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蠖效应基于扎根理论的医药企业战略再导向研究-杨张博.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18105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尺蠖效应基于扎根理论的医药企业战略再导向研究-杨张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尺蠖效应基于扎根理论的医药企业战略再导向研究-杨张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尺蠖效应基于扎根理论的医药企业战略再导向研究-杨张博.pdf(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8卷第11期2016年11月管理评论Management ReviewV0128No11Nov,2016尺蠖效应:基于扎根理论的医药企业战略再导向研究杨张博1,2 高山行3郝志阳3(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西安710049;3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摘要:论文研究中国医药企业是如何进行战略再导向的,以及何种因素影响着战略导向的选择。战略再导向指企业改变战略路径,从一种战略导向转至另外一种战略导向的选择过程。论文从背景、过程、内容三个角度建立研究框架;采取扎根理论建构的方法构建模型。研究发现,国内医药企业战略再导向除

2、受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企业资源等因素影响外,管理者认知对外部环境和再导向的关系起着中介作用,组织惯性具有调节作用,制度执行力是制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转型经济特殊性和产业特点,医药企业战略再导向存在着不断的在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间摇摆的尺蠖效应。研究揭开了企业战略再导向过程的黑箱,解释了为何在新兴经济中,医药企业战略再导向相对于制度和市场环境的规范化有着普遍的滞后。关键词:战略再导向;扎根理论;管理者认知;组织惯性;制度执行力引 言企业是否会从一种战略导向转向另一种导向?如何分析这种转变过程?新兴经济国家(Emerging Economy)中,企业战略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是最近二十年来战略

3、管理领域的重要方向。新兴经济体指低收入、高经济增长,采用经济自由化作为经济政策的国家旧1。已有丰富研究关注战略导向作为自变量是如何影响创新的,如不同战略导向对企业不同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影响”。,亦有研究关注战略导向的前因变量M7J,或聚焦于战略导向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等方面1。彭正龙和何培旭的研究表明不同战略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别,企业应根据行业特征和外在环境选择主导战略p1。对战略研究的深入需要学者关注战略导向的转变过程等更加细微和复杂的方面,这就涉及到战略再导向(Stra-tegic Reorientation)的问题0I。战略再导向指企业改变战略路径,从一种战略导向转至另外一种战略导向

4、的选择过程。导向的改变意味着企业战略的重新定位,是一个缓慢、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战略再导向的过程既存在企业外部环境的作用,亦有企业内部资源的影响。打开战略再导向的黑箱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企业是如何根据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进行战略选择的。在新兴经济中,制度变化剧烈而频繁旧j,更容易观察到企业战略再导向现象。首先,为适应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企业需要采取较灵活的战略。企业战略面临着强烈的环境压力和制度压力。2 J,为适应这种压力,企业往往需要调整战略行为乃至战略导向。其次,新兴经济国家中制度不断变化,人际关系的作用随着经济和制度发展逐渐下降。组织为追求新的合法性可能改变其战略导向1。最后,新兴经济

5、国家制度和市场的不断完善为企业提供了足够的激励以改变其战略导向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l 2I。在实践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断完善的制度和市场环境并未显著的影响企业的战略导向选择。例如,收稿日期:2014-l卜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l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187)。作者简介:杨张博(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员,博士;高山行,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郝志阳,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万方数据管理评论 第28卷过去十年间,中国制药产业经历了激烈和快速的制度演进和环境变化,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审批管理制度

6、,较有代表性的制度变化是新版GMP的推出、“十一五”“十二五”计划中对创新药的大力支持及审批流程的改变。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本质是基于科学技术的产业。但即使考虑到医药研发周期等滞后因素,中国药企的战略导向变化并未与制度和市场环境同步而显现出明显的技术导向3|。有研究表明,在中国转型经济时期,很多成功的企业都以服务导向和销售导向为主_l 4I。为何越来越完善的制度未引起高技术企业转变为技术导向,反而依旧偏向市场导向?对此问题的解答除了考虑外部环境对组织带来的压力外,还应考虑到组织内部资源多寡、应用程度等的差异,两者可能共同导致了企业坚持旧有的战略导向。对企业战略再导向过程的分析无疑更有助于我们对

