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移研究演进脉络梳理及前沿热点探析——基于引文分析和共词分析-马腾.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12950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转移研究演进脉络梳理及前沿热点探析——基于引文分析和共词分析-马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知识转移研究演进脉络梳理及前沿热点探析——基于引文分析和共词分析-马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转移研究演进脉络梳理及前沿热点探析——基于引文分析和共词分析-马腾.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知识转移研究演进脉络梳理及前沿热点探析基于引文分析和共词分析马腾,曹吉呜,申良法(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1804)摘要:以19942015年WOS引文数据库下知识转移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运用CiteSpseeIII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知识转移可归纳为五类研究视角;三条研究基本路径;分析得到知识转移的研究前沿知识转移与创新的内在联系;运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知识转移问题。研究热点集中体现在:创新、并购中的知识转移、项目型组织的知识转移等。关键词:知识转移;引文分析;共词分析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226中图分类号:C930;F2724 文献标识码:

2、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20121一05Knowledge Transfer Research Evolution Path Combingand FronUer Hot Spot Analysis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and Word Analysis MethodMA Teng,CAO Jin-ming,SHENG Liang-fa(School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Abstract:Based on 19942015 WOS citat

3、ion database,this paper takes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by CiteSpace IIIThe liesearch found that knowledge transfer call be summarized as five kinds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three research base path;and the f而ntier一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novation;research the knowledge tran

4、sfer problems bycomplex networkIn addition,the research hot spot have innovation,knowledge transfer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andthe pmjectbased organization,etcKey words:knowledge transfer;citation analysis;CO-word analysis引言1959年,著名管理学大师Peter Drueker提出了“知识社会”这一概念,并认为知识已经成为生产活动中的支配性资源,彻底改变了社会架构。国

5、外对于知识转移的研究表现为多视角、多层次、多主体,并日益广泛和深化。通过对国外知识转移文献的梳理,以期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随着文献计量学的不断发展,演变出多种分析方法和计量工具。总体来说,对于某特定领域研究的演进脉络及前沿分析,依据研究的知识基础不同有3种方法:引文文本分析法、关键词共词分析法、文献耦合分析法。由于分析原理和数据来源的影响,仅使用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会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和梳理产生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需将不同的文献计量方法相结合,用于科学问题的梳理和前沿探析。引文分析在文献计量分析中始终是一种间接有效的途径,将引文分析和关键词共词分析相结合已获得普遍的认可。因此,将引文分析和

6、关键词共词分析相结合,以CiteSpaceIII为技术手段,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42015年发表的关于知识转移主题的文献为数据基础,对共被引文献进行网络化分析,以可视化形式展示知识转移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文献采用以下检索策略:(主题=“知识转移$”或主题-知识溢出$”或主题_知识流$”或主题=“技术转移$”)和(方向=“管理”或“商业”或“经济”或“工业工程”或“运营管理”或“工程多学科”或“建筑工程技术”或“土木工程”或“工程制造”)和(文献类别=文章和文献综述)。对检索结果进行数据清洗,除去主题不符的论文,总计文献4176篇(截止时间2015

7、0125)。通过WOS数据库创建引文分析报告,19942015年逐年出版文献收稿日期:20150519基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留金发20143026)作者简介:马腾(1983一),女,河北保定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项目管理;曹吉呜(1960一),男,上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知识管理、设施管理;申良法(1989一),男,山东日照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项目风险管理、知识管理。121万方数据僮蓬国罄邂 !塑兰鲨!兰!墨:竺!兰:苎!塑!兰竺!竺型数及年引文数,如图1(a)、图1(b)所示。35030()250彝萋200量专150;至1005002

8、(X)() 2005 2010 2015xI,版q-19942015年出版文献数二(H H) 1H !(1、 :5 J,、r、。_t图1(b)19942015年引文数由图1(a)和图1(b)可知,对于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无论是文献年出版数还是文献的年引文数,都呈上升的趋势。由图l(a)可知,文献的年出版数呈阶梯上升趋势:19942001年(文献年出版数150以下),是知识转移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20022006年(文献年出版数150200),是知识转移研究的稳步发展阶段;20072011年(文献年出版数250300),是知识转移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20122014年(文献年出版数300以上),

9、是知识转移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1知识转移研究演进脉络梳理11知识转移的定义知识转移的概念由Teeee首次提出,此后被研究者们不断发展、完善,从不同层次、角度对知识转移的内涵、结构、模型、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不同学者对知识转移的定义见表1。表1知识转移的定义主题 作者(年份) 内涵Szulanski(1994)知识Nonaka(1995)2转移Disrerer(2002)3Gasik(201 1)41是组织创新和维护的复杂过程组织内部和组织间知识创造的互动螺旋过程是组织显性任务布置和分配的过程是两个特定单位之间进行沟通的行为122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自从知识转移这一思想提出以来,学者们逐

