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814 上传时间:2017-10-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边璐史地研究 1999年第 4期 学者论坛 |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 3 林荣贵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五供十国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的探述,研讨各朝邦辖区治理方 面的利弊行失与兴衰存亡的关系,揭示这一时期由分立向统一演化的一些问題。 关键词 五代 +国 辖 区 设 治 戍 防 - 辖区行政设治与军事戍防是经邦治国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着重探述五代十国各朝 邦辖区行政设治与军事戍防及其利弊得失与兴衰存亡的关系,揭示这一时期由分立向统 一演化的一些问题。 十各朝邦中央主要职能机构及地方各级的行政设治 五代十国时期,各朝邦的中央机构,大多是在皇帝或国主的直接控制下行使治政职 能。 各朝邦中央机构的设

2、立,基本上承袭唐制。唐朝以三省六部、台、寺、监为主要架构的 中央机关,在各朝邦普遍仿置,但大都明显简化,并有所发展和变通。中央政府最高行政 长官宰相之职 ,各朝邦大多保持唐制,以同平章事,或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加同平章事,或 各部尚书、左右仆射、侍郎加同平章事为制定相职。但其实际职掌已非唐时可比,甚至属 于荣衔而已。由于御政需要,各朝邦皇帝或国主往往别置官职或以某些官职跻于宰相之 列,并賦与军政实权。如:五代各朝, 后梁之崇政院使(由唐之枢密使改 ), 后唐、后晋、后 汉、后周之枢密使 (后唐时由崇政院使改,其后各朝沿 S);十国诸邦,后蜀、南汉、北汉之枢 密使,前蜀之内枢密使,南唐之内枢使等。

3、制定宰相主管文事,崇政院使或枢密使 ( 或内枢 密使、内枢使 )主管军事或揽及行政,实际权任很重。资治通鉴卷 282称 “ 梁太祖以来, 军国大政 ,天子多与崇政、枢密使议 ” 。可见,崇政或枢密使取代了制定宰相的军政地位。 有的朝邦宰相职权还实行分掌。如后唐翰林学士为 “ 掌雄之任 ” ,端明学士 “ 得典枢 机此二职均曾分掌宰相部分职权 ,位于宰相之列。另外 ,有的邦国任相也不完全拘于 唐制。如前蜀曾以侍中、中书令为宰相,吴越以丞相为宰相,楚之武安军节度副使、天策府 都尉 (也有不任都尉者)判内外诸司事,实为相职 ,南汉曾以女侍中为宰相,吴以大丞相 兼中书令为宰相。吴徐温和徐知诰相继为宰相

4、时,独揽一国军政大权,为各朝邦所仅见。 在各朝邦中央机构中,军事和财赋是两个要害部门。如多数朝邦以枢密使 ( 或崇政院使、 (五代会要 ,卷 13,翰林院。 资治通鉴 ,卷 275,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五月并胡注。 参资治通鉴 ,卷 287,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五月。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 内枢密使、内枢使)主管军事。主管财赋则专置财司。五代各朝如后梁之建昌宫使(后改 为国计使、租庸使 ), 后唐之三司使(盐铁、

5、度支、户部合为一职 )和租庸使,后晋、后汉、后周 之三司使,一般由宰相兼、判,或由重臣充任。财司掌及中央至本辖区内的财政、赋税、户 口、土地等职。十国诸邦的财司及其职掌大致承袭唐制,或兼取中原王朝之法,同时根据 本邦实际情况设置。如吴、南唐以户部尚书统掌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又置盐铁判官。 南唐还有三司使之置。前蜀置有度支,又以吏部尚书统掌 “ 中外财赋 ” 。后蜀置户部尚 书及三司(户部、盐铁、度支)。吴越置盐铁使、副使 。闽置国计使、三司 。各邦国财司 多以他官充或兼、判。未置财司的邦国,大致以户部尚书、诗郎负责财赋,或由相官统 掌 。各朝邦的中央机构,大 多以军事、财政为主要职能部门,

6、其他职能部门也根据本朝 邦的治政需要从简设置。 五代十国的地方设治承自唐朝。各朝邦保持名义上的道、州(府)、县三级制度,而实 际上都推行州、县两级建制。各朝邦盛时或相对稳定时期,在其辖区内设置州、县两级政 区。五代各朝 :后梁(开平二年, 908年)在河南、关内、河东、河北、淮南、山南、诸道境内置 有府 5、州54、军节度 19,县 370;后唐 (清泰元年 ,934年 )在河南、关内、河东、河北、淮南、 山南、陇右诸道境内置有府 6、州 115、军节度 38,县 632;后晋(天福八年 ,943年 )在 河南、 关内、河东、河北、淮南、陇右诸道境内置有府 7、州 100、军节度 32,县 5

