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创新机制的低碳产业发展研究——以民族地区数据为例-梁强.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10495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0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技术创新机制的低碳产业发展研究——以民族地区数据为例-梁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技术创新机制的低碳产业发展研究——以民族地区数据为例-梁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技术创新机制的低碳产业发展研究——以民族地区数据为例-梁强.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42 生态经济第33卷第7期(2017年7N) Ecological Economy,V0133,No7(July 20 1 7)基于技术创新机制的低碳产业发展研究以民族地区数据为例梁强(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大连1 16600)摘要:从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出发,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方向性选择,构建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文章以体现我国民族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式的数据为基础,围绕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论证了技术创新以及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对于地区发展的战略影响,并给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2、的路径选择建议。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碳汇;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07(2017)0704205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Industry Based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echanism:Taking the Data of Ethnic Regions as An ExampleLIANG Qiang(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 1 6600,China)Abstract:This pa

3、per discusses and analys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ethnic regions startingfrom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industryThe adiust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faces the choice of directionConstructing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whose core is the new

4、energy technology,is the inevitable path of social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Der is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economic and indus仃i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ethnic regions in ChinaIt focuses on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the ethnic regions,demonstrates the strategic

5、impact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industry on regional development,and gives thesuggestions on the path sel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thnic regionsKev words:lOW carbon economy;technologicaIinnovation;carbon sink;path selection1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11低碳经济及其对我

6、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关于低碳经济的界定有许多文献提及,一般采用2009年的文献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其中对低碳经济的定义是:“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即通过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不减缓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不降低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大幅度减少碳排放,以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最终达到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发展状态。低碳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变革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人们在观念、制度、技术、政策等方面都有较大转变。具体做法上,包括挖掘可再生资源。调整产业

7、结构,开发低碳技术,并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大力推广,把低碳理念渗透到各个领域,使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12低碳产业与低碳产业体系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与渗透,低碳经济己逐渐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相应地,低碳产业也已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其兴起不仅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低碳产业及其与低碳经济的关系。低碳产业是指运用低碳技术生产节能产品和新能源产品的产业系统,主要包括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以及二氧化碳捕获与埋藏等三个领域的产业。低碳产业是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重要环节

8、。对我们而言,及时调整思路,强化低碳观念,同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快开发低碳技术,积极发展低碳产业,是应对当前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基金项目:2016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与民族特需用品发展研究”(L16AMZ001):2014年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我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发展及评价标准研究”(14DLZ025);2015年大连民族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承载力测度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50405)作者简介:梁强(1979一),男,安徽合肥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E-mail:10367751qqcom万方数据梁强:基于技术创新机

9、制的低碳产业发展研究 43获得未来世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方向。(2)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一般指存在于不同行业与部门中的低碳产业。低碳产业既存在于工业、能源等传统行业,以节能减排的产品设备和节能技术为主业,满足传统行业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存在于新兴产业中,如新能源产业:还有可能存在于由节能减排机制催生出的全新领域,如碳汇行业口J。表l所示为低碳产业体系框架。表l低碳产业体系框架有机农业: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第 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 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产 节水农业: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提高用水

10、业 有效性碳汇林业: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实现吸碳排污,改善生态核能能源供给 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 清洁能源低碳 行业 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和 产业能源 潮汐能、海水氢能源等产业 能源生产 超临界发电、IGCC电站多联产、热泵供和转化效 热和天然气发电等产业率行业节能工业:工业结构节能、工业技术节能、工业管理节能绿色制造:使产品从设计、制 重点是对传统的“高碳”低 低碳 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 工业实现低碳化改造碳 工业 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产 第业 最高一 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多级和产业 用,进行“废料”再利用,使产品和服务非物质化太阳能建筑:利用

11、太阳能为建筑物和居民提供采暖、热低碳 水、空调、照明、通风、动力等一系列功能建筑 节能建筑: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中引入低碳理念。包括应用可再生能源、采用自然通风采光设计、业 使用新型建筑保温材料、运用智能控制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等低碳交通业: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材料轻质化、车用燃料电池、航空技术和轨道交通等固体废物处理:如生产废弃物处理、消费废弃物处理、包装废弃物处理等废弃物处理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废气处理:余热回收、碳捕获和封存第 IT和信息产业:不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 堕特点一产 现代服务业:碳金融、保险、低碳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业 碳排放配额交易服务(3)低碳产业

12、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低碳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为此,2010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启动我国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低碳技术,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能源、交通等低碳产业体系。不仅如此,其他非试点省市也在低碳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引下,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产业的低碳化目标。如安徽、青海等省以及山东栖霞、海南海口等城市。目前在我国,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碳汇理念融入到第一次产业中,以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将低碳能源融

