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城的历史变迁课件.ppt

上传人:醉**** 文档编号:11488579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4.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城的历史变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城的历史变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城的历史变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城的历史变迁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历代建治与福州城的历史变迁福州城的历史变迁主讲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主讲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戴显群教授戴显群教授一、福州历代建治一、福州历代建治周周 代:代: 福州原属于禹贡九州中的扬州,周福州原属于禹贡九州中的扬州,周代为七闽之地。周礼夏官职方氏:代为七闽之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七闽。”春秋以后为越地,越王勾践六传至春秋以后为越地,越王勾践六传至无疆灭于楚,又七世至闽越王

2、无诸姓騶氏,无疆灭于楚,又七世至闽越王无诸姓騶氏,建都于冶。建都于冶。 ( (见史记见史记越世家越世家) ) 秦秦 朝: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闽中郡不在原三十六郡内,而是后来增置闽中郡不在原三十六郡内,而是后来增置的南海、闽中、桂林,象郡等四郡之一。的南海、闽中、桂林,象郡等四郡之一。 ( (见闽县乡土志见闽县乡土志) ) 领辖县有:今福建全省,浙江温、台、领辖县有:今福建全省,浙江温、台、处三府,江西铅山县和广东潮、梅一带的处三府,江西铅山县和广东潮、梅一带的部分。部分

3、。汉汉 朝:朝: 无诸从诸侯灭秦,又佐汉击楚有功,汉高帝无诸从诸侯灭秦,又佐汉击楚有功,汉高帝五年五年( (前前202202年年) ),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于东冶,冶城是福建修筑最早的城池。据地,都于东冶,冶城是福建修筑最早的城池。据汉书颜师古注:汉书颜师古注:“地名即侯官县是也。地名即侯官县是也。”后后封闽越王弟余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前封闽越王弟余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前112112年),东越反,汉讨平之,年),东越反,汉讨平之,“徙其众于江淮间,徙其众于江淮间,东越地遂虚。东越地遂虚。”(史记(史记东越传)东越传)“后有逃后有逃遁者颇出,立为冶县,

4、属会稽郡遁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郡( (今浙江绍兴今浙江绍兴) ),立繇为越繇王。立繇为越繇王。”(宋书(宋书州郡志)冶县即州郡志)冶县即今福州,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县。今福州,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县。 东汉建安八年(东汉建安八年(203203年),东冶县分为侯官、年),东冶县分为侯官、建安、南平、汉兴、建平五县。建安、南平、汉兴、建平五县。三三 国国: 吴永安三年吴永安三年(260(260年年) ),以会稽南部都尉,以会稽南部都尉为建安郡,侯官县属建安郡。置典船校尉,为建安郡,侯官县属建安郡。置典船校尉,主谪徙之人造船于此。福州开元寺东直巷主谪徙之人造船于此。福州开元寺东直巷即吴时都尉营,号船场。

5、即吴时都尉营,号船场。晋晋 朝:朝: 西晋太康三年西晋太康三年(282(282年年) ),分建安,立晋,分建安,立晋安郡,属扬州刺史(州治在建邺,后改名安郡,属扬州刺史(州治在建邺,后改名建康,即今南京)。元康元年建康,即今南京)。元康元年(291(291年年) ),隶,隶于江州(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领于江州(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领辖县有: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辖县有: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八县。罗江、晋安、温麻八县。南南 朝:宋、齐、梁、陈朝:宋、齐、梁、陈 宋泰始四年宋泰始四年(468(468年年) ),改为晋平郡,隶江州。领辖,改为晋平郡,隶江

6、州。领辖县有:原丰、侯官、罗江、晋安、温麻。县有:原丰、侯官、罗江、晋安、温麻。 齐时仍曰晋安郡,亦隶江州。梁天监年间齐时仍曰晋安郡,亦隶江州。梁天监年间(50(502 2519519年年) ),析晋安地,置南安郡。普通六年,析晋安地,置南安郡。普通六年(525(525年年) ),以晋安以晋安( (福州福州) )、建安、建安( (闽北闽北) )、南安、南安( (闽南闽南) )三郡属东扬三郡属东扬州。晋安郡领辖县有:原丰、侯官、罗江、温麻。州。晋安郡领辖县有:原丰、侯官、罗江、温麻。 陈永定年间陈永定年间(557559(557559年年) ),增置闽州,领晋安,增置闽州,领晋安三郡。天嘉六年三郡

7、。天嘉六年(565(565年年) ),取销闽州,晋安仍属东杨州。,取销闽州,晋安仍属东杨州。光大二年光大二年 (568 (568年年) ),改为丰州,这是闽中自成一州的,改为丰州,这是闽中自成一州的开始。州治设在晋安郡,晋安郡领县:原丰、侯官、开始。州治设在晋安郡,晋安郡领县:原丰、侯官、罗江、温麻。罗江、温麻。 隋隋 朝:朝: 隋平陈后,于开皇三年(隋平陈后,于开皇三年(589589年)改年)改丰州曰泉州,当时废除天下诸郡丰州曰泉州,当时废除天下诸郡500500余个,余个,一改一改600600余年州郡县三级之制为州县二级制。余年州郡县三级之制为州县二级制。大业元年(大业元年(605605年)