7、84;后汉 ( 乾祐二 年 ,949年 )在河南、关内、河东、河北、淮南、山南诸道境内置有府 7、州 97、军节度 35,县 563;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 )在河南、关内、河东、河北、淮南、山南、陇石诸道境内置有府 6、州 112、军 7、军节度 33,县 610。十国诸邦 :吴 ( 后唐清泰元年 ,934年)在淮南、江南、河 南诸道境内置有府 2、州 26、军节度 9,县 130;南唐 (后周显德元年 ,954年 )在江南、淮南、 河南诸道境内置有府 2、州 31、军 2、军节度 13,县 150;前蜀 ( 后唐同光二年 ,924年 )在剑 南、山南、江南、陇右诸道境内置有府 2、州

8、55、军节度 10,县 260;后蜀 (后周显德元年 ,954 年 )在剑南、山南、江南、陇右诸道境内置有府 2、州 49、军节度 10,县 251;吴越 (后周显德 元年 )在江南道境内置有府 2、州 11、军 1、军节度 6,县 79;楚 (后晋天福八年 ,943年 )在江 南、岭南两道境内置有府 1、州 24、军节度 3,县卯 ;南汉 (后周显德元年 )在岭南、江南两道 境内置有府 2、州 62、监 1、军节度 2,县 225;闽 (后唐清泰元年 ,934年 )在江南道境内置有 府 1、州 4,县 30;南平 (荆南,后晋天福八年 )在山南道境内置有府 1、 州 2、军 1、 军节度 1

9、, 县 15;北汉(后周显德六年 )在河东道境内置有府 1、州 8,县 39。州、县两级是各朝邦辖区 设治的基本行政区划。 各朝邦州一级行政机构的设治,基本上承自唐制,以刺史为本州长官,主管一州军政 民事。唐制,刺史以下置上佐、录事参军与判司。上佐即别驾、长史和司马 ,佐辅刺史掌贰 ,卷 41,庾凝绩传。 参十国春秋,卷 87,孙承祐传。 参十国春秋 ,卷 98,薛文杰、陈 匡范、黄绍颇、蔡守栄诸传。 以上除了个别引籍注明外,主要参考五代会要卷 13、卷 24有关记述;旧五代史卷 149职官 志;万斯同:五代、吴、南廚、蜀、后蜀、吴越、南汉、北汉 ( 将相大臣年表 ,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10、991年版 ), 页 1836、 137171。 2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9年第 4期 学者论坛 州事。录事参军掌主簿事。判司设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曹 ,分职本州各政 务。五代十国各朝邦刺史以下属官多从简设置。如后梁以户曹 “ 通判六曹 ” ,其他曹省 废 。后唐一般六曹均置,但有的州酌情减置。后周仅置户、法两曹 。吴、南唐六曹全 置。后蜀仅置户曹。闽仅有户、士两曹之置。其他各邦六曹废罢 。大致

11、六曹 凡不置者, 其职以它官兼判。府 ,级同州,一般以尹为长官,少尹为副。五代各朝及十国吴、南唐府 尹、少尹较常置。其他各邦有 a府尹者,但少尹多不见置 。大致不 s府尹者,以它职主 音府政。府尹以下属官与州大体相同,因府的地位关系,其属官比一般州有所充实,但也 多酌情设 S,非唐时之完备可比。派任州刺史或府尹的代理官员,称知州事(或知州事,简 称知州 ) 或知府事(简称知府)。也有部分州以节度使、防御使或团练使为本州长官。有的 节度使领 2州以上。 县是州(或府 ) 以下一级的行政区划。县的行政机构:唐制,县置令、丞、主簿、尉及诸 曹司。以县令为长官,总掌本县军政民事。丞为副长官。主簿掌检査

12、文书簿籍的违失,纠 正诸曹司事。尉亲理庶务,分判诸曹司,催征课税,追捕盗贼等。五代十国各朝邦县一级 机构多从简设置。如五代各朝大多仅置县令、主簿。后梁两畿开封府、河南府之赤县置 令、主簿、崩,其他县不置尉 。十国诸邦 :南唐、后蜀、闽、南平(荆南 ) 有县令、丞、主簿、尉 之置,前蜀、吴越置有县令、主簿、剧,楚、北汉仅置县令、尉,吴、南汉仅置县令。凡不置者, 其职由它官兼掌 。 县以下为管 理乡里和城郭坊村的基层组织。唐制 “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 之郭内分为坊,效外为村。里及村、坊皆有正,以司督察 ” 。参合五代会要、頤五代 史、资治通鉴、(十国春秋等有关记述,五代十国各朝邦县以下

