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国七十周年征文5篇.doc

上传人:续*** 文档编号:1011625 上传时间:2019-09-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念建国七十周年征文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纪念建国七十周年征文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纪念建国七十周年征文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念建国七十周年征文5篇.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纪纪念念建建国国七七十十周周年年征征文文5 篇篇【篇一】上世纪八十年代,要说起哪个行当使平湖沿海农民较快速地走上了致富道路,大概非捕捞海中“软黄金”鳗鱼苗不可。而最早从事这种副业,并小有名气的,又非当时的全塘镇金桥村农民张进明,就是我家父莫属。全塘镇金桥村与上海金山石化总厂接壤,是平湖最东南的一个行政村。当地农民历史上主要以种田、晒盐为生,农闲时在近海捕捉些鱼虾。1972 年金山石化围堤建厂,大片滩涂被征用,沿海农民的生存空间受到影响。我家父张进明从小在海边从事捕捉鱼虾,对金桥至石化沿海一带比较熟悉。1979 年初,正是改革开放不久。家父在金山石化纬三路围堤外捕鱼时看到一些人在用网兜从海水中捞

2、取一种小鱼苗,这种小鱼苗浑身透明,好似一根根闪闪发亮的缝衣针。经过询问答知是鳗鱼苗,比较珍贵。当时只有金山县水产公司组织职工在捕捞,交给外贸公司收购价为每市斤 8 元,大约 4000条才一市斤。家父便主动要求一起参与捕捞,水产公司正好缺少人手,便同意也同样以每市斤 8 元的价格收购。由于当时捕捞的人少,鳗鱼苗集中的几个点数量较多,不多长时间就完成了鳗鱼苗捕捞任务。当年出口到日本的这批鳗鱼苗大受欢迎,不仅品质好,而且成活率高。1980 年,外贸出口日本的鳗鱼苗任务量比上年明显增长,从事捕捞的人也有所增多,家父成了这个行业的带头人。凭着他多年在近海滩涂边吃海饭的技术,利用海边石化厂里面一个排放循环

3、冷却水的洞口(鳗鱼苗喜欢逆水往上游动),放置几个口字型的网具,每天随着潮汐可收获两次,大大提高了捕捞产量。我当时正辍学在家,也加入了捕捞的行列,成了家父的帮手。捕捞鳗鱼苗成为我家的主要副业,同时也带动了生产队几位要好的农民也从事捕捞鳗鱼苗。由于当时农村以农业生产计工分为主,不允许农民擅自外出搞副业,家父他们几个又是队里的正劳力,所以只能在晚上偷偷摸摸地捕捞,第二天还得参加生产队劳动。1983 年我村和平湖各地一样也分田到了户,大大释放了农村劳动力。捕捞鳗鱼苗不再象以前那样晚上出去,白天还要赶生产队出工,可以全家出动堂堂正正地出去捕捞了。这一年我家的鳗鱼苗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 136 市斤,鳗鱼苗

4、的收购价格由于平湖和金山两地外贸部门的激烈竞争,也涨到了每市斤 72 元,同时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我家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1984 年春天,中共平湖县委、县政府隆重召开平湖县首届多种经营专业户重点户表彰大会。我家作为全镇仅有的 2 个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之一(另一户为养猪大户)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家父说自己不识字,叫我代他去平湖参加会议,作为普通农民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这么高层次的会议。大会在县政府大礼堂召开。县委书记俞云芳、县长宋补根亲切接见了与会的多种经营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俞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县农民放开手脚搞副业,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并勉励多种经营专业户重点户代表继续做好示范,

5、带领周边群众一起共同致富。会上隆重表彰了一批多种经营专业户重点户,我作为多种经营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上台作了交流发言。县政府根据专业户不同行业给予了物质奖励。我家获得了两个立方平价木材和一辆凤凰自行车票子的奖励。这次大会如一夜春风吹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施后的平湖大地。有了政策的支持和重点户的示范,平湖沿海农民捕捞鳗鱼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家家搞捕捞,户户增收入的新气象。这年的冬天,我家在村子里率先建造起了首幢四楼四底两层楼房。以后的几年,随着捕捞鳗鱼苗的人数逐渐增多,捕捞方式不断改进,从纯手工到人机结合,从沿海滩涂到机船出海。每到捕捞鳗鱼苗季节,平湖沿海一带到处呈现渔网点点,帆船竞相出海