10、步从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转移的对象、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细化到知识转移的动因的研究b J。目前,学者们对知识转移的概念已达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认为知识转移概念需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给的要素:知识转移主体、知识转移受体;特定的情境;进行交互活动;完成特定的目的。12关键节点文献演化脉络在CiteSpacelII平台“术语类型”控制面板中选择“名词”,在“节点类型”控制面板中分别选择“引文、关键词”,设置时间区间为“19942015年”,每年一个分区。“选择标准”为每个时间分区的文献被引频次排名前30的节点为研究对象。在“修剪”控制面板选择“最小生成树算法”生成共被引网络图谱。节点阀值为100

11、,即文献被引超过100次显示文献标签。运行后得到知识转移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chp-*v 3R1口;MI 且懈Y00156:5稿AMcjT E埘洲呻口口口w口叩a0D口也D0口口口口口eriesPb d和417 -mHp神,-2015II哪hl” 纠ctlonItc州a;Top拍p计Io Mw*I_辩e皇5516”-nPO008I Prmng uST - 。 -。一,_。-:硪 。N躐淫黔慨乙f。:、一j;i鬻?一。 图2知识转移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在图2中,最明显的节点就是Cohen的文章,首次提出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指出组织个人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知识分类等对于组织的沟

12、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Nonak指出个人、组织、社会间的知识转移是通过“知识螺旋”相互作用不断驱动的创新过程。随后,Nonaka阐述了知识转移的SECI模型,按照知识的性质分为4种模式:知识的社会化;知识的融合;知识的外化;知识的内化。早在1991年Nonak就提出组织角色、组织结构、组织持续创新的理论框架。Nonak基于知识转移的SECI过程提出了知识转移“场”理论,包括:原始场、对话场、系统场、实践场。经过进一步研究,Nonak将知识创造概念化为一个辨证的过程,通过个体、组织、环境的动态作用将各种情境融合为一体。通过上述论著,Nonak确立了在知识转移过程模式的首创地位,并对后续研究产生了

13、深远的影响。结点文献是连接各文献聚类的“知识拐点”。分析关键结点文献所承载的信息,可厘清不同文献聚类间的知识流动路径和研究脉络。共被引网络中关键结点文献见表2。Szulanski指出,知识转移动机或信任缺乏,知识吸收、持有能力有限,组织中艰巨的人际关系等都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Hansen研究表明,项目成员间的弱关系有助于发现知识,但却是复杂知识转移的障碍,强关系则推进其知识转硎删删删藉杈i万方数据移进程。Kogut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提出组织知识转移悖论:组织自身知识的可编译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知识转移;但同时也降低了自身技术的可模仿难度。Argote基于组织行为和人类决策过程提出,组织知识的创造

14、和转移是组织竞争优势的体现。Gupta指出:子公司的知识流出有利于其知识存储,并使子公司更加倾向于知识共享。Grant从组织结构、决策权分配、公司的水平和垂直边界等方面出发界定了组织设计原则。表2共被引网络中关键节点文献综上所述,知识转移研究的3条基本路径:知识转移概念的研究,主要关注知识转移内涵界定、知识转移构成要素和概念模型的构建,文献6、12属于此类;基于传播或者交流模型对知识转移的过程、路径进行研究,关注知识转移的过程、路径与组织知识创新的内在联系,文献7、8属于此类;以学习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以知识转移主体的行为为视角研究知识转移机制,关注知识转移主体的行为动机和知识转移规律,

15、文献10、1315属于此类。13知识转移关键词分析关键词能准确而直观地表述文献主题。通过对关键词的共词分析可以找到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并揭示其研究范式。依据CitespacelII平台,在“节点类型”控制面板中选择“关键词”,运行后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a)所示。l一 一y巨叠量茧皇鹭E蛸aScac,tv 3|Rf豫-MI2anoat-y20 2056S:5,CSTEwl加口Dop_、0口咖a00口口a口口Dch却押州dtjmoP伯519ILqh11s酬Cm刊Te口30le懈一l”c荆Et515 I“nqt舢O呻lLn呻钉嚣一 :刚一图3(a) 知识转移关键词共现图谱;f一冒_ ah