13、的基层组织大致循自唐 代。乡、里或坊、村负责人一般称为乡正、里正或坊正、村长,由县指派人员充任,掌督本乡 里或坊村人户,催征賦税,缉捕盗赋,维持治安等事。 各朝邦普遍循唐旧例实行对各级官员的选任、考核。史称 “ 五季自梁以来,虽右武之 时,而诸州取解、礼部试进士未尝废 ”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各朝 ,均通过多次科 举考试,录取了一批批进士或诸科等人选并任命为各级官员 。十国 诸邦,如吴 “ 置选 五代会要 ,卷 20,中外加减官。 同上。 参(十国春秋,卷 114,十国百官表。 参五代会要,卷 20,中外加减官 ;十国春秋 .卷 114,十国百官表。 参五代会要 ,卷 19,县令上

14、,卷 20县令下 菏 尉 中外加减官。 参(十国春秋 ,卷114,十国百官表。 , 唐六典,卷 3,尚书户部。 (资治通鉴 ,卷 288,后汉隐帝乾祐二年三月胡注。 参(五代会要,卷 22 23;旧五代史 ,卷 148选举志以及旧五代史 、 (21卷 ),“ 与律疏、令、 式通行 ” 。十国吴有吴令颂行。南唐昇元三年 ( 后晋天福四年 ,939年 )颁行昇元格, “ 与吴令并行 ” 。昇元六年 (后晋天福七年 ,945年)行用删定 (或称昇元删定 条 30卷 )。 其他各朝邦大致行用本制令,或参用前朝法、唐法。各朝邦普遍置有相应机构 (或专职、兼职官员 )负责司法和监察。各朝邦的法律,大都以刑

15、法为核心,并普遍以严法重 刑为取向 ,作为加强治政、维持本朝邦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司法、监察的执法职能,主要是 面对下层百姓,但对各级官员同样具有法律约束作用,五代十国各朝邦也不例外。如乾化 元年 (911年 ),后梁太祖制命不许各级官员徇私行敛不得因缘征发,自务贪求,苟有故违 , 必行重典 ” 。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各朝均把官典犯赃与十恶五逆、杀人、行劫、放火、造毒 药等重案犯相提并论。后唐庄宗还准定凡州刺史、县令等 “ 在任贪猥,诛戮生灵,公事不治 , 为政怠惰 ,亦加惩罚 ” 。闵帝敕刺史、县令等官员, “ 如以威刑率敛,以枉法论 ” 。前蜀太 祖敕令诸州县等各级官员尽责守法, “

16、如有固违,必行朝典 ” 。对徇私枉法的官员, “ 不计官职 高卑,并正刑名处分 ” 。对各类冤案,着令 “ 御史台常加觉察,若有冤滥,便具奏闻,必当别遣 十国春秋,卷 10,骆知祥传。 十国春秋,卷 37,前蜀后主纪乾德四年二月,卷 43,沛禹卿传。 新五代史 ,卷 64,后蜀世家 孟昶广政十二年,卷 65,南汉世家 刘美乾亨四年;十国春秋 , 卷 16,南唐元宗纪保大十年二月。 资治通鉴,卷 277,后唐明宗长兴三年三月。 参五代会要,卷 15,考功,卷 19,刺史 县令上,卷 20,县令下。 参五代会要 ,卷 9,定格令。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十国春秋,卷 15,南唐烈祖昇元三

17、年七月。 参资治通鉴,卷 283,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八月;十国春秋 ,南唐烈祖纪昇元六年九月。 旧五代史,卷 6,梁太祖乾化元年正月。 五代会要,卷 19,刺史。 R上。 4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9年第 4期 学者论坛 推穷,重行惩断 ”& 。通过司法、监察职能对贪赃枉法或违制、失职的官员追究刑事责任或给 予行政处分, 在一些朝邦中也有例证。有的朝邦还遵前制古法,置匦函、谤木等,作为对各级 官员违法、失职等行为加

18、以监督的一种手段。 各朝邦通过中央至地方州、县各级的设治及有关职能运作,对其领区内实行自上而下 的行政管辖。 各朝邦的军事戍防 五代十国各朝邦根据其经邦治国的需要及面临的内外形势,致力于本辖区的军事戍 防。通过军事戍防与行政管辖结合 ,直接发挥维护本朝邦统治的职能。 军队作为建政立国的武力支柱和戍防攻守的武装力量,五代十囯各朝邦大都由皇帝 或国主直接掌握。这些朝邦的旮帝或国主,集本朝邦军政大权于一身,必要时还亲自统兵 征战 ,成为本朝邦的最高军事统帅,在这一前提下设近中央军事职能机构。十国吴在开国 主杨行密死后,宰相总揽最高军事大权,是为特例。 各朝邦大多以赋予实 u的宰相主管中央军事。如后梁

