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越文化研究.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676 上传时间:2017-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吴越文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吴越文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吴越文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吴越文化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997年第 1期 No. 1. 1997 杭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1997年第 1月 Jan. 1997 论吴越文化研究 陈桥驿 吴越文化研究近年来成为一种区域文化研究的热门。建立了几种学术性组织,如中 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吴文化研究会、吴越史地研究会等,经常举行吴越文化研究的学术 讨论会包括国际学术讨论会,如 1990年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国际百越文化讨论会等,发表 了大量论文,出版了许多专著,成果累累,美不胜收。吴越文化研究的兴旺发达,不仅是吴 越地区学术发达的标志,其实也是我国学术界繁荣兴旺的标志,是一件值得

2、重视的大事。 吴越文化也和汉文化、楚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是一种区域文化,其中很大的 一部分属于史前研究。研究的范围很广,课题极多,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和发展前途。其 实,在历史上,吴越文化研究发軔甚早,绝非肇始于近代。例如越绝书,我早年作过考 证 这是一种先秦著作,东汉之初,袁康、吴平对它作了一番整理,从汉人的角度,进行了 某些増删,这其实是对吴越文化的 早期研究。又如吕氏春秋。知化篇吴之与越也,接 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语言通。用现代概念来说,这是一种吴与越的比较文化研究。 上述例子,都是最早的吴越文化研究。以后,这种研究未曾中断,例如汉书 地理志 “ 号 曰句吴 ” 唐颜师古注:句

3、音钩,夷族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 ” 。宋刘昌诗芦浦笔记 卷四于、於,皆越人夷语之发声,犹吴人之言句吴耳。 ” 及至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盖 余姚如余杭、余暨之比,皆越之方言,犹称于越、句吴也。姚、暨、虞、剡,亦不过以方言名 县,其义无得而详 ” 。 以上颜、刘、李诸学者,其 所表述,均是古代越语研究,当然也属于吴 越文化研究。近代还有不少老一辈学者,如罗香林、卫聚贤、蒙文通、顾颉刚、谭其骧、杨向 奎等,从各方面研究吴越文化,发表了许多论文。此外,在国际上,特别是日本与越南,在 这个领域中从事研究的学者也很多,而在美国、俄罗斯和西欧,也有一些学者进行这方面 的研究。 最近二、三十年中,由于第

4、四纪学、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 检测手段的飞跃进步,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大量发表,因而推动了吴越文化研究的蓬勃发 展,如前面指出的,竟至于形成了一个学术界极感兴趣的热门。我 个人因为身居这个地 区,而又是从事历史地理工作的,所以也曾对这个领域稍作涉猎,撰写过一些文章。近年 来几次到日本讲学,不仅与日本学者就吴越文化作过讨论,并且还在一些大学和电视台讲 过这类课题。去年到北美讲学半年,发现太平洋彼岸,竟也有一些汉学家关心史前的越人 活动,甚至论及他们有横越太平洋的可能。 估计这方面的研究,今后还会引起学术界的 关注所以不獅 .在今后的吴越文化研究方面发表一腦的意见 第 1 期

5、 陈桥驿 :论吴越文化研究 39 第一是有关吴越文化的基础研究问题。吴越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这个区域的主要 范围,北至今江苏长江南北,南到今浙江浙东山地丘陵。史前的吴越文化是在这个地区萌 芽发展起来的,这是这种文化的地理基础。要研究这种文化,首先应该了解这种文化赖以 萌芽发展的自然环境。我在拙作多学科研究吴越文化 文中指出:要研究一个地方 的上古文化,首先要清楚的是,当时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是陆地,还是海洋 ;是一块冰雪 覆盖的陆地,还是生物丰富的陆地。 ” 由于第四纪学和古地理学在最近几十年中的发展。 我国东南地区从更新世到全新世的海陆 变迁过程己经基本清楚。所以今后的吴越文化研 究,有必要

