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曹博.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10234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7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曹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曹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曹博.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7年第17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7 No17doi:1039690issn1000-7695201717006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曹博,赵芝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前提。首先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其次总结当前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论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途径:提品质和调结构引领三产融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补齐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短板等;最

2、后提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发展以生态安全与资源节约为目标的现代生产技术、以规模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装备技术、以粮食营养安全与资源集约利用为目标的现代加工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体系;问题;途径中图分类号:F3202;G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7)17-0036-06Study on Innov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sed on Structur

3、al Reform of Supply SideCao Bo,Zhao Zhijun(Institute ofAgnculture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Agriculture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Abstrac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supply sideThis paper first a

4、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for agricultural supplyside,then summari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 and discusses the main waysto realize the structural reform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quality improv

5、ement and structuraladjustment could lead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 the appropriate scale of operationwhich may 6theshortboard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Finally,it puts forward to develop the modem productiontechnology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

6、n,modem equipment technology for largescale andmechanization,modem processing technology for food security and resource intensive utilization,modem circulationtechnology based onIntemet 1”and modem bio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high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context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7、 supply sideKey words: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problems;ways1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不仅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的产品、要素、市场以及外汇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国货人库、洋货入市”等供给约束不断积聚的现象, “橄榄形”分配格局逐渐形成带来的中产阶级规模扩大对优质、安全农产品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求管理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阶

8、段不相匹配的问题开始暴露。此时,如果继续依靠反周期的需求管理政策来解决当前我国部分农产品产能过剩、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态资源消耗过度、供需结构错位的问题,将会进一步加深市场的扭曲程度。因此,从需求侧管理向供给侧改革转变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指出,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016年中央一号收稿日期:201611-14,修回日期:2017-02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创新体系研究”(71333006),“

9、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ASTIPIAED一201605)万方数据曹博等: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37文件进一步强调: “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迅速引起了理论界的积极反响和广泛共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包括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农产品应对国内外消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

10、布局、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内生发展动力。1。具体而言,即通过要素和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农业供给体系的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品种契合国内外消费者的需要,建立起结构合理的绿色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不足本质上是质量、标准和品种多样性的供需失衡,其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E 4 J。本文首先探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内涵和理论依据,其次通过分析和总结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式和途径,最后对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布局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分析产量和结构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的两大标尺,前者反映农业

11、生产的规模和数量,后者强调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J。现代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有两个重要的结论: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要素供给上升和技术状态的提高;围绕长期上升趋势的短期经济波动则决定于总需求。61。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农业发展宏观调控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可以追溯至萨伊定律。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一j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货币在实现产品交换的过程中仅在一瞬间起作用,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结束。按照萨伊定律,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即使短时间内发生失衡,价格也会相应调整使供给和需求最终相等。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

12、济大萧条,人们开始质疑“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理论的正确性。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8 o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萨伊定律进行反驳,并提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需求能够创造自己的供给”。需求决定论为西方国家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机抉择宏观调控提供了“熨平”经济波动的理论工具,经济衰退则扩张总需求,通货膨胀则收缩总需求。但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滞胀”,需求管理陷入困境:扩张总需求加剧通货膨胀;收缩总需求则加剧经济停滞。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经济学家ALaffer、JWanniski和GGilder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应运而生。供给学派认为,有效供给不足是

13、经济停滞和价格上涨的根源,而有效供给不足来自于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1980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以后,采纳了供给学派的建议,通过减少政府税收、削减政府支出、取消部分规章制度、稳定货币供给增长等方法振兴经济,这正是“里根经济学”的由来1。由此看来,经济理论和政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建国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产品总是处于供给短缺的状态,政府一方面通过“票证”配置限制总需求,一方面通过发展生产力增加总供给,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中,总供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只要增加农业供给就一定会被需求所吸收, “萨伊定律”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成为自然规律。20世纪末,农业生产力发