6、的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平湖沿海农民捕捞鳗鱼苗民收入占到农副业收入的一半以上。杭州湾地处海水与淡水的交汇点,非常适合鳗鱼的产卵和鳗鱼苗的生长。平湖鳗鱼苗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中软黄金,成为外贸公司的创汇主要来源。1990 年前后,鳗鱼苗不单单满足出口。我国东部沿海省有些地方开始鳗鱼的人工养殖,从出口鳗鱼苗转为出口成鳗和鳗鱼加工品。使得每年的鳗鱼苗需求大增,鳗鱼苗供不应求。出于暴利,出现了国家外贸公司与个体走私户竞购的局面。鳗鱼苗的收购价格一路高涨,从称量计算到数条数计算,从每条 5 分,涨到每条最高 40元!平湖沿海出现了鳗鱼苗走私现象。当时有个福建浦田收购鳗鱼苗的个体户就慕名找到我家,意要跟我

7、家合作收购鳗鱼苗(其实是走私),赢利对半分。当时家父很严肃地嘱咐我说:我们不能翻身忘了本,我家能有今天全靠国家的政策好,走私违法的事我们不能做。就这样,我家及最早随着我家一起捕捞鳗鱼苗的几户,自绐至终都没有参与鳗鱼苗走私活动。尽管有些人冒险走私,赚到了钱,但是也有人因此犯了罪被判了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实施后的二十多年里,鳗鱼苗捕捞一直是平湖沿海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一。通过鳗鱼苗捕捞又带动了相关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说鳗鱼苗捕捞是平湖沿海农民脱离贫困,走向富裕获取的第一桶金。近年来,随着沿海围堤和工业、港口的发展,鳗鱼苗捕捞从近海滩涂转向外海,一方面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一方面由于过度捕捞,鳗鱼苗

8、产量连年下降,几近枯竭。这期间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平湖沿海农民又纷纷上岸,以到企业工作为主。现在,以鳗鱼苗和其他近海捕捞为生的,只剩下沿海少数的老渔民。家父一直坚持到七十岁时才放弃了这个行业。而我也从 1988 年起,也不再从事鳗鱼苗捕捞,到村里当了干部。回想四十年前的平湖农村,历史雄辩地证明:如果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没有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没有广大农民的生产力的解放,就没有今天农民的富裕生活。家父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农民,自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今天的平湖农村,农民已经不是身份的标志,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已经统一为农村居民。农村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已经在城乡一

9、体化趋势下,向更加富裕文明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新一代农民仍然任重道远!【篇二】小时候,我就从村里乡亲的话里知道,我们家是“文化人”。解放前,在农村可以读书的人非常少,可谓凤毛麟角。祖父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祠堂正梁悬挂着他写的“蔭蘭堂”牌匾,还有村里的春联、婚联都有他的墨迹。村里人都尊称他为“三公”“三太公”。祖父总是“追”着我们这些小屁孩背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祖父的求学之路,短而窄,一辈子未能走出小村庄。父亲与新中国同龄,村里人都说父亲是读书的“料”。父亲初中考上了当时县里的老牌重点中学新桥中学,后来却没有读完高中。这或许是父亲的心结,原因从未提起,只

10、隐约听到是家庭“成份”问题。当时,父亲到外地读书,去学校有 50 多公里路,有的地方还未通公路,上学需乘船沿西江而上 30 多公里,再走路 3个多小时到达学校。由于路途遥远,只有放假才能回家。父亲参加工作后,当过生产队会计,在镇建筑工程队当技术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技术。改革开放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父亲离开集体企业“下海”,与人合伙到广州搞建筑施工,建厂房楼房,既当工人,又当技术员、管理员。父亲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略有遗憾。作为 70 后的我,父母忙于生计,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督促我学习。从我上学起,父亲就在广州工作,一年半载只回来一次,母亲料理家里的全部农活,农忙时还到邻近的三水县收割