6、把这个地区的史前自然环境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使吴越文化能够真正地落实 到一个比较明确的自然环境之中。例如对于良渚文化,这是吴越文化中的一个分支,我曾 经写过论良渚文化的基础研究 文。但是由于我所能利用的科学依据,只是良渚一 个小地区的放射性碳素测年数据,其余的部分,只不过是依据附近地区的若干第四纪研究 资料和现代的 1 :10000地形图,所以其实是很粗糙的。要把古代吴越地区的自然环境研 究清楚,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过去有的学者研究吴越文化,主 要是依据一些古 籍,其中有的是很不可靠的传说和神话,再加上若干没有经过科学检测的出土物,择需征 弓丨,随意推论,这样的研究成果,实在是不能令人信

7、服的。 吴越地区的史前自然环境研究,现在看来最值得注意的有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假 轮虫 (Pecudorotalia)海退时期,亦即晚更新世以来这个地区陆地面积最广阔的时期。现在 己经探明这次海退的最后一条贝壳堤,位于今海岸以东约 600公里,在现代海面 (黄海零 点 )以下 155米,放射性碳素测年为 14780700 年。 由于越人的祖先此时己经出现,所 以这个时期吴越地 区自然环境的研究,特别是绘制一幅陆域范围和地形示意图,实在是很 重要的。第二个时期是卷转虫 (Ammonia)海进时期。由于这个时期是越人流散的时期, 越绝书 和林邑 iS 所记,在越人之中出现 “ 内越 ” 和 “

8、 外越 ” 的分别,就是这个时期由 于海进而发生的。为此,作出一幅相对正确的卷转虫海进海陆分布图,在史前吴越文化研 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第三个时期是卷转虫海退时期,由于这个时期,海岸逐渐扩展,今苏 南、杭嘉湖、宁绍诸沼泽平原开始形成,而吴越人在史前就对这些沼泽平原进行改造利用。 从地质年代表来看,这个时期是 很短促的 ;但从历史年代表来看,这个时期却是漫长的。 当然,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记载中,吴越地区的历史时期开始较晚,尼罗河畔的吉萨金字塔 建立于公元前 30世纪之初,而吴越地区进入历史时期始于竹书纪年周成王二十四年的 “ 于越来宾 ” ,其时己在公元前 11世纪之末。尽管历史的起步较晚,但这个时

9、期吴越地区 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于吴越文化的研究,较以前两个时期实在更为重要。遗憾的是,我 们至今很少见到学术界有这类研究成果的发表。 在吴越文化的基础研究之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越人的来源问题。对于这个地区 的远古人类,现在我 们的主要成果是所谓 “ 建德人 ” 的发现,而且有铀系测年所得的两个数 据,即 9.70.8 万年和 10. 8 .万年 。建德人是不是越人的祖先?他们是不是因为 0. 8 星轮虫 (Asterorotalia)海进而退入山区的?由于至今还没有看到体质人类学家在这方面 作出进 1步的研究,所以我在过去作出的所谓建德人很可能是越人的祖先的推论,細寺 40 杭 州 师 范

10、 学 院 学 报 1997 年 这种基础研究的深入,才能得到证实。有关这方面的另一个问题是吴、越是否同族?蒋炳 钊先生在其吴越是否同族 文中,归纳各家意见,列举了八种不同的说法。不过所有 说法,都来自对古代文献记载的不同解释,尚无体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发表。 必须看到,对于吴越文化的研究,吴越地区的自然环境,是这种文化演出的舞台 ;而吴 越人,或者说吴人和越人,是这种文化演出的主角。所以这种基础研究十分重要。不在这 个基础上研究吴越文化,完全依靠古代文献和一些未经科学检测的出土物进行假设和推 论,时至今日这样的研究显然脱离时代,脱离科学的发展,其研究成果不仅缺乏科学依 据,甚至南辕北辙,成为笑

11、柄。 第二是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在吴越文化研究中的意义问题。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对于 中国南方史前世界所展现的场景以及对整个中国远古研究的划时代意义,这是许多人都 承认的。这中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中华民族起源一元论的破灭。关于这一点,不少人口 头上承认,但其实,长期来形成的旧观念却并未改变。中国的旧传统,特别是儒家的传统 :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用这样的观念研究吴越文化,则越为禹后, 吴为周后,就是很自然的事。史记 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 庶子也。而匈奴传也说:匈奴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 。使人恍悟,南蛮舌、祝发文 身的越王,与韦毳幕、肉酪

