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基于人口视角的分析 ().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812 上传时间:2017-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十国%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基于人口视角的分析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代十国%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基于人口视角的分析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代十国%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基于人口视角的分析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十国%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基于人口视角的分析 ().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经济学 五代十国: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 - 基于人口视角的分析 许金红 (深圳大学中国特区经济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060) 摘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期间 的五代十国应该是其转变的关键过渡时期。从人口的视角,通过五代十国人口的迁徙、分布等情况,探讨农业、 区域经济及对外贸易的特征及转变,以期研判五代十国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关键时期。 关键词: 五代十国;经济重心南移;人口迁移;人口分布 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8 -5645(2013)

2、06 -0028 -06 0 引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经济史中的 一 个重大问题,它对于研究唐宋史意义非凡 ,也是探 讨中国封建地主经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着 这条主线,我们似乎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经 济史。随着学者冀朝鼎在 1936年第 _次提出类 似 “ 经济重心 ” 意义的 “ 基本经济区 ” 12-5概念 后,研究经济重心转移问题为相关学者开辟了 _ 个全新的极富意义的重要课题。众多学者开始在 这个领域辛勤耕耘,虽然现在仍然没有统 _的结 论,但存在的众多争议也正是这 _研究取得成果 和进步的 _个侧面反映。 20世纪 50年代,学者张家驹发表专论指出, 隋唐运河的开辟、东

3、南水利的开发以及岭南海外 贸易的促进等已说明经济重心从隋唐之际就开始 有南移的倾向;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逐渐赶超北 方,均势打破;至五代十国期间,南方超逾北方事 实稳定 ;到南宋皇室南渡经济重心的南移则正式 完成。0 156 -157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异议,争论的 重点在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起止时间及其原因。关 于开始时期的判断大约有六种不同观点,完成时 期的判断大约有九种观点。 关于开始与结束的 判断,最早与最晚的判断均相差一千多年 ,研究结 论相差的悬殊性史无前例。本来历史科学研究存 在差异再正常不过,但差异如此巨大,就需要我们 再进行严肃的思考了。 实际上,学术界对此也早有意识,这与缺乏评

4、估经济重心形成的统一的认同度高的客观标准有 关。目前的评估标准主要都是根据学者自身工作 实践提出的,归纳起来有五种,代表人物为冀朝 鼎、郑学檬、宁志新、程民生、杜玉文。 综合这些 收稿日期: 2013 -06 -03 作者简介 :许金红,女,湖南邵阳人,深圳大学中国特区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经济史。 开始时间有战国说、东汉说、魏晋南北朝说、隋代说、唐代说、安史之乱说;完成时间有魏晋南北朝说、隋代说、隋 唐说、唐代说、唐后期说、五代说、北宋说、北宋晚期说、南宋说。 冀朝鼎标准:交通、粮食、统一;郑学檬标准:生产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生产发展的持久和稳定性;宁志新标准:户 口、人丁、垦

5、田、租赋 ;程民生标准: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土地、劳动力素质、自然环境、商品经济 ;杜玉文标准:人口、商 品经济、对外贸易、自然环境。 一 28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许金红 :五代十国: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 经济学 评估标准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研究中国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不管差异多大,都不可能 绕过五代十国。 这个朝代的历史特殊性 注定 其在经济重心转移上起到了关键的过渡作用。历 史上的动乱时期往往能够出现 _些

6、对后世影响深 远的事件、思想、文化。然而,五代十国的历史一 直是古代经济史研究中的 “ 短板 ” ,最主要原因就 是可供研究的资料贫乏零散,使得我们很难对其 经济史做到像其他时代那样全面而清晰的分析。 鉴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封建经济时代对人口的重 视,使得我们有更多人口方面的可供参考数据及 资料,也由于人口是经济及整个历史发展的主体 , 研究人口问题有助于我们抛开历史中的细节问 题,而不至于在大方向上迷路 。因此,本文单从人 口的视角上剖析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转移的过 程,说明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关键 时期的主要原因。 . 1人口变动对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

7、位,经济 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靠协作和分工的发 展,这要以 _定数量和密度的劳动人口的存在为 前提。因此,人口问题在中国古代很受重视。管 理部门很注重人口的统计调查,在考察人口现象 时主要关心人口的多少,人口和土地的比例关系, 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的结构等。从对人口数量 增长的不同观点来看,可以大体上把古代人口思 想分为:主张人口大量增长、主张人口适度增长、 主张控制人口增长三种类型。 H177-212 主张人口大量增长的有墨子、周朗等人。在 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墨子是第一个谈人口问题的 人。他主张大力增长人口,与封建君主强力推行 人口增长政策不同,墨子提倡增殖人口绝不是从 军事要求出发,