19、的崇政院使、其他朝邦的枢密 使 (或内枢密使、内枢使 )等,参与军机,主管军事或统兵征战。 各朝邦中央禁军制度,略承唐朝的北衙禁卫军制,但有明显的变革。如后梁禁军实行 六军诸卫制,历经改置 ,有龙虎、羽林、神武、龙骧、天兴、广胜、神捷、天武、天威、英武等军, 各军以统军使为统兵官。其中龙虎、天兴军为嫡系部队 。上置判六军诸卫事为各军总 管。太祖时,又改原藩府牙兵为侍卫马步军,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为统兵官,作为皇帝的 亲卫军 。后唐保留六军诸卫制,同时发展了侍卫亲军制。侍卫亲军以侍卫亲军马步军 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为统兵官。侍卫亲军为皇帝的亲卫部队 ,地位重 于其他禁军。后唐还保留

20、藩汉内外马步军都总管、副总管之置。后晋禁军实行侍卫亲军 制,废六军诸卫制 ,原六军诸卫统一于侍卫亲军。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统掌禁军, 下置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俾等统兵官。后汉侍卫亲军制承自后晋。后周 禁军历经世宗改革后,主要包括殿前亲军 (或称殿前诸班 )、侍卫亲军马军和侍卫亲军步军 三部分,分别以殿前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虞候、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 军步军都指挥使为统兵官 ,各掌本司军事。殿前亲军为皇帝的亲卫军,其地位重于其他禁 军。十国诸邦的中央禁军,大致承自唐代 ,仿效中原王朝,同时根据本邦国的情况设置推 行。各朝邦地方一级的军队,主要是州节度使、防御使、团练

21、使、刺史所领的部队。节度使 有领若干州的重镇,其权任非一般州节度可比。有的重镇节度使还领及中央禁军,其权任 远非一般节度使可比,甚至超过禁军统帅。各朝邦普遍经营各种名号的乡兵 。中央禁军 主要负责卫戍京城、首府、重镇、要害边区和肩负战时的重要攻守任务。地方军队主要负 责戍防所领州府,战时奉调执行攻守任务。乡兵主要负责戍防本土,必要时奉命参加某一 (十国春秋 .卷 36.前蜀高祖下武成元年正月附高祖卩卩位敕文。 按 0日五代史 .卷 4,梁太祖纪 4开平三年六月载龙虎军亲兵之内实冠爪牙 卷 8,梁末帝纪 上载 “ 太祖初置天兴军,最为亲卫 ” 。可证。 参(旧五代史 ,卷 59,袁象先传。 5

22、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 攻守任务。各朝邦军队以步军和骑军为常设兵种,而以步兵为主。多数朝邦如后梁、后 唐、后周和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南汉、南平 (荆南 )等,均建有一定规模的水军 ,其 统兵官一般都冠以水军或冠以象征水军名号的都指挥使、指挥使、都處候等。水军负责沿 江或沿海地区的戍防,战时配合马军、步军执行某一战役的攻守任务。由于军事上攻守的 需要,各朝邦除了直接派遣军队 ,还普遍委派帅臣统领由禁

23、军或节度使等军队组成的行营 军执行攻守任务。行营军及统兵官,五代各朝基本相同,主要有行营都招讨使、招讨使,都 指挥使、指挥使,行营都虞候、都部署,行营都统、总管、制置使等。十国诸邦与五代各朝大 致相同,但也有所异。如吴的水陆行营应援使或其他名号应援使 , 南唐的行营应援使、 应援都军使 ,前蜀的 行营安抚使 ,吴越的行营应援使 等,均有其行营军的派遣特 色。各朝邦行营军一般完成攻守或领镇一方的守防任务后即罢。可见,在战乱不息的五 代十国时期,各朝邦仍然重视军事制度建设,并通过相应的军事制度维系一定规模和实力 的军队,致力于本辖区军事戍防或其他军事需要,以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 各朝邦的辖区军事

24、戍防,主要职能在于对内镇压 “ 叛乱 ” ( 如民众造反或其他反抗活 动,以及频频发生的军变、军乱),对外备御邻邦犯境。但从当时严重分立和争战频繁的局 势出发,各朝邦军事戍防的着重面,除了京都或首府等重地外,大多以接近邻 邦并面临军 事威胁的辖区近边为重点戍防区。 后梁以其北部的河北、山西诸州为重点戍防区,以备御同其敌对已久的河东李 (存勖 ) 晋的南下。梁初,太祖朱温以天雄军节度罗绍威率军 “ 上下数十万人 ” 镇守魏州,兼戍博、 相、卫、澶、贝诸州 。罗绍威死后,于开平四年 ( 910年),以王景仁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 “ 付以步骑十万 ” 戍守魏、博诸州 。乾化元年 (911年),以杨师