7、以上现象的理解和阐述。对以上问题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在新兴经济中,企业战略导向的选择可能会存在的尺蠖效应。秦晖在描述我国改革战略时提出尺蠖效应:不论尺蠖如何一放一缩,它实际上仅朝着一个方向前进1 5I。在本研究背景下,战略再导向的尺蠖效应指不论企业选择何种战略导向(尺蠖的上下运动),根本目的都是为最大化企业竞争优势(尺蠖水平运动的唯一方向),而企业回报的实际或感知到的影响因素则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再导向(尺蠖运动上下的幅度)。具体来说,一方面,创新驱动着企业选择技术导向;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大环境又使企业需要保持市场导向。两个方向上有所矛盾的力量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再导向。综上,本研究的问题是,新兴经济体

8、中,什么因素造成了企业战略再导向中的尺蠖效应?理论背景和研究框架战略导向(Strategy Orientation)是指企业为达到卓越绩效而进行恰当行为的战略方向【14。企业战略导向可分为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创业导向、学习导向等6。市场导向的企业重视产品最终消费者部分的价值创造和以及这种价值的传递,包括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部门协调三个维度,强调企业对市场相应信息的获取和快速反应。技术导向的企业认为更重视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强调通过持续改进技术以获得竞争力6|。创业导向的企业重视新的市场机会,通过一定的风险先动行为,开拓市场和进行创新,以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创业导向的三个核心维度是风险承担性、前

9、瞻性和创新性8|。创业导向是一个行为构念j,是组织层面所具有的创业精神。学习导向的企业主要关注在企业内部建立其学习路径和相应的学习文化,由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和开放思维三个维度构成,是组织内部价值观和文化层面的构念M J。战略再导向关注导向之间的变化,本研究主要关注企业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间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1)若同时考虑各个导向之间的变化会过于复杂而不便于进行分析,因此仅选择两个导向。(2)本研究的样本是国内医药企业,企业在新兴经济中往往多采用市场导向,以快速占领市场,获取优势为首要目标H 9I。(3)医药产业是基于科学的产业,技术领先是药企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产业特性又要求

10、药企多采用技术导向1 9|。企业战略导向的选择是为适应其所处的环境J。制度理论和资源观是研究战略再导向的两个主要视角21 J。Peng和Zhou亦指出战略选择的三个视角分别为产业视角、企业资源视角和制度视角2|。因此,本文首先回顾制度理论、市场环境、内部资源和战略导向的关系,继而提出战略再导向的研究框架。1、外部制度和市场环境与企业战略导向的关系环境的改变是企业战略再导向的驱动力,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要求企业迅速做出应对。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制度理论解释制度如何影响组织结构和行为,强调企业如何通过与外部制度环境保持一致而获得优势地位和合法性汹。制度影响

11、着管理者行为和企业战略导向,本质上,制度影响着企业的能够获得的回报,是企业运行的一种约束。回报的改变也意味着企业应调整战略导向和相应的战略行为1。新兴经济中存在着快速、剧烈和复杂的制度变革现象。2 5I。正式制度的规范化消除了企业的限制,使企业更加现代化,也面临着更严峻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中国仍处在转型中,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4|。这决战略导向与战略类型(Business Strategy Types)虽有重叠的部分,但并不相同。战略类型由Miles和Snowml首次提出。关注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具体采取的战略行为,可以分为Defender、Prospector、Analyzer和Reac

12、tor。战略类型更关注企业具体的运营行为,类型的改变也较战略导向更容易。万方数据第11期 杨张博,等:尺蠖效应:基于扎根理论的医药企业战略再导向研究 205定了绝大部分涉及新兴经济中的战略研究都主要使用制度理论的视角126)。Peng等认为,新兴经济中,随着制度的变化,企业战略也会有相应变化,制度上的变化包括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干预力度、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和有效性。他们认为在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制度因素应该作为自变量而不是背景条件进行研究“。DeClercq等的研究表明制度缺失不利于公司治理,容易产生机会主义、寻租、贿赂等行为;新兴经济中,企业承受着较高的制度负担(Institutional B

13、urdens),缺乏完善的制度结构可能会阻碍企业探索新的市场机会。这会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使企业锁定在已有的战略导向之上。Lau和Bruton的研究比较了中国和俄罗斯的制度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证明不同的制度支持对企业发展战略导向以及战略执行具有不同的影响。市场环境包含竞争强度、技术动荡性和需求不确定性。关于市场环境与战略导向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作为导向和绩效关系研究中的调节变量出现0”j。二是市场环境影响着企业战略导向。如在更高的市场增长,更低的竞争强度下,企业倾向于采用顾客导向;在变化更快的、竞争强度高的技术环境下,企业倾向于技术导向7。进一步的,竞争强度低的情况下,企业会重点

