于剑 州,又攻占遂州,后唐只得退兵。不久,孟知样称帝,建立后 蜀。孟知样称帝不久就死了,子昶继位。此后,值中原石晋与 刘汉均弱小,中原多故,无暇西顾,后蜀得以保境

9、。后晋灭亡 后,后蜀得秦、凤、成、阶四州,孟昶 欲窥关中。时后蜀拥有前 93 7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蜀全部疆域 , 达到全盛时期 。 但为时不长 , 在后周强大进攻 下 ,后蜀免强起来应战 , 丢失秦 、 凤 、 成 、 阶四州 , 北部防线崩 溃,但后蜀仍不向后周奉表称臣。结果,后周先亡于后蜀,缓 解了后蜀亡国危机 。 北宋统一战争开始后 , 孟昶还想与北汉 联合 ,共同出兵攻宋自保 。 但宋军一到 , 后蜀只有投降 。 孟昶 在其遗

10、表中说:窃据坤维,数千里之山河,四十年之统摄,虽 有临深之惧 , 且无事大之规 。 ” 明知中原王朝势大 , 也要与之 对立 ,从不奉表称臣 。 与中原王朝对抗最严重的国家 , 就是北汉 。 其建立者刘 崇(后改名刘旻 ) 是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 , 后周太祖代汉时杀 刘崇之子刘赞 , 遂成了世仇 。 后周一建立 , 刘崇也立即登上皇 位,国号仍为汉,仍用后汉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宋人也 称北汉 为东汉 。 北汉是从后汉的一部分分裂出去的一个割据小国 , 可以说是后汉的延续 。 它以正统自居 , 并联合辽国 , 企图恢复 后汉的统治 。 北汉刚建立,即进攻后周的晋州、隰州,但相继败归。臣 附辽朝后

11、 , 汉辽联军南出阴地关进攻晋州 。 后周派王峻率大 军救援,大败汉辽联军于晋州北霍邑。此后北汉以守为主,但 仍不时侵扰后周边境。后周太祖病死,世宗新即位,北汉认为 有机可乘,再次联合辽军大举攻周。高平之战,北汉军又大 败,刘旻仅率百余骑逃回太原。后周军乘胜进围太原,北汉 州、县纷纷降周。因久雨成灾,周军疫病流行而退兵。刘旻因 国势衰弱而忧愤成疾 , 于年底病死 。 由于契丹的支持 , 北汉得以维持割据 。 北汉自立国之初 , 就以雄厚的财物结纳契丹 , 以求得契丹的撑腰 。 每当后周或 北宋出兵企图灭北汉时 , 北汉便向契丹求援 , 契丹也总是应求 而至 。双方互有胜负 , 但后周明显占有优

12、势 。 北汉占着有利 的地理位置 , 顽抗至北宋灭其国 北汉与后周有杀子篡国之仇 ;吴与后梁有世仇 , 与后唐为 敌国 ; 南唐与后唐、后晋、后汉为敌国,与后周的对抗最终却转 为附属国 。 后梁朱温称前蜀王建为兄 , 两国是对等的敌国关 系 。后蜀与后唐有姻亲关系 , 孟知样为了割据称帝曾与后唐 开战 ,建国后没有什么战争 。 晋汉弱小 , 关中土地为后蜀占 领 , 到后周才有战事 。 二 、 依附型 依附型的政权有吴越和楚 。 由于有共同的威胁吴与南 唐 ,为了自身的安全 , 为了借中原王朝的名义来镇摄敌国 , 两 国采取远交近攻 , 奉表称臣 , 依附于中原王朝的策略 , 且两国 皆未称帝