13、合到能源工业结构调整中,使能源结构低碳化或无碳化,从而提升和转变能源产业结构。13低碳产业发展的资源与技术低碳产业一方面依托于运用低碳技术生产节能产品,另一方面依托于“低碳资源”生产新能源产品或对大气中二氧化碳进行碳固定,以降低大气碳含量。当国家或地区拥有丰富的“低碳资源”,则这一国家或地区将拥有发展低碳产业的资源基础;而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具备充分的低碳开发和低碳运用的技术,则这一国家或地区就拥有了低碳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1)发展低碳产业的“低碳资源”基础。从低碳产业体系视角观察,与传统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不同,发展低碳产业所需要的“低碳资源”主要集中于清洁能源资源、森林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

14、(2)低碳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低碳产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低碳技术的支撑。如在工业部门涉及能源、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广泛的领域,在农业部门则涉及生态防控、有机农业推广、生物质能利用、养殖粪便处理、秸秆资源无害化处理、循环农业、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等不同领域。同时,低碳技术还渗透于城市及农村人们生活所需要的供暖、热水供应、燃气供应等诸多方面。2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我国民族地区通常界定为:内蒙古、宁夏、广西、新疆、西藏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份。21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国家行

15、政力量的推动为基础,外延式发展特征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参照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在“一五”时期将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1852投入西部。可以看到,民族地区的这些发展主要是依靠国家行政外力的作用而推动的,是较典型的外延式经济发展方式9 J。(2)近年来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速度均呈加快趋势,速度型经济发展方式特征较显著。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民族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占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20102014年均保持增加。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0年的1028上升到2014年的1113,四年的时问提高了085个百分点。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我国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

16、也维持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1113,到2014年上升到占全国的1338,四年期间增加了225个百分点Ml,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万方数据44 生态经济第33卷第7期(2017年7月) Ecological Economy,V0133,No7(July 2017)表2 20102014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地区生产总值 2010年 2011缸 2012钲 2013钲 2014正民族地区亿元 42 0532 51 6642 58 5185 65 2447 70 7738全国亿元 408 903 484 1235 534123 588 0188 636 13

17、87占全国比重 1028 1067 1096 1110 1113占全国比重的环比增长速度 379 272 128 027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民族统计公布数据及中国统计年鉴201 I一2015年统计数据计算整理。表3 2010-2014年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固定资产投资 2010钲 2011年 2012住 2013焦 2014往民族地区亿元 30 9646 37 0115 46 0429 57 0875 68 5112全国亿元 278 1219 31l 4851 374 6947 446 2941 512 0207占全国比重 1113 1188 1229 12

18、79 1338占全国比重的环比增长速度 6 74 345 407 461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民族统计公布数据及中国统计年鉴201 12015年统计数据计算整理。表2和表3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20102014年,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均高于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表明相对于全国而言,民族地区的产出水平是低于其投资水平的。若以占全国比重的环比增长速度来看,民族地区投资占全国比重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产出占全国比重的增长速度,表明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民族地区投资增长的速度远快于产出增长的速度。22我国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产业结构是指各

19、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1)民族地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状况。自2007年以来,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的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如表4所示。表4数据显示,我国民族地区在三次产业的发展规模上,第一产业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略高于其他产业的比重,且2007-2014年的变化趋势较缓慢。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尽管第二产业在全国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但仍显示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于全国而言在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水平上均处于较低水平。自2007年以来,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状况以及与全国的结构水平的比较,如表5所示。表5中的数据表明,我国民族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均超过全国第一产业

20、比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均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低度化倾向。表5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的比较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年份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弟=产业2007 1656 4546 3798 1037 4669 42942008 1602 4729 3669 1034 4676 42912009 1458 4566 3976 988 4567 44452010 1414 4811 3775 962 4617 442020ll 1363 4869 3768 953 4614 44322012

21、1358 4806 3837 953 4497 45502013 1367 4731 3902 94l 4367 46922014 1325 4584 4091 917 4272 481l注:民族地区各产业结构与全国各产业结构的比较以“民族地区各产业结构指数全国各产业结构指数壤示;数据来源于中国民族统计(2015)及中国统计年鉴(2015)。(2)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我国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2014年民族地区八省区第一产业在各省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内蒙古为916,广西为154,贵州为1382,云南为1553,西藏为995,青海为9_37,宁夏为788

