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笔记.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800341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7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中医内科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笔记.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笔记中医内科学笔记学问提纲上篇 总论 第一节 感冒 第一节 水肿 其次节 咳嗽第三节 哮病 其次节 淋证 第四节 喘证 第一章 肺系病证第五节 肺痈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六节 肺痨第七节 肺胀 第四节 阳痿中 医 内 科 学第八节 肺痿第一节 心悸 第五节 遗精 其次节 胸痹 第一节 郁证 第三节 不寐 其次节 血证其次章 心系病证第四节 癲狂 第六章 气血津液 第三节 痰饮 第五节 痫病 第四节 消渴 第六节 痴呆 第五节 自汗 第七节 厥证盗汗 第一节 胃痛 第六节 内伤 其次节 痞满发热 第三节 呕吐 第七节 虚劳第四节 噎膈 第八节 肥胖第三章 脾胃病证第五节

2、呃逆 第九节 癌病 第六节 腹痛 第一节 痹证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其次节 痉证 第九节 便秘 下篇 各论第一节 胁痛 第七章 肢体经络 第三节 痿证 其次节 黄疸 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颤证第四章 肝胆病证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头痛 第五节 腰痛 第六节 眩晕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疟疾第一章 肺系疾病第一节 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相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提倡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3、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闻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

4、病早期的鉴别诊断、一般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其次节 咳嗽一、定义: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闻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 三、病因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5、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化: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化、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化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 (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 哮证一

6、、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二、源流:1、内经至秦汉阶段: 2、隋唐阶段: 3、宋金元阶段: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病理上专主于痰;治疗上提出了分期论治的思想。 4、明清阶段:虞抟“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津液凝合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二)病机: 1、病位在肺系,关系到肺肾。 2、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3、病理关键为痰气壅塞气道,肺失肃降。 4、病理性质: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邪实正虚(二)治疗原则:

7、发时治标,平常治本;(三)分证论治: (1)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表寒里饮者用小青龙汤;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2、热哮期: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热盛伤阴用麦冬汤;痰气壅好用三子养亲汤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2)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五、哮证与喘证的鉴别六、哮证与喘证转化第四节 喘证一、定义: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严峻者可致喘脱,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 二、源流:1、内经对喘证的症状、病因病

8、位有具体论述。 2、金匮要略总结了外感喘证治疗的阅历。 3、金元医家充溢了内伤致喘的证治。 4、明代明确提出了虚喘、实喘的辨证纲领。类证治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肺和肾,主要病机为气机升降出纳失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虚喘在肺和肾虚实并见3、重证多影响到心:心与肺心与肾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实:袪邪利气;虚:培补摄纳(三)分证论证: (1)实喘1、风寒袭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汗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用小青龙汤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二

9、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而腹中气坠者用补中益气汤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黑锡丹、协作蛤蚧散第五节 肺痈一、定义: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味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二、源流: 三、病因病机:热壅血瘀。初期为肺卫表证;成痈期为热壅血瘀;溃脓期为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复原期则为邪去正虚,阴伤气耗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三)分型论治: 1、初期:银翘散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

10、脓期:加味桔梗汤4、复原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五、肺痈与风热咳嗽鉴别六、肺痈的预后及调摄第六节 肺痨一、定义:肺痨是由痨虫袭肺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轻者诸证间作,重者相继发生或兼见并存。 二、源流: 1、内经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即有较详细的记载,认为本病属于“虚劳”范围的慢性虚损性疾病。 2、张仲景金匮要略篇叙述了本病及其合并症。 3、中藏经传尸已相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 4、许叔微普济本领方提出病因是由“肺虫”引起。 5、朱丹溪提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6、仁斋直指方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论点。 7、元代

11、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是第一本肺痨专著。 8、医学正传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则。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二)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影响到脾肾。 2、发病学方面,痨虫是发病的条件,正虚是发病的关键。 3、病理性质主要是阴虚。 4、病理演化:初起多阴虚,继则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后期阴阳两虚。 5、多生变证: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三)分型论治: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一百零一合固金丸合秦芄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证:补天大造丸五、肺痈与肺痨的鉴别第七节 肺胀一、定义:肺胀

12、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峻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二、源流:1 病名见于内经。2 金匮要略记载表现和治法方剂。3 诸病源候论相识病理特点。4 朱丹溪提出“痰夹瘀血碍气而病”。5 李用粹认为治疗要分虚实。 三、病因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继则累及脾肾,后期涉及于心。 2、病理关键是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3、病理因素有痰浊、水饮、瘀血。 4、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复感外邪时偏于标实、平常偏于本虚