25、厚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 (王景仁调任),总马步甲十万 ” , “ 出屯邢、绝 ” 诸州 。末帝初(乾化三年, 913年),复以 杨师厚 “ 镇握河朔兵 ” ,总掌北部兵防 。在与晋 近邻的山西南部地区,也相应增兵守防。 如开平元年至三年 (907年 909年 ), 先后以李思安为潞州行营都指挥使 ,刘知俊为潞州 行营招讨使,康怀英为潞州行营都虞候,王檀为潞州东面行营招讨使等,率军负责这一地 区的守防 。太祖时,北部守防颇为得御,晋兵南下受阻,后梁辖区大局无损。及末帝时, 与晋相持的北部军市渐难维持,边军失驭。贞明元年 (亦乾化五年 ,915年 ), 魏博军乱,晋 王李存勖兴兵南下。后梁魏博既失,

26、河北随之沦陷。梁军虽经力守,但大势已去。至龙德 三年(亦后唐同光元年, 923年),都城开封陷落,芦梁亡。 参 资治通鉴 ,卷 267,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六月,卷 268,后梁均王乾化三年八月,卷 270,后梁均 王贞明四年七月。 参资治通鉴,卷 293,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三月。 参资治通鉴,卷 269,后梁均王贞明元年八月,卷 27,后梁贞明六年十一月。 参卜 0#秋,卷 78,吴越武肃王世家下天宝十一年七月。 旧五代史,卷 14,罗超威传。 旧五代史 ,卷 23,王贵仁传;资治通鉴,卷 267,后梁太祖开平四年十一月 D 旧五代史,卷 6,梁太祖纪 6乾化元年六月。 旧五代史 ,卷 8,梁末帝

27、纪上乾化三年三月。 参新五代史 ,卷 2,梁太祖纪 2开平元年一月,开平二年二月、五月,开平三年九月。 6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9年第 4期 学者论坛 后唐更后梁而立,辖区北部与蓄意称霸中原的契丹为邻,幽州至河东太原一线及其以 北诸州为边防要地。朝廷在这一地区派重将守防,以备契丹南下。如庄宗时,先后以李存 审(即符存审)、李存贤和赵德钧(即李绍斌)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 。尤其赵德钧镇幽州 十余年,严于兵备。又 “

28、 于阎沟 (在幽州西南 )筑垒,以兵戍守之 ” 。 “ 于幽州东筑三河城,北 接蓟州 ,据 “ 形胜之要 ” ,以为守御之计 。北部军情紧急时 ,朝廷及时增派行营军。如庄 宗同光二年 (924年 ), 以天平军节度使李嗣源 (后继庄宗即位,是为明宗)为北面行营都招 讨使率军援幽州 , 与诸州守军阻击南下契丹兵于瓦桥关 (在莫州西)等地 。明宗天成 三年 (928年 ), 以王晏球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安审通为北面行营副招讨使兼诸道马军都指 挥使,率军与幽州镇帅赵德钧所部阻击契丹兵于定州一带 。幽、蓟诸州的守防,有效地 遏制了契丹兵的南下。明宗晚期,契丹南下路线改入河东云、应诸州。明宗根据北部军情

29、变化的形势择威望大臣以制北方 ” ,增派将领加强以太原为重点的河东诸州守防。复 于长兴三年 (932年 ), 以河阳军节度使兼六军诸卫副使石敬瑭(后为后晋高祖)为太原尹、 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兼大同(云州)、彰国(应 州)、振武 (朔州)、威塞 (新州 ) 等军藩汉马步 军总管 ,负责河东诸州的全面守防。及明宗死后,北部军事防御体系渐不稳固,朝廷对 边镇重帅失去控驭。至末帝 (934年 936年)末年,河东守帅石敬瑭结引契丹建立后晋。 后唐在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南下的兵锋中灭亡。 后晋高祖石敬瑭割燕云 16州归契丹,辖区北部改以沧、定、易、代等州与契丹为邻。 高祖与契丹结好,北部局势相对缓和。高祖

30、死后(天福七年 ,942年 ), 嗣位的出帝石重贵 及其臣僚不再向契丹称臣。契丹帝耶律德光再次率大兵南下,北部军情告急。开运元年 至二年 (944年 945年 ),朝廷采取相应的备御措施。如在黄河一线的麻家口、杨刘镇、马 家口、河阳等 “ 缘河津要 ” 处增派禁军和节度使军队加强守防 。又先后派高行周为北面 行营都部署,率师 “ 以前军先发 。刘知远为北面行营都统、杜威 (杜重威)为北面行营都 招讨使督十三节度以备契丹 ” 。一批重要将领如李守贞、马全节、皇甫遇、王周、潘环、 符彦卿、张颜泽、安彦威、安审琦等 ,也奉命率军北上或出任行营军副官,参加抗击契丹兵 之役。其时 ,后晋军队的守防并非完