8、,复改泉州曰闽州,大年),复改泉州曰闽州,大业三年(业三年(607607年)废州改郡,闽中故地改称年)废州改郡,闽中故地改称建安郡。当时建安郡所统县数,由原来的建安郡。当时建安郡所统县数,由原来的九个经隋代裁并后仅存四个:闽县、建安、九个经隋代裁并后仅存四个: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设在闽县。(见三山南安、龙溪,郡治设在闽县。(见三山志志地理类)地理类)唐唐 朝朝: 高祖武德元年(高祖武德元年(618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武德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武德四年,移建州州治于建安(今建瓯),当时,闽县属建四年,移建州州治于建安(今建瓯),当时,闽县属建州。武德六年(州。武德六年(62362

9、3年),析置泉州(今福州地区)。年),析置泉州(今福州地区)。武德八年(武德八年(625625年),置泉州都督府,领泉、建、丰三年),置泉州都督府,领泉、建、丰三州。泉州州治在闽县(今福州),建州州治在建安(今州。泉州州治在闽县(今福州),建州州治在建安(今建瓯),丰州州治在南安。太宗贞观元年(建瓯),丰州州治在南安。太宗贞观元年(627627年),年),废丰州入泉州(今福州),武后圣历二年(废丰州入泉州(今福州),武后圣历二年(699699年)于年)于丰州故地重置武荣州,睿宗景云二年(丰州故地重置武荣州,睿宗景云二年(711711年)武荣州年)武荣州改名泉州(今泉州)。同时改泉州(今福州)为

10、闽州,改名泉州(今泉州)。同时改泉州(今福州)为闽州,泉州都督府为闽州都督府,领闽、泉、建、漳(泉州都督府为闽州都督府,领闽、泉、建、漳(686686年年置)、潮等五州。置)、潮等五州。 玄宗开元十三年(玄宗开元十三年(725725年)又改闽州为福州,闽年)又改闽州为福州,闽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福州的称呼从此开始。开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福州的称呼从此开始。开元二十一年(元二十一年(733733年),置福州经略使。开元二十二年),置福州经略使。开元二十二年,督福、泉、建、汀(年,督福、泉、建、汀(733733年置)等四州,漳州、年置)等四州,漳州、潮州归岭南道。潮州归岭南道。玄宗天宝元年(玄

11、宗天宝元年(742742年),又改州为年),又改州为郡,福州改为长乐郡,仍为长乐经略使。肃宗乾元郡,福州改为长乐郡,仍为长乐经略使。肃宗乾元年间,复为福州都督府。肃宗上元元年(年间,复为福州都督府。肃宗上元元年(760760年),年),福州都督府升为节度使,领福、泉、建、漳、汀、福州都督府升为节度使,领福、泉、建、漳、汀、潮等六州。肃宗大历六年(潮等六州。肃宗大历六年(771771年),罢节度使,置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的福州名称经历了丰州、泉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的福州名称经历了丰州、泉州、建安郡、建州、泉州、闽州、福州

12、、长乐郡、福州、建安郡、建州、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福州等多次的变化,最后才确定为福州。同时,唐朝政州等多次的变化,最后才确定为福州。同时,唐朝政府先后在福州设置都督府、经略使、都防御使、节度府先后在福州设置都督府、经略使、都防御使、节度使、观察使等行政机构,以督领当时福建诸州。使、观察使等行政机构,以督领当时福建诸州。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光、寿军入闽,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光、寿军入闽,昭宗乾宁三年(昭宗乾宁三年(896896年),升福州为威武军,授王潮为年),升福州为威武军,授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次年,王潮卒,王审知代立。威武军节度使。次年,王潮卒,王审知代立。 唐代福

13、州县数,据三山志唐代福州县数,据三山志地理类记载,共地理类记载,共领县领县8 8个,分别是:闽县、连江、侯官、长溪、长乐、个,分别是:闽县、连江、侯官、长溪、长乐、福唐、古田、永泰福唐、古田、永泰。五五 代:梁、唐、晋、汉、周代:梁、唐、晋、汉、周 后梁贞明六年后梁贞明六年(920(920年年) ),升为大都督府。后唐,升为大都督府。后唐长兴四年长兴四年(933(933年年) ),闽王延钧称帝,把福州升为长,闽王延钧称帝,把福州升为长乐府。后晋开运元年乐府。后晋开运元年(944(944年年) ),闽王延政据建州,闽王延政据建州,以福州为东都。不久,闽国灭亡。后汉时,闽地以福州为东都。不久,闽国