14、采取与产业契合度较高的战略导向;当竞争强度较高时,采取与主要竞争对手差异越大的战略导向,越能获得绩效的提升。7。当需求不确定性增加时,企业倾向于选择顾客导向;技术动荡性的增加则会导致企业偏向技术导向五。新兴经济中,企业一方面因为环境压力需要进行战略再导向。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累积的资源和经验可能会阻碍企业的战略再导向。2、内部资源与企业战略导向的关系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的关键资源,战略导向受组织资源以及多种资源组合方式的影响引。关于资源与战略导向关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认为企业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战略导向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决定了企业利用资源的方

15、式口4,35 o。Ketchen等在回应对资源基础观的批评时,认为企业战略资源并不能直接影响企业绩效。企业资源到绩效间还存在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等中介变量,实现企业战略资源的潜在价值正需要企业进行相应的战略行为1。而战略行为则取决于企业特定的战略导向。战略导向的中介作用不仅体现在资源和绩效上,张婧和祁超进一步指出,战略导向亦中介着企业竞争战略选择与新产品绩效的关系6。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引发学者进一步思考资源是否会决定企业的战略导向,这是第二个主要研究方向。Lau等发现,企业是否存在研发中心会决定企业是否采取更激进和聚焦于市场的战略导向,企业在研发和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力度、技术联盟数量和管理者的海外

16、经历也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导向旧3|。企业资源有按其是否可见,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tangible and intangible resources)。无形资源往往源自于企业能力,两者共同决定着企业的战略选择3 7。按使用方式的不同,资源可分为金融资源、市场资源和技术资源。金融资源来源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会导致组织采取更多的市场导向行为引。Debruyne等的研究发现,资源对战略导向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资源的可获得性会加强管理者关于成功采取竞争者导向的信念,但同时因为资产责任(1iability of wealth)的原因,可能减弱他们采取竞争者导向的动机3 9I。第三个方向则是对资源和导向关系

17、的进一步探索。企业现有的核心资源可能会产生核心刚性的问题,对企业适应环境而重新做出战略选择造成阻碍,因为企业资源的改变和调整通常慢于环境的改变1。新兴经济中的企业面临着资源稀缺或陈旧的困境,因此企业已有资源对其战略再导向可能有着更加复杂的作用。对高科技企业来说,研发基础、技术联盟和管理者海外经验是三类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13 3I。组织未来的战略机会取决于组织现在的状态。企业倾向于在先前成功的领域寻找关键信息,成功经验会导致企业继续采用之前战略。但外部环境较动荡时,坚持原有战略导向可能影响再导向H1。转型经济中外部环境急剧的变化需要企业调整其战略导向,但因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往往缺乏管理技术和管理经

18、验,受之前成功经验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不确定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下,企业更倾向于对战略进行微小的调整,而不是对组织进行大的变革H 2I。综上,我们需要同时考虑环境和资源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共同作用。3、企业战略再导向的理论分析框架战略再导向(Strategic Reorientation)的术语首次出现在Flaherty和Pappas关于销售类员工在企业战略沟通中作用的研究中,他们所指的战略再导向指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战略转变的倾向程度(orientation towardchange),是个体层面的战略倾向性川。最近几年,有许多学者指出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应重点关注企业战略导向的变化1020225 8。实际

19、上,企业层面的战略再导向是战略导向的动态性变化,该种变化表明企业重新万方数据管理评论 第28卷选择战略导向。因此,在本论文中,我们将企业层面战略导向的转变界定为战略再导向。具体来说,现实中,企业不可能采取一种战略导向,而是会根据外部环境、制度和内部资源的变化对战略导向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进行战略导向。战略导向与战略再导向是不同的构念,因此,战略再导向的影响因素不能简单等同于战略导向的影响因素,相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也可能存在不同。战略再导向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内容和变革背景等多方面。企业需要将特定的战略导向匹配特定的环境条件7。,主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来适应环境变化。当影响导向的

