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时空涟漪.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0061116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捕捉时空涟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捕捉时空涟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捕捉时空涟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捕捉时空涟漪.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捕捉时空涟漪 愛因期坦是引力波的提出者。 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大到天体、小至尘埃,相互之间都存在引力。然而,物体之间的引力是如何传播的?爱因斯坦认为,引力像水波一样不断向外扩散,这就是引力波。在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概念将近101年的时间里,科学家未能真正探测到引力波。直到2022年,这个科学之谜才被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揭晓。对探测引力波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位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基普索恩,因此获得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引力传递须要时间吗 我们知道,宇宙中有最基本的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一切关于物质的物理现象,在物理学中都可借助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进行描述和说明。 在四

2、种基本力中,引力是最早被发觉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因被苹果砸头而提出“万有引力”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无论牛顿是不是因为这个事务顿悟到万有引力,牛顿发觉万有引力都是科学界公认的事实。1687年,牛顿正式公布“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表明: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了当时人们比较困惑的一些现象,比如:月球为何围绕地球转?地球为何围绕太阳转?为什么向上抛出的物体还是会落向地面?万有引力定律只提到两物体相互干脆作用于对方的引力,并未说明引力传递过程,而且这条定律与时间无关,意味着引力是瞬时、干脆的超距作用。 蜡烛点

3、燃,屋子里全亮了:太阳出来,天地之间就光明了。因此,人们曾经认为,光的传播是不须要时间的。同理,很多近代科学家也曾认为,引力的传播也是不须要时间的。令人冲突和尴尬的是,虽然牛顿的引力定律间接支持了超距作用的观点,但是牛顿本人并不认为引力可以不借助媒介而瞬间产生。 牛顿在给挚友的一封信中曾写道:“很难想象没有别种无形的媒介,无生命感觉的物质可以无须相互接触而对其他物质起作用和产生影响。”牛顿曾经以太空中存在“淡薄的以太”“以太精气的连续凝合”等观念来说明引力的传播过程。可是当一个精密试验证明白太空里并不存在“以太”的时候,牛顿力学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 爱因斯坦1905年创立的狭义相对论指出,任何

4、信号的传递不行能超过光速。既然万有引力也是一种信号,它的传递不行能不花时间。根据狭义相对论,万有引力的传播须要时间,但它的传播速度不会超过光速。爱因斯坦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牛顿啊!请宽恕我,你发觉了你那个时代所能发觉的唯一的路但是我们知道,假如想达到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概念需被远非人类能体验的其他内容所替代。” 引力波形成原理和水波每些类似引力的本质是时空弯曲引力是如何传播的 虽然牛顿给出了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但是他始终没有弄明白物体之间的引力是如何传播的。爱因斯坦对此有一套非常深邃且科学的说明,其中有大量是一般人看不懂的数学公式。不过,爱因斯坦给了人们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明。 爱因斯坦认为:时间

5、和空间是一体的,总称为时空。他用水波打比方来说明引力在时空中的传播原理。向安静的水面扔一个石子,马上荡起一圈圈涟漪,它们以石子落水点为中心,不断向外扩散,而且波的力度越来越小。同样,宇宙就像是无穷无尽的时空海洋,可被划分为一片片时空界面,假如向这个时空的某个界面上放置一个天体,它就会压迫这片时空,造成时空弯曲,然后产生时空涟漪,不断向外扩散,赐予其他天体以引力。 1915年,爱因斯坦将引力纳入相对论的框架,创立广义相对论。他指出:万有引力的本质就是时空弯曲,时空弯曲确定天体的运动规律。物质的质量使四维时空弯曲,弯曲的时空又影响其中物体的运动,使其运动轨迹成为曲线而非直线。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曾

6、说:“物质告知时空如何弯曲,弯曲的时空告知物质如何运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引力与万物的关系,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将引力与四维时空的弯曲性质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还指出,引力波以和光波同样的速度向外传播。 为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时空弯曲和引力之间的关系,科学家还和艺术家合作,用网和球的图片来展示引力的成因。设想一下,一张弹性网上突然掉下一个很重的大铁球,铁球不仅使网的形态大大变更,而且还将引起弹性网的大震荡,铁球引起的震荡将传播到网格的四面八方。弯曲时空中的这种涟漪,便是物理学家企图探测的引力波。 当然,就犹如石子触及水面才会产生水波一样,在时空网络中有改变的天体才会产生引力波,这种改变