8、而是从发展社会生产着眼。当时 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是 地广人稀 ” ,人地不相 适应,即 “ 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所不足 也 ” 。对于增加人口,墨子提出了诸如早婚、禁蓄 私妾、短丧薄葬、停止战争、减轻赋税等策 略 4 146-148 南 朝的周朗把人口增殖看作国家大事。在 宋书 周朗传里宣称治国者 不患土之不广, 患民之不育 ” ,认为必须消除天灾人祸,让人民安 居乐业,夫妻团聚,并提倡早婚。他甚至主张强制 推行早婚 “ 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 。明朝丘 浚也极力主张增殖人口,声称一国人口的多少关 系到国势的盛衰 ;在大学衍义补 蕃民之生中 写道: “ 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

9、势衰 ” 认为 劳动人口的增长和财富增长紧密相关,君主必须 掌握户口数量,鼓励人口增殖。 在主张适度人口增长的古代思想中,商鞅等 所著商君书的算地篇可谓典型代表,其最先 指 出人口和土地要相适应。就人口问题本身而言, 其观点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求人口数量的增多,而 更加关注人地的比例关系。商鞅从人地对比中提 出相对人口过剩,所以对内开垦土地和对外开辟 疆土是其主张的主要方法。 韩非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的代表人物。他将 前人关于人口和土地的关系推进到人口和财货的 关系来考察人口发展 ,把人多财寡看作 “ 民争 ” 的 根源,但并不主张消极地减少人口,而是要求尽可 能地减少一切非生产人口,同时主张积极发

10、展农 业。韩非人口增长趋势的思想成为其后中国古代 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思想的主要渊源。 另外 在人口迁移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也 有其鲜明主张。自孔子提出徕民思想以来,古代 许多思想家都考察了人口迁移问题。 不管从中国史,抑或从外国史来看,我们都能 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一般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解释。在狭义上一般理解为 “ 五代十国 ” 本身。广义理解则指 在具体历史运用实践中,往往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使得定位更为严谨。本文取广义理解。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唐灭亡后这些藩镇仍存在,而且割 据更加剧烈。五代十国政权屡有更迭,战火纷飞,统治者多重武功而轻

11、文治,且大多开国之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 “ 徕民 ” 也是商君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政策主张,即招徕三晋之民到秦国垦荒。到汉代,移民垦边,驻军屯田 已成为重要的人口政策。苏轼也主张移民垦荒,并把 “ 均户口 ” 作为 “ 安万民 ” 的一项措施。明代徐光启更明确地建议把 东南人口迁移到土旷人稀的西北地区去。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不少思想家都把开垦西北作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一个 重要途径。 一 29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

12、科学版 ) 22卷 6期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口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重要 的经济问题,人口的数量、结构、质量、迁移等内容 关乎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占封建经济 主导地位的农业生产。另外,人口对封建经济的 商业、贸易也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本文 选择从人口视角分析五代十国是经济重心南移关 键期问题的主要原因。下文中主要结合五代十国 期间人口的情况,包括其迁徙、分布、密度等,对这 _时期农业、贸易等与唐宋的简单分析比较,以期 得出五代十国乃经济重心南移关键时期的结论。 2五代十国时期的人口迁徙与农业发展 安史之乱后,华北地区由于受到割据藩镇和 五代各朝长期混战的严重破坏 ,人口大量外流,使

13、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中国人口从 900万户锐减 至200万户, “ 里无麦禾,邑无 烟火 ” 。唐代繁荣 的东都洛阳经过不断的战乱,在籍的居民还不满 100户。唐末到五代十国,前后历时 80年,中国 内外一片混战,生灵涂炭。到宋初约有 200万户, 损失率 76%。 0 108 115杜文玉课题组推算出的五代 末年全国总户数为 310多万户,总人口数约近 1 600万人。 02 3可以说,唐自安史之乱后带来的不 仅是政治上的分崩离析,整个国家人口发展的大 逆转也随之而来。最主要的方面不在于人口数量 的变化,而在于人口的迁徙。五代十国时期人口 迁徙的主要方向是南方各地 ,如江淮、巴蜀、闽广、 两