14、展迅速扩张,此时同时具有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的消费却在减少,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中,总需求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只要需求增加,一定会产生相应的供给, “凯恩斯定律”成为自然规律。当前,我国农业供给约束不断收紧,生产与消费结构的不一致导致粮食产能过剩,小农经济分散化的生产方式使得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对需求的刺激已经不能解决我国面临的农业问题,亟需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Ll 0】。即基于农业经济中长期发展的视野,从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供给角度人手,以促进生产结构优化为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和配置。那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面临哪些问题?科技如何发力?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I临的问题改革开

15、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数量日益增长并趋于稳定。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其他经济活动的联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分配和交换形式,还影响着社会总需求、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0【。当前,我国农产品和社会消费存在结构性矛盾,农业供给侧的生产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国际万方数据38 曹博等: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竞争力下降,有限的资源承载力阻碍着农业经济发展转型。31 农业产品供给与社会消费存在结构矛盾1978年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使得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购买力也不断增长。根据万德资讯

16、(Wind资讯端)11。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数据,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为31 79030元,是1978年的137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人为10 77200元,是1978年的15倍。同时,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食品人均年度消费支出为6 89110元,是1995年的390倍;农村居民食品人均年度消费支出为2 49813元,是1995年的325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21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种。当前,我国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已经不再集中于基本的生理需求,在质量、品牌、服务方式和内容上更加关注社会

17、群体价值,由简单数量上的满足向质量安全、营养安全和健康安全转移。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者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消费意愿和消费市场,从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向上形成市场化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生产和消费出现断层,农产品生产偏重数量、忽视质量,国内生产者的原料需求和消费者的食用需求得不到满足,转而向国际市场进行消费, “海购”现象突出。国内市场对国外大豆进口依赖严重,根据Wind资讯引中国行业宏观经济数据库数据,2015年,我国大豆的产量为l 051万t,进口量为8 350万t,国内消费量为10 584万t,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79,出口量仅有18

18、万t。同时,以婴幼儿奶粉为代表的海外代购规模逐年增长。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4 o的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达到829亿元。近几年来,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及结构与农产品消费意识不断升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国内产品卖不掉、国内需求买不来”的现象愈加严重。3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生产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农经济思想文化浓厚,农户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农产品销售向外拓展存在诸多阻碍。作为封建经济的依托,小农经济由于自身较强的发展能力和恢复能力保证了社会的安定,但在一国进人工业化发展阶段后,需要推广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扩大多方合作、降低

19、交易成本。(2)区域之间、省份之间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电力、水力、交通、信息配套技术落后;农业生产供给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区域发展水平失衡。(3)农业全产业链过窄过短,种植业与养殖业内部结构不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4)农村空心化、老年化严重,缺乏技术改革和创新的主体动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5)缺乏针对地域特色开展的差异化农业生产,对地区品牌、典型品种的种植和养殖重视不足,长期以产量为目标、优质农产品严重短缺。(6)国内粮食种植成本较高,且存在区域性、阶段性以及结构性的产量过剩,种植效益受国际市场粮价的影响,农业生产者积极性极度缺乏。33

20、 生产成本攀升导致农业产品供给竞争力下降农产品的竞争力不仅与产出的数量、质量以及社会群体的消费结构有关,还取决于资源禀赋、要素成本以及技术投入。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开放性格局中,国内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随着农药、化肥、种子和机械等农资和农机的投入也在不断攀升,与国外产品的竞争趋于激烈,并逐渐落于下风。以大豆为例,2016年8月29日国际大豆现货价为402美元t,仅相当于当日中国大豆现货价的723ll 5|。另一方面,对农业公共产品和技术支持的投入风险较高、收益较低,农业生产领域缺乏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企业、农民、政府三者之间不能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此外,农业投资具有长期性、区域性,而

21、农村居民普遍收入较低、组织较为分散、融资能力低下,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投入水平很低,生产成本过高直接导致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不足。34 有限的资源承载力阻碍农业经济发展转型多年以来,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决策的导引下,我国农业生产者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不断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扩大低水平的土地垦殖面积,自然资源消耗严重、不断引发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威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农业资源环境的污染具有强烈的负外部性,对其他产业乃至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计算。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以及农业部。钊联合发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07年来自农