7、包括天体的自转、膨胀、收缩、碰撞与合并。石子完全没入水中之后,它对水面的压力就消逝了,所以水面很快又复原了安静。时空涟漪终归不是水波,它是随着天体的诞生始终存在着,因为尚未发觉某个天体是完全静止的,它的自转以及其他运动都会对时空带来弯曲而引发涟漪。 黑洞合并产生剧烈的引力波位于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如何探测引力波 引力是很明显的事实,也特别好测量。比如,地球对某人的引力体重可以用秤来测量。假如一个人体重是50千克,我们就可以依据重力公式,计算出地球对这个人的引力大约是490牛。虽然引力是四种基本力中最先被发觉的,引力比较简单测量和计算,但是对传播引力的引力波的证明却是最晚的。这说明引力波的

8、探测对物理学家来说是很艰难的任务。 依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力波是可以探测的。然而,由于引力波携带的能量很小,强度很弱,物质对引力波的汲取效率又极低,所以一般物体产生的引力波不行能在试验室被干脆探测到。举例来说,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波功率只有200瓦,就相当于在一亿多千米外放置一盏200瓦的灯泡。要在地球上探测到灯泡放射到太空中的能量,那种难度真是超出想象。 早期,由于测量手段的限制,科学家只能通过其他途径间接证明引力波的存在。11014年,美国物理学家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发觉,引力波导致一个中子星和与之相互环绕的伴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他们因此获11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虽然探测引力

9、波很难,但是也并非完全不行能。那么,原委如何探测呢?科学家奇妙地利用LIGO对引力波进行放大。LIGO由两个激光干涉仪组成,分别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两个装置相距3000千米。每个干涉仪成L形,都带有两个臂,每个臂长4000米,由1.2米粗的真空钢管组成。 引力波振幅的数量级在10-21以下,只有氢原子直径的一千亿分之一大小。目前,最精密探测器都不行能测量这么小的长度。而LIGO之所以能测量到引力波,是因为LIGO能通过激光干涉把引力波的这个振幅进行放大。根据相关的科学理论,激光在LIGO里跑多少米,就能将引力波的振幅放大多少倍。结果,激光在4000米的真空钢管内来回跑了400次,就

10、相当于产生了一个160万米的激光臂,也就能将引力波的振幅放大160万倍。 2022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宣布他们首次干脆探测到了引力波。依据他们的报告,2022年9月14日,LIGO测到干涉仪的臂产生了10-18米的微小长度差。经过进一步的探讨,科学家发觉这个强力引力波来自13亿光年外两个黑洞的碰撞,一个黑洞有36倍太阳质量,另外一个黑洞有29倍太阳质量,最终合并为62倍太阳质量。中间为何差了3倍太阳质量呢?这3倍太阳质量正好转化为了引力波的能量。正因为有如此巨大的能量辐射,才使离此黑洞13亿光年之遥的科学家能探测到引力波。 我们都知

11、道,科学测量难以完全避开误差。尽管科学发展到今日,精密测量的精度越来越高,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完全解除偶然因素引发的误差。这就是为何LIGO要在遥远的兩地各设一个探测装置的缘由。两地相距3000多千米,就可以通过超级计算机比对两者采集到的数据,并通过算法来解除很多干扰信息。同时能影响到相隔这么远的两地的波动信号,必定来自太空,这样把地面人为的信号都去除掉,再筛选起来就简单多了。在2022年9月14目的探测中,两个站点探测到的结果一模一样,这就说明不会有来自地面的影响因素导致测量发生误差。 为什么科学家不探测距离我们较近的天体的引力波,而是要探测13亿光年外黑洞发出的引力波呢?这是因为一般物体甚至太

