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三单元测试卷.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1225295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第三单元测试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上第三单元测试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第三单元测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第三单元测试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八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班级_ 姓名_ 成果_ 一、基础学问及其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懵懂(mng) 阿房(fng) 万籁俱寂(li) B矫捷(jio) 券门(xun) 人影憧憧(chng) C踉跄 (ling) 瞥见(pi) 蹑手蹑脚(ni) D蹒跚(pn) 女红(hng) 心急火燎(li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调虎离山 同甘共苦 苛绢杂税 骨碌 B寒气逼人 情不由己 辗转返侧 残渣 C围追堵截 酣然入梦 悬崖峭璧 急骤 D万籁俱寂 乏累不堪 千锤百炼 咀嚼 3.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4分) 节日期间

2、,道路交通繁忙,驾驶员在行车中 (A必需 B必需)放慢车速。 上周,体育老师已经把学生要求开放足球场的看法 (A反应 B 反映)给了校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B、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始终漂移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当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C、五岁的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察,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 5.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

3、憾。 B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加。 C南通的蓝印花布不仅著名全国,而且享誉世界。 D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权,是许多国家动物爱护法中的重要内容。 6.默写(8分) (1)_,天际若比邻。 (2)商女不知亡国恨,_。 (3)_,留取丹心照汗青。 (4)落红不是无情物, 。 (5)_,家书抵万金。 (6) 我望见他戴着黑布小帽就不简单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体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 7细致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3分) 例句:假如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 假如你是峰峦 假如你是春天 假如你是种子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阅

4、读诗歌,完成(8-9题)(6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诗人特殊想要去戍守“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奄奄一息的境况和命运。 C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志,于激越豪迈之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9选出对上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 (3分)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 B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衬托。

5、C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剧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D全诗气概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剧烈的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014题。(14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0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病笃( ) (2)索舆( ) (3)了不悲( ) (4)人琴俱亡( ) 11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

6、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2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洁说明。(2分) 13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缘由?(2分) 14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2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15-17题(10分) 甜甜的泥土 黄飞 西北风咆哮着,残雪在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纹丝不动,犹如一座雪雕。 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公路,也没有她的儿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

7、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寂静的校内。 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用劲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渐渐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袱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 “叫什么?” “王小亮” “几年级几班?” “今日,刚过,八个生日。” “我是问几年级几班!”老头明显有点不耐烦了。 “哦也许”她又惶然地摇摇头。 老头惊奇地端详着这神经质的女人:“你究竟是什么人?” 回答他的是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景。老头在怀

8、疑中吸了口气,好像明白了什么。 下午,这包糖最终传到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爱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索了一下,笑眯眯地给每个小挚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尊敬敬地给了老师五颗。“吃呀!”他愉快地叫着、跳着,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共享着快乐,只有老师静静背过了身 放学了,小亮还沉醉在快乐之中,蹦蹦跳跳地朝家中表云。蓦地,他站住了,摸摸口袋里还剩下的舍不得吃的糖,一股恐惊感袭上心头。他似乎又看到: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概汹汹地向他走来。他楞怔着,不知如何办才好。

9、他用劲拍拍口袋,不行,咋瞧都是鼓囊囊的。他低下小脑袋,吮着指头,想了许久,瞅瞅四周无人,快速将糖理入路边的雪堆中,还特地插上一根小棒捧。 这一夜,小亮睡得特殊香,特殊甜。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兴奋。 其次天,小亮起得特殊早。他按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静静溜出门。他要抓紧去挖他的糖。不想,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潮湿的地面上,歪躺着几张皱巴巴的糖纸和那根作为标记的小棒棒。 小亮眨巴眨巴眼睛,忍不住滚下泪来。他难过地蹲在地上,呆呆地注视着。一会儿,又不由自主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

10、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 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 15全文以“一包奶糖”为线索,其思路可用四个词语来概括(4分) 16文章的题目“甜甜的泥土”有什么丰富的含义?(3分) 17读了这篇小小说,你想对小亮说些什么?(3分)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18-21)题(13分) 难忘的一躬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

11、的一个下午,第三节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铃敲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肯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有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肯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信任,孙老师肯定会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肯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知大家,一个小时前,

12、孙老师的家属在校门口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旧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肯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旧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宽恕”。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日就不必起立了,我们干脆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稀奇。 孙老师安静地讲完了打算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的,明天接着。”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

13、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宽恕。”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逝在了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老师以后,我始终把孙老师那几个愧疚的鞠躬作为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把它当作我人生中一笔最珍贵的财宝 18文中的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9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探究句后问题。(任选一题)(3分) (1)“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 (2)“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始终深深地印

14、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20文章倒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3分) 21假如你是孙老师所教的这个班级的学生,望着孙老师匆忙远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请结合上文绽开合志向像,写一段反映心理活动的文字(30字左右)。(3分) 三、作文(30分) 父母是我们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会使我们耳闻目睹,影响我们的一生。所以古人极为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教化。“严父慈母”,“养不教,父之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些说法反映了古人对家庭教化的不同侧面的相识,对今日的家庭教化仍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随

15、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家庭教化以人为本,更讲究科学性、艺术性,为子女的成长创建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当然,也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并非如此,他们自身的行为及其家庭教化的方法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请以“父母与子女”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答案 一、基础学问及其运用(27分) 1、B 2D 3 A、B 4、A 5、B 6.默写(略)7假如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 假如你是春天 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而叹息 假如你是种 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焦急 二、阅读理解(43分) 8、A 9、B 10、11(略) 12(1)何以都不

16、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哀痛,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哀思,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13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14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15送糖、吃糖、埋糖、化糖 16一是糖的甜,二是指小亮妈妈以及老师、同学等人对他的关爱,让他感到心里的甜。 17(略)

17、18学生起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2)最讲信用,答应学生什么事,总会做到。 19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孙老师“待人处事无可挑剔”“讲信用”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榜样。(2)不好,“印”字突出孙老师的鞠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不行磨灭,用“留”字显得平淡。 20有必要,补充交代后,让读者知道了孙老师是在失去家属的状况下坚持来给学生上课,进一步突出了孙老师恪守信用的感人力气。 21此题答案开放,可以表达自己对孙老师的感谢之情、畅想孙老师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表示对孙老师家属的祝愿等等。 三、作文:30分 八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八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测试卷 语文一上第三单元测试卷试卷分析 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政治第三单元测试卷 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八上第三、四、五单元测试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