12、浆的单于,原来是一对兄弟。而 “ 同气共俗 ” 2的吴和越,却来 源不同。吴世家说:吴太伯、太伯弟仲雍,昔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弟也。 ” 当然,禹 后、周后都是一样,反正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家子孙,是正宗的嫡传。从中华民族起源一元 论的观点来看,这些记载无疑都是可以接受的。特别是这种说法,后来成为历代统治者化 夷为夏的手段,所以尽管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但这种说法还是能够获得多数人的 拥护而一直流传下来,而且奉为 “ 正宗 ” 。对于夏人派无余 和周人派太伯南下执政的事。 我在拙作关于禹的传说和历来的争论 文中,曾经譬喻为:宛如近代维多利亚女王 派遣一位总督到印度一样。 ” 其实这中间还有

13、很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当年奉维多利亚之命 东来的英国官员和住在次大陆的印度人,尽管服式互异,但彼此都是衣冠楚楚的。而无余 和太伯则不同,他们冠冕袍服而来,但接待他们的却是一群祝发文身的野人。这个场面实 在是荒唐滑稽的。正如王充戳穿禹南来会计 (会稽 ) 的故事一样: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 身,考之无用,会计如何 f当然,一部论衡显然不是四书五经的对手。而到近代考古 发掘盛行以后, 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掘出仰韶遗址,在一段颇长的时期中,这是中 原最早的新石器遗址。仰韶文化的出现,实际上替中华民族起源一元论助长了声势。尽 管这期间史学界兴起了疑古之风,几位著名学者带头,向许多长期来为儒学传统

14、控制的史 学领域发起了进攻。当然,儒学经典中描述的中国上古历史,如我在拙作水经注记载的 禹迹 一再论禹的传说 文中所说:对于上古历史,特别是经过儒家打扮并且统一了 口径的上古历史,它们与神话、传说的差距,有时实在不大 ” 。但问题是,疑古派的文章,主 要也是依靠古代文献所作的 推论,同样拿不出真凭实据,例如顾颉刚提出,禹治水的事不 过是个神话,而且认为 “ 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 “ 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 稽) 。顾的论文发表以后,另一位学者冀朝鼎非常支持,他指出:顾颉刚对古代中国历 史文献的各种资料作了大月旦的分析与比较 之后,便否认了关于禹与、洪水问题的传统观 第 1期 陈桥驿 :论

15、吴越文化研究 41 点。但是冀最后仍不得不说:将来新发现的证据,可以证实也可能推翻顾颉刚所作结论 的积极贡献。 ” 8冀朝鼎提出 “ 新发现的证据 ” ,即是因为顾的文章 在当时还没有真凭实据。 但是现在我们己经有了真凭实据,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在年代上早于仰韶遗址。越人 就是越人,吴人 (假使吴越不同族 )就是吴人,他们不必再借助于无余 (无余其实是个越语 人名)和太伯之流的人物介入其中。当然,吴越文化很早就受汉文化的影响,汉字的使用 即是其中之一。但是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秦以后,越人流散,而迁入这个地区的汉人,也 受到了当地的吴越文化影响,其中有些影响如淫祀滥祭等等,一直保持到今天。 在这个问

16、题上,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一些文章,引经据典考证禹怎样到会稽召开全国 诸侯会议,防风氏怎样因迟到而受诛,禹后来又如何葬于会稽,以及无余、太伯不远千里南 下领导一群祝发文身的蛮子等等,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也还有书刊有兴趣发表这样的文 章,而对河姆渡的划时代发现和第四纪学、古地理学等科学成果无动于衷,说明儒学传统, 确实渊源深厚。 第三是吴越文化研究中应该广泛地利用科学的检测手段的问题。关于这方面,我曾 经就热释光测年举过一点例子: 1970年英国牛津大学考古所曾对该所收藏的 9件中国 六朝陶俑进行热释光检测,结果其中的 6件是赝品。 1972年,该所又通过热释光测出他 们收藏的 22件中 国辉县陶全

