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走过史书的隐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歌曲.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0076272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些年走过史书的隐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歌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那些年走过史书的隐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歌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那些年走过史书的隐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歌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些年走过史书的隐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歌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那些年,走过史书的隐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歌曲 看似逍遥隐于野提起隐士,我们天经地义地觉得他们应当超然出尘、不落凡俗,即便不饮风食露,也不能心里装着柴米油盐。根据这个标准,写下“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的陶渊明好像是特别合格甚至是优秀的隐士。陶渊明(约365年427年)诞生在一个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军功卓著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其祖父、父亲都当了太守。陶渊明9岁时,父亲病故,家道衰落,他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后投靠于外祖父孟嘉。孟嘉是大名士,陶渊明的特性、修养深受孟嘉的影响。然而,先祖陶侃主动进取的一生也深深激励着他。他所受的教化是道家和儒家并存,既有“性本爱丘山”的一面,也有“

2、猛志逸四海”的一面。年轻时的陶渊明对仕途抱有远大的志向。公元393年,年近而立的他第一次出仕只做了个“州祭酒”的小官,这是迫于“亲老家贫”的无奈。因不喜世故逢迎,也因出身寒微,受人轻视,因此他过得并不如意,所以“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来到荆州,投入大将军桓玄门下做了一名参军,桓玄是个野心家,想伺机篡夺东晋的政权,再加上军旅生活的动荡担心,陶渊明不久就感到苦恼和厌倦,时常怀念在家自耕自足的田园生活,不久母亲去世,他便辞官回家。两年后,他建功济世之愿犹在,年近40的他更多了几分紧迫感。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投入刘裕麾下,再次做了一名参军。但同样是一位野心家的刘裕结

3、党营私,胡作非为,陶渊明又一次悲观了。面对这种黑暗现实,他“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不过他没有立刻辞职回家,而是转到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部下当参军。不久,刘敬宣派他到建康上表辞职,陶渊明也顺势离职了。陶渊明第四次出仕,更是短暂异样,只有81天,他做这个彭泽县令本是“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意思是为将来的隐退做些物资打算。结果正值年底督邮视察,属下提示他“当束带迎之”,这一下惹恼了陶先生:“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正好赶上妹妹去世,他也就借机挂冠离去,从今“不复出焉”。退隐之初,诗人的生活非常逍遥、满意,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4、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他的屋宅田产烧得一尘不染。原来“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的陶家变得一贫如洗。晚年的陶渊明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不仅要靠挚友接济,甚至还要乞食。然而,贫困的生活并没有变更他安贫乐道的思想。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来探望他,见陶渊明贫病交加,躺在床上无法动身,感叹道:“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渊明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送他粱肉,被他“挥而去之”。直到427年病逝,陶渊明隐居了22年。在喜闻乐见的桃花源诗并序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远离战乱、尘嚣的世外桃源。孟浩然(689年740年)曾一度

5、在进与退之间徘徊,他的徘徊不是屡次入仕后的悲观,而是无奈的人生际遇。据孟浩然在诗中自述,“维先自邹鲁”,是孟子的后代,所以他接受的是儒学教化,“家世重儒风”。孟浩然隐居的鹿门山也是三国时期襄阳闻名隐士庞德公的隐居之处,隐隐隐约中,孟浩然是以这位先贤为自己榜样的。然而,在空灵幽寂的鹿门山中,盛世的强音却屡屡扣动诗人的心弦。他并没有准备像庞德公那样隐居终老。对年轻的诗人来说,隐居只是他在等待施展理想、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像庞德公的弟子诸葛亮,“俱怀鸿鹄志”,在静候出山的时机。在隐居读书的同时,他也到各地漫游,增长见识。从开元四年(716年)到开元十六年(738年),他先后到过洞庭湖、鄱阳湖,还巡游了

6、湘赣一带,甚至到达了扬州等地,并结识了大诗人李白,遂有了大名鼎鼎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许由于地处偏远,家世寒微,诗人所等待的机会迟迟将来,眼看年过三十尚未发达,他的内心又焦急又迷茫,犹如田园作中所写:“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乡曲无知己,朝端无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他期盼着有人来举荐和赏识。开元十六年(738年),因吐蕃大举进攻瓜州,他的挚友应征入伍,从军卫国。孟浩然备受鼓舞,确定赴京应举,主动寻求机遇。怀着踌躇满志的心情,孟浩然到长安参与了进士考试,这一年,他已年近不惑。始到京城,他在诗文上的才华立即就博得了许多名流的赞誉。但不知何故,他却名落孙山。悲观之余,孟浩然并没有立刻离开

7、京城,和很多人一样,他也给王公贵族献过几次诗赋,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但都石沉大海。在苦闷、悲观与期盼的交织纠缠中,他在京城待了整整一年。最终最终感到无望,确定离开长安。回到鹿门山之后,孟浩然对落第之事仍耿耿于怀。于是,他确定再次远游,希望借山水来抚慰自己孤苦的心灵。在吴越山水的涤荡中,他的心从仕与隐的纠结渐渐偏向了隐逸。经过吴地,他想学东汉的梁鸿、孟光,改名易姓隐居他方;来到扬州,他又憧憬起隐居在茅山的刘隐士;到了浙江天台山,他探望了闻名道士司马承祯的师弟太乙子,对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生活心生憧憬。他在途中写下的诗歌常流露出隐居避世的心情,如宿天台桐柏观中,诗人抒发了“愿言解璎珞,从今

8、去苦恼”的心声。在漫游数年之后,孟浩然的心已经复原安静。回到襄阳时,他已渐入老境,想起在仕途上屡次进退的陶渊明,诗人决心像他那样安心归隐田园。纵观孟浩然的一生,虽然是隐居终老,却是无奈的选择,直到去世前几年,他还差点再次进京,说明心中对于仕进并未能彻底忘怀。因受儒家主动入世思想的影响,诗人也就无法达到身心俱隐了,看似逍遥的田园生活,实则是诗人无奈的选择。自得其乐隐于市和隐于野的那些人不同,隐于市者大多没有什么鸿鹄之志,他们往往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身在闹市,心却清静,是真正的心隐。庄子的学说和老子一脉相承,假如说老子思索的是较为玄虚的“道”,那么庄子则更多着眼于现实人生,提出超越世俗人生、让生命获得逍遥的处世之道。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诞生在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为躲避政治上的争斗和迫害,家人迁徙到了蒙地,成了平民一百零一姓。庄子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学问渊博,但他对权贵仕宦可谓深恶痛绝。他早年曾经在家乡当过漆园吏,也许是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后来就始终过着隐居的生活,靠编草鞋维持生计,同时著书立说。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