13、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标实: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熄风、止血;本虚: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三)分型论治: 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4、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5、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五、预后及调摄第八节 肺痿一、定义:肺叶痿弱不用,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二)病机:虚热肺痿、虚寒肺痿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虚热、虚寒(二)治疗原则:补肺生津(三)分型论治: 1、虚热

14、: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2、虚寒: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其次章 心系疾病第一章 心悸一、定义: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担心,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心情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二、源流: 1、内经虽无心悸的名称,但有惊惕、惊骇、惊狂、惊惑、惊躁等名。 2、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医要略称心悸为惊悸、心下悸、心中悸等。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宋严用和济生方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病情演化和治法方药都有具体的记载。 4、朱丹溪进一步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认为“血虚”、“

15、痰迷”、“痰火”是惊悸的主要缘由。 5、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 三、病因病机: 1、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脾肾。 2、病理关键为心失所养,扰动心神,心神不宁。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为邪扰于心,心神不宁。 4、病理转变:后期可出现心阳欲脱的危重证候。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虚当养心安神;实因瘀血,当活血化瘀;因痰热,当清热化痰(三)分型论治: 1、心虚害怕证:安神定志丹;痰热内扰,胃失和降,心神担心,用黄连温胆汤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阴虚火不旺用天王补心

16、丹;阴虚相火妄动用知柏地黄丸4、心阳不振证: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用真武汤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7、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五、惊悸与怔忡的鉴别其次节 胸痹一、定义:胸痹是由胸中气血痹阻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特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峻者伤心彻背,背痛彻心。 二、源流: 1、内经虽无胸痹一名,但其临床表现却在内经描述得相当具体。描述了真伤心的表现及预后。 2、东汉张仲景正式提出了胸痹这一名称。将胸痹的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 3、宋代圣济总录专列胸痹门探讨胸痹病。 4、明

17、清时代,对胸痹的相识进一步提高。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有了发展。 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2、素体阳虚,胸阳不振是形成胸痹的病理基础。 3、病理因素为阴寒,痰浊,瘀血相互为患。4、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5、病理转化可以因实致虚,亦可以因虚致实。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治标常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扶正常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三)分型论治: 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血瘀轻者可用丹参饮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阴寒极盛,胸痹重证,

18、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5、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6、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五、胸痹与真伤心,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的鉴别六、胸痹与心悸的转化第三节 不寐一、定义:不寐是以常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持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二、源流: 三、病因病机: 1、病位主在心脑,涉及到肾脾肝。 2、病理关键为阴阳失交,神不归舍,心神不宁。 3、.病理转化: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明确主要特征,分清虚实(二)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宜泻其有余,消导和中,清火

19、化痰。 (三)分型论治: (1)实证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痰食阻滞,胃中不和用半夏秫米汤加神曲、山楂、莱菔子;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用礞石滚痰丸(2)虚证1、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2、心脾两虚证:归脾汤;亦归脾汤、养心汤化裁同用3、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血虚阳浮,虚烦不寐用酸枣仁汤;气血不足可用归脾汤;病后血虚肝热而不寐者,用琥珀多寐丸;心肾不交、虚阳上扰者,用交泰丸。 五、心悸与不寐的转化第四节 癫狂一、定义:癫狂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缄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担心,喧扰不宁,骂詈毁物

20、,动而多怒为特征。二者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很难截然分开,故癫狂并称,以青壮年多见。 二、源流: 1、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表现特征、治疗已有较系统的记载: 2、难经提出了癫与狂的鉴别(重阴者癫,重阳者狂)、表现。 3、朱丹溪:“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提出了癫狂与“痰”的关系。 4、明代王肯堂才将癫、狂、痫区分开来。 5、王清任首倡瘀血,开拓了活血化瘀法治疗癫狂的先河。 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心(脑),涉及肝、脾、肾等脏。 2、病理因素以气、痰、火、瘀为主。 3、病理关键是神明逆乱。 4、病理性质以实证为主,病理类型有癫与狂两种。总之:癫与狂的病机特点各有不同。癫为痰气郁结,