22、,新疆为1659。3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31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含义曼斯费尔德和约埃在其微观经济学中将技术创新表述为“在经济学意义上,只有首先被引进商业贸易活动的那些新产品、新工艺、新制度或新设计才称得上创新”5。英国经济学家P斯通曼在这一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技术创新是将科学发明引入生产环节,并通过实验与开发,最终形成产品交易的完整过程。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引入某种新产品或新工艺中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以及市场活动等各个步骤。32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存在问题技术创新体系是由微观主体(例如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相关实体)构成的、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有效运行的开放

23、组合。该体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内部的各个微观主体相互协作。(1)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由于技术创新的难度与重要程度,一般而言各国都需要从国家层面整合技术创新资表4民族地区三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产业 指标 2007笠 2008焦 2009焦 2010正 2011住 2012生 2013拄 2014笠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415209 4 90686 5 06423 5 94531 7 04348 7 94467 8 85305 9 37497第一产业 全国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27 783 32 747 34154 39 3546 461533 50 8927 55 3217 58 33

24、61民族地区占全国的比重 1494 1498 1483 151l 1526 1561 1600 1607民族地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ll 39483 14 48171 15 85856 20 23153 25 15368 28 12179 30 64691 3244536第二产业 全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125 1454 148 0979 157 8501 188 8049 223 3903 240 2004 256 8lO 271 7645民族地区占全国的比重 91l 978 1005 1072 1126 1171 1193 1194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9 5212l 11 2

25、3767 13 81204 15 87635 19 46709 22 45206 25 27214 28 953“第=产业 全国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115 0909 135 9069 153 6251 180 7434 214 5799 243 030 275 887 306 0382民族地区占全国的比重 827 827 899 878 907 924 916 946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民族统计(2015)及中国统计年鉴(2015)数据整理。万方数据梁强:基于技术创新机制的低碳产业发展研究 45表6 2007-2014年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地区生产总值结构脱省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严业2

26、007正 2014芷 2007芷 2014年 2007生 2014庄内蒙古 1251 916 5179 5132 3570 3952广西 2084 1540 4072 4674 3843 3786贵州 16_28 1382 4188 4163 4184 4455云南 1766 1553 4326 4122 3908 4325西藏 1604 995 2878 3658 5518 5347青海 1064 9_37 533l 5359 3604 3704宁夏 1101 788 508l 4874 3818 4338新疆 1785 1659 4676 4258 3539 4083八省区平均 1656

27、1325 4546 4584 3798 4091数据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源。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从国家层面上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介入社会经济发展与制度设计。具体来说,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引导系统(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调控功能)、核心系统(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生产、应用功能)和服务系统(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在技术创新中的服务功能)。三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有效互动可以使技术在整个社会中循环流转并得到最优化的应用,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政府定位不科学,政策体系不健全,其次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组织机制不完善,再次是科技中介机构

28、发展不平衡,专业化程度不高,最后是国内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国民基本科学素养不高。4民族地区低碳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41民族地区低碳产业发展的优势(1)结构调整具备后发优势。我国民族地区由于地域特点以及长期的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与非民族地区相比,均有较大差距【6】。对于相对落后地区,其发展具备后发优势,可以针对当地实际,在众多发展模式中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经济和产业结构。(2)碳汇资源丰富。碳汇即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一般指生态环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通常来说森林面积是反映生态环境吸收并存储二氧化碳能力的主要指标。我国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

29、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森林覆盖率一般较高,决定了其碳汇资源较非民族地区更为丰富。42民族地区低碳产业发展的劣势(1)环境破坏严重。我国民族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研发、设备改造等方面均落后于非民族地区,大部分工业企业仍然处于高能耗高、高污染状态,清洁能源开发水平较低,工业排污和环境污染仍然大量存在。(2)能源结构单一。一般而言,煤炭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数量远远高于石油和天然气,是燃烧同等重量的石油的143倍,是等重量天然气的333倍”。我国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使用能源较为单一,通常以煤炭为主。因此,要想减少碳排放,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使用量,增加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43民

30、族地区低碳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民族地区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具备后发优势,可以购买成熟的低碳技术、借鉴适合的低碳发展模式。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前期探索和研发成本,将成型的技术直接应用,同时还可以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低碳经济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产业的繁荣必将带动一系列相关行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绿色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44民族地区低碳产业发展面对的挑战由于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人们在没有经历过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前没有意识到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社会发展完全以经济效益为评判标准,形成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和环境的极度脆弱,众多区域出现生态环境

