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的审美接受.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387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艺术的审美接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艺术的审美接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艺术的审美接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艺术的审美接受.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维普资讯 http:/ 2006年第 3期 Mm No,2006 Q3 第 177 期 ) _ EDUCATION EXPLORATION General f No. 177 论 艺 术 的 审 美 接 受 陈相伟 (齐齐哈尔师范髙等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摘要: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又离不开欣赏者(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艺术 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精神上、情感上的 认同和欣赏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二是接受主体 (欣赏者艺术的审美接受中 投入了 接受主体的全部心理因

2、素且这一过程是一种情理交融的体验过程,内含多种心理现象。艺术作品包含艺术语言、艺 术形象和艺术意薤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关的则是接受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种心 理状态。 关键词 :艺术;作品;审美接受;心理 中图分类号 :G40-014 文献标识码 :A 作为人对世界的审美把握,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最集 中、最典型的物态化表现,是人类自由自觉地创造审美价 值、生命理想之境界的特殊实践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 不断发展,生命追求的不断深化,审美意识的不断推进,人 类艺术创造也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最根本的性质和规定 性、艺术的独特价值与功能都与审美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艺术与艺

3、术的审美接受 艺术作品的存在和物质的存在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作为 审美对象,总是在诉诸人的感官并引起相应审美体验的时 候才存在。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 创造,又离不开欣赏者 (接受主体 )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 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因 此,同审美创造一样,审美接受也是艺术存在的基本条件。 这正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所强调的,这是 “ 一个复 杂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它经历了作者对世界的观照直至 读者体验的各个阶段 ” 1。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国际美学界的接受美学更强调研 究读者在阅读和接受文学作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主 张从读者审美接受的能动

4、性方面人手,揭示作家、作品和读 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人们理解艺术的审美接受 问题 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艺术的审美接受 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精神上、情感上的认 同和欣赏过程。 第一,艺术的审美接受是接受主体的能动的再创造活 动。黑格尔指出: “ 艺术美是诉之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 收稿曰期 :2006-01-17 作者简介:陈相伟( 1%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啥尔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从事现当代文学、美学研究。 文章编号: 1002-0845(2006)03-0063-03 的 我们在艺术美里所欣赏的正是创作和形象塑造的自 由性。在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接受

5、主体(欣赏者 )根 据自 己的生活经验、个性趣味、思想情感、审美偏爱以及生命意 识等,对现有艺术作品进行加工、补充和丰富,将个人情感 投人创造主体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再创造出各具特色的 艺术形象,甚至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新的开拓、补充,凸 显出艺术创造主体在创造此一艺术形象时不曾说出或不曾 想到的东西,从而使艺术形象变得更为丰富、鲜明和深刻。 这种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的主体再创造活动,实际上也是 一种对艺术创造主体审美体验的物化形态 一 艺术作品进 行二度体验的过程。在这个二度体验中,接受主体和创造主 体一样在体验着情与理,同样可以 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心灵, 并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

6、,从而获得某 种审美创造的愉悦。而且,由无数审美接受主体共同再创造 出来的艺术形象,总体上会比艺术创造主体赋予作品的意 义要深邃、全面得多。例如,经历几个时代读者的不同阐释, 一部红楼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原作者曹雪芹所提供的范 围,变得愈加宽泛和深远。 第二 ,艺术创造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只有通过接 受主体的审美接受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它的社会意义和审 美价值,才能真正形成艺术的牛命力。 “ 任何文学文本都具 有未定性,是一个多层面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它的存在本身 是一个 召唤结构 ,具有很多 空白点 ,当读者将自己的体 验、人生的沧桑感以及独特的生命意义置人本文,通过活生 生的体验对本文进行具