20、环境或资源变化时,往往意味着企业需要进行战略再导向。战略再导向意味着组织对资源重新组合进而能够持续的保持竞争力。同时,再导向是一个复杂过程,为更好的分析这一变化过程,需要从内容(content)、背景(context)和过程(process)三个维度M列考虑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对组织的长期目标(prospects)的影响4 5|。在内容部分中,需要考虑导向变革的方向、方式和时间。在背景部分,可以引入环境和资源的构念。在过程部分中,我们将分析环境和资源是如何引起战略导向的改变的,并分析具体过程。图1是根据理论综述建立的扎根前研究框架,能帮助我们在扎根理论建构过程中保持理论敏感性。研究根据该模型设计

21、访谈问题,通过扎根理论不断比较质性资料和模型,建立更适应本研究主题的模型。在研究框架中,仅考虑正式制度对企业战略再导向的影响。因为新兴经济中,正式制度变革较为频繁,对企业影响最为深远,也较容易观测到。市场环境则包括竞争强度、技术动荡性和需求不确定性,企业需调整其战略导向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度和外部环境变化属于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是战略再导向的背景维度。企业资源多寡是执行战略的基础。现存的资源会影响企业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再导向J。论文使用财物、市场和技术资源的分类。同时,企业需要将其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匹配,否则极有可能被淘汰出局。这意味着资源对制度和市场环境与战略再导向的关系存在着调节

22、作用。图中五个箭头表示的因果关系是战略再导向的过程维度。战略再导向可理解为两个事实部分。一是企业具体从哪一类战略导向转变至另一类导向,即再导向的内容维度。二是企业再导向的完成和持续时间以及反复程度。这是战略再导向的内容维度。图1战略再导向的理论框架(扎根前)研究设计容1、样本选择、数据搜集和整理生物医药产业是研究战略问题的理想实验室J,具有技术变革剧烈、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巨大、受制度影响深远等特点m。这些特点决定了企业发展极度依赖于技术创新。企业战略导向对创新有着重要影响2|,从而影响企业乃至产业的发展。研究采取理论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的方式选择调研企业。选择发展

23、较为成熟的上海张江产业园区、新兴且发展迅速的苏州纳米工业园、苏州高新产业园、江苏徐庄软件园和西安新药研发基地的多家企业进行访谈。调研采取半结构访谈的方式,该方式将访谈内容聚焦在研究关注点之上,同时可以让被访谈人畅所万方数据第11期 杨张博,等:尺蠖效应:基于扎根理论的医药企业战略再导向研究 207欲言8。访谈问题依据研究设计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主要集中在企业战略、企业资源、研发创新、人才招聘与管理、集群环境和制度环境等五个方面。预调研于2012年6月进行,我们邀请生命科学、药学方面的专家对调研提纲提出意见并修改,并于西安高新区实际面访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根据其反馈意见和调研中出现的问

24、题进一步修改调研提纲和调研计划。经过电子邮件、电话询问等方式,调研团队确定一批愿意接受面对面访谈的企业。通过对访谈对象、企业类型、访谈便利程度进行筛选,最终确定调研的样本企业。这些企业愿意同时提供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研发人员接受访谈,保证了调研层次的丰富性。我们尽量确保这些企业的类型各不相同,以避免组织异质性(Organizational Heterogeneity)对研究的影响,确保研究的外部效度。调研时间从2012年7月开始,到2012年11月结束,受访人员为14人次。平均每家企业的访谈时间为3个小时,每次访谈至少有四个人做记录,并有录音。调研完成后根据笔记和录音整理成访谈文本

25、并编号,并由调研人员互相印证文本内容;课题组还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搜集被访企业的各方面信息,并与访谈内容进行交叉检验,对有问题的内容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回访。这些方法能够充分保证访谈数据的效度和信度。企业的调研情况如表1所示。表1调研企业基本情况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质化或定性研究的一种分析方式,它根植于质性材料,其目的在于从现象中建构新的理论或更新已有理论。其本质上是一种归纳过程。通过该方法,能够不断比较理论框架与质性资料,进而发展出企业战略变革的理论模型。扎根理论以编码作为其基本分析工具,编码过程分为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主轴编码(a

26、xial coding)和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三类H 9I。通过逐字挖掘质性资料并标注进行开放式编码,在标注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的范畴。通过主轴编码,界定范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确定研究的主范畴。选择性编码聚焦于核心范畴的分析,考虑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的关系,以期构建理论故事和模型。我们使用Nvivo软件进行编码的工作。结果与讨论1、编码结果研究对四家民营企业进行编码,一家国有企业进行理论饱和度的检验。通过开放式编码,总计获得相关参考语句(Reference)807个,120个初始概念以及19个范畴。编码结果举例如表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者认知和企业家导向是两个容