14、灭亡。后汉时,闽地为吴越国钱氏所有,改称福州威武军。后周广顺为吴越国钱氏所有,改称福州威武军。后周广顺元年元年(951(951年年) ),改称彰武军。,改称彰武军。 五代时期,福州领县除了继承唐代外,增加五代时期,福州领县除了继承唐代外,增加了闽清、永贞、宁德三县。了闽清、永贞、宁德三县。宋宋 朝:朝: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978年年) ),吴越国钱氏纳土,吴越国钱氏纳土归宋,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归宋,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年年(985(985年年) ),设福建路,下领六州两军:福州、建,设福建路,下领六州两军: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

15、南剑州、邵武军、兴化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兴化军,福建遂有军,福建遂有“八闽八闽”之说。之说。( (今之福建整个地区,今之福建整个地区,基本上是宋福建路的旧有范围基本上是宋福建路的旧有范围) ) 南宋德佑二年南宋德佑二年(12761276年),益王赵昰即位福州,是为端宗,改年),益王赵昰即位福州,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 宋代福州领县:闽县、侯官、怀安、长乐、宋代福州领县:闽县、侯官、怀安、长乐、福清、古田、永泰、连江、闽清、长溪、宁德、福清、古田、永泰、连江、闽清、长溪、宁德、罗源。罗源。元元 朝:朝: 元初全国分十个行省,福建隶属江浙行省

16、。元世祖元初全国分十个行省,福建隶属江浙行省。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至元十五年(12781278年),福建独立设省,名为福建行省,年),福建独立设省,名为福建行省,治所设在福州。其后,福建行省治所多次迁到泉州。至治所设在福州。其后,福建行省治所多次迁到泉州。至元二十二年(元二十二年(12851285年),罢福建行省,立宣慰司,隶江年),罢福建行省,立宣慰司,隶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三年(西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1286年),复置福建行省,治年),复置福建行省,治所在福州。但很快又并入江浙行省。成宗大德元年所在福州。但很快又并入江浙行省。成宗大德元年(12971297年),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等处

17、行中书省,移年),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泉州。大德三年又罢福建行省,而置福建宣慰使司都治泉州。大德三年又罢福建行省,而置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隶属江浙行省。直至顺帝至正十六年(元帅府,隶属江浙行省。直至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1356年),又改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为福建行省,一直到年),又改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为福建行省,一直到元朝灭亡。元朝灭亡。 元代福州路领县:福宁州(福安、宁德、长溪)、元代福州路领县:福宁州(福安、宁德、长溪)、福清州、闽县、侯官、怀安、长乐、连江、古田、永福、福清州、闽县、侯官、怀安、长乐、连江、古田、永福、闽清、罗源。闽清、罗源。明明 朝:朝: 洪武

18、元年洪武元年(1368(1368年年) ),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276(1276年年) ),改行中书省,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为承宣布政使司。16461646年,明末唐王年,明末唐王( (聿键聿键) )称帝称帝福州,年号隆武,升福州为福京,更名天兴府,福州,年号隆武,升福州为福京,更名天兴府,旋即败亡。旋即败亡。 明代福州府领县:闽县、侯官、怀安、长乐、明代福州府领县:闽县、侯官、怀安、长乐、连江、福清、古田、永福、闽清、罗源、福安、连江、福清、古田、永福、闽清、罗源、福安、宁德。成化九年(宁德。成化九年(1473147

19、3年),复置福宁州,辖福年),复置福宁州,辖福安、宁德两县。万历八年(安、宁德两县。万历八年(15801580年),怀安废县,年),怀安废县,并入闽县和侯官县。并入闽县和侯官县。 清清 朝:朝: 仍为福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福州府领县:仍为福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福州府领县:闽县、侯官、长乐、连江、福清、古田、永福、闽县、侯官、长乐、连江、福清、古田、永福、闽清、罗源、屏南十县。闽清、罗源、屏南十县。民民 国:国: 辛亥革命的翌年辛亥革命的翌年(1912(1912年年) )废府治,闽县、侯废府治,闽县、侯官两县合为闽侯县,福州地区属闽侯县管辖。民官两县合为闽侯县,福州地区属闽侯县管辖。民国二十

20、八年国二十八年(1939(1939年年) ),开始成立福州市政筹备处,开始成立福州市政筹备处,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民国三十五年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民国三十五年(1946(1946年年) ),正,正式成立福州市,作为福建省会,范围仅限于城区。式成立福州市,作为福建省会,范围仅限于城区。 二、福州城的历史变迁二、福州城的历史变迁1、西汉冶城、西汉冶城 福州最早的城池,福州最早的城池,称称“冶城冶城”。汉高祖刘。汉高祖刘邦统一全国后,因闽越邦统一全国后,因闽越部落的首领无诸曾助汉部落的首领无诸曾助汉军灭秦伐楚,有功于汉,军灭秦伐楚,有功于汉,高帝五年被封为高帝五年被封为“闽越闽越王王”。无诸即在福州冶。

