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基于粮食生产和县域财政收入的视角-辛翔飞.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13013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84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基于粮食生产和县域财政收入的视角-辛翔飞.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基于粮食生产和县域财政收入的视角-辛翔飞.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基于粮食生产和县域财政收入的视角-辛翔飞.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5卷第1期 技 术 经 济 V0135,N o12016年 1月Technology Economics Jan,2016中国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基于粮食生产和县域财政收入的视角辛翔飞1,张 怡2,王济民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摘要:利用2001-2013年中国2000多个县的数据,探讨了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的贡献以及其与非产粮大县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实证分析了粮食生产对县域财政收入的影响,并提出了对产粮大县进行利益补偿的基本思路。结果表明:目前“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依然存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是导

2、致产粮大县财政收入低下的重要原因;2003-2013年产粮大县的粮食增产拉低了其财政收入的998。关键词:粮食生产;产粮大县;利益补偿;财政收入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980X(2016)010083051 研究背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是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自立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更加决定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政府安邦兴国的头等大事。而当前受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已呈现在我们面前,粮食安全问题带来的危机感日益突显。在2000-2003年国

3、内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根据粮食产销形势的新变化,自2004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粮食补贴政策以扶持粮食生产,对于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2004-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突破“三丰两欠”“两丰一欠”的常规,实现连续11年增产。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6亿吨大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较2003年粮食产量的增长幅度超过40。然而,面对过去11年粮食生产的好形势,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下,国内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我国粮食增产压力巨大。如何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将当前良好的粮食生产形势保持下去,是下一步我国粮食

4、生产发展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重点问题。产粮大县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2008年我国制定并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为纲要)。纲要提出,要加强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粮食增产潜力等因素,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粮食调出量大的核心产区,并抓好非主产区重点产粮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根据纲要的这一要求,国家在2009年制定并发布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提出了具体的落实意见,即综合考虑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集中连片和水资源等因素,从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

5、出680个县(市、区、场),从11个非粮食主产省(区、市)选出12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对这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以下简称县)进行重点建设。多年来,国家一直将把800个产粮大县打造成粮食生产功能区作为加快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产粮大县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点。虽然全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8以上1,但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差导致多数产粮大县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财政收入水平偏低,“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尴尬状况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此长期下去极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因此,构建和完善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成为保障

6、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议题。目前很多学者1。8对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利益补偿问题给予了关注,并阐述了对粮食主产收稿日期:201510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效果评价及政策优化”(71203220)作者简介:辛翔飞(1980一),女,山东莱阳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张怡(1977一),女,山东龙口人,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王济民(1964一),男,山西兴县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83万方数据技术经济 第35卷第1期省(区)进行

7、补偿的必要性。然而,已有研究对产粮大县利益补偿问题关注得较少。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不仅分布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而且分布在11个非粮食主产省(区、市)。仅从粮食主产省(区)的角度阐述粮食生产的利益补偿问题显然不够全面。粮食主产省(区)中的产粮大县是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中坚力量,而非主产省(区、市)的产粮大县同样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点。本文利用20012013年我国2000多个县的数据,分析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的贡献以及其与非产粮大县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探讨粮食生产对县域公共财政收入的影响,并提出了对产粮大县进行利益补偿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2产粮大县

8、与非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和财政收入比较根据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笔者整理得到2001-2013年全国2000多个县(区、市)(以下简称为县)的粮食生产和财政收入数据,其中包括704个产粮大县和1300多个非产粮大县。本文中的财政收入是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是地方可用财力的自身收入部分,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对照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名单,缺失数据的96个产粮大县包括黑龙江农垦的55个农场以及各省的41个区。缺失数据的96个产粮大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对较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因此缺失96个产粮大县的数据不会扩大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

9、的人均公共财政收入差异。21产粮大县对中国粮食生产的贡献2001-2013年产粮大县整体和非产粮大县整体的粮食产量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分析数据可知:此期间704个产粮大县的粮食产量占全部2000多个样本县的粮食总产量的比例基本稳定在68左右,可见产粮大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产粮大县的粮食总产量从2003年的2345066万吨增长到20t3年的3926549万吨,增长了1581482万吨,增长率达到6744;非产粮大县的粮食总产量从2003年的1461748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1891946万吨,增长了430197万吨,增长率为2943。20032013年2000多个样