27、易混淆的概念。为保证编码过程中范畴间的区分度,我们根据在编码时反复考虑两者的以下差异:(1)分析层面的差异:企业家导向是企业层面的概念,而管理者认知则是个人层面的概念。(2)内容的差异:企业家导向关注对企业未来的预期,以及在此预期下进行的战略行为;而认知多指个人对现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期。(3)两者存在因果关系的先后,研究表明,认知会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主轴编码中,参照原始语句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字词寻找范畴之间的关系,依范畴问的联系将其进一步归类形成主范畴。总计形成了6大主范畴。编码结果如表3所示。万方数据208 管理评论 第28卷新药审批效率制度执行力 违法成本低流通环

28、节过多门槛国内竞争强度不大竞争参与全球竞争强度同质化竞争技术领先技术跨国技术合作资源研发投入认知:能干什么市场环境认知:创新药管理者物是趋势认知认知:产业性质组织惯性技术导向制度环境认知:成本增加最初业务创始人背景研发基因研发中心成立转型研发开始转为技术导向技术能力出口市场关注竞争者!予市场驱动研发导向 。企业创新性家导先动性向-3然是慢啦。(新药审批中心)手里的申请有很多啊。国外是宽进严出,我们是进去就要审批。国外做临床备案就行。国内是我看看,我认为你能做了,你才能做。暂时还不能宽进严出。审批中心人员配备太少,只有55个人做评审,但有4000多家企业。药品申请数量很多,审批量大。国家仅需制定

29、底线标准,违反任何质量标准引起损害应该有有效的惩罚手段,让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承担一样的、足以阻止它的违法成本,比如破产等成本。现在违法成本太低。国家控制药价、周期长、新GMP标准、两年一次的招标,流通环节设置了太多门槛。利润积累太慢。我们产值跟销售差不多。我们在国内面临的竞争不是特别大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外的企业竞争,主要是印度。都在重复着生产同一品种的药品,比如说阿莫西林胶囊,你到网上去搜,可以搜到1000家都可以生产阿莫西林胶囊,实际生产的有800家。2002年获得抗艾滋病药物去羟肌苷、司他夫定、奈韦拉平和齐多夫定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成为国内首批获准生产该类药物的企业之一最近,我们跟国外连签了

30、两个技术合同。因为在这方面,在某些东西上是国外走在前头的。我们要跟他们一块儿做。去买他们的技术最近一年投入1个亿。2010年增长比较快,2010年是8000万到9000万,之前应该是6、7千万。因为2010年我们对研发中心有个扩建,所以设备啊什么东西猛买了一通。现在每年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不是像2010年那样有一个增长。占整个产值的应该是5。创新的话需要立足我们现在能干什么。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50年以后,就不是仿制药的了,就是创新药。大分子生物医药最近成长很快,销售很多,这个方向更有前景。预测今后几年会有大分子大爆炸。大分子决定了生物仿制变的很难,也具有技术含量。国内有企业仿制生物大分子药

31、,因为些微差别,三期的时候不得不放弃。科技(产业)就是这样的,比如在哪个方面有突破性进展,我马上就可以加入这个东西,因为这条路通着呢,我一直在干呢。即使新版法规可能增加投资额50企业原先主要是从事生物芯片等生物领域相关产品开发凭借自己多年来对美国生物医药研制行业的深入了解,运用“创仿”策略来进行新药的开发路径和现在的企业不一样。我们是传统的研发公司,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研发做到一定程度这个研发中心就成立了。研发公司成立的很早,2330年就成立了。应该是1999年成立的,2000年我们都开始做制剂开发了。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开始抗艾滋病药物、抗癌药物和甾体激素类原料药的开发。如今资源逐渐积累的情况下

32、,逐步往产业链下游深入,专注于新药l,3,6类产品开发,已拥有在研一类新药5个,3类新药10个,即使是6类产品,除了原研厂,我们是唯一能开发成功的公司。从这个小分子来说的话,我们是外向型,仅从我们这个角度考虑,就是出口(原料药)比较多的一是我们自己开发,二是听到国内哪个地方做出来什么,听到了啊,我们马上就试试。从企业来说,它是从下往上的,我在市场上看到这个东西挺好,可能有人要,我就开始,我就往上找,比如这个产品谁在开发,做到中试水平,做到小试水平。还有理论上谁在做,一直往上找。做完贸易后,老板就发现,有些产品,比如说外方想要,但是我们又不会做,也买不着。怎么办呢,只好去研发,有了研发公司我就有