11、稻谷赚钱,印象最深的是一早带着用保温瓶装的午饭,通常只有豆豉腌制的银棯果当菜,一去一整天。我也不懂事不够努力,初中和高中只考上本镇普通中学,后来到县城中学复读考上汕头大学,勉强挤过高考“独木桥”。弟弟学习用功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九十年代初的农村家庭,负担两个大学生的学杂费用,相当不容易。真心感谢父母的勤劳付出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和弟弟可以安心读完大学。后来,我考进公务员队伍,弟弟则成为建筑设计结构师。我的求学之路,历经曲折,终完大学梦。儿子生于新千年初。我和妻子注重儿子的陪伴成长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里放满各类图书,经常与儿子一起读书学习。儿子自小好学,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就获得广州民办

12、名校入读机会,但考虑到家庭经济及年龄小,放弃了机会。儿子留在县城读初中,中考前通过了公办名校广东实验中学、石门中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参加中考又获得广东实验中学选送资格,最终选择广东实验中学就读,当年暑假到北京游学 7 天,感受清华、北大等名校风采,许下学习目标。今年暑假,将读高二的儿子到万里之外的欧洲研学两周,感受异国教育、风情、文化,开拓国际视野。儿子的求学之路,赶上了好时代,途坦通畅,前景可期。我家四代读书“路”,有困难、坎坷、曲折、坦途,不变的是“坚持”,是书香家风的传承。我们常常回忆过往,但更需要思考未来。进入新时代,学习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为了实现美好生活和国家强起来,让我们不负好

13、时代,共同学习奋斗!【篇三】我的老家在一个半山坡上,背靠大山,零零散散的十余家人断断续续排成一线横在山坡上。从记事起,便听到大人们称呼老家为“胡家坪”,但小时候一直以为是“胡家平”,有时还想着:这半山坡上,沟沟坎坎的,公路都没得一条,哪儿平了?上周末,与家人一起回去给老家的婆婆祝寿,许久未走的林间组道上,硬化的水泥路已有些许破损,父亲看到了便念叨着说,等手上的活做得差不多了,就用水泥沙子修复一下,我说,这点破损也要专门来修啊?父亲说,这路修起来可是花了大力气的,日常得维护好!记忆中,这条林间组道路是胡家坪的人们出了大力才硬化了的,后来因为宽度不够,父亲便带头捐资,号召胡家坪的人们集资进行了加宽

14、,方成为 3.5 米宽的标准路。车子行至石垭子,透过车窗,突然发现印象中杂草丛生、石碎壑深的一条泥土路变成了崭新的灰白水泥路,我诧道:这是好久修的?父亲说,有段时间了,这路直接修到你堂哥家门口了。凝望着那崭新的灰色水泥路,我的思绪逐渐被拉回了以前。二十多年前,父母嫌弃我幼时的顽劣,在我 4 岁半时便早早将我送到了村上的小学念书。那时,每天都要和小伙伴们在那条石垭子泥土路上步行一个小时方能到学校,天晴时尚好,一旦有雨,路上便全是稀泥和着碎石,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不然便是人走在前面、鞋黏在原地的光景。即便这样小心,印象中也不清楚在这条路上摔了多少次。到了学校或者回了家,身上常常也沾满了泥巴。雨大

15、一点,路上便有了一条条小溪,父母便放下手中的农活接送我,雨停之后,路上常常横着一条条沟壑,我常常与伙伴们笑言:“这路带轮子的都没法走,只有带腿的才能走”。但就是这样的一条路,却是山坡上与山坡下连接的唯一大路,我们走这条路去上学,山坡下的人们走这条路去赶集。二年级时,我去了乡上的小学读书,那是我第一次踩上柏油路,没有烂泥,也没有碎石,没有沟壑,走起来不用小心翼翼,想跑则跑,想跳就跳,完全不用担心摔倒。那是心中想着,要是老家都是这种硬硬的路,该有多好。我逐渐喜欢上柏油路,每周往返时走在路上,心情总是十分欢快。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条柏油路在山梁上,必须要走小路爬半片山才能上去,小路狭窄,只有一人的宽度

16、,石头坎多且高,每次去上学或者赶集出发时,望着半片山的羊肠小径便愁苦不堪。但跟着父母长辈们去赶集时,便感觉他们走这小路爬着山不费什么气力,总是在谈笑声中慢慢前行。不像我,走几步、跳几步便闹着要歇一歇。回来时,大人们背着赶集采购的东西走在小路上却又是另一番光景,总是异常的稳、慢与小心,就如同他们的日子一样。后来,我家搬去了乡上,这条小路走的次数便少了。老家多是土墙房,汶川大地震之后,不少都出现了安全隐患。在国家拆旧建新就补助两万元的政策下,三佬带头拆了土墙房,准备建砖瓦房。但却面临一个巨大的困难,现有的泥土路没法运输砖瓦砂石。于是在父亲与三佬的带头推动下,十余家人出钱出力在山坡上从新开了一条路连