13、 , 从未反叛 。 吴越为了对抗和牵制吴与南唐 , 自吴越的建立者钱镠开 始,就将自身定位于偏安政权,确立了尊崇中原的基本国策。 在唐亡之前,钱镠忠于唐朝,封越王,后改封吴王。在朱温篡 唐建梁以后 , 钱镠又效忠于后梁 , 从后梁那里得到了吴越国 王、淮南节度使、诸道兵马都元帅的 头衔。后唐灭梁以后,钱 镠又向后唐上表称臣 , 不仅得到了吴越国王 、 天下兵马都元帅 的头衔,而且还得到了玉册金印,倍受恩宠。吴越 “ 自唐朝, 于梁室,庄宗中兴以来,每来扬帆越海,贡奉无阙,故中朝亦以 此善之 。 ”钱镠临终时遗命曰:子孙善事中国 , 勿以易姓废事 大之礼 。 ”此后这一政策一直为吴越历任君主所遵

14、循 , 新王嗣 位 , 照例名义上自降为节度使列为藩镇 , 随即受封为吴越国 王。欧阳修也说: 钱氏讫五代,尝外尊中国。 ” 吴越尊奉中原 正朔的同时,还团结吴、南唐周围的闽、楚等小国,就是希望中 原王朝及楚闽在吴国 、 南唐背后进行牵制 。 吴越从钱镠据杭州算起 , 五传至钱俶降于北宋 , 共历 86 年 ,是五代十国中历时最长的国家 。 这就是吴越一直 “ 善事 中国 ,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 ” 的远交近攻外交策略的一种硕 果吧 。 楚国是马殷开创的。唐末,吴、楚两国为了争夺岳、鄂地 区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楚曾大败吴国于浏阳江。同时, 楚国与南汉、荆南的关系也相当紧张,曾进攻岭南,击败刘隐

15、, 夺得梧州等五州,但后又为南汉攻占。对楚来说, “ 淮南为仇 雠之国,番禺怀吞啮之志,荆渚日图窥伺 ” 。马殷从一开始就 采用其将高郁的策略:尊王仗顺 , 霸者之业出 , 今宜内奉朝 廷以求封爵而外誇邻敌 , 然后退修兵农 , 畜力而有待尔,后 梁建立,马殷遣使修贡臣附,后梁封马殷为楚王。后唐灭梁, 殷遣其子希范修贡京师,臣附于后唐,后唐又封他为楚国王。 马殷死,子希声嗣位,以遗命恢复藩镇地位,割据如故。 后晋、后汉时,楚亦臣附,后汉封马希广为武安军节度使、楚 王 。马氏内部不断争权夺位 , 战乱不停 。 一方马希崇向南唐 称臣 ,另一方马希萼则向中原王朝称臣 。 楚亡后 , 湖南割据者 刘

16、言 、王逵 、 周行逢仍继续依附中原王朝的惯例 。 楚国和吴越 , 由于所处的周边环境十分危险 , 故对外采取 积极进取的策略,一向对中原朝廷 称臣纳贡,以求得保护,牵 制敌国 , 且从中获利 。 楚 “ 贡奉朝廷不过茶数万斤而己 , 于中 原卖茶之利 , 岁百万计 ” 。 楚国与吴越一样 , 始终不肯称帝 , 唯恐自绝于中原 。 三 、 摇摆型 时而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 , 时而与之对立或向他国称臣 , 对中原王朝摇摆不定的政权有荆南 、 南汉和闽国 荆南创立者高季兴(原名高季昌 ) 早年为朱温养子朱友 让的养子 。 后梁代唐 , 任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 。 梁太祖被杀 后,政事日非,后梁无力过

17、问,高季兴遂割据江陵,断绝贡赋累 年 。后唐灭后梁 , 高季兴虽然避后唐讳立即改名季兴 , 并冒着 生命危险入朝以示臣服 , 然而却几乎被庄宗扣留于洛阳 。 高 季兴星夜奔回江陵 , 并修城聚粮以防后唐进攻 。 后唐攻前蜀 , 以高季兴为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攻取被前蜀占领的夔、忠、 万、归、峡五州地还荆南。季兴未尝出兵,魏王己破蜀。高季 兴自己毫无战功 , 却仍提出上述诸地归属荆南 。 明宗不得己 而同意 , 但留刺史的任免权 。 季兴拒不同意 , “ 不臣之状既 形,诏削夺其官爵 ” 。时后唐灭蜀,得金帛四十余万,自三峡 而下 。 季兴全部劫掠 , 并杀其使者韩珙等十余人 , 导致两国关 系