10、本县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2011680万吨,其中产粮大县的粮食产量增长量占2000多个样本县粮食总产量增长量的7862。可以说,产粮大县是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支撑点。钾k由4钆珀缸癸萨拶移秽梦梦妒拶拶护年份+产粮大县;+非产粮大县图1 2001-2013年样本县中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的粮食总产量数据来源: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2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比较通过分析704个产粮大县和1369个非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见表1)可知,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明显高于非产粮大县。以2013年为例,704个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为82477千克,136

11、9个非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为35382千克,前者比后者多47095千克,前者是后者的233倍。从2013年21个省区的产粮大县和非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见图2)来看,各省区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明显高于非产粮大县。其中,吉林、内蒙古和福建的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分别比本省区的非产粮大县高出312倍、225倍和213倍,吉林、内蒙古两省区的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分别比本省区的非产粮大县高出164707千克和142416千克,辽宁、黑龙江的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分别比本省非产粮大县高出66675千克和67451千克。23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政收入比较从人均财政收入(见表1)来看,产粮大

12、县的人均财政收入明显低于非产粮大县。以2013年为例,704个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政收入为185035元,1369个非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政收入为259718元,前者比后者低74684元(2976)。从2013年24个省区的产粮大县和非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政收入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从2013年开始更名为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中,20012013年历年的产粮大县数量均为704个,但不同年份的非产粮大县样本数量略有差异。为使历年数据具有可比性,在计算时仅保留了历年统计数据中都涉及的样本县,其中产粮大县为704个、非产粮大县为1369个。84籼咖咖咖咖咖咖。瓢删

13、姒咖姒眦跚懈姒443322Il万方数据(图3)来看,除宁夏等个别省区外,其他省区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政收人明显低于非产粮大县。其中,内蒙古和河南的非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比本省区的产粮大县高出26倍和214倍,江苏和内蒙古的非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比本省区的产粮大县高出549595元和498552元,吉林、黑龙江、福建、河南和陕西五省的非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政收入均比本省的产粮大县高出1000元以上。总体来讲,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与非产粮大县存在很大差距。表1 2001D2013年中国产量大县与非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财政收入比较人均粮食产量(千克) 人均财政收入(元)年份产粮大县

14、非产粮大县 总样本 产粮大县 非产粮大县 总样本2001 56035 32230 ,13658 18801 27168 231512002 57040 31032 43521 1 9801 28585 243672003 51399 29613 40145 22689 34599 288422004 62818 31969 46815 23598 38066 311032005 66652 32067 48658 28197 49586 393262006 70189 32763 50701 34927 62339 492002007 70930 31569 50382 44431 79176

15、 625692008 76342 32706 53537 55458 97173 772592009 76494 33656 54047 67892 110916 904372010 80287 34670 56214 90402 143315 118326201l 81090 35017 56176 119508 182675 1528262012 81901 35367 57344 146896 21 7058 1840232013 82477 35382 57513 185035 259718 224624数据来源: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2m2013)和中国县域统计年攀(2

16、014)一翻k jI| lmIIjI勤“泪ImIj。荨甚七伽繁量毋鼍越捌毫运等连长甚毯三军运甚柽剐毫三掰叫j二轼鼍燕水嬉E三毫曩覆LLI|】哥捂1k毯卅 群省区-产粮大县:E非产粮大县图2 2013年中国21个省区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锄数据来源: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4)。3 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31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本文利用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对数模型实证辛翔飞等:中国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主。一#-o二莲剖乏=目乏兰三;乏-Vo三三兰。=。二曼乏妄孓三二三=毳互掣三鲁?釜三i。 铂、Kz。粮尺!I、1饿人县图3 21)13年中国24个省区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人均