21、无诸即在福州冶山周围,建立一座都城,山周围,建立一座都城,称为称为“冶城冶城”。冶城的。冶城的位置当在今华林寺到钱位置当在今华林寺到钱塘巷一带。塘巷一带。 当时的城池面积不大。一方面因为当时当时的城池面积不大。一方面因为当时规定诸侯王都的面积不能太大。战国时期,规定诸侯王都的面积不能太大。战国时期,诸侯的国都,大者不过三百雉,即周围的诸侯的国都,大者不过三百雉,即周围的长度不过九百丈。(据范文澜中国通史长度不过九百丈。(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另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制。简编)另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制。当时除越王山、冶山南麓有一小片丘陵之当时除越王山、冶山南麓有一小片丘陵之外,大部分地区都

22、是水乡泽国与沙洲之地。外,大部分地区都是水乡泽国与沙洲之地。据郭柏苍葭柎草堂集云:据郭柏苍葭柎草堂集云:“相传汉时相传汉时海舶椗于还珠门外(即今鼓楼前贤南路海舶椗于还珠门外(即今鼓楼前贤南路口)。口)。”所以明代王恭有诗云所以明代王恭有诗云:“无诸建国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由此可见汉由此可见汉时时“冶城冶城”之南,确是江河潮水所及之区。之南,确是江河潮水所及之区。 冶城建立之初,城里居民主要是王族与治冶城建立之初,城里居民主要是王族与治下的官吏和士兵。至于其他百姓,仍散居下的官吏和士兵。至于其他百姓,仍散居在城外一片片洲地之中。在城外一片片洲地之中。位于屏山

23、的瓯冶池位于屏山的瓯冶池2、晋、唐子城、晋、唐子城 晋武帝太康三年(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设立年),福州设立“晋安晋安郡郡”。首任晋安太守严。首任晋安太守严高嫌故城太小,且地势高嫌故城太小,且地势不平,决心迁城。在越不平,决心迁城。在越王山(屏山)南麓建立王山(屏山)南麓建立新城,名为新城,名为“子城子城”。到了唐中和年间到了唐中和年间(881884年年),由于经济发展,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观察使郑鎰人口增长,观察使郑鎰遂将原来子城再次修拓,遂将原来子城再次修拓,其范围,可以从宋三其范围,可以从宋三山志所载子城的六个山志所载子城的六个城门遗址加以推测,这城门遗址加以推测,这六个城

24、门为:六个城门为: (南)虎节门(即今虎节路口)、(东南)安定门南)虎节门(即今虎节路口)、(东南)安定门(即今卫前街)、(东)康乐门(即今丽文坊)、(即今卫前街)、(东)康乐门(即今丽文坊)、(西)丰乐门(即今旧米仓巷附近)、(西内)(西)丰乐门(即今旧米仓巷附近)、(西内)宜兴门宜兴门(在今渡鸡口在今渡鸡口)、(西南)清泰门(即今之、(西南)清泰门(即今之杨桥路)。扩建后的子城,面积虽然比冶城大,杨桥路)。扩建后的子城,面积虽然比冶城大,但仍是官府衙门所在。从都督府门楼(今鼓屏路但仍是官府衙门所在。从都督府门楼(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到虎节门之间为主干道,两侧多为衙湖东路口)到虎节门之间为主干

25、道,两侧多为衙署,其东曰:东衙;其西曰:西衙(今仍保留东署,其东曰:东衙;其西曰:西衙(今仍保留东牙巷、西牙巷)。在主干道中段建一门楼,司更牙巷、西牙巷)。在主干道中段建一门楼,司更鼓,俗称鼓,俗称“鼓楼鼓楼”。而集市还是设在城外,今东。而集市还是设在城外,今东街口一带是繁华的商业区。至于旧冶城的故址,街口一带是繁华的商业区。至于旧冶城的故址,后来辟为后来辟为“球场(体育场)球场(体育场)”。三山志云:。三山志云:“冶山即今欧冶池山,唐刺史裴次元于其南辟为冶山即今欧冶池山,唐刺史裴次元于其南辟为球场。球场。”这里山水楼亭风景漂亮,裴次元作诗为这里山水楼亭风景漂亮,裴次元作诗为二十咏。二十咏。

26、3、唐末的罗城、唐末的罗城 唐朝末年,中原战乱,群雄割唐朝末年,中原战乱,群雄割据,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据,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王审知治闽期间对子城又闽。王审知治闽期间对子城又进行拓建。唐末天复元年(进行拓建。唐末天复元年(901年)于子城外环筑罗城四十里,年)于子城外环筑罗城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设大门及便门16座、水门座、水门3座,座,至宋代尚存七座:(南)利涉至宋代尚存七座:(南)利涉门、(东南)通津门、门、(东南)通津门、(东东)海宴海宴门、(东北)延远门、(北)门、(东北)延远门、(北)永安门、(西北)安善门、永安门、(西北)安善门、(西南)清远门。王审知建(西南)清远门。王审