18、恶化 。 后唐出兵荆南 。 荆南迫于中原的压力与楚军的进 攻 , 遂以荆 、 归 、 峡三州奉表改向臣附于吴 , 吴册季兴秦王 。 季 兴与后唐断绝贡奉,直至病死。但是,吴国所能给他的保护, 实际上微乎其微 。 高从诲嗣立 , 又改变策略 , 向后唐上表请 罪 , 复修职贡 。 经与中原关系友好的楚王马殷的请命 , 荆南进 赎罪银三千两以求臣附 ,被后唐任为荆南节度使 , 后又受封为 渤海王 , 进封南平王 , 还追封高季兴为楚王 。 后晋建立 , 荆南臣附 。 后晋安重进反叛 , 高从诲奉命出兵 助攻 。 安重进败亡后 , 高从诲即要求将郢州归属荆南 , 未得晋 同意 。 后汉高祖刘知远起兵

19、太原时 , 高从诲奉表劝进 , 并希望 将来汉得天下将郢州归属荆南 , 刘知远口头允诺 。 刘知远入 主中原后,高从诲遣使朝贡,提出这一要求,但遭到拒绝 .一 向反对其父绝贡奉于中原的高从诲 , 与后汉断绝关系 , 并乘后 汉主力北上攻打杜重威时,出兵进攻襄州、郢州,但均被后汉 守将击败 。荆南转而臣附于南唐 、 后蜀 , 不与中原朝贡 。 此 94 7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n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后,北方商人不再南来荆南,影响其经济繁荣。又遣使上表, 向后汉谢

20、罪臣附,乞修职贡。荆南自后唐以来, “ 常数岁一贡 京师,而中间两绝。及世宗时,无岁不贡矣 ” ,宋兴,更是 “ 一 岁之间二入贡 ” 。 闽国初期,为对抗和牵制来自吴、南唐、吴越及南汉的威 胁,王审知对接自唐朝封建正统,在人们的心目中仍是 “ 天 子 ” 的中原朝廷称臣纳贡,尊奉其正朔,以求得保护。后梁建 立,王审知称臣,受封为闽王。即使杨行密占据江淮地区,阻 挡进贡通道,他也让人由海路到达山东再到开封,从不间断, 溺死也在所不惜。 “ 审知岁遣使泛海,自登、莱朝贡于梁,使 者入海,覆溺常十二四。 后唐代梁,王审知遣使奉贡称臣,制 加功臣,进爵邑。 王审知死后,王延钧求封为吴越王未成,遂称帝

21、,建立闽 国,不通中原。晋时,王昶 “ 遣使朝贡京师 ” 但闽使到大梁, 要求用敌国礼相见。欲和不成,晋归其贡物不纳。王曦又遣 使者朝贡于晋。 从整体上看,闽国对中原王朝的政策是不稳定的。王审 知时不称帝,称臣于中原,其子孙称王称帝,间或与中原来往 . 从闽国发展与各国的关系及其结果看,王审知尊奉中原正朔 的策略是对的。当时许多割据者劝其称帝,王 审知回绝说 : “ 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也 r其子孙不奉中原正 朔,在邻国之中处境日益困难,并且内战不断,终至灭国。 南汉创始者刘隐,据有广州及岭南东道。后梁建立,刘隐 臣附,受封为大彭王,二年改封南平王,四年进封南海王。刘 隐死后,其弟刘