12、阳系产生的引力波都难以探测,科学家便把目光转向浩渺的宇宙。宇宙中存在质量巨大又特别密集的天体,如黑矮星、中子星,或许还有夸克星等。超新星爆发、黑洞碰撞等事务会产生强大的引力波。此外,在大爆炸的初期,暴涨阶段也可能辐射强大的引力波。 胜利探测引力波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许多科学家为LIGO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相关论文上署名的就有几一百零一人,长长地排满了几页。但根据惯例,诺贝尔奖除了和平奖多次颁发给团队外,其他奖项只颁发给个人,而且每个单项奖的获奖者每次最多三人,因此,韦斯、索恩和巴里什三人最终获奖。当然,他们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韦斯最早独创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首次分析了探测器的主要噪

13、声来源,并领导了LIGO仪器科学的探讨,最终使LIGO相关设备达到了足够的灵敏度;巴里什于19101-2022年担当LIGO项目主管,领导了LIGO建设及初期运行,建立了LIGO国际科学合作,把LIGO从几个探讨小组从事的小科学胜利地转化成了涉及众多成员并且依靠大规模设备的大科学,最终使引力波探测成为可能;索恩奠定了引力波探测的理论基础,他开创厂引力波波形计算以及数据分析的探讨方向,并对LIGO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是LIGO项目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引力波。 为何要探测引力波 LIGO项目从20世纪80年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共同提出,并在11012年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14、会的资金支持。在前后40年的时间里,投入了6.2亿美元进行探讨。2022年,我国科学家罗俊院士团队己提出自主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安排“天琴安排”。该方案是在10万千米高度的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绕地卫星组成臂长17万千米的等边三角形编队,建成空间引力波科学探测系统。“天琴安排”预料总投资约为150亿元,耗时20年。花这么多钱用于探测来自遥远太空天体的引力波信号,不禁会让人产生疑问:这值得吗? 当然值得,不然诺贝尔奖也不会两次把物理学奖颁发给引力波的相关探讨者。从理论上来说,引力波探测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人们探究宇宙奇妙开启了一扇新窗口。以前的天文学基本上都是运用包括可见光在内的电磁波作

15、为探测手段,而现在观测到了引力波,便多了一种探测方法,或许由此能开启一门引力波天文学。这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过引力波来进一步探测和理解宇宙中的物理演化过程,为恒星、星系,乃至宇宙自身现有的演化模型供应新的证据,供应一个更牢靠的基础。 尤其是在对黑洞的探测过程中,以往缺乏比较干脆牢靠的手段,而引力波探测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将有利于科学家了解黑洞的形成原理和演化机制。对黑洞的上述的深化探讨,也很可能促成量子理论与引力理论的统一,对基础物理学的探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引力波对黑洞的探测成果不断。2022年12月3日,LIGO团队的科学家宣布,他们依据LIGO的观测数据,发觉了4起黑洞合并事务产生的引

16、力波。其中发生在2022年7月29日的是迄今探测到的最大黑洞合并事务,发生地距地球约90亿光年。在全部视察到的黑洞合并事务中,此次的黑洞旋转速度最快,距离地球也最远,最终形成了8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另外3起黑洞合并事务发生于2022年8月9-23日期间,与地球的距离为30亿60亿光年,产生黑洞的质量为太阳的5666倍。 2022年8月17日,LIGO第一次干脆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全球约73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射线、紫外和射电波等波段开展观测,确认引力波信号来自距地球约1.3亿光年的长蛇座内NGC 41013星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运用引力波天文台和电磁波望远镜同时观测到同

17、一个天体物理事务,标记着以多种观测方式为特点的“多信使”天文学进入一个新时代。 从现实来说,引力波探测将为将来人类的星际航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的星际航行可能得依靠引力波來供应坐标并导航,由此找到那些适合人类拓艮居住的外星家园,还有那些蕴含着无穷宝藏的海量天体。 获奖者简介 雷纳韦斯,美国物理学家。1932年诞生于德国,1962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66年首次设想出一种探测引力波的方法。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 巴里巴里什,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诞生于美国,1957年获得物理学学士,1962年获得美国加州高校伯克利分校的试验高能物理的博士学位,1963年加入美国

18、加州理工学院,19101-2022年担当LIGO项目主管。 基普索恩,美国物理学家。1940年6月1日诞生于美国,1962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士学位,1965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校的博士学位,自11011年起担当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教授至今。他开创了引力波波形计算以及数据分析的探讨方向,并对LIGO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