16、sp枷v,#132hlJ,201箍ucSTE悃蝴岫口0口咐也口口口0口0叩口00口叩0cltmHp卦蛳15fgIL-q_l 钳晰口TtT呻pIc_Hv口l扣抽e-65fO晡一OIPn一叼罩TMoI,O-062Mlh“nO目图3(b) 知识转移关键词聚类图谱由图3(a)可见,整个聚类图谱呈中央汇聚四周发散,并且与周边各个节点相连。这表明,知识转移相关研究已形成明显的派系。图中年轮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在网络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另外,输出的分析报告中还显示了关键词的中心度值、频次及中心度。中心度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起到连接桥作用的节点。CiteSpacelII中采用最短路径算法计算节点的中心度,即网络中

17、通过某节点任意最短路径关系链条数占最短路径总数的比例。中心度值大的节点是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心度值大于01,被引频次大于100的前10个关键词,见表3。表3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分析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知识转移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3(b)所示。聚类完成后:整个网络的模块度为062706,表示网络适于切割为若干个组内相似度高而组间差异度大的组别;聚类内部指标值为Si=050905,表明该网络聚类效果较好。397个影响力较大的关键词聚类为33个子类,排名前9位的关键词子类包含所有关键词比例为491,说明近20年来的研究热点包含在这9个子类之中。知识转移的概念起源于对组织

18、吸收能力的探讨。早期的“知识转移”仅为组织数据、信息、资料等显性知识的简单复制或机械转移。随着“知识”内涵的丰富,知识转移研-123万方数据僮霾雪莺毽罄霆邋 !墼曼兰!翌!兰!璺:苎!兰:竺!塑!兰竺!型究也不断地深入,研究视角从显性知识转移逐步扩展到隐性知识转移,认为组织隐性知识的转移决定着组织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学者们从组织文化、信任、知识转移绩效、社会网络关系、知识转移行为动机等方面研究知识转移问题。研究发现,鼓励知识转移的组织文化能够提升知识转移的绩效,并且“信任”是组织知识转移的前提条件。综上所述,知识转移文献研究的主题可归纳为:知识转移的内涵、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知识转移绩效、知识转

19、移与组织创新、知识转移研究视角5类。2知识转移研究前沿探析和热点分析21 知识转移研究前沿探析Price首次提出“研究前沿”的概念,揭示了研究领域的动态演化。陈超美将特定领域内一组突发的概念或研究问题定义为“研究前沿”。这里的“突发”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特定术语、关键词或者被引文献频次突然激增,用突现率表示。通过CiteSpaceIII得到知识转移研究突现关键词,见表4。19942003年,关键词突现主要集中在“技术转移、演化、专家系统”,说明在此8年间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转移、知识转移演化及以专家决策系统等方面。20032009年,研究方向多集中于“知识管理、公司知识转移、战略联盟”等方向。20

20、102015年,研究方向逐步归结到“数值仿真、开放性创新、知识转移绩效、合作、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知识转移”等研究前沿上。表4知识转移研究文献前沿术语分析突现起止年份 突现关键词(突现率)994200,萼柰篥篓;:?i篙;演化76199520022003200620052009201020152011201220122015转移(515);研发(488);技术管理(477);知识管理(948);公司(407)战略联盟(456)数值仿真(514);开放式创新(704);仿真(503);绩效(405)能源(579);合作(439);不确定性(446)对知识转移研究共被引网络中文献按突现率大于3进行整理

21、排名,排在前10位的文献见表5。表5共被引网络文献突现率前10的文献现率609,该文认为“学习”不是个人知识内化的社会认知过程,而是可持续性知识共享的实践过程;文献22突现率382,该文指出“知识”是数据和信息二者的综合。可见,在20022009年间学者们的研究方向重点集中在知识转移的概念细化上,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分析知识转移过程等。20072013年,突现文献为:文献18突现率550,该文重构了组织吸收能力概念,指出公司间的相互学习是基于双方的知识基础、组织结构和补偿政策、主导逻辑。实践研究表明,组织间相似的知识基础、知识转移补偿制度均与组织学习成正相关关系;文献19突现率为534,该文从概念

22、、测量维度、演化与发展、影响因素、管理角色、价值创新等多个角度阐述了组织吸收能力。20112014年,突现文献为:文献24突现率为363;文献23突现率为377,该文探讨组织的不同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凝聚力和网络范围能够促进知识转移。近两年来,复杂网络的研究悄然兴起,短时间内在自然、科学上发表大量文章,复杂网络方法也被引入到知识转移领域,研究网络结构特性对知识转移的影响。20102015年,突现文献为:文献16突现率为855,该文发现创新绩效与企业创新过程中外部资源搜索宽度以及外部资源搜索广度之间的曲线关系;文献20突现率为457,该文指出研究内部研发与外部知识获取之

