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先贤的光芒_感受光芒.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0050048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受先贤的光芒_感受光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感受先贤的光芒_感受光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受先贤的光芒_感受光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受先贤的光芒_感受光芒.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感受先贤的光芒_感受光芒 摘要: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翁,是我国宋代闻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朱熹又是一位闻名的教化家,一生从事讲学活动约50年,其教化思想影响我国元、明、清三朝600余年,在中国儒家历史上是仅次于孔子影响的人物。他从培育儒家正统的封建社会所须要的人才动身,提出一整套教化内容与教化方法,朱熹的教化思想中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宣扬封建道德的消极内容已被历史所扬弃,然而他从自已的实践和前人的阅历中总结出来的很多主动的教化理念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与探讨。关键词:朱熹;教化思想一、教化的目的阐释朱熹认为教化的目的是传“道”,也就是通过教化,传播理学

2、之“道”,培育一批匡扶社会、拯国爱民的杰出人才。朱熹承袭了儒家学者一贯的主见,并且把他的哲学思想同教化思想结合起来,认为教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整顿封建道德伦理,维护封建统治,作用就在于“明人伦”。他在孟子集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挚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同时朱熹提出教化应通过传授修已治人之道,培育国家有用的人才。因为教化的作用是改变“气质之性”以复原“天命之性”。“教之格物致知以尽其道,使之所以自身及家、自家及国而达之天下”。而语文教化则是实现这一变更的手段与途径。从语文教化文道统一的观点来看,朱熹深刻地相识到语文教化是培育人的途径与手段

3、,是道德教化的途径手段,而不仅仅是使学生“善为科举之文”。强调语文教化的思想性,是完全符合语文教化规律的,尽管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哲学观的制约,他强调的是封建的思想道德,但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考查,无疑是正确的。二、教学原则的遵循朱熹很重视学习的自觉性问题,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代替。他说:“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睬,来放自家口里。”根据他的看法,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主动的看法去驾驭学问或寻求真理。既然这样,那么老师起什么作用呢?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正之于终尔”。他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终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老师只是

4、做一个“引路人”,在学生起先学习时赐予引导指引;在一个阶段学习完结时,检查学生学习是否正确、有成效,赐予适当的评价、证明和裁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师生一同商议。在商议的过程中,老师要适时的启发。朱熹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不是减弱老师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等待学生自发出现地主动性,而是靠老师主动主动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主动性。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使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见解。朱熹也提出“教人有序不行说等”的原则。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序,而不行说等。”又说:“君

5、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他很留意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已知到未知、由详细到抽象。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睬,终无至高处之理。”还说:“据某看学问之道只在眼前日用底便是,初无深幽妙。”这就是说,学习必需从低处到高处,从平易处到幽微处,从眼前日用底到深深远幽妙底。低处、平易处、眼前日用底是基础。怎样按部就班?朱嘉说:“学不行躐,不行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睬,一经通熟,他书亦身着。”下学是上达的基础,学问要做下学的工夫,打了基础,才有上达的可能。朱熹认为,不先从事于下学而妄想上达,就是沦于空幻;专从事于下学而不想上达,就是沉溺于闻见。

6、前者是“不循序而跟进”,后者是“虽循序而不进”,都是不好的,只会奢侈精力而不能达到目的。只有遵循由易而难、由近而远的原则,且全力学习,则自有进步。朱熹提倡博学。他以盖房子为例,重视“阔开基,广开址”,认为博学就是打好宽厚坚实的基础,没有广博的基础就难以专精,仅有一般性广博的学问而不专精,那也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他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只有穷尽万物之理,才能达到“天理通明”。因此他主见“天地万物之理,修已治人之方,皆所当学”。这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及我们今日所提倡的大语文教化在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把握住了语文学科教化内容的广泛性与语文实力训练的多渠道。朱熹也认为博学不能

7、“杂而无统”,而应博约结合,“博而后约”“惟先博而后约,然后能不流杂”。博是约的基础,约是博的发展,通过博学驾驭一般原理,然后,以一般原理去分析详细事物的特别规律,达到专一精深。假如“但求众物比类之同,而不究一物性情之异,则于理之精微者有不察矣”,因此,应做到博学与专精的辩证统一。三、学习方法的得当朱熹强调只有熟读精思,才能对文章把握得深透,才能精确坚固地记忆。“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了自理睬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味道便吃了;须是细嚼教烂,则味道自出,方识得这个是甜、是苦

8、、是辛,始为知味。”他认为阅读文章时要保持客观的看法,以他说观他说,以物观物,无以已观物,不能先入为主、穿凿附会,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凭空揣测。在有疑时,更要虚心静虑,不匆忙取舍。他说“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独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使之合”,“至于文意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朱熹还主见语文学习必需避开读死书,只在纸面上做功夫,要切已体察,学以致用。语文学习要亲密联系生活。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阅读理解必需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阅历,才能达到深刻的理解。他说:“读书不行只在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睬。”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