7、体化,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 这时作品就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作品 成了 我 的作品,作品的艺术世界成为 我 的世界,成为 我 的生命意义的投射和揭示。正是在读者情理融合之中, 在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命情感投人中,作品中的未定性得 以确定,使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获得实现。 ”m艺术作品的 维晋货甘 l http:/ 效果史 ,永远延续在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过程之中。因此, 对于艺术审美接受来说,培养和提髙接受主体的审美素质 显然非常重要。只有接受主体真正树立起自己的主体性,通 过文化艺术的学匀来不断培养、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力、想 象力和理解力,才能使艺术的审美接受真正有助于艺

8、术作 品审美价值的实现。 2. 艺术作品与接受主体的相互关系 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包含两方面因素:一是艺术作品, 二是接受主体 (欣赏者)。在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中,艺术作 品和接受主体既有各自的存在特点,又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接受主体(欣赏者)在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 用,主要表现在: (1)突破既有艺术作品的局限,独特地呈现 按照接受主体心意加工后的艺术形象 ;(2)超越艺术作品的 原意,从既有作品中发拥出更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意义; (3)依据艺术作品提供的形象特征,移人接受主体新的观 念、趣味和理想等; (4)引起艺术创造主体的创造 观念的改 变,以

9、迎合或开拓接受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水平。 我们必须承认,尽管接受主体在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 中具有能动作用,但艺术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思想、意义 等,总是会影响到接受主体的具体接受活动,对于艺术的审 美接受仍然有着特定的制约作用。 ( 1)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 往往规定着不同的艺术感知方式 ;(2)作品所表现的特定内 容规定着审美接受的范围: (3)作品的结构方式诱导着接受 主体的联想和想象途径 ;(4)艺术形象和作品的情感倾向影 响着接受主体的情感态度 ;(5)艺术作品可能改变接受主体 的审美趣味和欣赏 水平。 应该说 ,艺术的审美接受总是一种主客体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的过程 , 而艺术的本质

10、正是在艺术创造主体和接受 主体 (欣赏者 )之间呈现出来的。如果没有接受主体对审美 客体 (艺术作品)能动的再创造,艺术的目的就达不到;如果 没有客体(艺术作品)对于接受主体的制约和规定,就可能 造成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的随意性。只有恰当地处理好二 者之间的关系 , 才能真正有益于艺术创作的发展和欣赏者 素质的提髙。 二、艺术审美接受过程的心理特点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形式,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 中离度整合了艺术接受主体的整体生命力。 1. 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投入了接受主体的全部心理因素 别林斯基曾经认为,欣赏美应该具有 “ 美学感情 ” ,如果 只是一味地 “ 用脑子去感受艺术,而没有心灵的参与

11、 ”, 那就 “ 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还坏 ” w。 此话说得没错,因为艺术 的审美接受的确不能没有接受主体个人情感的直接介人。 然而 ,艺术的审美接受中并非只有情感在起作用。事实上, 在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中,情感与知觉、想象、意志等主体 心理因素都被充分激活起来,共同参与了作品审美价值的 最后完成。因此,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常常令人在心驰神 往、激情洋溢之际,又有所领悟和发现。 2. 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是情理交融的体验过程 _ 毋庸置疑,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具有强烈的情感性, 有时甚至能够使接受主体整个身心完全沉浸到艺术作品 境界之中,如同着魔一般地产生强烈的心灵感动。髙尔基 就曾经这样记述自己

12、年轻时谈福楼拜小说淳朴的心的 情形: 我完全被这篇小说迷住了,好像聋了和瞎了一样,我面 前的喧嚣的春天的节日,被一个最普通的、没有任何功劳也 没有任何过失的村妇 - 一个厨娘的身资所遮掩了 在 这里一定隐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术。我不是捏造,曾经有 好几次,我像野人似的,机械地把书页对着光亮反复细看, 仿佛想从字里行间找到猜透魔术的方法 5。 这里 ,情感仿佛压倒了理智,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审美过程中的这种情感体 验,又总是同接受主体对于艺术作品的有距离的静观相结 合的。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个融情于理、情理交融的体验过 程,接受主体在其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阐释,

