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无为而治”的品德课堂.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0061872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无为而治”的品德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打造“无为而治”的品德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打造“无为而治”的品德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无为而治”的品德课堂.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打造“无为而治”的品德课堂 西游记大家都知道,里面有一个级别很低的小干部唐僧,其实不要瞧不上他,他是很胜利的,他是有些领导力的。作为唐僧,虽然技术上并不如孙悟空这么强,协调人际关系也没有猪八戒这么灵、这么内行,吃苦耐劳,牵着白龙马,也不如沙和尚这么实干,但是西天取经胜利唐僧作为领导者的贡献最大,因为他始终把握着团队的灵魂。他的重点工作是决断力,定方向、定路途、定规则、确定,然后放手让大家去干,带出了世界上最精彩的团队,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治。 作为老师也应像唐僧那样,做一个聪慧的无为而治的老师,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那样特性显明、本领高强的人。 那么在品德课堂上如何做到无为而治呢?

2、 一、无为而治之“无用”做一个指挥者,将探究权还给学生 无为而治的课堂要变更以往老师一人独霸课堂,而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个动不是身体的动,而是思维之动,心灵之动,既老师充当指挥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案例: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10课“他们须要关爱” 为了唤起学生内心对残疾人的怜悯,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残疾人和他们的生活。 师:残疾人的生活简单吗?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生: 师:说说你刚才在活动中有些什么感受? 生1:我刚才什么也看不见,走路时还撞了别人,东西也收不好,真难。 生2:我只蒙了一会儿眼睛就很难过了,而盲人每天都是这样,他们心里确定苦痛

3、极了。 评析:绝大多数一年级的孩子不熟识残疾人的生活,教学时干脆切入该话题显得特别生硬。“亲身感受他人生活”这一活动形式是比较干脆的方式,能让孩子亲身感受到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和疾苦,唤起他们内心对残疾人的深切怜悯。在老师的几个假如的引导下,孩子们推己及人,很自然地感受到残疾人是多么须要别人关爱,这种感受给孩子的心灵产生更剧烈的震撼。在感同身受的换位思索中学生进行思维的舞蹈,促进了学生的德性建构。这样的“无为而治”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二、无为而治之“无能”做一个倾听者,将倾诉权还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说:“教化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标记,就是老师在讲课时能干脆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4、。在拥有这一真正珍贵财宝的老师那里,讲解并描述教材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发表争论。老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男女青年娓娓谈心。”师生能否同等对话,关键在于老师能否从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学问权威角色,走向同等中的首席,成为与孩子对话的“对手”,真正做到师生同等。 案例: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10课“嬉戏欢乐多” 本课有个“做中悟:怎样玩的开心”的活动。上课时,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到操场上开展嬉戏。有的小组玩打乒乓球,有的小组玩传篮球,有的小组玩丢手绢,有的小组玩老鹰捉小鸡。嬉戏过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沟通:在嬉戏活动中怎样玩得开心?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能将自己的欢

5、乐与大家一起共享吗? 生1:我们玩的时候,排着队大家轮番打篮球。 生2:我们小组的同学排队的时候大家不挤、不抢,有秩序地排队。 生3:一个同学玩的时候,一位同学站后面排队,不能推,否则有危急。 生4:我们小组的同学玩嬉戏时都特别遵守嬉戏规则,只要遵守嬉戏规则才能玩的开心。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声说:有道理。 师:可我觉得,不遵守嬉戏规则,也能玩得快乐呀!玩打篮球时,我就不排队,抢着打那玩得才叫过瘾呢! 生5:这一次你玩得是过瘾,可万一哪一次,你抢的时候没留意被球打到或撞到人,懊悔就来不及了。 师:那我就把他们全赶走,我一个人玩。 生6:虽然这一次你玩得很开心,可你只顾自己

6、玩的快乐,以后同学们就不愿和你一起玩了,这样你的挚友会越来越少,你不觉得孤独吗? 评析:老师不以教化者自居。课堂是师生共同对话的课堂,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不把自己当裁判、保姆,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和同等探讨问题的“对手”,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促进与学生情感的互动和心灵的沟通。老师努力创设“对手”性话题,在学生达成“怎样玩得开心”的共识之后,又挑起完全相反的话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才智,使对话更深化,这样的“无为而治”的课堂才和谐! 三、无为而治之“无能”做一个观赏者,将话语权还给学生 家庭生活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来生活就要让课堂教化的作用辐射于孩子的整个生活,特殊是家庭生活。 案例:品德与

7、社会三年级上册第13课“我想要 我能要” 要求学生做一个小调查,调查家庭每月总收入、开支、余额,包括自己生活和学习用品开支,每月还有哪些可能的开支。调查表的内容不在全班公开。 师:从这个小调查中,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诉说父母辛勤工作哺育自己的不简单,表示今后要依据家庭状况合理消费。老师趁机板书“我能要”,并对学生说“在生活中不是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去买,而应当依据实际状况多想想能不能要。此时我们心中确定一百零一感交集,你有什么心里话或有什么准备对爸爸妈妈说?何不写封信呢?” 学生们深思片刻,很快写起来。 课后老师要求他们把信读给父母听,也让父母给自己写封信,并把这些信件珍藏起来。家长

8、纷纷感言“我的孩子不一样了,懂事了!”“我的孩子不再乱要东西了,会体谅我们了!” 评析:本课教学设计找寻教科书内容与家庭生活问题的结合点。学校生活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更能反映学生真实面貌和对孩子潜移默化影响的生活在家庭,案例中的老师找寻到“我想要”“我能不能要”和家庭经济收入的结合点,让孩子在家庭的真实中学会生活。这一课以小调查和写信为桥梁,将教学活动延长到孩子家庭生活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状况的同时主要激发他们的家庭责任感,使他们深深感受父母太不简单了,要体谅父母,合理消费,促进了课程学习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形成了学校、家庭完备结合的圆舞曲。这样的“无为而治”的课堂才完备! 品德课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学生不能只将自己生命单一维度,比如认知或者记忆带入课堂,而将自己丰富的情感等其他生命维度留在课堂之外;同样,老师也不应将自己的整体生命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表面上老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的“有为”。这样老师、学生都是对话的激发者和全身心参加者,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同成长。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