33、技术了。近两年,我们老板(创新方面)比较高瞻远瞩我们公司的产业板块上来讲,我们的板块既有化学药,也有大分子药物。我们三个板块都是做小分子。就是化学这一方面的。我们的另一个板块是做的大分子。万方数据第11期 杨张博,等:尺蠖效应:基于扎根理论的医药企业战略再导向研究 209在选择性编码阶段,我们发现企业有着明显的战略再导向行为,而主范畴与该范畴皆有联系,因此确定核心范畴为战略再导向。企业的核心范畴情况如表4所示。基于核心范畴的故事线(Story Line)是:在新兴经济的转型背景下,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不断的变化。不同管理者对这些情况的认知不同,为适应环境,管理者根据感知和认识到的变化,

34、调整企业战略导向(尺蠖的上下运动),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保持和增强企业竞争力(尺蠖水平运动方向)。而在这种调整的过程中,企业固有的组织惯性和资源对企业的战略再导向有一定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战略再导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家企业的初始导向是市场导向,再导向的方向都是技术导向。1家企业则是从技术导向转向市场导向。4家企业在调研时都处于再导向过程。表4核心范畴:战略再导向需要注意的是,编码结果发现所访谈企业的再导向主要发生在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之间,而且调研时有3家企业都存在战略导向并存的现象。这种情况既符合研究的理论预期,也与产业和国情相符。从产业角度来说,生物医药产业是创新驱动的产业,技术迭代速

35、率较快,创新能力是产业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在技术动荡剧烈的产业环境内,企业为保持和获得竞争优势,需要采取技术导向J。同时,国内市场环境又是处于变革时期的新兴市场,市场变化也非常迅速,企业需要时常保持对顾客需求、市场情况变化的关注,进而采取市场导向2 5。导向的并存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调研时企业并未完成战略导向的转变;二是企业同时需要两种导向,以更好适应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经过三级编码对质性资料的浓缩之后。研究发现,扎根前模型中的关系都在编码结果中得到反映,同时,发现质性资料归纳出的内容有一部分属于新的范畴。从质性资料中涌现出三个重要概念:组织惯性、管理者认知和制度执行力。在原模型中纳入这三

36、个概念以建立的扎根模型,并讨论三者如何影响企业战略再导向。2、扎根模型的建立和讨论:战略再导向中的尺蠖效应三次编码后对原模型的修正如图2所示。外部制度和市场环境变化会对企业提出新的挑战,相应引起企业战略导向的变化。而企业内部资源存量和性质则决定着导向变化的方向和反复程度,具有调节作用。这两个关系同样存在扎根前的模型中。与扎根前的模型(图1)相比,修正的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制度环境中制度执行力对战略再导向具有重要影响;外部环境对企业战略再导向的影响需要经过管理者认知的中介;外部环境到战略再导向的关系又受组织惯性的调节。这说明,企业战略再导向与组织惯性、管理者认知和制度执行力有着重要联系。这三

37、个变量又恰恰能够很好的解释现实中观察到的制度环境变化与战略导向变化间的迟滞现象。企业战略再导向尺蠖效应的关键作用机理能通过这三个新引人的构念得以解释,制度执行力较差、认知能力不高和组织惯性将企业拉向市场导向方向(尺蠖的纵向方向之一),而产业的技术驱动特点又要求企业采取技术导向(尺蠖的纵向方向之二)。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制度执行力、管理者认知、组织惯性与企业战略再导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1)制度执行力对战略再导向的影响万方数据210 管理评论 第28卷图2战略再导向理论模型(扎根后)制度执行力对企业战略再导向有着重要影响。因为产品标准的法定性(临床试验、GMP等制度),医药产业受制度变化影响

38、非常大。产业性质放大了制度变革对企业战略再导向的影响。例如,审批等制度的变化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战略管理研究领域较少关注制度执行力这一变量。我们引入法理学中法的强制力和法的执行的概念来解释制度执行力。法的强制力指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的执行即一切执行法律的活动5 0|。法的强制力和执行确保立法层面的制度规范能够充分实现,是抽象的法律条文的具象化。相应地,制度执行力即指制度得到执行的程度与强制的程度。制度执行力的作用机理如下:制度可以看成一种投入一回报机制,若违反制度,企业回报将会为负。因此,当制度环境变化时,企业会认为回报机制发生变化。为最大化回报,企业会改变相应的战略行为,而这会导致企业重