17、属赝品。这些六朝陶俑和辉县陶,在收藏过程中,当然经过 不少自以为有经验的专家包括老式考古学家们的鉴定,但结果却是许多鱼目混珠的假骨 董,这就说明了科学的检测手段的必要。 ” _ 现在,科学的检测手段日新月异,仅仅是测年的方法,除了比较习用的放射性碳素和 热释光以外,还有铀系、钾氩、穆斯堡尔谱、古地磁、中子活化、氧同位素比等等,当然,每种 方法都有一定的误差,但误差数不大,例如前面提到的卷转虫海岸的贝壳堤测年在一万 五千年中,误差数只有七百年。绝对不会再出现著名的牛津大学考古所收藏假骨董的笑 话。一 个现成的例子是前几年关于萧山城山(越王城)的争论,城山顶上有一些堡垒状的 遗迹,有些考古学者认为

18、这是越王勾践为了抗御句吴而兴修的军事工程,符合 (越绝书对 于 固陵 ” 的记载 但也有考古学者却认为这些堡垒状的东西是近代的事物。像这类时 代悬殊的看法,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热释光加以解决。另外,对一个地区史前的自然景观的 研究,孢粉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复原这个地区的原始植物群落。 在吴越地区,对于崧泽遗址曾经作过比较全面而深入的孢粉分析检测,获得了较好的成 果,可以为证。_ 在这方面,我们现在 面临的问题是研究经费不足,不少从事吴越文化研究的学者得不 到研究课题,也就是没有研究经费。侥幸得到某种课题的,经费也非常有限,很难利用科 学的检测手段。有的学者,他们尽管对这个研究领

19、域极感兴趣,也认识到科学检测手段的 重要性,但是限于资力,不得不一直使用最廉价的研究方法,即单纯地依靠古代文献。这 显然是最近一段时期中,吴越文化研究缺乏优秀作品特别是突破性成果的重要原因。这 种现象,值得引起学术界有关领导的注意。 第四是吴越文化研究的学者队伍问题。在历来从事吴越文化研究的老一辈学者中, 有不少知识丰富識扎实, 并且提出了卓越的研究成果。但是酬代的推移,科学的 42 杭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1997 年 进步,研究者的更新换代,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新一代的研究者正在不断崛起,继续 老一辈的研究工作。为了使吴越文化的研究随着前面提及的几种具体问题,在研究内容 和方法上

20、能够跟得上科学发展的形势,对于新一代的研究者,在知识基础和业务水平上, 就有更高的要求。从学术领域说,吴越文化研究属于汉学研究的范畴。周法高教授提出 的关于汉学研究者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其实也就是吴越文化研究者应该具备的条件。 他所提出的条件是 : 2 首先, “ 汉学研究者必须能利用新旧的资料。 ” 也就是说, “ 我们一方面要了解旧资料, 一方面要能充分利用新资料,才能允得其中,汇南高北大精神于一炉,合古今中外而治 之。, ” 其次, “ 汉学研究者必须能利用科学的观点和科学方法。在这方面,他以中国语言和 中国史的研究为例,他认为这些学术的研究者,必须 “ 通晓语言学、史学、哲学的原理和方

21、 法。 ” 最后, “ 汉学研究者除了通晓中文外,应能用另一种(或一种以上 )通行的语言自由阅 读。在这方面,他还提出一点补充:如能自由阅读英语,可读之书甚多,但如作为专题研 究,即尚嫌不够,法、德、日、俄语都很重要。 ” 周法高提出的汉学研究者的条件,其中一、二两者与本文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其实是 一致的,而他所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对于新一代的吴越文化研究者,确实至关重要。可以 举一个最近发生的例子。上海书店 1995年出版了新修的普陀山志,从总体来说,这部 老书编得不错。普陀山的佛教文化,其实也可以包括在后期的吴越文化研究之中。但就 是由于修纂者疏于外语,因而造成了很大错误。浙江省境内至今遗留