13、品味 那醇厚的情愫及其蕴涵的深邃意境。而不同接受主体在审 美接受过程中投人的情与理各不相同,因而会对艺术作品 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这些阐释和体验既因人 而异,也因时而异,但它们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 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包含了多种心理现象 在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中,存在着主体审美心理上的 共鸣、移情和内模仿等多种现象。 所谓共鸣现象,指的是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接受主 体被艺术作品深深打动,以至于同艺术作品的情感和艺术 创造主体的情感产生相通或相同,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 忘的心理状态。白居易琵琶行中刻画了一个沦落天涯的 琵琶女形象,诗人被她演奏的哀婉曲调所感

14、动,觉得自己 的宦海风尘和琵琶女的沦落风尘有相同之处,于是产生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的强烈共鸣。显然,在 艺术的审 美接受中,共鸣这种心理现象实际反映了艺术作 品中潜在的情感因素与接受主体审美感受之间的一致性 关系。 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的移情现象,则与共鸣现象相联 系,它是接受主体主动把自己的生命情感投射、灌注到作品 形象之上,使之也染上接受主体的生命活动色彩,仿佛有了 同样的思想、情感、意志、成为接受主体主观体验的情感表 现。所以,从根本上说移情 ” 其实是把作品形象移向了接 受主体自己头脑中原有的 “ 意象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 写的 “ 登山则情满于 LU, 观海

15、则意溢于海 ” ,就揭示了这种艺 术审美接受过程中的移情现象。而在杜 甫笔下, “ 国破山河 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则表达了他强 烈的爱国之情,面对祖国山河破碎,诗人的心中在掉泪, “ 花 概泪 ” 成了诗人痛苦心灵的象征。英国美学家浮龙 李在分 析 “ 山峰耸立 ” 这句话时,则更加明确地指出 : 由于我们有那 种把知觉主体的活动融合于知觉对象的特性的倾向,我们 从自身移置到所见的山峰形状去的 , 不仅是现实在我们身 上实际产生的耸立动作的观念,而且还有一般耸立观念所 涉及的思想和情感。在我们来到那特定的山峰之前很久,耸 -64- 维普资讯 http:/ 立观念本身就

16、已在我们头脑中积聚起来了。正是通过这种 复杂的精神过程,我们才(完全不知不觉地)使那种无活力 的山,使那种无身体的形状,带有我们活动的一些长久积累 的、经过平均化的基本方式。正是通过这种过程,我们才使 山抬起自己来。 这样,通过移情,寓情感于艺术形象之中,化艺术形象 为情思,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也使艺术接受主体 获得了新的审美体验。 内模仿也是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 如果说,移情现象主要涉及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 “ 由我及 物 ” 的情感投射、移人,那么,内模仿则主要侧重 “ 由物及我 ” 的内心活动。也就是说,在艺术审美接受中,随着情感的起 伏变化,接受主体会在生理上有所

17、反应,不仅悲伤时愁云满 面,欢乐时眉飞色舞,而且其呼吸、血液循环以及运动器官、 生理器官也会随之轻微活动起来。例如,看见圆形物体,眼 睛就模仿它做圆形运动,欣赏摇滚乐,人会不由自主地随着 歌手动作或音乐节奏而产生对这些动作或节奏的模仿,进 而在内心中获得审美满足。 通过共鸣、移情和内模仿等多种心理活动,接受主体在 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中直接参与了作品审美价值的完成,充 分实现了接受主体与创 造主体、欣赏者与作品的心灵交流。 三、艺术的审美接受与艺术作品层次 一般说来,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 意蕴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关的则是接受过程中主体 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种心理