39、新选择战略导向。但是,当法律条文发生变化,而相应的制度执行力没有变化时,企业感知到的制度环境与企业之前所处环境在执法层面上依然未有很大改变,也就是说,回报机制实际上并未改变。此种情况下,管理者当然会依旧采取之前的战略选择。此外,管理者进行战略选择时,会受利益相关者和竞争者的影响”1I。他们同样能感受到制度执行力是否变化,进而有所反应。企业与其他组织彼此之间的交流、印证会加强企业对制度执行力未变化这一状况的认识。因此,管理者进行战略再导向时会更多考虑执法环境而不是立法环境。中国的制度执行力一直较弱,完善的立法无法被充分执行。企业会同时认识到立法的变化和执法的不变,为保持竞争力,企业依然会采取市场

40、导向,这也是尺蠖效应会存在市场导向方向的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制度环境变化与企业导向变革间的迟滞效应了。如访谈的B公司,其副总裁是这样评价我国医药产业的制度执行力的:“国家仅需制定底线标准,违反任何质量标准引起损害应该有有效的惩罚手段,让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承担一样的、足以阻止它的违法成本,比如破产等成本。现在违法成本太低。”(2)管理者认知的中介作用外部环境与企业战略再导向的关系受管理者认知的中介。管理者认知指企业管理者对环境和企业资源的感知和认识,认知除对当下环境的判断,亦包含管理者对未来趋势的推断。实际上,不论是外部制度环境还是市场环境变化,都需要通过管理者认知引起战略导向的改变。

41、管理者认知的中介作用机理如下:战略再导向是管理人员依据环境变化,进行判断、分析和调整的战略决策过程。当企业计划进行战略再导向时,需要管理者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判断:市场环境、制度环境、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行业趋势以及企业定位。管理人员的特性和背景在企业的战略选择中具有关键的作用3|。因此,外部制度或市场环境的变化会首先影响到管理者的认知,管理者继而通过自身的认知做出相应的战略决策1521。此外,在转型经济中,有大量模糊和不确定的环境存在,战略决策往往取决于管理者对这种不确定性和模糊的判断日引。认知能力不足会造成管理人员仅在环境变化超过一定阈值才会察觉,继而采取战略行动;或因为对趋势的错误判断而做

42、出错误的战略选择。管理者认知能使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环境变化与导向变革间的脱节。就医药产业来说,当制度环境好转,技术竞争逐渐激烈时,认知不足会使企业继续保持在尺蠖效应的市场导向方向上。而当管理者认知能力较高时,会促使企业转向尺蠖的另外一个纵向方向:更符合产业特征的技术导向方向。万方数据第11期 杨张博,等:尺蠖效应:基于扎根理论的医药企业战略再导向研究 211如D公司是典型的顾客导向驱动技术研发。其发展路径是从销售商到中间商再到自主研发,不断朝产业链上游扩张。其从市场导向转向技术导向仅用了2年时间。其总经理在访谈中谈到创始人对产业的认知:“近两年,我们老板比较高瞻远瞩,我们在做一批创新型的新

43、化合物的药,为我们公司,比如说十年、五年,甚至以后的发展做一些铺垫。从产品和技术上做一些铺垫。从民营企业来讲,它要发展,它内生会有一个自主创新的原动力。”(3)组织惯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新兴经济中,企业在战略再导向时会存在路径依赖的现象。企业在初创阶段选择的战略导向若获得成功,会导致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延续此种战略导向。在正式制度不完善、市场不饱和的情况下,企业在初创阶段往往会采取市场导向,以利于企业以较低成本迅速提升企业绩效。而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也极有可能依然锁定(Lockin)在之前的路径中。锁定或路径依赖现象极有可能是组织惯性(OrganizationalInertia)造成的,组