27、知建“罗城罗城”,其目的是为了,其目的是为了“守守地养民地养民”。罗城修好之后,福。罗城修好之后,福州城面积扩大不少,南面扩展州城面积扩大不少,南面扩展到今安泰桥一带,城里住户大到今安泰桥一带,城里住户大为增加,除了王公贵族官吏士为增加,除了王公贵族官吏士卒之外,其他百姓也能居住城卒之外,其他百姓也能居住城内,福州城已初具坊巷格局。内,福州城已初具坊巷格局。4、五代夹城、五代夹城 梁开平二年(梁开平二年(908年年),距离,距离“罗罗城城”的兴建不过七年,王审知又觉的兴建不过七年,王审知又觉得城区太小,决心把罗城的南北两得城区太小,决心把罗城的南北两端加以扩大,于是把罗城夹在里面,端加以扩大,

28、于是把罗城夹在里面,这就是所谓这就是所谓“夹城夹城”。南北夹城建。南北夹城建成之后,福州城市呈成之后,福州城市呈“满月满月”形。形。当时节度推官黄滔的当时节度推官黄滔的“万岁寺万岁寺”诗诗有有“新城似月圆新城似月圆”之句,故又叫做之句,故又叫做“南月城南月城”、北月城、北月城”。 “夹城夹城”所扩充范围,其南端已由所扩充范围,其南端已由安泰桥边的扩展到现在南门兜,于安泰桥边的扩展到现在南门兜,于山、乌山包括其中。其北端已由钱山、乌山包括其中。其北端已由钱塘巷口扩展至越王山麓。南北夹城塘巷口扩展至越王山麓。南北夹城至宋代尚存六座城门:南有宁越门至宋代尚存六座城门:南有宁越门(即今南门兜),东南有

29、美化门,(即今南门兜),东南有美化门,门内有水步门(即今水部门街),门内有水步门(即今水部门街),东北有井楼门、北有严胜门、西北东北有井楼门、北有严胜门、西北有遗爱门(即今北门)、西有迎仙有遗爱门(即今北门)、西有迎仙们(即今西门)。们(即今西门)。 “夹城夹城”以建立以后,和罗城连接起来,城市具有相以建立以后,和罗城连接起来,城市具有相当规模。由于王氏侫佛,增建寺院当规模。由于王氏侫佛,增建寺院267座,自属吴越座,自属吴越后,三十三年间又建寺后,三十三年间又建寺221座,加上以前所建共计座,加上以前所建共计781座。另有七座佛塔。据三山志记载,七座佛座。另有七座佛塔。据三山志记载,七座佛塔

30、分别是:石塔寺塔分别是:石塔寺“无垢净光塔无垢净光塔”(俗称乌塔),七(俗称乌塔),七层石塔;南报恩院层石塔;南报恩院“神光之塔神光之塔”,七层,黄巢过闽时,七层,黄巢过闽时毁,王审知复建;万岁寺毁,王审知复建;万岁寺“报恩定光多宝塔报恩定光多宝塔”(俗称(俗称白塔);大中寺白塔);大中寺“定慧塔定慧塔”,九层;太平寺,九层;太平寺“开元开元塔塔”,七层木塔;安福院,七层木塔;安福院“崇庆塔崇庆塔”,七层木塔;育,七层木塔;育王塔院的王塔院的“育王塔育王塔”。这七座佛塔入宋以后完好无损,。这七座佛塔入宋以后完好无损,七塔交相辉映,无论白昼,都成为福州城区的一道亮七塔交相辉映,无论白昼,都成为福

31、州城区的一道亮丽景色,宋人谢泌有诗云:丽景色,宋人谢泌有诗云:“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七塔万枝灯。”如今,唐宋福州七塔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唐宋福州七塔历经风雨沧桑,仅留下白塔、乌塔两座,成为唐五代福州佛教塔寺建仅留下白塔、乌塔两座,成为唐五代福州佛教塔寺建筑的历史见证。两塔遥相呼应,是当今福州城内的一筑的历史见证。两塔遥相呼应,是当今福州城内的一大历史文化景观。大历史文化景观。 5、宋代的外城与城垣的兴废、宋代的外城与城垣的兴废 北宋开宝七年(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年),福州刺史钱昱又增筑东南夹城,称为刺史钱昱又增筑东南夹城,称为“外城外城”。据三山志记载

32、,。据三山志记载,城高一丈六尺,厚八尺,下用坚城高一丈六尺,厚八尺,下用坚石为墙基,上垒以砖甓。外城的石为墙基,上垒以砖甓。外城的拓展范围,南面扩至合沙门(在拓展范围,南面扩至合沙门(在今洗马桥附近),东南扩至通仙今洗马桥附近),东南扩至通仙门(在今琼东路附近),东面扩门(在今琼东路附近),东面扩至东武门(即今东门),东北扩至东武门(即今东门),东北扩至汤井门(即今汤门)和船场门至汤井门(即今汤门)和船场门(即今井楼门),西面扩至迎仙(即今井楼门),西面扩至迎仙门(即今西门)。门(即今西门)。 宋代福州城里阙门重叠,由南向宋代福州城里阙门重叠,由南向北,有合沙门、宁越门、利涉门、北,有合沙门、