22、业方面的污染源已经超过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占污染源总量的489,且农业污染主要来自于畜禽养殖业。另一方面,农药及化肥的过度使用直接威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015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达6 0226万t,呈逐年增长态万方数据曹博等: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39势7。2014年,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联合发布的全球有机农业年鉴显示,中国以有机方式管理的土地面积仅占全球的036,在全世界16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87位引。同时,以双汇“瘦肉精”、湖南“毒大米”、青岛“毒韭菜”等为代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9,消费者对本国农产品的信

23、任度不高导致国内消费不足,而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使本国农产品无法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 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途径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核心是以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目标扩大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农业供给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阶段对科学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实现农产品从增产到提质和调结构的转变;催生农村新业态,激发农业内部产业的交叉、重组和渗透心引;以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破除小农分散经营体系、建立完善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生产成本;通过

24、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技术和方式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非价格竞争力。41 从增产量到提品质和调结构我国粮食产量12年连增,科技创新功不可没。2016年8月,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心卜。“十二五”期间,由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及国家粮食局联合实施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累计建立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和技术辐射区5 05634万hm2,累计增产粮食4 43190万t,增加效益89029亿元,农药使用量减少25左右,每亩节本增效110元左右。2 2】。农业综合自主创新能

25、力和整体实力持续提高,科技创新有力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农产品品种结构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亟需科技创新使农产品向调结构和提品质转变。2 3:。一方面,以“从种子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为基础,构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控互联共享和全程追溯的销售平台,以信息技术为保障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及物流的透明度;另一方面,重视育种技术、繁殖技术以及加工技术,开发种植和畜牧新品种、多样化农产品加工方式,以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对接国内外消费结构为目标开展标准化生产、品质化营销。42 引领三产融合,促进农业新业态发展我国推进农业三产融合

26、的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粮食主产区和江浙沪等发达省份为主提出了“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的模式。2 4。,但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致使当前我国农村的三产融合发展层次依然较低,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深度挖掘农业新功能,催生农业发展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首先,以科技创新挖掘农业经济新功能。以传统农业生产为基础,挖掘农业社会、生态、文化新功能,以现代科技融合农业的艺术性、文化性和趣味陛,发展文化创意农业、景观创意农业、公园创意农业,提供集观赏、科普、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组合产品”。其次,以科技创新催生农村发展新业态。以新技术催生农业新产业,吸收土地流转、规模化生产后的失地农

27、民就业,建立创业园、安居园、培训园三位一体的农村城镇化体系。最后,以科技创新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现代“以种定养、以养定种”的新型智能化“种+养”模式,以“互联网+”技术利用“订单融合”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借鉴生态工业园区的经验发展农业循环技术,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能源业等纳入整个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中,实现园区内农业不同产业的相互依存。43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首先,以育种技术、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降低农业种养成本。在土地适度规模化的基础上推进种植全面机械化,打造农村普惠金融信息平台,引入社会资本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降低农业生产及融资成本;构

28、建物联网监测平台,远程监测和分析土壤墒情、植物生长态势和病虫害情况。2“,实现喷灌、施肥人工智能化,降低农业种植人工成本;引进新品种、创新杂交技术,提升畜牧产品营养价值,降低农业养殖成本。其次,以装卸技术、仓储技术创新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包括以装卸机械化降低人工成本,以运输现代化降低时间成本,以新型仓储技术实现农产品保质、保鲜、保安全。第三,以现代生物工程减少农业内产业废弃物的产生量,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节约能源和资源。最后,以“互联网+”和物联网降低农产品收购及销售成本心卜。分散化的小农经济体系导致农产品收购的交易成本长期居高不下,需以信息技术支撑构建现代农产品统购销平台,以价格机制嫁接生产