31、全软弱无能,尤其在河北的泰州、定州、阳城、冀州衡 水、德州、易州遂城、深州乐寿,河 东的忻州秀容、朔州、山东的郓州马家口、青州等战役上 , 均曾有力地阻击或挫败契丹兵 但是,没有多久,战局渐而逆转。出帝自阳城之捷 (开运 参(旧五代史,卷 53,李存贤传,卷 98,赵德钧德。 旧五代史,卷 98,赵德钧传。 (旧五代史,卷 31,唐庄崇纪 5同光二年正月。 参旧五代史,卷 39,唐明宗纪 35天成三年四月 八月。 参旧五代史 ,卷 43,唐明宗纪 9长兴三年十一月,卷 75,晋高祖纪 1系年前追述。 资治通鉴,卷 284,后晋齐王开运元年二月并胡注。 (资治通鉴,卷 283,后晋齐王开运元年正

32、月。 (资治通鉴 ,卷 284,后晋齐王开运元年八月。 参旧五代史 .卷 83,晋少帝纪 3开运二年三月;(新几代史 ,卷 9.晋出帝纪:资治通鉴 ,卷 283,后晋齐王开运元年正月,卷 284,后晋齐王开运元年二月 四月、九月、十二月,开运二年正月一三 月。 7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 二年三月)以后, “ 谓天下无虞,骄侈益甚 ” 。出帝本人也从前方定州返回开封,部分将帅 和军队也陆续南撤,一度形成抗击契

33、丹的有利军車形势无法维持下去。朝廷先主战,复主 和,军事指挥系统的混乱导致整个戍防阵线陷于崩溃 3分散在北部诸州的晋军,即使坚持 守防,也不是强大契丹军的对手,终于无法挽救丧师失地的败局。开运三年 ( 946年),后 晋再蹈后唐的复辙,在契丹帝耶律德光南下的兵锋中灭亡。 后汉高祖刘知远 (刘嵩 ) 称帝前后,率领军队坚持抗击南下辽(契丹 ) 兵,河北、山东民 众组成的义军也加入守土抗辽的行列。辽帝耶律德光以中原人 “ 难制 ” 率其主力兵北返 (耶律德光北归至栾城病死)。乾祐元年 (948年)正月,刘知远病死。后汉军队及各地民 众继续围击滞留中原的辽兵,驱赶辽的残余势力,陆续克回被占领地区。三

34、月,守定州孙 方简(后晋开运三年降归契丹 )复归,隐帝命其复旧职为义武军节度使, “ 控扼要害 ” ,地区, “ 以捍契丹 ” 。孙方简与其弟易州刺史孙行友和泰州刺史孙方遇率军合力守边 ,并继续 收回被占地区,使后晋末 “ 州县陷契丹者,皆复为汉有 ” 。乾祐二年 ( 949年 ), 辽兵再次 南下, “ 前锋至邢、络、贝、魏 (邺都 ) ” 诸州, “ 河北告急 ” 。隐帝遣枢密使郭威(后为后周太 祖 )率军北上, “ 督诸将以御之 ” 。辽兵闻讯乃引去 ” 。乾祐三年 (950年 ), 朝廷加强北 边备御,以郭威仍领枢密使出任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委以重任,凡边事一禀郭威节 制, “ 便

35、宜从事 ” 。郭威莅任后,善治边政 ,为政“ 尽去烦弊之事 ” ,又 “ 戒边将谨守疆场,严 守备 ” ,辽兵也少南下,北部 “ 一方晏然 ” 。此年冬,朝廷政变,隐帝滥杀勋旧大臣,又密令 杀郭威等,朝政陷入严 重的变乱中。郭威率军由邺都南下,击败了隐帝所率的军队。隐帝 被乱兵杀死。郭威进至澶州, “ 军变 ” ,旋入开封称帝,建立后周,北汉亡。 后周建立时 ,原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称帝,建立北汉。因此,后周境即有辽和北汉两 个邻邦。北汉循后晋高祖石敬瑭旧例,结辽为援,以与后周抗衡。后周太祖郭威为此采取 相应的备边措施。如广顺元年 ( 951年 ), 以重将王殷带原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职出任邺都 (