33、宁越门、利涉门、还珠门、虎节门、威武军门(后还珠门、虎节门、威武军门(后改为鼓楼)、都督府门等七座高改为鼓楼)、都督府门等七座高大城楼颇为壮观。宋代程师孟有大城楼颇为壮观。宋代程师孟有诗记述道:诗记述道:“七重楼向青霄动七重楼向青霄动”。 宋太平兴国三年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年),福州城垣一度废堕。因,福州城垣一度废堕。因当时据有浙江和福州一带的吴越王钱氏,虽已当时据有浙江和福州一带的吴越王钱氏,虽已“纳土归宋纳土归宋”,但宋王朝顾虑他们可能反复,所,但宋王朝顾虑他们可能反复,所以下沼以下沼“堕城堕城”。就墙基垒以短垣,惟各城门的。就墙基垒以短垣,惟各城门的谯楼仍保存。九十年后,至宋熙宁年间

34、(谯楼仍保存。九十年后,至宋熙宁年间(1069年),才由郡守程师孟加以修复。年),才由郡守程师孟加以修复。 宋程师孟既复旧城,又在城上建楼阁九座,这九宋程师孟既复旧城,又在城上建楼阁九座,这九楼为:蕃宣楼、西湖楼、五云楼、三山楼、清徽楼为:蕃宣楼、西湖楼、五云楼、三山楼、清徽楼、泰山楼、缓带楼、坐云楼。熙宁年间福州太楼、泰山楼、缓带楼、坐云楼。熙宁年间福州太守曾巩有守曾巩有“六街灯照九重门六街灯照九重门”的诗句。的诗句。 南宋德祐二年(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益王赵昰年)五月初一,益王赵昰(端宗端宗)在陆秀夫、张世杰拥立下在福州登极,建在陆秀夫、张世杰拥立下在福州登极,建立流亡小朝

35、廷。旋为元兵所破。元朝统一全国后,立流亡小朝廷。旋为元兵所破。元朝统一全国后,再一次下诏废堕了福州城墙。再一次下诏废堕了福州城墙。宋代福州外城图宋代福州外城图6、明代城池的重建、明代城池的重建 明洪武四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年),福州城垣,福州城垣又进行大规模重建,北面拓展到又进行大规模重建,北面拓展到越王山,在山顶首先建造一座谯越王山,在山顶首先建造一座谯楼,以为各城门楼之式样,因名楼,以为各城门楼之式样,因名为为“样楼样楼”,置身楼中,可以望,置身楼中,可以望海,成为远洋海舶入福州港之标海,成为远洋海舶入福州港之标记,所以又名镇海楼。(清谢章记,所以又名镇海楼。(清谢章铤有镇海楼记)至于

36、东、西、铤有镇海楼记)至于东、西、南三面,则循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南三面,则循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南面的城垣,围绕于山、乌复,南面的城垣,围绕于山、乌石山麓,城的周围十九里多,城石山麓,城的周围十九里多,城墙高二丈一尺多,厚一丈七尺。墙高二丈一尺多,厚一丈七尺。洪武六年洪武六年(1373年年)又加修治,在又加修治,在城上添建楼橹,环城俱加屋盖,城上添建楼橹,环城俱加屋盖,十分壮观。明嘉靖三十八年,为十分壮观。明嘉靖三十八年,为防御倭患,在城上增设敌台三十防御倭患,在城上增设敌台三十六个,环城三面堑濠深七尺半,六个,环城三面堑濠深七尺半,广阔十丈,长三千三百余丈。广阔十丈,长三千三百余丈。 明代的福

37、州城,共有七大城门,即:南门、北明代的福州城,共有七大城门,即:南门、北门、东门、西门、水部门、汤门、井楼门。明门、东门、西门、水部门、汤门、井楼门。明代又于某些冲要地再加上一重半圆形甕城。代又于某些冲要地再加上一重半圆形甕城。 当时沿南门入城,还可以见到前代遗下之还珠当时沿南门入城,还可以见到前代遗下之还珠门与鼓楼。还珠门始建于五代龙启元年,初名门与鼓楼。还珠门始建于五代龙启元年,初名镇闽台,又名归投门。清代又经改建,名为狮镇闽台,又名归投门。清代又经改建,名为狮子楼,俗名双门楼。闽都记载:子楼,俗名双门楼。闽都记载:“双门之双门之中,凿石为狮子,俗谓用以压制南面之五虎山中,凿石为狮子,俗谓

38、用以压制南面之五虎山也。也。” 清代统治二百多年中,福州城又经过几次重修,清代统治二百多年中,福州城又经过几次重修,但城的范围没有拓展。清代,福州城区以南大但城的范围没有拓展。清代,福州城区以南大街为界线,东半城属街为界线,东半城属“闽县闽县”管辖。西半城属管辖。西半城属“侯官县侯官县”管辖。管辖。明代福州府城图明代福州府城图清代福州府城图清代福州府城图清代福州府城七城门之南门清代福州府城七城门之南门清末福州南门一带城市景观清末福州南门一带城市景观 7、南台市区的形成和发展、南台市区的形成和发展: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古时台江一带江面很宽广,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古时台江一带江面很宽广,千百年来由于