18、状态。这里,把 艺术作品的层次问题同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联系起来进行 阐述。 1.审美直觉与艺术语言 人们诵读诗歌,不但注重字、词、句等具体细节 ,还要深 人感受诗歌所体现的整体 风格,这才算真正进人了诗歌的 境界, 欣赏音乐,不仅在倾听音符的强弱、节奏的缓急,还要 从旋律、节奏中体会音乐所传达的情思。在艺术的审美接受 过程中,抓住生动新鲜的第一感觉,对于欣赏和理解艺术作 _ 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在审美活动中不假思索 而即刻把握、领悟对象意味的主体心理能力,审美直觉往往 在艺术的审美接受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审美直觉的直接对象是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作为艺 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语言

19、由文字、声音、动作、线条、色 彩等构成,它是塑造艺术形象所必需的传达手段,也是诉诸 接受主体 感官的直接对象,其独特性就在于所表达的总是 其他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 河,优美的曲调抒发了作曲家的心灵情感 ,人们正是通过 自己的直觉活动来整体感受曲调所传达的意境。这种感受 如果用文字来表达,那么不管文辞多么好,也不可能将它传 达给所有听过这首曲子的人。 任何艺术都必须有表达其情感思想内涵的语言形式。 艺术接受主体正是首先通过对于这些不同的艺术的不同语 言形式的直觉感受,把握它们各自的审美意味。一种艺术语 言按照特定方式构成特定的情感形式,它直接诉诸接受主 体的审美感官,引

20、起特 定的主体情感 ,从而呈现出一定的意 味。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把要表达的内容融化在适合它的 形式之中,而接受主体审美直觉的作用就在于从这种形式 中发现艺术作品的内在意味。 2. 审美体验和艺术形象 . 审美体验是艺术审美接受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审美体 验中,接受主体在审美直觉基础上,运用想象、情感等心理 能力,把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 形象或自身的生命活动,从中获得审美愉快。接受主体在这 一过程中始终 &于一种生动积极的审美再创造状态,想象 和情感活动都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这里,同接受主体的审 美体验直接相关联的,是作品的艺术形象,随着接受主体审 美体验的展开和深人,那些包

21、含了艺术创造主体强烈创造 精神和深厚情感的艺术形象,能够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 不同地域的人群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产生跨国界、超时空的 审美魅力。唐代李商隐有诗云: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 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四句诗构成 了四个画面,当欣赏者在诵读过程中把它们合为一个体验 整体时,就会被其中使人深感人生短暂但又珍惜这短暂中 的执著追求的精神所感动 .进而在想象中丰富艺术形象的 创造。 3. 审美升华与艺术意蘊 审美升华是艺术接受主体在审美直觉与审美体验基础 上达到的一种精神自由境界。在这里,主体与客体、感性与 理性、具体与抽象、形象与思想达到了交融整合的状态,接 受

22、主体与艺术作品的形象产生强烈共鸣,仿佛从中直观地 触及到了自身。此时,接受主体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沉浸在艺 术境界之中,在刹那间获得了对艺术作品深层次的领悟和 挖掘,产生心灵战栗般的精神享受。 审美升华是艺术审美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而把接受 主体带人审美升华境界的重要因素,则是艺术作品的内在 意蕴。作为艺术作品的内在生气、灵魂和精神,艺术意蕴深 藏在艺术作 品内部,只有经由审美接受活动才能在接受主 体头脑中逐渐呈现和展开,并在接受主体的细心品味中得 到领悟、体味,从而进一步深化接受主体的心灵收获。 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个完整的主体心理过程,需要主 体各种审美心理因素的积极活动,也需要接受主体具备一

23、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只有通过自觉学习、不断欣赏古今中外 的优秀艺术作品,主体的审美接受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德 W.伊瑟尔 阅读行为(中文版序言 ) M.金惠敏,等 长沙: 湖南文艺出 .版社 , 1991.24. 2 德 黑格尔 .美学(第 1卷) M.朱光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8. 3 胡经之,文艺美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9.362. 4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论文学 M.梁其 .上海:上海新文艺出版 社 ,1958.255. 5 高尔基 .论文学 M.孟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8.182-183. 责任编辑:邹芳启 r -6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