21、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初发时宜清热涤痰、疏肝理气或安神定志;病久宜健脾益气,滋阴养血;如有瘀血,当活血化瘀(三)分型论治: (1)癫证1、痰气郁结证: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证:养心汤合越鞠丸;亦可用甘麦大枣汤(2)狂证1、痰火扰神证:生铁落饮;阳明热盛,大便秘结,用加减承气汤;神志较清,痰热未尽,用温胆汤2、痰热瘀结证:癫狂梦醒汤3、火盛阴伤证: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五、癫狂的转归预后与调摄第五节 痫证一、定义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样的病证,其特征是发作性精神恍惚,突然意识丢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

22、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醒悟,一如常人。 二、源流: 1、内经及秦汉阶段 最早源于内经“胎病”,癫疾,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 2、隋唐阶段,对痫证相识有较大提高。巢元方将痫病分为风痫、惊痫、食痫、痰痫。提出了发作周期有长有短。孙思邈分为心痫、肝痫、肺痫、肾痫和肠痫。 3、宋元时代 在病因病机和治疗上有所发展。陈无择认为是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乱而病。朱丹溪强调痰迷心窍引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4、明清以来,痫证相识上有较大发展。王肯堂首先将癫狂痫区分开来以如前述。虞抟也主见从痰论治。叶天士补充了痫病虚证的治法。王清仁补充了气虚血瘀型的治法。 三、病因病机: 1、病位主在心、脑,涉及肝。 2、

23、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常兼气、火、风、瘀等邪。 3、病理关键为痰聚气逆,风痰闭阻,神机失用,元神失控。 4、病理转化:病机转化确定于正气的盛衰及痰邪深浅。痫病之痰,具有随风气而聚散和胶固难化两大特点。痫病之所以久发难愈,反复不止,正是由于胶痼于心胸的“顽痰”所致。至于发作时间的久暂、间歇期的长短,则与气机顺逆和痰浊内聚程度有关。 5、痫证日久,邪伤精气,可致心肾亏虚。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1、频繁发作者,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熄风,开窍定痫。 2、平常则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三)分型论治: 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2、痰火

24、扰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若痰火壅实,大便秘结,用竹沥达痰丸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4、必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偏于肾虚者,可用河车大造丸;日久不愈见神志恍惚,恐惊,抑郁,可合甘麦大枣汤五、癲狂痫的鉴别六、痫的预防调摄第六节 疾呆一、定义: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样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主要临床表现。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顿,善忘;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矢颠倒,行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 二、源流: 三、病因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25、二)治疗原则: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三)分型论治: 1、髓海不足证:七福饮2、脾肾两虚证:还少丹3、痰浊蒙窍证:涤痰汤4、瘀血内阻证:通窍活血汤五、预后转归及调摄第七节 厥证一、定义: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醒悟;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峻者甚至一厥不复导致死亡。 二、源流: 1、内经论厥主要有三种状况。 以暴死为厥。 以四末逆冷为厥。 以逆乱为厥。2、继承中发展,相识深化阶段。 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为四肢厥冷。“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阴篇)病机为阴阳不贯。“凡厥

26、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阴篇)3、系统相识阶段。 景岳全书厥逆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相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符合临床实际。 三、病因病机: (一)病理要点: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 (二)病理性质 有虚实两类:1、实证病机是气血上冲逆乱,清窍壅塞。2、虚证病机是气血虚亏,不能上荣清窍。 (三)病机转化 与体质有关:1、气盛有余之人,简单上冲逆乱。2、气血虚损之人,简单下陷虚脱。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分型论治: (1)气厥: 1、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平常可服逍遥散2、虚证: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平常可服香砂六君丸,另

27、可加用甘麦大枣汤(2)血厥: 1、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2、虚证:急用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3)痰厥:寻痰汤;痰湿化热,礞石滚痰丸第三章 肝胆病证第一章 胃痛一、定义: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难受为主证的病证。 二、源流: 1、“胃痛”之名首见于内经,并且对胃痛的病因病机作了论述。内经诸多论述为后世治疗和探讨胃痛奠定了基础。 2、张仲景金匮要略涉及到胃痛的论治,提出“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创立了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吴茱萸汤,芍药甘草汤等治疗胃痛有效的方剂。 3、唐代孙思邈有九种伤心之说,但总的说来这九种伤心多指胃痛。 4、李东垣兰