31、不可逆性破坏。而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形成的人力资源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煤炭资源的消费比例较高等因素,在其低碳发展过程中需要应对诸多风险和困难。5民族地区低碳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与路径选择针对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本文根据民族地区各省区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51结合“双创”,激励低碳技术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强调推进全民创新创业,以此为契机,我们应该在创新和创业项目选择中,优先激励低碳技术发展,并给予政策支持。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低碳技术引进与应用的财政投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广泛应用成熟的低碳技术,从而降低排放和污染。同时结合“双创”,在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

32、持,推动清洁能源的生产和应用【8】。52完善激励和补偿机制首先,建立生态林保护和奖惩机制。为保护民族地区的碳汇资源,在增加生态林种植补偿的同时,完善奖惩制度,对保护者重赏,对破坏者重罚。其次,融资政策向低碳企业倾斜。由于监管等方面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民族地区低排放企业和高排放企业的融资可以采取不同的政策:限制高排放、高能耗企业的融资,支持低排放、低能耗企业的融资。这样可以让资金与资源向低碳企业倾斜,从制度上引导和鼓励低碳经济发展。53引进国外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英国、日本等国家比我国万方数据46 生态经济第33卷第7期(2017年7月) Ec

33、ological Economy,V0133,No7(July 2017)更早开始致力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发低碳技术,在发展低碳经济发展领域已积累出较多经验,因此要吸收、应用国外成熟的低碳技术。但引入的技术和设备不会是最新的,也不会是最先进的,想要获得领先的核心技术,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所以我们需要充分投入人力、物力以及一定的时间成本去加强自主研发。另外,民族地区在引进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低碳技术、设备时,也应该注意匹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政府可以从政策、资金等制度层面引导企业参与低碳改造,让企业有动力、有实力、有资金去从事低碳化生产,发展低碳经济一J。54差异化的路径选择(1)自然资源丰

34、富的地区以内蒙古为例。内蒙古自治区的平均碳排放水平较高,2009年的碳排放量为人均1372吨,在五个自治区和三个多民族省份中是最高的。同时内蒙古自治区的碳排放增长率在全国民族地区也是最高的,其中2003年的碳排放增长率为4763。针对该类型的地区应该淘汰落后企业、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条件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日照强烈、风力强劲的特点,因此适合发展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从而代替煤炭等传统能源,充分发挥地区的自然条件优势。(2)绿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绿色旅游资源丰富,全省共有120个自然保护区,包括10个国家级保护区、6个省级保护

35、区和64个地市级保护区。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24 000平方千米,占行政区划面积的61,面积和数量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首。同时,全省风景区面积占行政区划面积的137,面积和数量也居全国第一。针对这一类型的地区,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完善。首先,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深对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其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建设不应只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还应配套建成具有景区特色的酒店、美食街,以及私人订制的旅游项目。最后,加强策划推介,打造旅游品牌。在与传媒机构深度合作的同时,转变旅游资源的开发视角,引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养生旅游等概念,提升旅游资源的品质。同

36、时还要深化旅游行业队伍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品牌化、专业化、可持续化。同参考文献:【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R北京: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8年年会,20082王凯伟,毛星芝,罗鸽希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2(9):87903郑长德,罗布江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5669【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5678【5美埃德温曼斯费尔德,加里约埃微观经济学M第十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37、版社,2012:2802966】杨玉文,刘大志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发展路径探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22126【7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l(7):80858】李呖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2):56609】梁强发展低碳产业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IN中国民族报,2017-0113(7)(责任编辑:保文秀)exports to climate change【JEnergy Policy,2008,36(9):613621【12】魏本勇,方修琦,王媛,等

38、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413-419【1 3Lin B,Sun CEvalua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internationaltrade ofChinaJEnergy Policy,2010,38(1):613-62114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一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2010(4):128713091 5Li H,Zhang P D,He C,et a1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embodiedenergy in inte

39、rnational trade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Chin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1):136-148【16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 l(4):138147【17闰云凤,赵忠秀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度研究基于碳排放责任界定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31-142【18邓荣荣,陈鸣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19972叭1年【J上海经济研究,2014(6):647319】向书坚,温婷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重估算基于新附加值贸易统计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4(

40、12):172920Leontief WEnvironmental repercussions and the economicstructure:An inputoutput approach:A reply【JThe 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0,56(1):1091 10【21Ang B W,Choi K HDecomposition of aggregate energy and gasemission intensities for industry:A refined divisia index method【JThe Energy Journal,1997,18(3):5973f22t文治,陆建明,刘琳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的碳排放与利益:测算与比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9):8089(责任编辑:保文秀)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