17、财政收入数据来源: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4)。分析粮食生产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在构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方程时,本文主要考虑3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三次产业发展状况。反映产业发展的最直接指标是产业GDP。对于第一产业,为了能够反映第一产业内部各部门对公共财政收人的影响,本文将主要农产品产量包括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作物产量和肉类产量作为反映第一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对于第二产业,直接采用第二产业GDP反映其发展情况;对于第三产业,考虑到统计资料中缺少第三产业GDP的统计数据,本文用城镇化率作为第三产业GDP的替代变量。第二,农业税收政策、粮食补贴政策等。关于粮食补贴政策:2002

18、年吉林东丰以及安徽天长和来安三县被作为粮食直接补贴试点;2003年粮食直接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安徽、湖北、江苏、河南、内蒙古、江西、广东、新疆、湖南、四川I和贵州13个省区在全省或部分县(市、区)实行粮食直接补贴;2004年全国全面实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随后,国家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需要补充说明的是,2004年以来国家相继推出的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包括2005年开始实施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以转移支付的形式拨付给地方财政的,因此本文中粮食补贴政策变量不反映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作用效果。关于农业税收政策:国家于2004年将吉林和黑龙江两个粮食主产省作为先行

19、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2005年,除河北、山东和云南外,全国28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2006年农业税条例正式废止,全国范围内农业税被取消。第三,时间趋势,即随时间变化且未观察到的影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其他因素。本文设定的回归方程如下:北京、天津、上海、海南、西藏、青海和新疆7个省(区、市)不含产粮大县,因此这7个省(区、市)没有包括在图中。85万方数据技术经济 第35卷第1期lnY一岛+flilnXi+fljPi+展GC X Pi+p,t+位2+ud。 (1)式(1)中:y为地方公共财政收人;Xi包括反映县第一产业发展情况的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作物产量和肉类产量,第二产业GDP,以及反

20、映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城镇化率;Pi包括单位耕地面积农业税收金额(用于表征农业税收政策变量)和粮食补贴政策虚变量(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之前P一0,粮食政策实施之后P=1);6C为产粮大县虚变量,若样本未产粮大县,则GC一1,否则GC一0;GCXP。为政策变量与产粮大县虚变量的交叉项,用于反映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的政策效果差异;为时间趋势变量。本文采用2001-2013年中国2000多个样本县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模型估计,数据样本量为26400个。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为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以2001年为基期)对财政收入变量和农业税变量的

21、数据进行平减。相关变量的样本统计特征值见表2。表2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名称 观察值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财政收入亿元 26400 336 751 O00 17910粮食产量万吨 26400 2275 2605 OOO 33342棉花产量万吨 26400 040 1628 OOO 227867油料作物产量万吨 26400 211 7189 O00 708759肉类产量万吨 26400 375 412 O00 7292第二产业GDP亿元 26400 3334 6427 O00 124372城镇化率 26400 O19 015 O00 100农业税元公顷 26400 5831 11841

22、OOO 54347粮食政策 26400 080 040 O 1产粮大县 26400 035 048 0 1时间(20011) 26400 703 376 1 13注:已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对财政收入和第二产业GDP的数据进行平减。32估计结果及讨论本文在方程估计过程中借鉴Driscoll和Kraay1叩的方法解决了面板数据估计存在的异方差、序列相关问题,得到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到,该模型的拟合优度为8443,表明模型整体的拟合效果较好。321 县域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总体判断估计结果显示:第一产业中粮食产量、油料作物产量和肉类产量均是显著影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因素,

23、而棉花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具体而言:粮食产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粮食产量增长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有负向影响;油料作物产量和肉类产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油料作物产量和肉类产量增长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有正向影响。可见,产粮大县86表3估计结果变量名称 系数代码 估计系数 t值粮食产量 岛 一00537 一531棉花产量 屈 00000 003油料作物产量 角 00051 309肉类产量 角 00106 364第二产业GDP 届 03878 1287城镇化率 鹰 O0118。 194粮食补贴政策 向 一00327 一273产粮大县粮食补贴政策 佛 一00332 一386农业税收政策 西 00003

