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业的发展.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0038964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旅游业的发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乡村意象的内涵及与生态旅游的联系 最先相识“意象”一词,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可感知的主观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对事物的一种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乡村意象就是城市人离开城市,去寻找一种久违的乡村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人文景观、生命溯源的过程体验和心灵安慰,它具有不同的层次和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立体性结构体系,广阔乡村的生态景观、田园风光、耕种方式、生活习俗等均属于乡村意象范畴。它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并没有从根本上变更自然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营造出的一种半自然状态。广袤绮丽的田园风光,清爽神爽的空气阳光,簇新生态的农家饭,这是自然层次上的乡村意象。即乡村的各个自

2、然景观单元以相互镶嵌状结合在一起,给人以视角上的美。古朴奇异的民风民俗,浓郁神奇的风土人情,醇厚朴实的民风感受和人情暖和的体验,则是人文地理层次上的乡村意象。人们通过亲身的参加和体验,得以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陕北农村的信天游、红高粱、土窑洞;东北农村的篱笆墙、热炕头、二人转,人们为什么记住了这些地方,就是因为这一切农村景观、景象和情调,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乡村意象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体系,它不仅依靠某一棵树、某一座山、某一条河流或某一种习俗就将旅游业带动起来,它是一个多元的有机整合。我地的旅游,单就某一项资源来说,都不具很强的独特性和竞争力,但是将众多元素揉在一块,就能构

3、成一番别出心裁的意象。而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不同的就是,更加注意自然景观的协调搭配和有机联系,强调整个景观所达到的境界和情调,要求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塑造特性、寻求差别,给游客留下印象,让旅客得到欢乐和全新的体验。这就要求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我地广阔农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积累起来的文化传统和景观业态,通过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构筑成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吸引力。 二、乡村意象的营造对我地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营造乡村意象与生态旅游的特征是相符的 首先,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爱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其巡游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参加者能够得到

4、别出心裁的经验,这种经验具有原始性和独特性。我地农村长期以来工业文明比较滞后,传统农耕文化始终占据主导,生态环境爱护良好,文化传统破坏较轻,各地农村拥有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系统完善的民风民俗,村落寨院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和谐相处,其构成的乡村意象,特别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旅游中注意对环境的爱护,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与我地农村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民族民俗多样,群众工业意识淡薄,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没有遭遇过斗争的破坏,出现过大的迁徙,群众酷爱家园、爱护环境、爱惜生态的优良传统是相符的。再次,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尝旅游,旅游者多具有较

5、高的文化素养,旅游中激励“互动式”参加,旅游者通过广泛接触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通过自然景观欣赏和参加生活体验,从中获得自然、科普和人文学问。我地农村的青山绿水、淳朴民风、传统的农耕方式和习惯,以及现代农业标准化种植方式和平安、健康、生态的的有机食品。相对于城市里的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勾心斗角和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到处充斥着含有色素、激素和毒素的危急食品,因现代社会的压力而精神匮乏、乏累不堪的都市人,当然成了神往之地。 (二)营造乡村意象是我地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从传统旅游的角度来看,我地要发展旅游业,底气是不足的,资源是匮乏的,缺乏名山大川,没出名人英豪,建县立制历史短,文化底蕴

6、不深,大自然和老祖宗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可以坐享其成的财宝。我们没有九寨沟,没有张家界,没有敦煌,更不行能有故宫和长城。但是我们有这片生态保持良好,无污染、少干扰及破坏较轻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我们有健康、生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有有别于其它地方农村,独具黔北特色和韵味的乡村自然景象。去茶园里采摘茶叶,森林里采集厥菜,田埂上挖折耳根,农家小院里吃新搬的烤包谷、刚磨的豆腐、陈年的老腊肉和米酒,是城市人很难有的体验。现代农业标准化种植,有机米、有机禽蛋等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生态猪、生态家禽等畜禽养殖技术,成了城市人拓展自然、人文学问的新领域。我们只有将这些属于自己的财宝,爱护好,开发好,运用好,在广袤

7、的农村大地,营造一番独具印象性和识别性的乡村景象,我们生态旅游发展才能争得一席之地。 三、营造乡村意象,发展我地生态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生态旅游业,是一场新的开发热,是城乡共同发展的新机遇,是一个长期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建高楼、修铁路,不行能一蹴而就,不得急于求成。我们在农村修房屋、建宾馆、造酒楼,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如何避开这场新的开发热演化成一场城市、农村两败俱伤的烧钱秀。在我看来,发展我地生态旅游业,必需注意乡村意象的营造和爱护,注意旅游中的情感体验。要做好与环境爱护、产业发展、文化创新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合。 (一)做好与生态环境的爱护相结合 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8、,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和根本,是生态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者出游的一种心理需求,特殊是*这种依托生态生存的县份,生态是发展的最大资源,森林生态资源,有机农业产业资源,以及各处水域、溶洞、峡谷等自然风光,很大程度上就构成了生态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为心理需求,乡村意象营造所达到的程度,对不同层次的游客品尝生态环境质量的心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商人、工人、公务员还是一般市民,都会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心情愉悦,都会因为平安舒适、慢节奏的生活步调而心境平和。爱护好生态环境,成了营造乡村意象、发展生态旅游的主旋律。当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平安饮水得不到