17、通到每家每户门口,自此小车便能开到胡家坪每户人家。后来,三佬砖瓦房建成了,入住那天,许久不曾回老家的我,回去的时候发现,新开的泥土路已经硬化成水泥路,从柏油路直接连通到三佬家的水泥院坝,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但也十分好奇,因为硬化道路的钱不是小数目,三佬积蓄不多,修建新房之后也是所剩无几了,我急忙问父亲,父亲笑着告诉我,这是国家补助的钱,一公里补助足足有二十几万呢,不然靠我们普通老百姓,谁有钱修得起这路?这都是国家的政策好啊!父亲还说,以前年轻的时候去市里面贩卖药材,从老家出发,背着要贩卖的药材,通常要走七八个小时才能到市里面,脚底常常都磨出水泡,那个时候才是辛苦,现在好多了,开车进市里面就半个

18、小时。我静静听着父亲的念叨,心理却默默算着,一公里二十多万,虽然里数短,整个四川有多少乡村?有多少需要硬化的路?国家需要投入多少资金,我计算不出来,但我能想像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那一刻,我不禁感慨国家的伟大。我想着,这样真好,虽然水泥路只有一条,但胡家坪的十余家人渐渐都有了摩托车,还有几辆小车,出行再也不是泥泞难行了。后来,回去的次数愈发的少,但每次回去都感觉到老家的变化,灰白色的水泥路逐渐硬化到每一家门口,曾经的田间地坎逐渐变成新硬化的组道路,印象中的土墙房逐渐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的小洋楼,而那半坡上的羊肠小径,也逐渐没了路口。老人的寿宴在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回家时,从山梁上

19、经过,透过车窗眺望半山坡上的老家,映入眼帘的总是一条条灰白色的水泥路与一片片白墙彩瓦,在太阳的照射下,在满山的苍翠之中总是闪耀着亮光,仿佛穿上一件新衣,又鲜、又靓、又丽。【篇四】七十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翻开已然落灰的储藏箱,找到一个个老物件,听听三代人的光阴故事,感受那一段青春岁月。姥爷的“马灯”。姥爷说:“那个时候没有电灯,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是煤油灯,就是一个玻璃瓶里面放上煤油再在瓶盖上开一个口,把灯芯从瓶盖处放下去,就成了灯。你看这个马灯,它就更厉害一点了,有个罩子风雨都吹不灭的!”马灯已经锈迹斑驳,但姥爷说起它的时候眼中依旧闪着光。马灯能成为姥爷的“宝物”,就是因为它陪伴了姥爷的青春岁月

20、。抗战时期姥爷是民兵,提着一晃一晃的马灯在村里站岗巡逻,靠着这吹不灭的马灯晚上埋地雷、挖地道,点着马灯夜里紧急撤离村民或者推着小推车去支前,青春的岁月里总有这个马灯照亮姥爷的路。姥爷的马灯,陪他保护身后的家人和生长的这片土地,也陪他坚守了一名建国前老党员吹不灭的初心!父亲的“牛梭头”。父亲找出来的这个物件,我们都不认识。父亲解释说:“我们的土话叫牛梭头。就是套在牛上、接上犁耙耕地的。每个孩子除了上学的时候,回家都会帮家里人干农活。年龄小一点的就帮着撒种子,年龄大一点的就扶犁耕地。赶着老黄牛、拿着牛梭头、扛起锄头在田里一干就是一天。别看这个牛梭头已经破旧了,现在再套上也还能用呢!”父亲回忆年少的