14、湖地区。其中 既有规模较大的有组织的迁徙, 也有举族举家迁徙。因此 ,在整体人口户数下降 的大前提下,南方户数的下降幅度大大低于北方, 其主要原因除了人口自然增长外,最关键的因素 在于大量北方人口源源不断迁入(见表 1)。 表 1 唐五代南方相同地区户数比较 时代 户数(户) 指数 资料来源 五代十国 1 363 704 100 文献通考、舆地考一、 宋史、地理志 _ 元和时期 1 053 517 77.3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 - 三零 这种由中原人口迁徙为主,其他地区次之的 人口迁移流,使得南方的户数及人口超过北方,并 使得这种优势持续稳定下去。这种迁徙对北方的 一 30 影响是巨大的。最直

15、接的就是,北方耕民大量南 迁 ,使得北方农业生产无以为继,在相当长时间内 都处于 _种停滞的状态。而在南方,虽也不免遭 到战争的破坏,但在十国时期,相对华北而言,南 方的重大战事较少,政局也比较安定,有利于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据 (五代回鹘史料记载,由于大量劳动力和 生产技术的涌入,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社会经济 持续发展。蜀地富庶,前、后蜀时期内部相对稳 定,又注意兴修水利 “ 广事耕垦 ” 。褒中一带还 兴办了屯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吴、南唐、吴越 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批荒地得到开垦。吴 越在浙东沿海修筑了捍海石塘,以防海潮侵袭 ;又 募民开垦荒田,免征田税,使钱塘成为东南的富庶 地

16、区。南方各国多注意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有 利。农业生产的发展迅速,许多原来北方占优势 的方面都有了大逆转大反差。首先,南方各国由 于社会相当稳定,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地主土 地所有制的发展比中原地区要快。其次,以水利 为例,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水利发展情况要远远好 于北方,无论是水利工程的数量还是对兴建水利 的重视 程度,都大大超过了北方。在唐朝时岭南 地区极少兴修水利工程,五代十国时期由于人口 的南迁 ,农业生产的需要使得人民因地制宜,改善 了水利建设的状况。 笔者在此主要对南北方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 情况加以分析。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 基。兴水利、除水害 ,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

17、 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建设的基 础性、公益性、战略性无疑对封建农业经济具有更 加关键的作用。五代十国期间的水利建设在南北 两地的发展是很不 _样的。在北方,由于这个时 期的黄河水患,主要的水利建设都以疏通和治理 为主要内容 ,人口的稀少与迁徙更使水利建设方 向偏离农业生产 ;加之忙于战乱,许多原有工程拖 后或荒废,此时水利建设系统较之唐朝已有明显 后退。而南方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如南方统治者 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以及人口的大量迁入 ,使得水 利建设的核心内容围绕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如南 唐练湖水利工程不仅能灌溉农田,养殖鱼虾,还能 调节水量,使得百姓免遭水旱灾害。吴越境内也 ?1994-

18、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许金红 :五代十国: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 经济学 大兴水利建设,工程量和成就超过了南唐。吴越 遭受太湖水患,采取的水利治理方法是兴修堰堤 等,用淤泥堆积成良田,使得农田面积扩大,而且 旱涝保收。马楚、南平、后蜀等地的农田水利也在 唐朝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这种整体上不平衡的 水利建设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 情况对于封建社会经济来说影响巨大。 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是互相促进的,随 着这种趋势的发展,南北方的

19、经济优势逆转只是 时间的问题。州县的设置常与所在地区人口的增 加、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太平寰宇记所载五 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是在南 方。 北宋统一南北时,原后周和北汉所在的华 北地区约 _百万户,而南方九国所在地区已有二 百三十万户,这显示了南方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 并且已经远远超过了北方。 3五代十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的人口分布特点是: ( 1)南方 的户口数大大高于北方,若将淮南也算在内,南北 方户口数比例更加悬殊。可以说 ,这个时期整个 中国人口分布已经极其不平衡。 ( 2)南北方区域 自身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北方以河北地区人口 居多,其中 魏博六州户口

20、,天下 之半。 ” & 915关 中、河北北部、河东地区人口密度却很低 ,人口流 失严重,地广人稀。南方地区的人口分布也很不 平衡。清源、吴越等地区的人口密度很高,而南 汉、湖南的人口却非常稀疏 ,甚至低于北方人口稀 少的北汉地区。 ( 3)南方各国国内的人口分布也 不平衡。南唐人口虽然多于其他国家,但其人口 密 度各个地区不 _,后蜀情况也如此。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会直接导致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尤其是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 社会。这种南北人口及其各自内部分布的不平衡 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五代十国期 间连年征战使北方劳动力资源急剧减少 ;其次,北 方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导致北