39、闽江泥沙的冲积,形成不少沙洲,千百年来由于闽江泥沙的冲积,形成不少沙洲,如帮洲、义洲、苍霞洲、鸭牳洲以及楞岩洲(即如帮洲、义洲、苍霞洲、鸭牳洲以及楞岩洲(即今中亭街一带)等,这些沙洲小岛,后来逐渐变今中亭街一带)等,这些沙洲小岛,后来逐渐变成人民居住生活的陆地。宋时,在台江一带沙洲成人民居住生活的陆地。宋时,在台江一带沙洲小岛上曾搭起三座小岛上曾搭起三座“浮桥浮桥”,把各洲连接起来,把各洲连接起来,以便百姓和商旅的往来。而福州的贸易集市也开以便百姓和商旅的往来。而福州的贸易集市也开始逐渐南移。始逐渐南移。 宋亡以后,由于元朝统治者对城里的居民经常进行歧视宋亡以后,由于元朝统治者对城里的居民经常

40、进行歧视迫害,因之城里居民也逐渐移向南台新市区谋生。马哥迫害,因之城里居民也逐渐移向南台新市区谋生。马哥孛罗游记中曾有描述:孛罗游记中曾有描述:“这城的一边,有一条一英里宽这城的一边,有一条一英里宽的大河。河上有一个美丽的桥,建筑在木筏上面,横跨河的大河。河上有一个美丽的桥,建筑在木筏上面,横跨河上。上。这城里建造了许多船只,航行在这河上这城里建造了许多船只,航行在这河上珍珠、珍珠、宝石的商业很盛,这是因为有许多船从印度载着商人,来宝石的商业很盛,这是因为有许多船从印度载着商人,来到这里。到这里。” 从游记中可见,元朝以后南台已经形成为港口码从游记中可见,元朝以后南台已经形成为港口码头和商业区

41、,但闽江上的万寿桥尚未建好,只有浮桥。元头和商业区,但闽江上的万寿桥尚未建好,只有浮桥。元至治二年(至治二年(1322年),万寿寺僧王法助奉旨建成万寿石年),万寿寺僧王法助奉旨建成万寿石桥。明代以后,由于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福建桥。明代以后,由于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福建“市舶司市舶司”迁迁来福州,并在来福州,并在“番船浦番船浦”设立外轮码头,所以南台的商贸设立外轮码头,所以南台的商贸日趋发达。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日趋发达。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商洋行纷纷在仓前山一带设立。而当时的上下杭之一,外商洋行纷纷在仓前山一带设立。而当时的上下杭街,也成为各种土产商行

42、较集中的地区。清代台江人口集街,也成为各种土产商行较集中的地区。清代台江人口集中,商铺店肆、酒楼妓院林立,福州城区商业反不如城外中,商铺店肆、酒楼妓院林立,福州城区商业反不如城外南台繁盛。南台繁盛。 在此以前,闽江上游的旅客船货到福州,都是在此以前,闽江上游的旅客船货到福州,都是集中在洪山桥码头登岸。而自元、明以后,特集中在洪山桥码头登岸。而自元、明以后,特别是清朝五口通商以来,洪山桥的码头地位就别是清朝五口通商以来,洪山桥的码头地位就逐渐被南台所取代。逐渐被南台所取代。 从城区到南台,中间经过一段狭长的街道叫从城区到南台,中间经过一段狭长的街道叫做做“茶亭茶亭”街。从整个地形来看,茶亭街象一

43、街。从整个地形来看,茶亭街象一条扁担,一端挑着城区,另一端则挑着南台商条扁担,一端挑着城区,另一端则挑着南台商业区。这也是当时福州城市面貌的一个特色。业区。这也是当时福州城市面貌的一个特色。8、仓前山之历史变迁、仓前山之历史变迁 仓前山原名天宁山,又名籐山,雄踞南台岛仓前山原名天宁山,又名籐山,雄踞南台岛的北面,与台江隔江相望,因山上建有盐仓,的北面,与台江隔江相望,因山上建有盐仓,故称仓前山。又因山顶设置烟墩(烽火台),故称仓前山。又因山顶设置烟墩(烽火台),故又称为故又称为“烟台山烟台山”。这里三面临水,风光如。这里三面临水,风光如画。宋代民族英雄李纲罢相回闽,因爱这里幽画。宋代民族英雄李

44、纲罢相回闽,因爱这里幽静,就在岛上的天宁寺(后为天安寺)隐居,静,就在岛上的天宁寺(后为天安寺)隐居,并在松林中新筑一座并在松林中新筑一座“松风堂松风堂”。到了明代,。到了明代,沿梅坞至程埔头一带,遍植梅花,每逢冬季,沿梅坞至程埔头一带,遍植梅花,每逢冬季,腊梅绽放,十分艳丽,因而有腊梅绽放,十分艳丽,因而有“琼花玉岛琼花玉岛”之之誉。誉。 明代弘治年间,督舶太监府的邓太监贪受厚贿,明代弘治年间,督舶太监府的邓太监贪受厚贿,竟将今泛船浦一带的临江地方许给外国人开辟竟将今泛船浦一带的临江地方许给外国人开辟为新港,以便番船往来寄椗停泊,遂名为为新港,以便番船往来寄椗停泊,遂名为“番番船浦船浦”。(