29、者和消费者、调万方数据曹博等: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整市场供需关系,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44补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短板”重视循环技术,增强科技绿色功能,拓宽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整合各个生产环节,建立“资源一农产品一再生资源”的良性闭合循环机制,推进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首先,创新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引入有机肥技术和生物质能技术,打造“地种粮、粮结秆、秆喂羊、羊拉粪、粪还田”的绿色低碳农业。其次,开发利用新能源,包括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压块及液化技术、太阳能转换技术等。例如在羊舍、猪舍下利用粪便发酵形成沼气池,沼气用于农户

30、生活,沼液、沼渣用于农业种植。最后,以提升土地质量为目标创新土地工程技术,修复退化土地、开发荒废土地,重点发展土地整治的立体生态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5结论和建议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发展以生态安全与资源节约为目标的现代生产技术,以规模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装备技术,以粮食营养安全与资源集约利用为目标的现代加工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以及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首先,构建生态安全与循环节约型生产技术体系。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要求,集成创新农业系统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农业耕种节能关键技

31、术、农业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农业资源多级转化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可再生资源的直接还田技术、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技术、温室气体及污染物减控技术等,提高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其次,引进和发展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通过统一耕作、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的“六统一”作业,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构建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特征的农机装备研发政策,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第三,以保障粮食安全、对接国内外消费者需求为目标,按照不同农产品的特点和用途研究不同的加工技术,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第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技术自主研发,以

32、农业大数据助力国家级的农业数据平台发展,建立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关键是要搭建起电商体系、信用体系、人员配备体系、物流保障体系、信息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8I。最后,推广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基因转殖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农作物单产、降低面污染,对保障食物安全、食品安全、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注释:分别依据Wind资讯中国数据库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数计算而得。依据Wind资讯中国数据库中1995-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推算而得,倍数为利

33、用城镇居民食品CPI指数和农村居民食品CPI指数处理后计算而得。参考文献:1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4(4):21242杨建利,刑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4):613-6203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04赵军洁,张建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机理和路径研究:基于TRIZ理论J经济问题,2016(12):1061115彭建涛,杜俊涛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36-376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

34、理:中国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3(10):9197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7-49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徐毓,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39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10李种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1):91811Wind资讯端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EBOL(20160605)20160815http:wwwwindcorncnNewSiteedbhtml1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2913Wind资讯

35、端中国行业宏观经济数据库EBOL(20164)64)5)2016-0815hapJwwwwindtomcnNewSiteedbhtml14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EBOL(201504-08)20160815http:w1&rw56ecorgcnnewshyzx201 5-04081 357html15Wind资讯端中国行业宏观经济数据库EBOL(2016_oo05)2016-0815httpwwwwindCOBcnNewSiteedbhtml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EBOL(20100206)2016一081

36、5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qttjgbqgqttjgb201002t2010021 1_30641html1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EBOL(20161 1-01)20161 1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YFD&filename=N201703007600万方数据曹博等: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410025&dbname=CYFD20171 8RESEARCH INSTITUTE OF ORGANIC AGRICULTURETheworld of organi

37、c agriculture:statistics and emerging trends刚0L J(2014-03-20)l 2016-08-15 JhRp:wwworganic-worldneffyearbook-2014html201419钱静斐中国有机农产品生产、消费的经济学分析:以有机蔬菜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293020马松林五大发展理念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的区域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6):192521瞿剑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6意味着啥?NOL科技日报,2016-0815(2016-08-15)2016-08-15http:w

38、wwwokoicomjbsjsb2016081t20160816_2779984shtml2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通过验收EBOL(2016-08-05)l 20160815 Jhttp:wwwmostgovcnkjbgz201608t20160805 127087htm23陈晓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五个方面抓起J上海农村经济,2016(4):4624贾晓芬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60519(4)25党国英农业供给侧改革核心目标是提高农业竞争力J农村工作通讯,2016(9):126许经勇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层思考J学习论坛,2016(6):323527李仪,夏杰长平台战略模式与农业供给侧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16(6):333528陈镜羽,黄辉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现状与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79183作者简介:曹博(1986一),女,山西太原人,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技术经济评价;赵芝俊(1964一),通信作者,男,山西侯马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经济评价。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