28、室秘藏立“胃脘痛”一门,创益气、温中、理气、和胃之法。 5、医学正传认为孙思邈所指的九种伤心“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6、景岳全书着重强调了“气滞”这一病机并主见治 以“理气为主”。 7、李中梓医宗必读、孙一奎赤水玉珠对“胃无补法”“痛无补法”提出了指责,强调要辨证治疗。 8、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 经主气,络主血。”指出胃病不仅与气滞有亲密关系,而且“久痛入络”必定引起血行不畅,在治疗上施以理气活血之法。9、林佩琴类证治裁胃脘痛则概括了胃痛之寒、热、虚、实及在气、在血的病机、主症、治法。从而使本 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完善。 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胃, 与肝、脾关系

29、亲密2、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不通则痛(实)不荣则痛(虚)3、病理因素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4、病理演化:胃痛各型之间可以转化。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脾不统血可以转为吐血、便血;气滞血瘀、胃失和降可以转为呕吐、反胃;痰瘀壅塞胃脘可以转为噎膈。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三)分型论治: 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胃脘痛胀而便闭者,合用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苔黄燥便秘,合用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也可用沉香降气散4、湿热伤中证:清中汤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可用黄土汤;失血日久,心

30、悸少气,多梦少寐,唇白舌淡,可用归脾汤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寒胜而疼甚,哎吐肢冷,可用大建中汤或理中丸;寒热错杂,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用甘草泻心汤其次章 痞满一、定义:痞满是由各种因素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的病证。以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松软,压之不痛为特征。 二、源流: 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脾胃,病理要点是气机升降失常。 2、病理关键: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 3、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 4、病理因素有气滞、食滞、痰湿、湿热。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先虚实,后寒热(二)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三)分型论治

31、: (1)实痞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2、痰湿中阻证:二陈平胃汤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4、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2)虚痞1、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2、胃阴不足证:益胃汤第三节 呕吐一、定义: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的一种病证。 二、源流: 三、病因病机: 1、病理要点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2、病理性质分虚实两大类3、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亲密。 4、病理转化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虚实(二)治疗原则:和胃降逆(三)分型论治: (1)实证: 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感受秽浊之气,突然呕吐,可先吞服玉枢丹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积滞较多,腹满便秘,合用

32、小承气汤;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而渴,竹茹汤3、痰饮内阻证:小关夏汤合苓桂术甘汤;痰郁化热,壅阻于肺,可用温胆汤3、肝气犯胃证: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2)虚证: 1、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2、脾胃阳虚证:理中汤;呕吐日久,肝嗵俱虚,冲气上逆,用来复丹3、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第四节 噎膈一、定义:噎膈是指吞咽时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即噎塞,指吞咽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又常为膈的前驱,故噎膈并称。 二、源流: 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2、病理关键是食管狭窄,胃失通降,津液干枯。 3、病理

33、因素有气滞、痰阻、瘀血。 4、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虚实(二)治疗原则: (三)分型论治: 1、痰气交阻证:启膈散,津伤便秘,增液汤加白蜜2、瘀血内结证:通幽汤;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先服玉枢丹3、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汤;大便不通,用大黄甘草汤4、气虚阳微证:补气运脾汤第五节 呃逆一、定义:气逆上部,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的一种疾病。 二、源流: 三、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和胃降气平呃(三)分型论治: 1、胃中寒冷证:丁香散2、胃火上逆证:竹叶石膏汤;大便秘结,合小承气汤3

34、、气机郁滞证:五磨饮子;气逆痰阻,合旋复代赭汤、二陈汤4、脾胃阳虚证:理中丸;呃逆不止,心下痞硬,合旋复代赭汤;中气大亏,用补中益气汤5、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第六章 腹痛一、定义: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难受。 二、源流: 三、病因病机: 1、基本病理是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2、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3、病理因素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在腑在脏(二)治疗原则:“通”医学真传: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气;下逆者使

35、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能,则妄矣。 (三)分型论治: 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暖肝煎;腹中冷痛,手足逆冷,乌头桂枝汤;腹中雷鸣切痛,附子粳米汤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虚寒腹痛见证较重,呕吐肢冷脉微,用大建中汤;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第七章 泄泻一、定义:泄泻是由于脾胃功能障碍,造成水谷停滞,清浊混杂而下,引起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淡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36、二、源流: 1、内经首载病名,病因有风、寒、湿、热,病位在脾、胃、大肠、小肠。 2、难经提出五泄。 3、隋以前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下利”。诸病源候论将泄与痢分开。 4、景岳全书提出利水法治疗泄泻。 5、李中梓提出“治泻九法”。 6、林佩琴论述五更泻的机理。 三、病因病机: 1、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肾、大小肠有关。 2、病理关键是脾虚湿盛。 3、病理因素以湿为主,可以夹寒、夹热、夹滞。 4、病理性质有虚实两大类5、病理转化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寒热虚实(二)治疗原则:治泻九法:淡渗,升提,凉爽,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三)分型论治: (1)暴泻: 1、寒湿内盛证:藿香正气散