24、 307产粮大县农业税收政策变量 8,o 00003 899时间 岛1 00085 O47时间时间 向2 00072 865常数项 岛 一11246 一3154Within R2 08443样本量 26400注:“”和“分别表示估计系数在01、005和00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从事粮食生产获得的经济收益要少于从事经济作物生产、养殖业经营等获得收益,拉低了其财政收入水平。第二产业GDP的估计系数以及反映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城镇化率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第二、三产业发展状况是显著影响县级公共财政收入的因素。可见,由于产粮大县从事粮食生产获得的经济收益少于发展第二、三产业获得的经济收益,因此其财政收入

25、水平较低。模型的实证结果还显示:粮食补贴政策、农业税收政策是显著影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因素。具体而言:农业税收政策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农业税收会增加地方公共财政收人,而农业税收政策取消会减少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产粮大县与农业税收政策的交叉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农业税收政策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收入有更高贡献,而农业税收政策取消对其财政收入有更大的负向影响;粮食补贴政策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粮食生产,使粮食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更大,而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差的状况使得这一改变并不利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产粮大县与粮食补贴政策的交叉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产粮大县的粮食

26、生产有更强的激励效果,其粮食生产增长更为显著,但这更不利于其财政收入的增长这与前文的分析结论相吻合。322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粮食产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验证了“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结论;其估计系数值为一00537,说明粮食产量每增长1,县财政收人会下降00537。根据粮食补贴政策的估计系数以及产粮大县与粮食补贴政策交叉项的估计系数,可计算得万方数据辛翔飞等:中国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到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产粮大县财政收入的影响为一00638,即粮食补贴实施后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增加,但使县财政收入下降638。根据样本县的统计数据,2003-2013年704个产粮大县粮食增产6718。据此计

27、算,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增加和粮食补贴实施引致的粮食比重增,使得产粮大县的财政收入下降了998。4关于产粮大县利益补偿问题的政策建议自2004年以来,我国不断扩大粮食补贴范围、加大粮食补贴力度,这对于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起了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是,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状况来看,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明显高于非产粮大县,但其人均财政收入却明显低于非产粮大县,“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状况依然存在。长期以来,受资源禀赋特点、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和产业政策特点等的影响,粮食生产在产粮大县的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

28、大。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是导致产粮大县财政收入低下的重要原因。全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0,它们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点。然而,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势必影响产粮大县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推动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必然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必须建立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对此,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逐步取消中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政策性粮食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的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切实减轻产粮大县对粮食生产投资的财政负担。同时,建立粮食主销区补偿产粮大县横向补偿

29、专项基金,依据产粮大县调出粮食的数量对产粮大县予以补偿,真正建立起粮食主销区对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使产粮大县种粮不“吃亏”,保障产粮大县的经济利益。可以非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收入平均值为参照给予利益补偿,将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政收入差距作为补偿产粮大县利益的标准。第二,通过中央财政补偿和主销区补偿为产粮大县营造相对宽松的财政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贷款、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鼓励产粮大县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提高产粮大县的自我发展能力。参考文献1王巨禄关于重点支持产粮大县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CJ3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3):5-82蔡保忠

30、,曾福生粮食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利益补偿途径分析E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5(4):16-193杨建利,靳文学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 5(5):9-134辛岭,蒋和平粮食部产区支持政策的现状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4(1):39415崔奇峰,周宁,蒋和平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必要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32):1181246 陈明星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体系研究J调研世界,2012(7):57627侯立军我国粮食主产区建设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研究口粮食储藏,2012(4):51-568贾贵浩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1(3):

31、82879赵波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59010DRISCOLL J,KRAAY A C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ion with spatially dependent dataJReview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8(80):549560Benefit Compensation for ChinaMajor Grain Producing Counties:From Perspective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Countys

32、 Financial RevenueXin Xiangfeil,Zhang Yi2,Wang J iminl(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266109,China)Abstract:Using the data of more

33、than 2000 counties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3,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ribu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inmajor grain producing counties and the gap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between major grain producing counties and non-major grain producing counties,and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34、of grain production on countys financial revenue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the situation that”major grainproducing counties are the counties with poor public government revenue”still exists;low comparative benefit of grainproduction results in low financial revenue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counties;for major grain producing counties,the increasing of grain production has pulled government7S financial revenue down by 998during the period of 20032013Keywords:grain production;major grain producing county;benefit compensation;financial revenue87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