45、后音转为泛船浦)。(后音转为泛船浦)。1842年中英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各国南京条约签定,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各国领事馆、洋行、洋人别墅、教堂、教会学校、领事馆、洋行、洋人别墅、教堂、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纷纷在仓山设立,于是一大批哥特教会医院等纷纷在仓山设立,于是一大批哥特式、罗马式、洛可可式等西洋建筑在仓山拔地式、罗马式、洛可可式等西洋建筑在仓山拔地而起。一些有身份的当地人受其影响,也采用而起。一些有身份的当地人受其影响,也采用西式建筑风格构筑民居。如此风格多样的西式西式建筑风格构筑民居。如此风格多样的西式建筑汇聚仓山,因此被称之为建筑汇聚仓山,因此被称之为“万国建筑

46、博览万国建筑博览会会”。三、三、 福州历代大事福州历代大事 1、秦闽中郡和汉闽越王无诸、秦闽中郡和汉闽越王无诸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二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十六年(前221年)秦攻瓯越及闽越,废掉闽年)秦攻瓯越及闽越,废掉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以其地为闽中郡,闽中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以其地为闽中郡,闽中郡的中心为东瓯(今温州)及东冶(今福州)。郡的中心为东瓯(今温州)及东冶(今福州)。 陈胜、吴广起义后,诸侯起来反秦,无诸从陈胜、吴广起义后,诸侯起来反秦,无诸从诸侯灭秦,刘邦击项羽,无诸、摇率越人助汉诸侯灭秦,刘邦击项羽,无诸、摇率越人助汉伐楚。汉高祖

47、五年(前伐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以无诸助汉有年)以无诸助汉有功,封无诸为闽越王功,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冶王闽中故地,都冶”(今福州)(汉书(今福州)(汉书高帝纪)高帝纪) 东汉建安八年(东汉建安八年(203年)东冶县分为侯官、年)东冶县分为侯官、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南平、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南平、建平(今建阳)五县。建平(今建阳)五县。 闽越族在两汉数百年统治下,与汉族人闽越族在两汉数百年统治下,与汉族人民逐渐融合,闽越地区的人口增加,经济、民逐渐融合,闽越地区的人口增加,经济、文化、交通都有很大发展。文化、交通都有很大发展。2、孙吴五次进军闽中、孙吴五

48、次进军闽中 东汉末三国时期,孙吴先后五次进军闽中,东汉末三国时期,孙吴先后五次进军闽中,建立了对闽中的统治。建立了对闽中的统治。 孙军五次进入闽浙赣边区镇压孙军五次进入闽浙赣边区镇压“山越山越”的反的反抗,经过数十年的战争,孙吴基本上巩固了对闽抗,经过数十年的战争,孙吴基本上巩固了对闽中的统治。不少北方人民也从会稽随吴南下入闽,中的统治。不少北方人民也从会稽随吴南下入闽,促进了闽中人口的增长。促进了闽中人口的增长。 三国时期,福州造船业有了很大发展。孙吴三国时期,福州造船业有了很大发展。孙吴永安时期(永安时期(258264年),就曾在东冶置典船年),就曾在东冶置典船校尉,主谪徙之人造船于此。福

49、州开元寺东直巷校尉,主谪徙之人造船于此。福州开元寺东直巷就是吴时的都尉营,号就是吴时的都尉营,号“船场船场”。说明当时福州。说明当时福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船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船能力。3、晋安郡的建立和八姓入闽、晋安郡的建立和八姓入闽 西晋太康三年(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始以侯官为晋安年),始以侯官为晋安郡,郡守严高,隶属扬州。下属原丰、新罗、宛郡,郡守严高,隶属扬州。下属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等八县。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等八县。 西晋短期统一后,统治阶级内部爆发了西晋短期统一后,统治阶级内部爆发了“八八王之乱王之乱”。永嘉年间,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

50、、。永嘉年间,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趁机起兵反晋,史称鲜卑、羯、氐、羌)趁机起兵反晋,史称“五胡五胡乱华乱华”。由于中原战乱,西晋灭亡,晋政权南迁,。由于中原战乱,西晋灭亡,晋政权南迁,大量北方衣冠大族也随之南迁,史称大量北方衣冠大族也随之南迁,史称“衣冠南衣冠南渡渡”。当时南迁入闽的衣冠大族为数不少,有所。当时南迁入闽的衣冠大族为数不少,有所谓谓“八姓入闽八姓入闽”之说。九国志记云:之说。九国志记云:“永嘉永嘉二年(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也。林、黄、陈、郑、詹、邱、何、胡也。”八姓入八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x模板 > 工作办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