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pdf

上传人:C****o 文档编号:11422834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5、古诗两首【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并借景说理,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

2、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游山西村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的感情, 明朗的笔调, 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诗中生动地

3、描绘了诗人家乡的风光和习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的头两句,用“莫笑”和“足鸡豚”这些亲切的词语,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诗的第三、四两句对山村风光的描绘,是历来为人称颁的名句。第三句中的“重” 、 “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暗” 、 “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荫荫、鲜花灼灼,令人惊喜的景象。 诗的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 箫鼓齐鸣,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 - - - -

4、-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这里的热情招待,优美风光,淳朴民俗,使诗人兴致勃勃,但诗人没有直接叙述这种心情,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曲折地表现,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足见兴致浓厚而强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齐读课题(题西林壁) 。今天,让我

5、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 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明诗意 1 (师指名

6、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 - - - - - - -

7、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 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你能用我站在_ 看到_ 。说一句话吗?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

8、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 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 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三、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四、作业1背诵、默

9、写题西林壁。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 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 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二、学习古诗(一)解诗题,知作者说说陆游的生平?(陆游,字务观,好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感情炽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爱国主义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表现有反抗外侵, 抒发壮志未酬, 揭露腐败当局及关怀祖国人民之多。陆游爱国主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10、- - - - -第 3 页,共 6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义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 家庭、 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高贵品格决定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1 (师指名读古诗)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 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

11、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三)多诵读,悟诗情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 历久不忘。 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

12、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 这种影随人移, 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6 页 -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6 页 - - - - - - - - - - 文档编码:KDHSIBDSUFVBSUDHSIDHSIBF-SDSD587FCDCVDCJUH 欢迎下载 精美文档欢迎下载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6 页,共 6 页 -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