9、保障,植被破坏严峻,村庄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呈加剧趋势,这些都成了破坏乡村意象、影响我地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要发展我地生态旅游业,将生态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向纵深推入,必需抓住环境爱护这一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主动脉,把爱护生态环境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首先,要将生态环境的爱护纳入对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把森林覆盖率、化学药品限用、水域水质状况等作为硬指标,统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到工作中去,从体制上提高各级各部门旅游环保的意识。其次,建立健全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等规章制度,加快对城镇、村寨、马路沿线的绿化,加快石漠化治理,严格禁止滥砍滥伐、乱捕乱猎、乱开

10、乱采等行为。对本地的古树、古木、珍稀动植物进行摸底调查、鉴定,建档立牌,落实爱护措施,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铲除秃山头、光山坡,通过绿山头、固河流,保持好水土资源。加大水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水源、河流防护林培护,杜绝光河床、光沙滩的存在,爱护好山塘、水库、河流的水质,确保全部河流、水源水质达到二类以上,维护野生动植物的自然生态平衡。再次,严格土地运用和环保准入,严禁不合理的开荒筑田、圈地建房等土地运用行为。工业产业发展严把环保准入关,杜绝污染企业进入我地,切忌因小失大,走上先污染后治理道路。 (二)做好与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 我地农业走的标准化道路,生态旅游也要从旅游基础、旅游质量、旅游设施、

11、旅游平安、旅游卫生等方面,构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充溢的旅游标准化体系,完善提升农家乐、林家乐和茶庄生态游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一是坚持旅游观光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结合,通过“旅游+农业”的模式,实行“观光+体验+学习”的方式,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主动实施科技兴农、科教兴农,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旅游观光供应基本条件,通过走规模农业道路,营造农业意象。二是加快实施标准化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加快西部茶海、茶海长廊的打造,进一步完善茶海之心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初步形成高效、精品、生态、观光为特点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三是依据城市、城郊、农村

12、三级功能进行分区,结合当地农村资源特点、交通条件以及历史传统等因素划分不同的产业聚集区,在各地产业发展上不搞“一窝蜂”、“一刀切”,坚持用大旅游理念发展观光农业、精品农业,着力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等农家旅游精品。通过合理分区,各功能区完整连片,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形成独特显明的乡村意象图。 (三)做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一是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美学为指导原则,合理规划城乡建设,大力实施城镇风貌培育工程,形成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城镇建筑特色;大力实施城镇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加强对城区、景区及马路沿线周边村寨的整治和改造。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注意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

13、发展,避开乡村建设城市化、重复化和模型化。二是在“四在农家”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中,尽量维持乡村原貌,注意与周边山、水、田、园自然景观的协调搭配,在规模、数量、色调、用料、造型和风格上,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而势,体现自然之美。黔北民居建设坚持风格创新,建筑风格要由一般建筑向乡土特色民居转变,追求外部建筑的民俗古朴、内部装饰现代化,不同的村落分出特色、分出市场、分出规模。切忌建设中模式化和“一窝蜂”的“路边站”。三是在景区内人工景物、功能服务设施建设上,要总揽全局、取舍得当,除必要的休闲座椅、公厕外,尽量削减人工构筑物,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四是根据“四位一体”循环经济

14、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沼气池等节能减排工程,削减农村面源污染。 (四)做好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相结合 一是加大文化遗产的抢救、搜集、爱护和开发利用。切实处理好开发与爱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深化挖掘、整理传统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对有爱护和利用价值的,要主动纳入各级文物、文化爱护范畴,制定详实可行的爱护措施。加大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对处于濒危边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通过刚好的搜集、整理和申报,纳入各级文化遗产名录,再进行逐步开发,将处于弱势的文化资源,通过旅游这个载体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在漂亮的乡村意象中注入活的“魂”。二是加大文化人才的培育。通过与院校联姻,举办培训班、学术沟通会等形式和请进人

15、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育一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加大我地民间艺人、乡土人才的挖掘和培育,给他们献出绝活、传承文化供应平台,使我地处于失传边缘的背带、凉席等民间手工艺制作技术和花灯、茶灯、盘歌、打闹歌等民间曲艺歌谣传唱后继有人。三是加大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发挥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潜力,深化研考各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要从名称由来、历史渊源、建筑风格、科考价值和特性特色等方面来细心挖掘和提炼。依托地方历史、民俗、戏剧等文化资源,经过仔细总结、提炼和创作,把其中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转化为旅游产品,还可以通过影视、出版、表演以及文物外展等形式,经过细心策划、包装、宣扬和促销,塑造具有剧烈地域特色的整体旅游形象,使“无形”的文化资源充分变为“有形”的文化资产,转变为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