21、时候言语间充满了激情。牛梭头是他在田间劳作的工具,也是他勤勤恳恳、朴实无华的青春见证。我的“磁带”。小时候有一个武侠梦。每次用家里录音机,放上一盘磁带,听着各种武侠金曲,想象着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惩恶扬善、行侠好义的英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是当时大家见面聊天的热点,你一言我一语,说到兴奋时还学着武侠人物比划两下,热血的青春朝气蓬勃。如今金庸先生与世长辞,我们长大后发现也没有江湖还需行走,但怀揣着武侠梦的 90 后依旧热情洋溢的在各个岗位上当好自己的“英雄”。我家的“时光博物馆”里,有 20 后姥爷的马灯,吹不灭;有 60 后父亲的牛梭头,用不坏;有 90 后我的磁带,听不厌。三代人的青春不

22、一样,却也一样。吹不灭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用不坏的是踏实工作的劲头,听不厌的是青春年少的朝气。时光飞过七十年,初心、劲头和朝气伴随着三代人的青春岁月也在传承,生生不息。【篇五】一百年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并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中国未来铁路的蓝图。要知道,当时全国的铁路总长相加也不足 9000 公里啊,所有的外国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时至 1949 年年底,我国铁路总里程也只有 2.18 万公里,维持通车的也仅有 1.1 万公里。“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当时一穷二白的国情之下

23、,我国百万铁路建设大军艰苦奋斗,在华夏大地筑成一条条铁路干线,撰写着中国铁路的神话。七十年披荆斩棘,七十年斗志昂扬。外国人从 100 年前对孙中山先生蓝图的轻蔑,到现在对于我国铁路发展的惊羡,无不印证着中国人民在经历了七十年的各种困难及考验已涅槃重生,将“中国高铁”、“中国速度”、“中国标准”这三张名片洒在了世界舞台之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宝成铁路是中国铁路史的骄傲,化荆棘万里为平坦大道。整个工程穿山越岭,堙谷堑山。夜走灵官峡形容道:“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顺着光带,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仿

24、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在当时,科技能力有限,机械设备少,基本全靠人工劳动。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悬崖峭壁、地势高差大的施工环境之下,新中国第一代铁路人楞是硬生生的闯出了一条口子,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让困住我们千年的蜀道变通途!参与宝成铁路电气化改造是我姥爷一生的荣光。从小在姥爷身边长大的我,童年少了一些“白雪公主”与“猫和老鼠”的童话,耳濡目染一些中国老一辈建设者们的光辉事迹,使我我对于铁路建设有了几分天然的归属感。从小我就已经将建设祖国作为我的人生目标,长大后为祖国铁路出力我义不容辞。乌飞兔走,暑往寒来,不觉十几年飞逝而过。我不敢忘记老师、家人的谆谆教诲,更不敢忘记我辈建设祖国的当代使

25、命。现如今90 后已成为铁路工人的主流力量,从前辈那里接过建设接力棒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大学毕业以后,我进入了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装备公司,成为了一名轨道车修理工。与施工一线把铁路作为战场不同,东车间、西车间、新车间,三大车间才是我们的战场。记得那次交车,时间紧任务急,为了电气化局一线能够顺利完成生产任务,在闷热的车间,顶着巨大的机器轰鸣声,我厂全体职工周六日还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匆匆吃了午饭又一头扎进工作里。深夜收工,我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总想享受一下这短暂的宁静。车间外的大灯照下来白色的灯光,此刻显得特别安祥,厂区少了车间机器的轰鸣声更是有了一番别样的韵味。我们的脸是黑的,手是油的。互相开着玩笑

26、,翻翻白眼,摊摊双手,一天的疲惫似乎消失不见了。修好的机车将要出厂,这次驾驶位上的人将不在是我们小组的成员,而是轨道车司机。我们在车内交接,我们与司机郑重的对视,他坐下,我们站起来,直到这一刻才知道,我们对这台车辆的感情是有多么深。我们下了车,站在轨道两边,机车嘶鸣一声,大灯亮起,它要走了,我们才想起跟它说一句“一路顺风!兄弟!”交通强国,铁路先行。70 年,新中国熠熠生辉,已成为世界交通强国。中国高铁在铁路上日夜飞驰。中国铁路的动脉伸向了祖国各地。正是有了几代铁路人共同的努力才换来我国之荣耀。我不敢忘却为建设献出生命的先辈,正是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一切。我们唯有珍惜现在,加倍努力,积极进取,为我们伟大而光荣的事业奉献一切,才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历史,对得起祖国。中国高铁在铁路上飞驰,我们的祖国将在复兴之路上飞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