21、方人们迁徙的重 要原因。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的严重流失, 黄河含沙量随之增加,五代时期又频频决口,使得 大量农田被淹 ,造成了长期难以改善的恶劣环境。 加之五代十国期间气候的变化,雨量过多,北方农 业生产状况更为惨淡,北方大量人口死 于饥饿,人 们不得不迁徙至南方各地。而南方这个时期的气 候、植被情况、环境情况都相当良好,如水稻很适 宜南方的气候,加之人们精耕细作,为众多人口提 供了更充裕的粮食。因此南方迅速积聚起人口和 城市以及发展起了手工业、商业的大都市。另外, 南方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北方,也是南北方人口 分布不平衡的一个原因。 结合人口分布的这些特点,我们总结五代十 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

22、征主要有两点。 第一,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社会经济发展 各有特点。在五代十国期间,中原王朝占地最大, 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长期处于唐末战后的恢复 期,黄河水患的破坏更是阻碍了农业生产恢复的 脚步。中原地区农业经济恢复速度缓慢,战争频 繁,根本没有精力和物力去进行农产品加工,或使 生产商业化。虽然中原地区畜牧业比南方地区要 发达,但这主要是资源稟赋的差异 ,而非产业自身 发展的差异。在商业方面,中原地区始终未成繁 荣态势,与南方各国的贸易是其主要内容,因此特 别容易受到战火和政治方面的影响,难以持续顺 利进行下去。相比之下,江淮地区由于经济政策 和数十年的和平发展,水利事业得到极大改进,农

23、业、手工业和商贸都获得较大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 大力发展,逐渐达到 了社会经济的繁荣阶段。两 湖地区经过五代十国的开发,社会经济较唐代时 也有了较大发展,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尤其在 丝织、冶矿、铸币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农业和商贸 业也有较大起色。川蜀地区在五代十国时期取得 的最突出的区域经济成就当属制茶业、雕版印刷 业、药材种植业和织锦业。闽广地区经济特点使 其在五代十国期间彻底改变了其历史形象,摘掉 了全国最落后地区的帽子,经济和文化地位都发 生了巨大变化,尤以福建最为突出。农业方面启 用了 _些有治国经验者,指导开发岭南。牛耕和 如蜀置五县,吴越设五县,闽增设十三县,南唐 新置二十六县(其

24、中有十八县在今江西境内 ) 此处的 “ 天下 ” 指的是后唐统治地区。 一 31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2卷 6期 铁制农具被广泛使用,对农业生产进行精耕细作, 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稻麦轮作制,使粮 食产量大幅增长,其他特色农产品也获得北方南 迁的劳力及技术支持而迅速发展,直至宋朝发展 成当时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 _。河西地区继 续保持畜牧业的生产,在农业上有 _定程度发展, 地处丝绸之路要

25、道,中转贸易和官方贸易较多。 第二,由于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 得自原始社会开始就在北方或中原地区的中国古 代经济重心 ,在五代十国这个关键的过渡时期已 经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南移现象。笔者认为,衡量 经济重心是否南移不在于南方经济对北方经济具 有绝对优势 ,而在于南方经济对北方经济具有稳 定的比较优势的持续潜力。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 不管在社会稳定程度、自然环境、人口的吸引力等 方面,还是在农业、都市、商业、手工业经济等方 面,都已开始逐步赶超北方 ,并且使得这种优势得 到稳定和巩固。可以说,南方区域经济在五代十 国期间已经超过了北方地区,而且这种局面一直 被保持下来,到宋朝时候则进 _步

26、扩大了这种趋 势 6 286-307 4五代十国人口与对外贸易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贸易的商品种类与唐代相比,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扩大,商品种类进 一 步增 加,然而从商品 贸易的发展趋势看,却出现了一些 与唐代不同的变化,构成了 _些新的特点。五代 十国时期商业贸易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国内 各区域间的贸易比较兴盛,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贸 易有所萎缩;陆上对外贸易萎缩,海上贸易有所发 展;官营商业有所发展。用于贸易的商品种类与 唐代相比,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扩 大。这 一 历史时期商业贸易的局限性表现为缺乏 统一的国内市场,商税繁重 ;战乱和混乱的政治秩 序,影响了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

