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书画同源现象看艺术之滥觞.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0903467 上传时间:2022-04-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书画同源现象看艺术之滥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由书画同源现象看艺术之滥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书画同源现象看艺术之滥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书画同源现象看艺术之滥觞.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由书画同源现象看艺术之滥觞 一、汉字与绘画的同源关系 书写文字与绘画,在性质上本是两件不同的事物,但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却产生了同源或同流的观念与现象,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书法与绘画艺术。中国历代的艺术家在论及书画的关系时,无不谈及“书画同源”理论。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也证明了,凡善画者工于书,善书者多善画。正如明代才子唐寅在画史会要中所说:“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这些理论的提出和经验总结,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和证明:一是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在绘画与文字的起源以及它们在源流的起因与相互的关系中,找到这种同源

2、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从艺术本体研究的角度,对中国书法与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方法、观照方式上,以及审美和精神性的追求上发现它们所具有的同一性。时至今日,虽然对“书画同源”理论还不断有新的认识与争论,但大体都还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在探讨这些问题时,首先涉及到的就是书与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这种同源现象的缘起与成因。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和提出“书画同源”主张的可能算是唐代画家张彦远,他在历代名画记卷一之叙画之源流中对这一学说的论述,也成为后代讨论书画同源问题时,被反复引用的主要理论佐证,现截选摘录如下:“庖栖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

3、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湿书画异名而同体也。”这些理论概括出了汉字与书画的渊源关系,并根据汉字体系的发生和演变得出了书画“同体而未分”、“异名而同体”的结论。这种建立在汉字学基础上的结论本身是正确的,也为我们了解书画同源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个结论中的“书”指的是汉字而非书法,是对汉字与绘画关系

4、的判断,而非书法与绘画关系的判断。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个结论当做解释书法与绘画同源关系的理论依据,而只能是作为研究的前提。由于汉字是从原始的图形符号演化而来,并逐渐发展成为象形、象意和形声文字系统,这使汉字从一开始就是和图画分不开的。著名文字学家沈兼士先生从文字学的角度,提出了文字起源于“纪事之绘画”的见解,并将上古早期的原始象形符号称为“文字画”,他认为这种介乎于图画和符号的“文字画”就是中国古代文献说文中所说的“象形指事”之字的祖先。而后他的学生唐兰先生对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中国文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上古象形的图画文字(这种图画字又有象形和象意两种)、形声文字和声符文字。他在

5、古文字学导论中指出文字的前驱就是图画,这种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并逐渐发展成为书契的形式,这就是最早的文字,所谓“契”就是作记号,而书则是直接源于图画。而唐兰先生所说的“书”与张彦远所论“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中的“书”也都不是指的书写,而是文字本身。这些论述都表明,文字的最初形态是以图形出现的,也即所谓的“文字画”。虽然这种图形还不能算作正式的文字,却已是文字的雏形,是在正式文字产生之前,类似于文字的图画,具有了文字用于记事或传递信息的功能与作用,也有了作为文字符号的一些规定性特征。但在其形态和本质上,依然是图画,可以纳入绘画范畴。直到图画文字被纳

6、入到实际记录语言的环节中去,能够对语言进行记录,这时“文字画”才变为“象形的文字”。可见,文字与绘画的同源性不能简单地认定为文字源于绘画,而是他们都还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产生的年代更加久远,也更加原始的图形文字画。 二、书法与绘画的同源关系 随着文字画向象形文字符号的演变,(图)画也开始朝书写演变和转化。但需要澄清的是,前述的文字画所指的“图画”与“绘画”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为了正确理解和阐释的清晰,对“绘画”这个词应该首先从文字语义上弄清概念。在说文解字中对“绘”的解释是:“绘,会五采绣也”,可知是与色彩有关。据周礼中考工记所载:“画缋之事,杂五色”。其中“缋”通“绘”字。这说明对中国古

7、人而言,“绘”的本义就是“随类赋彩”,就是对不同的对象赋予不同的色彩,这都是与色彩的表现有关。而所谓“画”,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则是:“画,界也,从聿,象田四介”。就是说,画的本义是画线,以之为界。所谓田,如井田,就是以四条直线将一方九一百零一亩的田划界为九区。而古体的“画”有刀字旁,表明划线使用刀一类的工具。这里讲的“绘”与“画”皆是动词,是一种行为方式,并由这两种行为构成了“绘画”的概念。绘画一词按其本意解释,就是画出形状,再绘以色彩,准确地说应该是“画绘”才对。这也符合我们一般情况下的作画程序,即先用单色的线条勾画出轮廓和形象,然后再赋予色彩,进行深入和完善直至作品最后完成。但为什么“画缋(

8、绘)之事”后来又演变为“绘画”一词了呢?首先,我们从字形上分析可以发现,古体“画”字有到字旁,有刻、凿、划之意,所以我们称那些出现在岩壁之上的古迹为岩画、壁画、砖画等。而“绘”字有“丝”字旁,表明绘的媒介和材料应该与丝帛棉纺制品有关,包括毛笔等工具的出现,当这些工具材料逐渐普及后,一种工具基本可以完成画与绘的工作,绘与画也就不再作严格的区分了。只是这两个字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通用不再区别,目前还无定论。其次从字词的属性上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绘”和“画”皆有动词和名词两个词性。比如我们现在说“画画”,前一个“画”是动词,表明一种行为动作,后一个“画”是名词,表明行为动作的对象和结果。当“绘”与“画”皆作动词时,是指两种不同的行为,所以古人称之为“画缋之事”。当“绘”与“画”不作区分,并且都可作为名词使用时,“绘画”一词中的“绘”就是动词,而“画”则为名词,组合在一起就可统称一切的绘画行为和结果了。笔者在查阅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