37、;湿邪偏重,胃苓汤2、湿热伤中证:葛根芩连汤;湿邪偏重,苔黄厚腻,合平胃散3、食滞肠胃证:保和丸;食滞较重化热,枳实导滞丸(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脾阳虚衰,阴寒内盛,附子理中丸加吴萸,肉桂;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2、肾阳虚衰证:四神丸;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合桃花汤3、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五、泄泻与痢疾鉴别六、泄泻与痢疾转化七、预防第八章 痢疾一、定义: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好发于夏秋季。 二、源流: 1、内经称本病为“肠澼”。素问大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

38、起居时常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2、难经谓之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说:“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3、伤寒论称“下利”。并提出了“休息利”一说。 4、金匮要略称之为“热利下重”与“下利便脓血”,在治疗上供应了白头翁汤、桃花汤等有效方剂。 5、东晋葛洪以“痢”称本病,区分于一般泄泻,为后世医家所接受。葛洪首次提出“传染性”一说。 6、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立“热痢”、“冷痢”、“疳温痢”、“小儿痢”四论,立方一一百零一零一零二首。 7、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称。“今之所谓痢疾者,古之所谓滞下是也”,沿用至今

39、。 8、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痢篇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像”并论述痢疾的病为“湿热为本”。治疗方面提出:“壮实病宜下,虚弱老久病宜升之”。并首先提出“噤口痢“。 9、刘河间强调: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10、喻嘉言倡“逆流挽舟法”一说。 11、顾松园医镜治痢四忌:忌汗,忌补,忌大下,忌分利小便。 12、医学实在易载“奇恒痢”一证。 13、痢疾专著:孔毓礼的痢疾论吴道源的痢疾汇参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 2、病理要点是邪滞于肠,壅阻气血。邪蕴肠腑,气血凝滞,肠壁脂膜血络腐败化为脓血,气机阻滞,腑气不通。 3、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之分: 4、病理演化:由于感邪和

40、体质的不同,可以演化成各种类型。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三)分型论治: 1、湿热痢:芍药汤;初起见表证者,活人败毒散 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葛根芩连汤;表证已减,痢犹未止,香连丸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神昏谵语,合用神犀丹或紫雪丹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6、休息痢:连理汤;久痢顽固不愈,寒热错杂,乌梅丸;噤口痢,呕逆不食,口气秽臭,开噤散第九章 便秘一、定义: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

41、硬,虽有便意,但排便不畅的一类病证。 二、源流: 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基本病理是大肠传导失常。 2、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四类。 3、转归和预后: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通下(三)分型论治: (1)实秘: 1、热秘:麻子仁丸;兼郁怒伤肝,可另服更衣丸2、气秘:六磨汤3、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2)虚秘: 1、气虚秘:黄芪汤2、血虚秘:润肠丸3、阴虚秘:增液汤4、阳虚秘:济川煎第四章 肝胆病证第一节 胁痛一、定义:胁,指胁肋部,在胸壁两侧,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胁痛,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难受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三、病因病

42、机: 1、病位:表现在胁肋,但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肾有关.2、病机要点:肝郁气滞,疏泄不利,络脉失和.3、病理性质:分虚实两类,实为络脉不通,虚为络脉失养.4、病机转化:一是气血转化,二是虚实转化,三是疾病转化.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虚实(二)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三)分型论治: 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证:一贯煎其次节 黄疸一、定义: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 二、源流: 1、内经首创病名,奠定理论基础。 病名:尿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主证:身黄,目黄,尿黄,爪甲上黄。 2、张仲景论黄,确定分类和治法。 病因病机:湿邪,寒湿,瘀热。 分类:黄疸,谷疸,女劳疸,酒疸,黑疸。 治疗:利尿,发汗,泻下。 预后:“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3、隋唐时期,黄疸分类有发展。 诸病源候论将黄疸分为二十八候,并首次提出了“阴黄”、“急黄”的名称。 千金要方重提五疸:将黄汗易黑疸。 4、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将黄疸按阴黄、阳黄进行分类。 5、景岳全书首提“胆黄”一名。 6、沈氏尊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