22、龔继任节度使,袭封为南海王。 “ 隐、龔自梁 初受封爵,禀正朔 ” 与中原王朝关系友善。刘龔请求封王南 越,为后梁拒绝,于是大怒,说: 中原多故,谁为真主,安能万 里梯航而事伪庭乎 r自是贡使遂绝。两年后称帝,建立南 汉。后梁无力讨伐。唐庄宗灭梁,兵威雄盛。刘龔惊惧,立即 “ 遣 宫苑使何词入贡,且觇中国强弱 ” 上书称 “ 大汉国主致书 大唐皇帝 等何词回报,知后唐朝政紊乱,庄宗根本没有力 量统一全国,刘龔大喜过望,自是不复通中国,连声称要入贡 的东西也不送了。此后,中原内乱不断,刘龔割据自雄,关门 做天子,夜郎自大,甚至呼中原皇帝为 “ 洛州刺史 ” 南汉地处南疆,远离中原,得以偏安于一隅

23、。等后周世宗 平江北, “ (刘)晟始惶恐,遣使修贡于京师。为楚人所隔,使 者不得行。晟忧形于色。 ” 宋太祖命李煜谕刘銀称臣,刘銀大 怒,拒不向宋称臣。宋军南下时,南汉己是不堪一击。 以上二国,与中原王朝一直处于游 离状态,或离或和,并 没有固定的政策。主要看中原王朝政局的变化,强则称臣纳 贡,弱则分道扬镳。闽汉两国均称帝。荆南未曾称帝,对外到 处称臣,但对诸国假荆南之道进贡之物,则常掠取其物。 由此可见,五代时期,大部分时间,多数国家(吴越、楚、 荆南、闽、南汉、南唐 ) 都称藩于中原王朝,至少名义上有向中 原王朝奉贡。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国家与中原王朝走在一起, 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增

24、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一旦 中原王朝强大起来,统一重担自然就落在中原王朝的身上,后 周北宋统一全国就是证明。南汉邵廷頊就看出来了,他 曾对 南汉主刘銀说 : ( 南)汉乘唐乱,居此五十年,幸中国有故,干 戈不及 今闻真主己出,必将尽有海内,其势非一天下不能 己 ” 旧五代史说:盖属大统有归,人寰允洽故也。 新五 代史说: 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 因此,可以说这些 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无意中促进了统一因素的增长,在某 种意义上为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早日结束作出了一点贡 献。 参考文献 : | 1|(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 ) M.中华书局, 1974 | 2|(宋)陆游 .

25、南唐书(卷一 )|M|.见:四库全书 ( 464册) .上 海古籍出版社 . | 3|(宋)龙衮 .江南野史(卷二 ) |M|.见:四库全书 ( 464册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4|(宋)陆游 .南唐书(卷 二 ) |M|.见:四库全书 ( 464 册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5|(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四 ) |M|.中华书局, 1956 | 6|(宋)薛居正 .旧五代史 ( 卷一百三十六 ) |M| .中华书局, 1976 | 7|(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 ) M.中华书局, 1974 | 8|(宋)勾廷庆 .锦里耆旧传(卷四 ) |M|.见:四库

26、全书 ( 464 册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9|(宋)薛居正 .旧五代史 ( 卷一百三十三 ) M.中华书局, 1976 | 10|(清)吴任臣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 ) |M| .中华书局, 1983 | 11|诸葛计,银玉珍 .吴越史事编年 |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 | 12|(清)吴任臣 .十国春秋(卷七十三 ) |M| .中华书局, 1983 | 13|(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六十六 ) |M|.中华书局, 1974 | 14|(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八 ) |M|.中华书局, 1956 | 15|(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六十八 ) M| .

27、中华书局, 1974 | 16|(清)吴任臣 .十国春秋 ( 卷九十 ) |M|.中华书局, 1983 | 17|(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 ) M|.中华书局, 1974 | 18|(宋)薛居正 .旧五代史(卷 三十五 ) |M|.中华书局, 1976 | 19|(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三 ) |M|.中华书局, 1956 | 20|(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三 ) |M|.中华书局, 1956 | 21|(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 |M|.中华书局, 1974 注 :本文系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资助项目。 95 7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n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