27、币制杂乱,钱币 紧缺,制约了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082-4 在贸易商品上,五代十国也是变化较 大的 一 段时期。首先 ,南北方的贸易从唐代以粮食、絹布 为大宗贸易向品转变为以茶、马为大宗贸易向品, 北方主要向南方输出羊马等畜产品,而南方主要 向北方输出茶叶。其次,是对外贸易商品的变化。 海外输入中国的商品仍然主要是香料、珍宝、药 材、象牙等质轻而价贵的商品,而中国对外输出的 商品种类,除了传统的丝绸外,茶叶、陶瓷以及铜 铁制品等都成了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再次,南 方诸国商品种类增多。主要表现在农业中经济作 物生产不断扩大,商业贸易增加了不少新商品种 类。蔬菜、水果、养蜂、养鱼、种药、花卉等

28、行业都 出现了 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五代十国时期对外贸易远没有唐 代时期那种繁华景象,更显萧条,但海上对外贸易 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是南方国家与朝鲜半 岛、日本、东南亚、西亚、南亚和非洲的外贸往来。 中原王朝与其很少往来,南方各国与其之间的外 贸交往也多为民间贸易,其次为朝贡贸易;而中原 国家与其有限的外贸也主要为朝贡贸易。 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对外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分别是从人口规模和人口的流动角度 来实现的。第由于战乱导致的人口规模总量 的减少 ,商贸往来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各国法令的 限制更是加大 了对外贸易的难度 。但通商贸 易、互通有无仍是大势所趋。第二,随着人

29、口的南 迁 ,北方传统丝绸之路贸易衰落,南方的海上陶瓷 之路却日益繁荣。造成这种此消彼长的原因除了 人口外,自然还有其它因素。如传统陆上丝绸之 路交通线路险阻,运输量有限,战争不息,安全性 很低等。南方各国大都濒临大海 ,港口和海航能 运载更大质量货品,加之航海和造船技术的提高 以及南方更安定,海上交通安全也大大高于北方,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可以通过海路运输到 东南亚等国,这些国家商船及商客也可方便进出。 而北方海上贸易明显落后于南方各国 ,港口只有 登、莱两处,不仅港口数量少于南方各国,而且贸 易额也远远不如南方各国。海上贸易日渐占据主 导地位,陆上交易日渐衰落以及南北方贸易量的 对比

30、悬殊,从另一个方面宣告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已然更趋稳定。 如蜀国法令规定 “ 不许奇货东出 ” 后周规定贩运食盐不得逾越漳河等。 一 32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许金红 :五代十国: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 经济学 5结语 五代十国的历史虽然杂乱,实际时间却并不 长,一 般称有 54年,如果以宋朝灭亡北汉算终止 时间的话 ,也只有 72年。在这不算很长的历史时 期内,经济发展却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北方长 期受战乱影响,水土流失,植被

31、破坏,土地价值下 降,民不聊生,人口大量迁徙南方。但这种迁徙与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金辽夏时期不同,五代十 国时期的人口迁徙持续时间较短,涉及地域没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么广泛 ,使得北方的经济不至 于溃败,而是处于对唐末残破经济状况的恢复发 展中。 随着人口迁徙至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 术也带至南方。南方战祸较少,和平安定的环境 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加之统治者采取的一些有利 措施发展农业、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手工业及 商业,社会经济尤其是南方区域经济得到了飞速 发展。在恢复发展中经济总量不断提高,更重要 的是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使之稳定。 可以说五代十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两宋繁 荣奠定了良

32、好基础,也使得整个古代 经济继续往 前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这种过渡 和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人口的迁徙、分 布、规模与密度无疑起到了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冀朝鼎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 展 M.朱诗螯,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1. 2 张家驹 .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M.武汉 :湖北人民 出版社 ,1957. 3 张纯元,李竞能 .人口经济学 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 ,1983. 4 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史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社 ,1998. 5 文欢 .历史不忍细看 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7. 6

33、 杜文玉 .五代十国经济史 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 7 (宋)薛居正 .旧五代史:卷六九 M.北京:中华书 局 ,1959. 8 杜文玉,周加胜 .五代十国时期商业贸易的特点及 其局限性 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 (3). (责任编辑王诠)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The Crucial Period of Economic Core Transfer to the South in Ancient China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XU Jinhong (The R

34、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Special Zone Economy,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China)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economic core in ancient China is one important topic in the research of economic history. Economic core transferred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

35、es, during which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was one crucial transition period of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regional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s are discussed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about the migration, d

36、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It is hopeful to confirm that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is the crucial period of economic core transfer to the south in ancient China. Key words: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economic core t 33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