44、织惯性调节着外部环境变化对管理者认知的影响,其具体作用机理如下:企业历史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战略选择3|。企业成长除带来能力和资源的增长外,也会使组织更深地嵌入在惯有范式之中。组织嵌入旧有制度越深,越会阻碍组织进行新的战略选择J。因此,企业长期战略导向规划会影响企业现阶段的战略导向j。因为沉没成本、共谋和非正式规范的存在,组织惯性会阻碍管理者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有效认识,进而影响企业进行战略再导向j。这实际上是组织制度化活动的负面效果。当外部制度和市场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寻求新的战略导向时,组织惯性负向调节着这种关系。企业组织惯性越强,管理者越难正确认识外部环境,进而越难以实施战略再导向。这从组织理

45、论上解释了外部环境变化与企业战略再导向间的迟滞现象。在国内医药产业情景下,组织惯性会使企业继续偏向尺蠖的市场导向方向。如访谈的T公司,其再导向之前主要产品领域为原料药和仿制药,其总经理描述其新药战略:“(企业战略)主要是仿制药,新药方面也有,但是新药是接受别人的委托来做,知识产权属于对方,我们企业受合同委托,做十几项新药内容中的几项,主要是化学部分。”(4)理论非饱和性:国企的政府导向最后,通过对4家民营企业的二手资料和S国有企业再次编码进行理论饱和性的检验。民营企业的再编码并无新的范畴,表示理论已经饱和。但国企的编码结果并不完全适用于扎根后的模型。主要不同点在于编码发现国企几乎不存在战略再导

46、向。原因可能在于案例国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还承担着一定的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其战略往往取决于上级单位的行政命令或指示。这也意味着相比于市场环境,国有企业对上级政策、制度环境的改变更加敏感。企业的资源亦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这些都造成了其战略在许多时候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或补充。同时,国企的管理者认知与私企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如在对国企的访谈中,研发中心的主任说到:“但是国家拿出来的钱它不给企业投,它都投向了高校和科研单位。包括我们申报项目也一样。国家在评项目的时候可能认为企业的项目水平又不是很高,就不支持企业的项目,企业就越来越没有钱。”就相同的问题,访谈的非国有企业都不

47、赞成国家直接对企业进行资助。实际上,决定国企战略的是政府官员的认知而不是企业管理者的认知,影响企业战略的也是政府政策和财政拨款。从这个角度来说,国企呈现出明显的较稳定的政府导向。结论1、战略再导向的尺蠖效应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除国企外,国内医药企业的战略再导向呈现出尺蠖效应,如图3所示,企业像一只尺蠖一样被上下两个方向的作用力所拉扯,在技术和市场导向间表现出伸缩和摇摆。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性质决定了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倾向于技术导向,这是产业性质造成的企业向技术导向转变的拉伸力。另一个垂直方向上的拉伸力则是由新兴经济体的性质决定的。在新兴经济中,企业多以市场导向起家,成功

48、的正向反馈会引起组织惯性;同时制度执行力不高,市场环境变化剧烈,企业无法保证创新收益;而管理者认知多有不足,亦会阻碍企业转向技术导向。因此,企业在进行战略再导向时,会综合考量万方数据212 管理评论 第28卷两者对企业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企业会存在两类战略导向并存的现象。因此,企业战略再导向当然呈现出明显的迟滞效应。但不论企业如何在不同的战略导向问摇摆,其根本目的都是最大化企业竞争力和维持竞争尺蠖效应反映的是企业外部新兴经济体环境和产业性质对企业战略再导向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复杂的甚至有所矛盾的。组织生态学理论认为组织的变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外部环境导致的,环境会对组织有所选择5。因此,组织往往

49、会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这是企业外部分析视角。战略选择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选择是由企业管理者基于认知而主动进行的1|,强调企业的能动性。因此,组织往往会各有特点。尺蠖效应表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确实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再导向,但这种关系亦受企业内部因素,如组织惯性和管理者刘海建等的研究表明当考虑时间维度时,战略再导向对组织惯性和企业绩效存在两种作用:“门槛效应”和“催化剂”效应。“门槛效应”指当组织惯性呈现惰性特征时,战略再导向会消除惯性对绩效的负向影响,而在企业初创期和频临破产时,企业需要保持稳定而不是变化。而“催化剂”效应指战略再导向会使“强者恒强”6|。本研究的结论支持和补充了刘海建等的研究,在纳入了时间维度后(过程维度),结论显示组织惯性亦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战略再导向,即惰性既会使企业重新进行战略选择,亦会在之后阻碍战略再导向的完成。两个研究共同展现了企业战略选择与组织惯性间的复杂互动,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组织生态学和战略识环境的变化。外部制度变化也存在立法和执法的脱节现象。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