22、着大量非 汉语地名, 其中绝大部分如余杭、余姚、诸暨等等,都是古代越语地名,唯独普陀是梵语地名。按普陀 (Potabka) 名,艾德尔在中国佛教手册 中有详细解释。这个地名原在印度,由于是 佛教圣地,所以亚洲不少崇奉佛教的地区,亦多有以此为名的。包括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 和浙江的普陀山在内。季羡林先生等校注的大唐西域 i记 3卷十 “ 布口旦落迦山 ” 下注云: “ 此山被比定为现今西高止山南段,秣刺耶山以东的巴波那桑 (PSpaMsam)山,位于提讷 弗利 (Tinnevelly)县境,北祎 8度 43分,东经 77度 22分地方, 此山是佛典中的名山 ” 。但 普陀山志纂者却因不谙梵语,不知

23、浙江普陀山的地名来源,因而把印度的普陀山移到浙 江。该志第三编佛教丛林关于 “ 观音道场 ” 的说明:史籍中关于普陀山观音道场的记 载,最早见于大悲心陀罗尼经 : 一时佛在补陀洛迦山,观世音宫殿庄严道场中 ” 。这段 文字的错误,不仅是把印度的地名移到浙江,而且让释迦牟尼 (“ 佛 ” )也来到浙江。这实在 是个由于不通外语而造成的笑话。也就是周法高在其第三个条件中所说的:但如作专题 研究,即尚嫌不够。所以我在评论普陀山志的拙文中提出在这个地区,不仅是 僧侣和 宗教界人士,甚至从事旅游业的人员,也都有学一点梵语和巴利语的必要。据我所知,在 老一辈的吴越文化研究者中,精通几门外语的学者不少,而目

24、前的这类学者中,精通一门 外语的就不多。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吴越文化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值得引起重视。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周氏提出的汉学研究者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同时也是吴越文化 研究者的业务基础和学术素养,是今后我们建立和更新研賴五必须注意的重要眺 第 1期 陈桥驿 :论吴越文化研究 43 有高质量的研究队伍,才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 总的说来,吴越文化研究是一个领域广阔的课题,对于我国南方半壁和不少邻国,包 括南起越南北到日本的广大地区和海域,这种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有必要在 今后加强基础研究 , 刷新理论观点 , 利用新的科学成果 , 提高研究者的业务素质 , 把这

25、种研 究引向深入,获得更大的成果。 注释 : 参阅乐祖谋点校本越绝书卷首拙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息荼日记越缦堂日记二函十一册,同治八年七月十三日。 参阅拙作史前漂流太平洋的越人 ,文化交流总第 22期, 1996年。 国际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 历史地理第 1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王靖泰、汪品先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海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地理学报 1980年第 4期。 越绝书卷八:句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又同卷以备东海外越。 林邑记己亡佚 ,水经。温水注 :林邑记曰:浦通铜鼓、外越,安定,黄冈心口 又 : “ 林

26、邑记 曰:外越、纪粟 水经 叶榆河注 :“ 林邑记所谓外越、安定、纪粟者也。 陈铁梅 :我国旧石器考古年代的进展与评述 ,考古学报 1988年第 3期。 诗 小雅 谷风 北山 1越绝书卷七:吴越二邦,同气共俗 1大禹论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1995年版 。 K论衡 书虚篇 浙江学干 #1996年第 5期。 6古史辨 , 北平朴社 , 1926年版 。 7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英文 ) 伦敦乔治。艾伦和昂温有限公司 ( LondonGeogrge Allen and Lnwin LTD. ) 1936 年版 K论古代良渚人与良渚的自然环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 1

27、期。 9越绝书卷八: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 0参见王开发、张玉兰、蒋辉、叶志华 :崧泽遗址的孢粉分析研宄,文物出版社 1987年版。 1汉学论集台湾正中书局 , 1991年第 4版 。 2Emest G * EiteL Handbood of Chinese Buddhism Being A Sanskrit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Vocabularies of Buddist Term, Tokyo Sanshusha 1904。 2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浙江方志 1996年第 2期。 (责任编辑 :严军) 7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