23、间为互补创新活动,且受到公司战略环境的影响;文献21突现率为417,该文认为人际关系在知识创新和转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近年来学者们将研究重点放在组织创新和知识获取等方面。22知识转移研究热点分析陈超美指出,研究热点是在共被引网络中中心性较高的一组文献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主题。关键词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高度概括,如果某一关键词出现频次或者中心性较高,则可视为当前研究热点。通过CiteSpacelII平台分析得到20102014各年的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目的在于探索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依据。2010年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分析见表6。表6 2010年关键词频次及

24、中心性分析由表5可知,20022009年,突现文献为:文献17突 由表6可见,2010年知识转移研究集中在管理和创新124万方数据两方面;研究对象为公司、企业、研发知识管理等领域;研究视角既有微观方面的知识转移绩效、知识吸收能力、组织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知识转移能力评价等,又有战略联盟等宏观视角。2011年新增“技术转移、竞争优势、项目”等高频关键词和“动态能力、信任”等高中心性关键词。可见,2011年知识转移研究热点逐渐向技术转移方向发展,研究对象也扩展到项目领域。研究更加深入和细化,关注组织“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2012年新增高频关键词“产品研发、多方合作”和高中心性关键词“工业

25、、沟通、科学”。可见,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跨国公司合作机会急剧增加,知识转移的研究对象扩展到跨国公司和工业领域,而不局限于公司、组织。知识转移过程应注重“沟通”的作用,知识转移研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2013年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与2012年内容近似,只是个别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的排序稍有差别,在此不再详述。2014年新增高中心性关键词“贸易管理、挑战、并购”。可见,2014年研究方向扩展到企业并购过程中的知识转移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相继开始了新一轮的收购并购热潮,这不仅是固定资产人员的简单加总,更是无形资产、企业文化、企业知识背景以及员工的知识背景的融合。此外,关

26、键词“项目”的排名逐年提升,说明学者们愈来愈注重项目型组织的知识转移的研究。3结论与展望以WOS数据库为基础,以CiteSpsceIII为研究工具,结合文本分析和共词分析方法对知识转移研究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首先,知识转移的内涵包含4个方面:知识转移主体、知识转移受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交互活动;完成特定的目的。其次,通过对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分析,发现知识转移的文献研究主题可归纳为:知识转移的内涵、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知识转移绩效、知识转移与组织创新、知识转移研究视角等5类。再次,通过对共被引网络中关键节点文献的梳理,厘清了知识转移研究的3条基本路径:知识转移概念的研究;基于传播或者交流模

27、型的知识转移过程、路径研究;以学习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以知识转移主体的行为为视角,研究知识转移机制。再次,通过共被引网络文献的突现率,得到知识转移研究前沿:运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知识转移问题;知识转移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最后,通过分析20102014各年共被引网络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得到知识转移研究热点:创新、并购中的知识转移、项目型组织知识转移等。参考文献:1Szulanski GIntraFirm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s ProjectMAmerican ProductivityQuality Center1994E 2Nonaka 1,Takeuc

28、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o)【一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3Disterer GManagement of Project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JJournal ofKnowledge Management,20026(5):512-5204Gasik SA Model of 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JProjectManagement Journal,

29、201 l,42(3):23445汪永星,赵西萍,周密,等人际信任,知识特性在知识转移作用机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2,26(9):24296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r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terly,1990:1281527Nonaka In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l,69(6):961048Szulanski GEx

30、ploring Intem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nn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991617:27439Eisenhardt K MMaking Fast Strategic Decisions in HishVelocityEnvironme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mal,1989,32(3):54357610Hansen M T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

31、ak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1):82一11111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nn,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38339712Nonaka IA Dy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

32、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13Argote L,Ingram PKnowledge Transfer:A Basis for CompetitiveAdvantage in Firm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eision Processes,2000,82(1):15016914Gupta A K,Govindarajan VKnowledge Flows witllin Muh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

33、000,21(4):47349615Grant RMToward AKnowledgeBasedTheory of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S2):10912216Laursen K,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The Role of Openness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Fin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131一15017Lave JSituati

34、ng Learning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Per-spectives on SociMly Shared Cognition,1991,2:638218Lane P J,Lubatkin MRelm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nrganizational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5):46147719Zs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

35、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20Cassiman B,Veugelers RIn Search of Complementarity in Innoration Strategy:Internal R&D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688221Levin D z,Cross 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You call Trust:The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in Ef

36、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11):1477149022Davenport T H,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nIey Know MHarvard BusinessPress,199823Reagans R,MeEvily B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or: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JAdministrative Scienee Quarterly,2003,48(2):24026724Fomell C,Larcker D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3950(责任编辑:石琳娜)125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