36、魏州 ) 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受权王殷以邺都重镇总掌河北军事凡河北征镇有戍兵处, 咸禀殷节制 ” ,严加备御控制契丹(辽 ) ” 。广顺元年至三年 ( 951年 953年 ), 镇州 成德军节度使何福进率军致力于河北诸州守防 ,击败了南下深、冀、定、镇诸州的辽兵, “ 数 年之间,北鄙无事 ” 。后周还在邻北汉南部近边如潞、晋、隰等增派将领守防。如广顺元 资治通鉴 ,卷 285,后晋齐王开运二年八月。 (资治通鉴 ,卷 288,后汉高祖乾祐元年三月并胡注。 同上。 (旧五代史 ,卷 110,周太祖纪 1广顺元年前追述。 资治通鉴 ,卷 288,后汉隐帝乾祐二年十月、十一月。 (资治通鉴 ,卷

37、289,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四月。 旧五代史 ,卷 110,周太祖纪 1广顺元年前追述;资治通鉴 ,卷 289,后汉隐帝乾祐三年五 月。 旧五代史 ,卷 124,王殷传。 资治通鉴 ,卷 290,后周太祖广顺元年正月。 (旧五代史 ,卷 112,周太祖纪 3广顺二 年九月、广顺三年闰正月,卷 124,何福进传。 8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9年第 4期 学者论坛 年,晋州建雄军节度使王晏、隰州刺史许迁先后率军击败北汉兵

38、的进攻 。同年冬,潞州 巡检使陈思让等率军 “ 败北汉兵于 M亭(在潞州西北一百多里) 。复后,北汉兵卷土重 来,太祖派枢密使王峻为行营都部署率师入援晋州。王峻部将行营军马军都指挥使仇弘 超,都排阵使药元福,左厢排阵使陈思让、康延沼等率军大败北汉主刘崇兵于晋州北 。 显德元年,刘崇复亲率兵 3万,联合辽兵万余骑进攻潞州。世宗以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的 禁军为随身护卫,亲督大军征讨。又命军分三路,以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军赴潞州,河中 节度使王彦超军赴晋州,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军、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军、滑州节度使 白重赞军、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军、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军赴泽州,北上会师与北汉决战,大 败刘崇兵

39、于高平 (在泽州东北) 。高平之役,北汉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无力与 后周抗衡。世宗时期,后周国力趋于强盛。显德二年至六年 ( 955年 959年 ), 后周先后 出师西攻后蜀,克秦、成 、阶、凤 4州;南征南唐 ,克淮南、江北 14州;北伐辽,克濂、莫 2州。 后周的辖区同时扩至所克诸州。显德六年,世宗于伐辽期间病死,恭帝 7岁继位,殿前都 点检赵匡胤(后为宋太祖 )统掌朝廷禁军,权重望隆。显德七年 ( 北宋建隆元年 ,960年)正 月,辽、北汉兵分两路南下周境,赵匡胤奉命率军北讨。至陈桥驿 (在开封府北 ), 赵匡胤发 动兵变称帝,旋回师开封废后周建立北宋。南下的辽与北汉兵,在北宋守

40、军的阻击下撤 退。北宋军还及时平定大将李筠于泽州之叛。其时,北汉衰弱,自保而已。辽在位的穆宗 耶律璟也无意大举南下,北宋更后周后十 余年间 ,北部边防大体稳定。 十国诸邦的边境戍防也各有其重点地区。如吴与吴越争夺地盘,战役常在常、苏两州 间展开。吴致力于其东北战略要地常州的戍防,吴越图之,吴必坚守。如开平二年至三年 (908年 909年 ),吴以陈璋为水陆行营都招讨使率军击败吴越兵,克回被攻占的常州东 洲镇 (在太湖北岸 )。乾化三年 (913年 ), 吴越兵攻常州,吴镇海军节度使、内外马步军 都军使徐温及其裨将陈祐率军夹击,大破吴越兵于无锡 ( 在常州东南境,亦今无锡) 。贞 明五年 (91

41、9年,吴越兵复分水陆两路围攻常州,徐温以新任大丞相、镇海军节 度使、都督 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率军再次大败吴越兵于无锡,右雄武统军陈璋率水军出常州海门 (在长江入海处 )从水路协击并败吴越兵 。吴的边境戍防,不仅保证常州不失于吴越,还 阻挡并击败了后梁兵对北部寿、庐等州的进攻和楚兵对西部鄂州等地区的入侵。 南唐更吴而立 ,继承吴的辖区。烈祖李翼(徐知诰)在位期,边境在吴的基础上加强 守防,又善于与四邻相处,没有大的争战。及元窣李璟在位时期,先后对闽、楚用兵。后晋 开运二年 (9奶年 ),南唐出兵灭闽,辖区东南扩入建、剑(镡)、汀 3州之地。南唐与中原王 朝 (后晋、后汉、后周 ) 也 发生争战

42、 ,尤其后周发动全面进攻造成的巨创。南唐以寿州为重 参旧五代史 ,卷 111,周太祖纪 2广順元年二月。 ,卷 290,后周太祖广顺元年 +月。 参资治通鉴 ,卷 290,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十二月。 参旧五代史 ,卷 114,周世宗纪 1显德元年二月 六月;资治通鉴,卷 291,后周太祖显德元 年二月 五月。 参(资治通鉴 ,卷 267,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八月,开平三年四月。 参 ,卷 2,吴高祖世家天祐十年九月。 参 ,卷 270,后梁均王贞明五年七月。 9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

43、ghts reserved, http:/ 五代十国的辖区设治与军事戍防 镇的北部沿淮一线的设防,初以固备著称,高审思为寿州节度使时 ,“ 增修城隍,守备甚 严 ” 。沿淮水一线增设 “ 把浅 ” 兵每岁淮水浅涸,分兵屯守 ” 。及后寿州监军吴廷绍以 “ 疆场无事,坐费资粮,悉罢之 ” 。清淮军(寿州 ) 节度使刘仁赡向元宗李璟 “ 上表固争 ” 不得 采纳 。沿淮守防渐趋松弛,而南唐与后周的敌对关系却益见紧张。显德二年至五年 (955年 958年 )后周世宗率师亲征南唐。周师入攻寿州,节帅刘仁赡等率军坚守。元宗 以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奉化军 (江州 ) 皇甫晖为应援使等率军北援。

44、寿州 守防坚持一年又三个月被后周攻陷 。初期,唐军与南下的周师在泰、光、舒、扬等州展开 拉锯战,也互有胜负。但元宗增派北援的行营军屡败。显德三年 (956年 ), 元宗命诸道兵 马元帅齐王李景达为主帅,陈觉为监军,边镐为援都军使率军北援。李景达率军刚至瓜步 镇 (在扬州西、六合南 ), 停兵不敢北上,被周师歼灭于六合 。嗣后 ,李景达尾随陈觉军抵 达濠州, “ 遥为寿州声援 而已, “ 军政皆决于陈觉 ” ,而陈觉 “ 无决战意 ” 。南唐当局高官 将帅投降思想益占上风,军事指挥系统混乱,强挡一方的主帅越来越少(如刘仁赡重病不 起,显德四年死)。后周师乘势强攻,寿州陷落后 ,南唐军事戍防体系頮

45、于崩溃。至显德五 年春,淮南江北 14州失归后周,南唐辖区北部仅达长江下游以南。此后,南唐更加衰落, 至开宝八年 (975年 )降归北宋。 吴越与吴争夺地盘,致力于其北部战略要地苏州的戍防 ,吴图之,吴越必坚守。如开 平三年(909年 ), 吴越守将孙琰率军反击吴兵对苏州的围攻。武肃王钱 0复遣牙内指挥 使钱镖、行军副使杜建徽等率军赴援,合击并大败吴兵于苏州 。贞明五年 (919年),吴 水军越长江口入苏州北境,吴越诸军都指挥钱元璀率战舰截击并大败吴兵于狼山 ( 在今南 通州南 ) 以南江面 。为了加强苏州地区的军事备御 ,吴越还在许浦 (在苏州东北境、长江 口南岸,隔江北岸为吴常州境)屯兵守

46、防 。在所辖的太湖 (此湖靠南大半湖区属吴越,靠 北小半湖区 属吴)至松江沿岸置 “ 撩浅军 ” ( 或称 “ 撩清军 ”) 4部,实行屯田 ,以资军队守 防。同光二年 (924年 ), 吴越升苏州为中吴军节度 。以加强该州军政管理和军事戍防 力度。此外 ,地处苏州西南的湖州,杭州以西的衣锦军,此 2州 (军 )同吴的东境近邻,也是 军事上敏感的重点戍防区,吴越军曾多次击败吴兵的入侵。开运三年至四年 (946年 947年 ), 吴越军败南唐兵于福州,辖境向南扩至福州地区 。及北宋建立 ,吴越主钱俶以 十国春秋 ,卷 10,高审思传。 资治通鉴 .卷 292,后同世宗显德二年十月;十国奍秋卷 27,刘仁赡传。 资治通鉴 .卷 292,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月、显德三年正月,卷 293,显德四年正月、 二月、三月。 资治通鉴,卷 293,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三月、四月。 资治通鉴,卷 293,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七月。 参(十国荐秋 ,卷 78,吴越武肃王世家下,天宝二年四月。 .参(资治通鉴,卷 270,后梁均王贞明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